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

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2021年4月总第194期第2期Serial No. 194,No. 2Apr. 2021•巴蜀文史・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刘咏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摘要:杨慎对诗、文、词、散曲、杂剧及赋、弾词等文学创作都有涉猎,创作十分丰富。

历代对其创作尤其是对其诗、散曲、词的评价较高。

截至201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对杨慎及其创作有介绍书写,评价或高或 低,但也有个别《文学史》对杨慎只字不提。

杨慎的文学史书写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学史中呈起伏不平状态,这样的起伏不平主要有其身份、大礼议事件、作晶书写内容及对其研究不够等原因。

杨慎文学史书写篇幅偏少、 评价偏低,这与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关键词:杨慎;文学史;书写;地位中图分类号:K248;I206 - 2 文献标志码:A 此处拟论“文学史”,指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本 文里主要指供高校本专科学生使用的以《中国文学 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名的各种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教材。

一、文学史杨慎书写梳理情况本文首先拟对从民国至当今的以《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名的,以 供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本专科学生使 用的各种较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教材进行逐一梳理比 较,从中找出所有关于杨慎及其文学创作的书写,即介绍、论述、评价的文字,如果没有相应文字,也要注 明。

将这些文学史按时间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推断其如此书写的原因和理由。

限于条件,目前无法找 到所有“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来进行考察研究。

另外,在写作时,深感从资料文献浩如烟海的图书馆、 资料室找出那几十本代表性的大作,再从数十本大 作里一一找出杨慎的所有信息,或者判断出某书没文章编号:1004 - 342(2021)02 - 46 - 09有提及杨慎及其作品并非易事。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考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考

文化遗产2019年第4期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考谷曙光[摘要]梅兰芳的回忆、谈艺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艺史和出版史上,奇峰蔚起,沾溉后人,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书史料名贵、剪裁圆通、措词方雅,是伶人回忆、谈艺著作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七十年间,先后竟有十九种版本,错综复杂,且辗转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在版本方面显示出了极丰富的研究讯息和学术价值。

系统考订《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众多版本,可以厘清此书出版历史的变迁轨迹。

[关键词]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9)04-059-09一、版本错综复杂的艺术史奇书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各国名人的回忆录层出不穷,多如过江之鲫;就中国文艺界名人的回忆录而言,具有众多海内外版本,多次再版重印,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当以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为翘楚。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艺史和出版史上,奇峰蔚起,沾溉后人,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书史料名贵、剪裁圆通、措词方雅,确乎矫矫不群,允为回忆、谈艺著作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关于《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历史,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概言之,在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中,《舞台生活四十年》居然辗转了七八家出版社,先后有平明、人民文学、中国戏剧、团结、东方、新星等诸多版本,又收入两种《梅兰芳全集》(河北教育、中国戏剧),确实罕见。

更何况还包括多种香港、台湾、前苏联的海外版本,情况更加错综复杂。

统计各种版本(不包括重印),总数竟达十九种之多!一部当代的著作,版本如此之多,并非偶然,加之其中的内容颇有差异,就更有研究的必要了。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广义•版本编》释版本云:“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①或有人认为,讲求版本是古籍的事,特别是宋元明清的善本古籍,而民国以降的铅印书,则不须细究版本。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的概括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的概括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的概括(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1、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2、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没有系统,散乱地保存在《山海经》等书中。

(2)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3)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4)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5)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 *** ”。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其始作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其少进也,浩浩沂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

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史记》论及儒学及一般学术时,用“文学”一词不指学术而带有词章意义时,用“文辞”或“文章”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史记》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纪传体这种新的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与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与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与分期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与分期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发展,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阶段):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自上古至清代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的文学;近代文学是指自清代晚期至五四运动的文学;现代文学指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文学;当代文学指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

但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古代文学,总是把近代文学也包含在内,也就是说,习惯上所说的古代文学是从上古至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关于中国文学史(包括近代文学)的分期,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解放以后大多数人都是按历史朝代来作为分期的标志。

