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整合的趋势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一般趋势。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四个方面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认知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认知能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儿童在学龄前期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到了青少年期,他们的思维逐渐变得抽象和理论化,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情感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亲子关系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来建立情感依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与同伴建立起友谊关系,并逐渐独立于父母。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情感波动和情绪调节的困难。

然而,随着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社交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在学龄期,儿童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并能够进行合适的社交互动。

到了青少年期,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自己的社会角色。

行为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直接满足基本需求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遵守社会规则和约束。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挑战权威、抗拒规则。

然而,随着社会认同的建立,他们逐渐学会适应和遵守社会规则,并表现出更成熟的行为。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变,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从情感依恋到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以及从基本需求满足到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改变。

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学前心理学》3第一章-绪论3(第2周)-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学前心理学》3第一章-绪论3(第2周)-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记住几个关键期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
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 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识字的关键期:3 岁左右
教孩子识字很简 单,关键不能用灌 输式,而是在游戏 中学。可用卡片、 图片、实物等提高 孩子识字的兴趣。
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 案例分析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
• 观点总结
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 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
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
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 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 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 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 前运算阶段的成就: 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符号
• 词 语:“枕头” • 心理表象:头脑中的枕头 • 动 作: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脑边 • 物 品:书本——洋娃娃的枕头
前运算阶段:2-6、7岁
符号表征
假装游戏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2:单一维度的
Urie,Bronfenbrenner 1917-2005
生态系统观:Bronfenbrenner, U.
儿童心理是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
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一个 具有不同结构水平的复杂嵌套系统;
儿童与不同水平的环境结构之间存在复 杂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系统理论
•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五 个部分或水平:

幼儿心理学教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幼儿心理学教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师生互动等)
复习回顾:成熟说
新授: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3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二)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三)评价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章节课题
第四节认知发展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目标
能初步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
素质目标
重视幼儿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十二章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章节课题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能幼儿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掌握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幼儿的行为
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案例分析:这个实习生错了吗?如果他出现了错误,请问原因是什么?
课后作业
简述全纳教育的观点。
《幼儿心理学》
教 案
20至20学年第学期
第十二章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章节课题
第一节成熟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12350题型:单选,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以防万一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1878年,德国心里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也可看作是一个模型。

模型是科学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个中介,是对世界高度的理想化,局部化的模拟。

也可看作是每个科学家都根据他对科学主题的分析,进行与主题有关的研究,主题是激励和知道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元理论信奉。

主题的概念是以内容为基础的。

3,发展:只有把儿童所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并能将整个系统中相关联的对象链接起来,才能说这种变化导致了结构的变化4,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它的任务包括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发展过程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5,★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6,★很多心理学家的早期工作都是从描述开始的,典型人物:格赛尔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7,★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从而把以前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的概念变成一个可定量描述的,可实证研究的科学概念。

8,★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认知发展是社会化的前提。

9,★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10,★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这一作用可从吉布森对知觉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11,发展理论的主题?简答第一,心理的实质;(单选:★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是内涵;★在机械论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一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他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反应在心理学中,其哲学来源是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和休馍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成了可以根据成人的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把人看作是一个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这一思想起源于布莱尼茨;★机械论认为儿童知识像海绵吸水一般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机体论认为,儿童能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他们的知识★关于个体化社会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最彻底的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第二,量变与质变;★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三)自然成熟理论
格赛尔 (A.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 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论。格赛 尔通过双子爬梯试验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是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的,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四)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是瑞士儿童心理 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体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结构与 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 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和 平衡作用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
与新进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一、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1、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J. Locke,1632—
1704)发表了《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 2 、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J.J. Rousseau,
1712—1778)《爱弥尔》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3、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其进化论思想推动之下,研究了
个体心理的发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4、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42—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第四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儿童智力发展与变化。

教学内容: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重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动作的组织与结构),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一阶段又分为六个小阶段:(自己阅读)——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所扩大;2.1-4.5个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眼睛追随运动物体;3.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智慧动作出现,儿童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就像儿童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1.5岁通过尝试错误有目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智慧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出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1.5-2岁这是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期。

显著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见教材“儿童从盒子中去东西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其心 理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定义 阶段性、连续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的重要性
有助于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 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建立 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指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心理发 展的规律,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法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通过操纵某些变量 来观察儿童行为的变化。
详细描述
实验法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来控制变量,并观察儿 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实验法可以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排除其他无关 变量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儿童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克服不信任感。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在第二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并学 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肯定。
主动对内疚
在第三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 力,并学习目标设定和计划。
勤奋对自卑
在第四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工 作,并努力获得成就感。
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性格、气质 等心理特征。
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 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从而影响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 影响,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儿 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儿童 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

