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垒8:£丛!塑△』Q型垦盟△坠Q£垦丛垦曼堡量堕£羔壁垦!堕!垦堡垒卫Q丛△盟坠里!§叁曼旦;曼丛至卫!堡!丛垦旦虫鲢!!Q!垒:竺:盟:
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进展
刘海燕蔡伟萍
·综述·
【摘要】综述了外科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方法、疼痛管理及其研究进展。认为对于术后患者,通过积极的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机体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疼痛;疼痛评估;疼痛管理
疼痛是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并伴随着现有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外科术后任何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利于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疼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进而有效的控制措施,能促进患者早Et康复。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疼痛的研究现状就术后疼痛评估方法及疼痛管理做作一论述。
l术后疼痛的定义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1术后疼痛的定义: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对组织损伤及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发引起生的一种机体反射性的、复杂的生理反应和感知,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4~48h,属于急性疼痛”I依其性质而论属急性疼痛。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苯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伤口愈合【2】。
1.2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苯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的代谢异常,蛋白质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伤口愈合”】。2术后疼痛管理意义
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面对的问题,合理、有效地镇痛管理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促进康复进程。外科护士作为与手术患者接触最多的健康照护者,在评估和管理术后疼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13]。据统计44.5%的患者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川,仅20.6%的患者对术后疼痛感到满意,32.8%的患者抱怨医护人员没有给予及时的镇痛,这反映出术后疼痛管理并未被每一位医护人员所重视。
3术后疼痛的评估
在疼痛的控制过程中,评估是第一重要步骤,只有进行正确、持续的疼痛评估,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首先疼痛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觉,所以护士在评估时一定要以相信病人患者主诉为原则【5J。使用可靠有效地的评估工具有助于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3.1视觉模拟量表(VvisualaAnaloguesScales,VAS)161:该方法为日本学者发明,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视觉模拟量表为一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病人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处在标尺的哪个位置一1,从起点至此点的距离即为患者的疼痛评分值。虽然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但需要抽象思维,因此不适合于文化程度较低或认知损害者嘲。
3.20~5描述疼痛量表(vVerbalrRatingsScales,
作者单位: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
通信作者:刘海燕,Email:99061@163.corn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966(2014)12—1148—03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4.12.021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进展
作者:刘海燕, 蔡伟萍
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48
刊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年,卷(期):2014,9(12)
引用本文格式:刘海燕.蔡伟萍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