即: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晚清至五四运动)文学。

其所以用这种标准来分,是因为朝代的更换,确实能给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对文学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所以,尽管以朝代作为分期的标志,不是科学的划分,但它确实有助于我们掌握我国文学的发展,因此我们还是采用这样的分期方法。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是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如,诗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而小说到了唐代中期才发展成熟。

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例如小说,从远古神话到唐传奇,历经了极其漫长的时间;而赋的形成过程就短得多了。

中国文学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发展史参考资料

中國文學發展史(整理簡化版)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表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裡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書”是“曉之以理”《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新樂府指的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不再以入樂與否作標準。

新樂府詩始創于杜甫,為元結、顧況等繼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宣導的,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

詞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

(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八大家文鈔》,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因同時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

章回體小說為中國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形式。

源於宋代平話,確立於元末,以長篇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為成熟標誌。

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

中国文学史概说

中国文学史概说
居南方。蚩尤与黄帝之战,反映了氏族社会南方与中原部落 居南方。蚩尤与黄帝之战, 之间的斗争。 帝王世纪》 黄帝擒蚩尤于“涿鹿之野” 之间的斗争。《帝王世纪》说,黄帝擒蚩尤于“涿鹿之野”, 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 又“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 艺文类聚》卷十一)。黄帝是部落斗争中的英雄, )。黄帝是部落斗争中的英雄 (见《艺文类聚》卷十一)。黄帝是部落斗争中的英雄,此 他又有很多发明,例如“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外,他又有很多发明,例如“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黄帝始造釜(fu)甑(zeng)”, 黄帝始蒸谷为饭” “黄帝始造釜(fu)甑(zeng)”,“黄帝始蒸谷为饭”,“黄帝 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黄帝吹律 以定姓” 均见《太平御鉴》 )。黄帝是北方最大的部落 以定姓”(均见《太平御鉴》引)。黄帝是北方最大的部落 联盟的首领,他的时代,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联盟的首领,他的时代,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因此人们把 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他的名下。 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他的名下。黄帝最终被中华民族奉为人 文始祖。 文始祖。
3.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 和宗教化。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
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 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 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 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 宰我问于孔子曰: 昔者予闻诸荣伊言: 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 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 至于三百年乎?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 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 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 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语言文学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吕红光(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二十世$四十年代出版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新中国成立前文学史领域内最具有系统性的文学史之一。

然而这部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几经波折,三经修改,饱经沧桑$四十年代出版之后,众多学者虽有质疑的声音,但总体盛誉颇多$g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各种不同原因修改三次,虽然经历了多次风波,但仍有内在的生命力。

关键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二十世纪初,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学人开始了6写文学史的征程。

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统计,从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各种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达八十六部之多%四十年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文学史领域内最具有系统性、成就最突出的一种。

然而这部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几经波折,三经修改,经沧桑。

陈:“:改写之,影响之大,之奇,在现代学术著作中是十分罕见的。

”一、四十年代:初版之盛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本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万字。

成于1939年,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卷完成于1943年,因书局种种,1949年才出版%年代出版作品之,%在,统的纪、年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是受西影响的,以的为,具突出作作,要内代、作经代作品的大,立了国文学史的写%在文学史,刘大杰年出国学受到西文学的影响。

自言在文学理论影响最的是:1.的《术学》《国文学史》;2.的《文学史论》;3彳的《术学》《文学发达史》;4,的《十世纪文学》%:“读了这些书,非常钦佩,认为是进步的理论。

写《中国文学发展史》,就是把这些理论组织成自己的系统,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史%”刘大杰在书中引用了在《文学史论》中对文学下的定义:“文学便是叙述记载种种在政治的事实制度之中,所延长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的活动,尤其以未曾实现于行动的向望或痛苦的神秘的内心生活为最多。

中国文学发展史.doc

中国文学发展史.doc

中国文学发展史一、文体分类:(包括诗,词,曲,散文,小说)五个部分(一)、诗歌(唐诗为最)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五四”有了新诗;诗歌按时代分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咏物诗。