幼教考试62道必背简答题

幼教考试62道必背简答题

幼教考试62道必背简答题模块一第一章:儿童发展概述1.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为哪四个阶段?(一级)答: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口诀:皮感前具形2.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

(三级)答: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有:(1)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另一种说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凌乱到成体系。

口诀:幼去年异性剧情3.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二级)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有:(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

(3)不平衡性。

(4)个体差异性。

口诀:连体阶不顺4. 简述班杜拉的观点。

(一级)答:班杜拉的观点主要有:(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2)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口诀:班参观技校5.简述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答:幼儿期年龄特征有:(1)在3-4岁的幼儿初期(小班),幼儿能初步自理,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2)在4-5岁的幼儿中期(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在5-6岁的幼儿晚期(大班),幼儿好问好学,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模块一第三章: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6.幼儿注意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一级)答:幼儿注意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注意分散。

(2)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3)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1 儿童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1.2 儿童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儿童的思维方式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1.3 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逐渐深化:儿童能够逐渐理解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

二、儿童情感发展特征:2.1 儿童情感逐渐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2 儿童社会情感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形成亲社会行为。

2.3 儿童自我认知逐渐建立:儿童在情感发展中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特征:3.1 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社会化行为。

3.2 儿童人际关系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建立友谊、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3.3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提高: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四、儿童身心发展特征:4.1 儿童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体能和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4.2 儿童大脑发展逐渐成熟: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神经连接逐渐建立,认知和情感功能逐渐完善。

4.3 儿童心理健康逐渐稳定:儿童在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 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 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 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 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 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 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 7岁才能做到。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 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 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 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 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 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 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 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 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 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 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 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 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等。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 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 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 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 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 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24教师管教斱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25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儿童心理发展第一章、绪论【考核目标】1、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

2、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一、发展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二、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1、特点: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四、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1、四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五、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1、影响因素:生物规律、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文化规律六、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一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

2、配以我国学制可分为: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6、7-12岁,小学);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有年龄决定的。

2、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八、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1、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①这一时期婴儿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8
2、不平衡性:
①不同发展阶段,不平衡: 思考:有几大发展阶段?(P 3 ) 其中有两大加速期: 学前期:1岁左右,也称生理上的断乳,第一次反抗期; 青春期:也称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反抗期。 ②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平衡:
思考:心理有哪些方面?
感知觉发展快;
(见前言里的用:(举例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物质前提: a、有遗传缺陷的人,心理发展受限; 小贴士:近亲结婚极易导致遗传素质的变异。 b、动物的遗传素质决定动物心理低于人类。
B、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a、同卵双生子个别差异小,异卵双生子个别差异大;
③作用: 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出现 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典型例子:P32 -33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23
(二)社会因素: (举例说明)
1、环境因素对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①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影响心理: 如:风和日丽,心旷神怡。
教学方法:讲授、谈话
教学时数:一个半课时
10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可借来标志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即年龄阶段)
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即年龄特征),年龄是发展的一
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定义:

( P21)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中
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29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 相互作用
有过争论,其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单因素论(谁起决定作用): ①遗传决定论(也称内发论):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儿童心理的理论解释