(二)、词(宋词为最)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

词包括乐调长短。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远在梁代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三)、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四)、散文(先秦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为最)古代凡不压韵的、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经传史书在内。

如:古文,记,古议论文体,古奏章,序,跋,赠序,史传,现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按内容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如报刊文学等。

(五)、小说古代小说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二、流派分类:(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与演变过程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与演变过程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与演变过程作者:汤子玥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一直以蓬勃势头向前发展,虽然它的形式会有一些变化,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文学所蕴藏的核心意义从未更改,而且如今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路途中,文化所彰显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闪耀,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和体会其中的深意,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谈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到唐诗宋词,这是我们从上学到现在为止接触到的最多的类型,同时也是我们最了解的,可以说,诗歌是我们的心灵之窗,诗歌都是通过我们内心所发出的,都是肺腑之言,都是真实感受的,是人们精神的升华。

每一句著名的古诗都能够触发我们的心灵,它就如同一只“隐形的手”,轻轻地扣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用心去看世界。

那不受世俗礼制的诗仙李白,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谦,那情感多折叠的李清照,那发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屈原。

李白《月下独醉》饮得是盛唐佳酿;杜甫《望岳》望的是后唐山河;苏轼《水调歌头》照的是宋代明月;陆游《示儿》含的是山河破碎的心酸……每一首诗都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如画般的场景,让我们身临其境,每一首诗都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心境和情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创造了很多的文学成就,也经历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磨难,无数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学素养。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说起现代文学,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鲁迅,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他采用了与以前复杂的文言文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写出来的小说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3)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孔子画像(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四、隋唐五代文学
1
隋及初唐文学
盛唐山水田园 2
诗人
3
盛唐边塞诗人
4 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李白
5 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
(1)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 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2)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3)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中国文学史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课程参考文献o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o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o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o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o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o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o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o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o中国文学通史中山大学中文系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o中国文学杨公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o先秦两汉文学史稿聂石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o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o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o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o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o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版o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o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o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o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o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o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o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o词论刘永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o词学综论马兴荣著齐鲁书社1989年版o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o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o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o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o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o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上海书店1980年版o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o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o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o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o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版o中国白话小说史[美]韩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o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o明代小说史陈大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o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o中国近世戏曲史[日]青木正儿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o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o戏文概论钱南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o明清传奇史郭英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o清代戏曲史周妙中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o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o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o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潮左东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o清诗史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 年版o清词史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o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o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o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o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o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o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o或金开诚选注北京出版社o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o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o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o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o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o杜甫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o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o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o中国戏曲选王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o全元戏曲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o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o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o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o水浒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o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o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o醒世恒言顾学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o警世通言严敦易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o喻世明言许政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o拍案惊奇陈迩冬、郭隽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o二刻拍案惊奇陈迩冬、郭隽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o牡丹亭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o长生殿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o桃花扇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o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o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o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文献o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八论》之一种) 方孝岳中国书店1986年o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o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o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o中国文学批评简史黄海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o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o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年)o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二卷本)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o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o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周勋初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o中国文学思想通史罗宗强主编中华书局(历年)o中国文学思想史[日本]青木正儿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o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o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 郭绍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历年) o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国]宇文所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新旧两版之比较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新旧两版之比较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新旧两版之比较梁苑;张挺玺【摘要】Following the first edition since 1995,HUANG Xiu-ji's The Compilation History of China's New Literature published a revised edition in 2007.What changes are there between the revision 12 years later and the first edition? What is the improvement of its academic values?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 edition and the old one,we could provide insights into HUANG Xiu-ji's pursuit of academic values for this compilation history%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继1995年初版以来,2007年又出修订版,12年后的修订版之于初版有何变化,其学术价值有何提升?通过新旧两版的比较,我们可以洞察黄修己对于这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的学术价值理想的追寻。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4【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中国新文学;编纂史;黄修己;比较;学术价值【作者】梁苑;张挺玺【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黄修己在新版《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后记的开始就主张修改旧作并引用自己一篇评论中说过的话来说明对于旧作“十年磨一剑”的修订是其自身提高、再版、更上一层楼的传统学术价值的追求[1]5-9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七大版本的比较和略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七大版本的比较和略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七大版本的比较和略评《中国现代文学史》七大版本分别是:一、袁行霈编:193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袁行霈教授编写的。

该书仅涉及了近现代文学,以清末民初文学为重点,较少涉及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

二、郭沫若编:1940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郭沫若教授编写的。

该书不仅涉及近现代文学,而且还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抗战文学等,全面性比较强。

三、胡适编:194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胡适教授编写的。

该书不仅涉及近现代文学,而且还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清朝文学等,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四、林语堂编:195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林语堂教授编写的。

该书不仅涉及近现代文学,而且还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宋元明文学等,在深度上有着较大的提升。

五、翟泰来编:196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翟泰来教授编写的。

该书在全面性上比前四本书有较大的提升,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明清文学等,极大地扩大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范围。

六、刘宗棣编:197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刘宗棣教授编写的。

该书在全面性上比前五本书有较大的提升,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古典文学等,使得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

七、张潮编:199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张潮教授编写的。

该书在全面性上比前六本书有较大的提升,涉及更多其他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如近现代文学等,使得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范围更加完善,具有更为系统的结构。

从上述七个版本来看,随着编者的不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深度和全面性不断提高,历史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其研究范围从清末民初文学发展史到近现代文学发展史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中国文学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的分期、文学史的内涵及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的分期、文学史的内涵及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的分期、文学史的内涵及中国文学的演进因为对文学的喜爱,决定带着敬畏之心去读《中国文学史》,相比于校园时期应试学习的被动型,而今读书更是一种自发性的阅读体验,更为专注和投入。

因为对文学喜爱,所以更想系统而详细的了解细读文学史的必要性。

于是读着文学史似乎便随着时空交错变换而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加的深刻和厚重,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穿越,享受文学精神的滋养。

因为对文学的喜爱,因而在读《中国文学史》,决定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其目的在于:1、帮助记忆、加深印象。

2、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3、累计有用的学习资料,开拓视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丰富自己的思想,激发新的思维方式和新想法。

中国五千年华夏历史,文学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产生的,同时文学精神又滋养和推动了历史进程。

文学著作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变的过程,蕴藏着新文化和旧文化的交替,相互演变推进。

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始,历代史家文人对文学的发展均有论述。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发展成独立学科文学史学。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详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试图打破朝代分期的框架,将其他的社会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主要着眼于文学的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将其他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文学本身发展的变化包括九个方面: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化传媒、接受对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作者: 吕红光[1]
作者机构: [1]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新中国成立前文学史领域内最具有系统性的文学史之一.然而这部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几经波折,三经修改,饱经沧桑.四十年代出版之后,众多学者虽有质疑的声音,但总体盛誉颇多.此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各种不同原因修改三次,虽然经历了多次风波,但仍有内在的生命力.。

读书随笔:中国文学发展史(6-6)

读书随笔:中国文学发展史(6-6)

读书随笔:中国文学发展史(6-6)孙仁儒也是一代大家,其《东郭记》则成为了最具盛名的讽刺戏剧,把明代读书人的丑恶尖酸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玉也是一大讽刺剧作家,而且都是讽喻当朝时事——这显示出,到晚明时期,朝廷的政治控制力已经远不如明初,政治上确实出现了党派林立,斗争激烈的现象。

到崇祯年间,李玉、高濂、吴炳等剧作家也是越来越强悍,其中李玉一直活到了康熙朝。

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部传奇,一捧雪、占花魁、清忠谱等为著名本子,他还撰写了十八卷的《北词九宫谱》,系统总结了金、元以来的北曲,完善了曲律理论。

明代也是白话小说成熟的阶段。

这当然也与戏剧的繁荣有同样的背景——市井文学大肆发展。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改编于明代弘治年间,不过很早就淹没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乃是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再编的版本。

毛宗岗的改编相当成功,他主要把之前罗贯中的一些无稽之谈、错误的史事以及粗糙的文辞都进行了梳理和修订,使之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精彩版本。