儿童心理的理论解释
的观点出发, 看到儿童对心理的文化构建。J S Br e 也强 . u n
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其理论, 但都有无法解释的问题。从心理 知识的发展和运用来看, 理论论似乎更有说服力, 心理知识 是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渐发展到完善的过程, 最终形成一 个有组织的、 用心理因果关系解释行为的推理系统。但婴儿 早期所具有的心理理解力是如何获得的, 似乎很难解释。 模 块理论强调生理上的成熟对心理理解发展的重要性, 生理成 熟对心理知识的发展固然重要, 特别是在婴儿期, 但是没有 适当的社会交往, 不积累一定的经验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心 理知识的 。自 闭症儿童之所以心理知识缺乏就是因为缺乏 社会交往。匹配理论和文化决定论可以 说是理论论的补充, 强调理论的形成是通过模仿或类比 获得的。总的来说,心 “ 理理论” 的发展既不能缺 少身体内在结构和先天能力这个生 物基础, 也不能缺少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社会因素, 更不能 缺少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信息的认知 能力如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等, 那么心理理论的发 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 如果个体没有尝试着去解释各种
学教学研究工作。
70
( 四)模拟论 模拟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 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 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 果联系的 认识。模拟论 也强调经验的塑造作用, 认为儿童的模拟技巧可以 通过角色 选择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 P 卜 币 是近期模拟论的杰出代表, 1划 : 他强调儿童自 我 反思的经验, 认为儿童不是直接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愿望的有 关规律来预测他人的行为, 而是先假装自己具有跟他人一样 的心理状态, 进而想象他人的愿望和信念, 然后设想他们会 如何行动。儿童先是直接意识到了自己的愿望与信念, 接着 再模拟他人愿望和信念, 即儿童首先知道了自己的心理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论述题)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论述题)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所学理论,说说你如何理解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是: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简单解释举例说明2、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根据吉布森所提出的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进行教学的?吉布森所提出的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是:知觉特异性增加;注意实现最优化;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简单解释举例说明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用一个教学或生活实例来说明观察学习的过程。

(1)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7分,每个过程做简单描述)(2)教学或生活实例描述,结合观察学习过程分析。

2、请用一个实例说明皮亚杰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

(1)对皮亚杰理论的阐述(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8分,其中案例描述4分,根据理论分析4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原则?在你的工作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1)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不应该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计划,要因地制宜。

{2}反对体罚儿童{3}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4}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

结合实例说明阐述(7分)(2)举例说明这些原则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每举一例为4分。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1)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3分)(2)观察的模式:(4分)(2)教学或生活实例描述4分,结合观察学习过程分析4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所学理论,总结和比较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看法有哪几种?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华生把语言和思维划上等号,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不同的思维,究其实质,只不过是不同的言语形式。

思维不见依靠言语,还依靠动作和内脏组织。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引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整体健康状态,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应对正常生活中的压力,工作生产力和果断,以及为社区做出贡献。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发展趋势1. 情感智力的发展小学生正逐步发展情感智力,即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用之来引导行为的能力。

研究表明,情感智力对个体的社交、学习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自我认同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

这包括对个人身份、价值观和信仰的探索。

自我认同的形成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和自尊。

3. 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小学生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 社交技能的提高小学生逐渐发展社交技能,如沟通、合作和冲突解决。

这些技能对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5. 应对策略的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开始采用更成熟的应对策略来处理压力和挑战。

这包括情绪调节、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

6.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逐渐提高,导致更早期的识别和干预。

这有助于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涉及多个方面,从情感智力的发展到应对策略的成熟。

为了支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需要共同努力,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和资源。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儿童的整体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9
趋势一
从简单到复杂(表现在两方面)
例例如?如从:不:1齐.新出全生到生齐儿头全对几一天切的碰孩到子他,嘴不附能近集脸中颊注的意
东力西,都头会几各做种个心出月理吸的活吮孩动反子的应出虽现,然和后能个来看性,能特只征听形对,成碰但的到不次嘴会序唇都认是的人从, 东6个西无月到做左有吸,右吮从才反不开应齐始全。认到2齐生.3全,岁,左1服岁右从半才由以简能单前辨到没别复有各杂想种的象发基展活本规动颜律,。 色也。谈不3. 上孩人子类的特情有绪的最思初维只。有愉快不愉快之别(笼 统),3岁?从后笼逐统渐到分分化化 出喜爱、高兴、快乐、痛苦、 嫉妒、畏儿惧童等最初复的杂心多理样活的动是情笼感统。、4弥.儿漫而童不动分作化发的展。无由 大肌论和肉是明、认确知。大活幅动度还的是粗情绪动发作展到趋小势肌都是肉从的混精沌细或动暧昧作到。分化
直观行动思维
孩子看别人跳舞跟着跳
具体形象思维
孩子按印象中的舞蹈跳
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自编自导自排自演跳
12
趋势三
从被动到主动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例如:3、4岁的孩子常常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 性。想起什么做什么,也很容易中断。而5、6岁的孩子常 常在活动之前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例如:很小的孩子只能注意到自己看见的东西,但 七八个月大的孩子能够注视物体藏匿的地方。 1/20秒时间,成人一般能注意到 4到6个相互之间没 有联系的黑点,而幼儿只能注意到2到4个。(生理制约)
13
趋势四
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 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14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论坛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整合的趋势姜学清(山东省烟台开发区教育科技局,山东烟台264006)一(一)六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简介1 勒温的儿童发展理论以常识的直观性为基础;强调创立理论而非检验理论;忽视操作性定义,倾向于较为松散和直观概念的结合,而非观察性数据的结合;理论几何化,试图使用图式理论描述人类的各种行为。