罗贯中本人还改变了隋唐两朝志传,以及残唐五代史演传,可见此人对于乱世英雄情有独钟。

其他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等,相比三国演义则显得史传味太浓,语言也都过于粗糙,结构简单,缺乏艺术品味。

水浒的故事,早在南宋年间就在民间流行。

到元代更是流行到士大夫之间也都很关注,有了大量的话本剧本。

施耐庵应该是第一个把所有相关故事整合到一起的人,罗贯中再进行添加和编纂,到明代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再行改编,以文学家汪太函进行了文辞修订,遂成为了艺术品。

若说到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内容,在吴承恩对西游记的改编中得到了一次最佳的突破。

他能做到把丰富的幻想,严谨的结构,恣意的文境相当好地结合起来,讽喻世态,机锋百出,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种解读的可能,这应该是文学史上独一份。

西游记之后,还有四游记,即除去西边之后,还有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

东游记就是八仙过海,文学价值上都远低于西游记。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者: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第03期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

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全书论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本书写于一九三九年,成书于一九四八年。

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法国的朗宋在《论文学史的方法》一文中说“一个民族的文學,便是那个民族生活的一种现象,在这种民族久长富裕的发展之中,他的文学便是叙述记载种种在政治的社会的事实或制度之中,所延长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的活动,尤其以未曾实现于行动的想望或痛苦的神秘的内心生活为最多。

”可知文学便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个女孩生命倒计时的人生奋斗历程。

她们身患一种很残酷的吞噬性疾病,病魔在人体基因里潜伏可达八代之久,命运在几百年前就注定了她们今天的悲剧。

但她们奋斗着、拼搏着、高贵的活着,生命从来不拒绝勤奋和美丽。

什么叫高贵?就是在无论多么狼狈和绝望的时刻都能保持一个“人”的尊严,这个保持尊严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抗命运、破解绝望的过程,是我们在无助中仰望苍天和扪心自问的过程,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艰辛旅程中惟一可能获得内心平安与强大的过程。

《毕淑敏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收录了《童话中的苦难》《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我在寻找那片野花》《关于生命与命运的遐想》《延长中年》《年龄的颜色》《最大的缘分》《灵魂飞翔的地方》《苍茫之牾》《节气是一种命令》《教你生病》《第二志愿》《冻顶百合》《轰毁你心中的魔床》等作品。

作者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

在这里,读者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

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

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总目录1、通史《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著《增订本中国文学史》胡云翼著《中国文学史略》佚名(胡怀琛)编《中国文学源流》胡毓寰编著《中国文学小史》赵景深著《白话文学史》胡适著《中国文学史纲》欧阳溥存编著《中国文学史》刘麟生著《中国文学史简编》陆侃如、冯沅君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4册)》郑振铎著《中国文学史纲》谭丕模著《中国文学史提要》羊达之著《中国文学史(上下册)》李鼎彝著《中国文学史话(上中下册)》冯明之编著《中国文学史》前野直彬主编《中国文学史》柳存仁著《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册)》《中国文学史话》丁恩文著《中国文学史话》李馨著《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陈敬之著《中国文学发展简史(上下册)》向明编写《中国文学简史》屈守元著《中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六省市十一院校合编《中国文学史提纲》冯明之编著《中国文学演变史》谭帝森著《中国文学史四十讲》姜书阁著《中国文学史话》褚柏思著《中国文学讲话(1-10册)》[台湾]《中国文学史纲要(1-4册)》李修生等编著《简明中国文学史》陈玉刚著《中国文学史讲座》张大芝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蒋立甫、浦金洲、葛复中、孙文光著《中国古代文学史讲话》《文学知识》编辑部编《中国古典文学》霍松林、高海夫主编《中国文学史探索》王小虹著《中国古典文学概述》周乃昌编撰《中国文学史简纲》袁珂著《中国文学(1-4册)》孙静、周先慎、唐沅、李平、洪子诚编著《中国文学史三字谣》王成骥著《中国古代文学(上册)》廖仲安等《中国古代文学(1-4册)》辽宁省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册)》汤贵仁等《中国古代文学讲座》郭石山、喻朝刚主编,王锡荣、肖善因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中下册)》胡昭著,刘清涌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上下册)》傅庆升、许玉琢、张人和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上下册)》胡克善、罗青、李永祥主编《中国文学史(1-3册)》八校合编《中国文学史话》邱俊鹏著《古代文学十讲》尹建章、俞绍初、陈抱成编《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吴文治编著《简明中国文学史教程》朱靖华、李永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册)》刘衍文主编《中华文学五千年(1-6卷)》刘毓庆著《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册)》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刘流、郭勇平、刘俊、王瑞成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纲》编写组编《中国古代文学(上中下册)》黄士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讲析(先秦两汉文学)》冯克正编著《中国文学史讲话》董冰竹著《新编中国文学简史》金启华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揽胜》温洪隆、涂光雍著《先秦文学史》蔡守湘主编《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学史论之二)》王瑶著《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著《中古文学系年(上下册)》陆侃如著《朦胧的文学》刘毓庆著《魏晋南北朝文学略论》阮隽钊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周祖譔编著2、断代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揽胜》《先秦文学史》游国恩《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汉文学史纲要》鲁迅《中古文学史论》王瑶《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学史论之二)王瑶《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中古文学系年》(上下册)陆侃如《朦胧的文学》刘毓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南北朝文学史》沈玉成编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周祖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2011年01月28日16:50来源:中华读书报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变化马榕湖南岳阳人刘大杰曾任复旦大学教授29年,以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享誉文坛,也因此书授人以柄而毁誉参半。

可以说,刘大杰用一生倾注在这本书上,反之,这本书也“羁绊”了他的一生。

通过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版本探究或可从中窥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变化及修改原委,进而发现其在文学领域中何以至今仍流传甚广的真正价值。

《中国文学发展史》自出版以来,共作了三次较大的修改,也就是说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

一种是1957年出版的,其次是1962年出版的,最后是1973年出版的。

至于1973年文革期间修订本,因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内容形式上多有偏颇,这点作者在晚年也感到遗憾,在此且不讨论。

现就将其他版本,主要是针对“目录”的先后变化,作一下比较说明,兼举一些章节片段加以补充,由此可知,这部《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作者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最早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成书于1939年,出版于1941年,下卷成书于1943年,迟至1949年1月才出版。

两卷书相隔8年。

正如作者所说:“那六七年正是抗日战争的国难时期。

”该书繁体竖排,32开,蓝色封面,黑隶书体书名,印数无标明。

首页为“自序”,写于1940年9月。

然后是目录,全书上起殷商,下迄清代,共分三十章,上卷15章,下卷15章。

每一章下设有若干小节。

如第十三章、初唐的诗坛。

下有:一、宫体诗的余波,二、王绩与王梵志,三、上官仪与四杰,四、沈宋与文章四友,四个小节。

每章的标题,基本以历史朝代或文学流潮来命名。

作者在创作此书时,首先在“自序”中阐明“文学便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文学史者的任务,就在叙述这种进化的过程与实质,形式的演变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与感情”。

同时,提醒自己,“便是文学史者最容易流於武断的印象的主观态度,随着自己的好恶,对於某种作品某派作家,时常发生不应有的偏袒或谴责,因此写出来的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成为文学的评论了”。

作者这些观点,受法国文学史家朗宋的《论文学史的方法》的影响极深,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写文学史的人,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切勿给予自我的情感以绝对的价值,切勿使我的嗜好超过我的信仰”的方法去创作。

应该说,作者在书中,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

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

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的真确的分析。

所以有人评价为,它是最客观冷静,最富有个人特色的一部书;后来有人甚至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1949年后,《中国文学发展史》改由古典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简称“建国版”。

分上、中、下三卷,繁体竖排,大32开。

有精装、平装两种版本。

目前,精装本已属凤毛麟角了。

三卷本发行时间各不相同,依次为:平装上卷1957年12月出版,印数37000册;中卷1958年1月出版,印数33000册;下卷1958年3月出版,印数30400册。

精装印数14000册,封面皆为黄色。

全书共分三十一章,比初版本增加了一章,每卷独自编码。

首页为“新序”,落款为“1957年8月30日於病中”。

然后为“原序”。

“原序”略有删改。

此次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作者在“新序”中解释说:“解放后,由於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步学习和看到了一些从前没有看到过的史料,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某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看法。

……这次印出来的,只在文字上作了些改动,体制内容,仍如旧书。

”其实,统览全书,改动还是挺大的。

不仅在文章架构上有所变动,文章内容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特别是增补了不应忽略的“司马迁与史传文学”的重要章节,而且对一些章节的篇目,也作了重新的定义。

现将变动较大的章目列出,便于考察作者更改的动机。

如“第三章、诗的衰落与散文的勃兴”改为“社会的变革与散文的勃兴”,“第四章、南方的新兴文学”改为“屈原与楚辞”,“第九章、魏晋诗人”改为“从曹植到陶渊明”,“第十四章、浪漫诗的产生与全盛”改为“李白与盛唐诗人”,“第十五章、社会诗的兴衰与唯美诗的复活”改为“杜甫与中晚唐诗人”,“第十六章、晚唐五代的词”改为“词的兴起,温庭筠与李煜”,“第十八章、北宋的词”改为“苏轼与北宋词人”,“第十九章、南宋的词”改为“辛弃疾南宋词人”,“第二十三章、元代的杂剧”改为“关汉卿、王实甫与元代杂剧”,“第二十六章、明代的小说”改为“水浒传与明代的小说”,“第三十章、清代的小说”改为“儒林外史、红楼梦与清代的小说”等等。

同时,对某些章目的文字,也作了一定的修改。

从以上改动的情况看,基本舍弃了以历史朝代为命名的标题,而代之以突出人物为标题的命名。

并且将“浪漫诗”与“唯美诗”的字眼删去,是否有他顾虑所在。

当然,如此变动,篇目更醒目,题名更具体,寓意更明了了。

至于小节部分,变动也较大,除了对小节题目有所更改外,如南北朝部分,将第一小节的“唯美文学的兴起”改为“形式主义文学的兴盛”,还增补了许多原有的缺憾。

第一章增补了“附论一、古代的神话传说”、“附论二、古代的散文盘庚”二节。

此二节,至1962年版编入了正式章节。

第二章周诗发展的趋势,增补了“诗经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增补了“屈原文学的思想与艺术”一节,第十三章初唐的诗坛,除改为“初唐的诗歌”外,“宫体诗的余波”一节也改为“齐梁余风”,其中还将第三节的有关论述上官仪典型宫体诗部分撤出,并入这一节。

将原错置于第十四章“盛唐诗人”的第二小节“陈子昂与吴中四友”,也归位于这一章,列为第五小节。

如此情况还有多处,由此看出,这些调整都是合理的、正确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而有关内容文字的改动,几乎每章节都有,但清朝部分变化最大,不仅增加了章节,字数也由初版时的五万余字,增加到八万多字,篇幅扩大了近一倍。

由于作者说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初步学习,思想及认识有了“提高”,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反思,“关于文学史的某些问题,已有不同的看法”。

对某些地方的评论,又重新作了改评。

如初版时,对墨子的评价是:“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同情心的宗教家”改为“墨子是一个苦行的富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

虽看起来无关宏旨,但已显现出作者妥协的变化。

对某些学术上的观点,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校正。

关于名词的提法,也做了一些委婉的删改。

然而,他那勃发的个性,仍然还是表露无遗。

可是,苦心之作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反被批判为“人性论”,“评价标准的错误”,是一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书。

时隔五年,作者又作了一次重新修订。

由中华书局出版,称“新一版”。

分上、中、下三卷,繁体竖排,大32开,褐色封面。

发行时间依次为:上卷1962年8月出版,中卷1962年9月出版,下卷1963年7月出版,印数皆为14500册。

全书共分三十二章,比“建国版”又增加了一章。

三卷本按流水号顺序编码。

首页为“重版前记”,第二页为“新序”,删除了“原序”。

这次重版,正如作者在“重版前记”中所说:“通沟补漏,粉壁涂墙,增减家具,移动摆设,在旧的规模上略求平衡而已。

”纵观全书,此版书变动最大。

篇目上,第一是将“秦代文学”整章取消,直接并入“哲理散文”小节中。

并按年代顺序,将其调置“屈原与楚辞”之前。

第二,新增了重要的“清代的戏剧”一章,其中有“长生殿”、“桃花扇”、“昆曲”等小节。

第三,将“清代的诗歌与词曲”一章,分成两个独立大章,一个是“清代的诗歌”,一个是“清代的词曲”。

原来下设仅三个小节,现“清代的诗歌”一下增加了七个小节,“清代的词曲”增加了五个小节,时代延续至鸦片战争,当然,内容也扩充了不少。

原来对清代诗人,只作简略介绍,大多没有作品举例,至此,不但加大了篇幅论述,并有了作品的分析。

由原有的八万多字,增加到二十万字。

至于小节的部分,也略有改动。

除了文字修订外,第一章的开篇还增加了“文学的起源”一节,弥补了前书的不足。

还将“附论一”、“附论二”直接改为二小节。

“汉书与政论文”一节,在此将其分为“汉书”、“汉代的政论文”两小节。

“元代的散曲”一章,则改为“元代的散曲与诗词”。

新增了“元代的诗词”一小节。

“明代的戏剧”一章,增加了“沈璟与吴江派”一节。

“明代的小说”部分,继“三国演义”之后,增加了“其他讲史小说”一节。

“清代文学”部分,在“桐城派的古文”之后,增加了“散文的新变”一节。

另外还增加了“元杂剧的演出实况”、“明初的诗文”、“唐宋派与归有光”等小节。

从这些变动的篇目上看,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材料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实了。

具体到对人物、作品论述上,不但增加了遗漏的《吕氏春秋》、《国语》等著作,对一些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前版书缺失介绍,至此“新一版”,也另开专文作了补充。

如曹操、曹丕、陈琳、陆机、司空图、龚自珍、梁启超、康有为等等。

有的人物介绍,仅采用上下过渡式的叙述方式,将其带出,缺少生平卒年,在此也纠正过来了。

不仅增设了人物生卒年份,而且还以醒目黑体字置于篇首,便于读者翻阅、查找。

只是对墨子的原有评价,却改为“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一句作结。

对白居易的评价,“建国版”为“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战士,人道主义的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

”在此将其中“人道主义的诗人”一句删除。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显然已有所顾忌。

甚至连他的富有特色的才情表述,也有了一定的收敛。

随着材料的继续挖掘,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作者“看到了一些从前没有看到过的史料”,对书中不足之处,甚至舛误的地方,都作了重新修订。

如“曹雪芹与红楼梦”一节,初版本将曹雪芹的生卒年代定为1717—1722年之间,卒于1763年。

而“建国版”且定为“约生于1716左右,卒于1763年”。

本次则修订为“约生于1715左右—1763年,既四十八九岁”,则采用了学术界讨论的最新观点。

对曹雪芹卒年是“壬午除夕”和“癸未除夕”的两种说,则取信前者。

再如“魏晋小说”一节,在新的材料支持下,几乎等于重写。

其他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但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一版”多少带有一些政治取向,特别是对有碍的名词和提法,做了一定的删除。

可是,虽有所制约,毕竟难掩才子的风采,尤其是在人物的评述上,不仅还保持着他飞扬的激情,率真的个性,似乎比以前更加的畅意发挥,才华尽露了。

因此有人批评为:“略有唯物主义”的书。

原计划,作者想把这部书扩容为四卷,起於上古,止於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至清代为止。

至于文革期间的修订本,变化更大,可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

作者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修正书中的唯心主义;以阶级斗争理论,区划人物历史的地位;以“儒法斗争”的程式,来阐释文学思潮的演变进程,结果,事后反遭许多口水,作者也深深自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