2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把智力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 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3 维纳的儿童发展理论许多方面与皮亚杰相同。

他认为存在不同的思维类型:几何 技术智力,包括逻辑推理和科学推理; 面相的 思维和知觉,在儿童早期起支配作用。

4 弗洛伊德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个主要问题,对此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决定了该阶段出现的人格结构。

出生是焦虑产生的时期,接着出现了下列阶段:(1)口唇期(0~1.5岁),依赖性的发展;(2)肛门期(1 5~3岁),占有性的发展;(3)生殖器期(3~6岁),恋母情结的出现、阉割焦虑的发展,出现超我,性角色的自居作用;(4)潜伏期(6~12岁),技能、价值观、性角色的习得;(5)青春期(12岁以上),获得性成熟。

5 班杜拉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婴儿期依赖的作用和依赖的焦虑。

依赖性几乎被看做所有社会化的根源,攻击性被逐渐培养成社会认可的形式,由于恐惧惩罚以及自居作用和良心的出现,成人行为模式的出现得到了强化,强调模仿和观察性学习。

6 帕森斯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借用了许多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概念,但将它们纳入家庭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

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首要系统。

家庭是一个具有互相联系的角色和位置的社会系统,家庭内的人际行为相互作用。

帕特森(Paterson)认为:在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一个攻击性很高的孩子,那么,这是整个家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几种理论对其他理论的评价1 S R 理论的看法其他理论是庞杂和不严密的。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理论是心灵主义和玄想的,而且完全是牵强附会的。

但S R 理论家是使用弗洛伊德理论最多的一个学派。

不少S R 理论家试图重建一种精神分析的S R 理论。

伯林(Berlyne)试图用S R 语言重新限定皮亚杰使用的一些概念。

总之,S R 理论家既批评了其他理论存在的不足,又尊重和吸收了其他理论中的真知灼见。

2 弗洛伊德理论的看法批评了其他各个学派,认为其他理论皆为肤浅和过于简单的,以致无法深入地、实际地处理人格机制问题。

他们经常批评S R 理论不去了解人的思维和情感,也批评其他理论都未充分重视驱力是行为的原因。

拉巴波特(Rapaport)发现:该理论与勒温和皮亚杰理论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如,勒温理论中的张力和张力减退概念,十分类似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驱力概念,但与S R 理论中的张力减退概念不同。

拉巴波特与自我心理学家一样,都比弗洛伊德更重视描述次要过程,因此,拉巴波特吸收了许多认知机能的研究成果。

弗伦奇(French),试图把精神分析理论与S R 理论结合起来。

72第6期2002年12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6Dec.20023 勒温理论的看法勒温批评S R理论过于强调元素性,而他重视认知结构的组织。

他批评弗洛伊德不考虑任何当前操作的中介机制,只考虑过去事件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他强调同时和系统事件的原因。

其实两者主要是术语之争。

勒温非常尊重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建议对之做出更为科学的阐述,但他自己从未做过认真的尝试。

4 皮亚杰理论的看法皮亚杰激烈地批评了儿童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因为该理论主张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事件的塑造。

皮亚杰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寻找其环境的意义,他也相信经验主义的发展观点:儿童是一块白板,通过条件反射过程,环境在上面 雕刻社会化的行为 。

皮亚杰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假说,他创立了符号图式的概念,用来说明类同于弗洛伊德的主要过程 思维和梦的事实材料。

但皮亚杰主要关心概念思维的特殊问题,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几乎未涉及的领域。

5 维纳理论的看法他反对S R理论,认为它是机械的,不能描述行为的组织。

他主张不能用S R术语描述差异。

S R理论不是发展性的,也不关心发生过程,但维纳很重视发展性。

他根据特殊的发展概念去批评弗洛伊德学派。

他与勒温都吸收了 差异 概念,勒温的 差异 是指生活空间区域的数量,维纳认为这几乎忽视了一切与 差异 有关的重要因素。

6 帕森斯等人的理论的看法他们明显倾向于精神分析理论,并完全吸收入其社会化理论之中。

(三)从旁观者角度来比较分析六种理论1 对儿童行为性质的观点勒温试图寻找和弄清儿童行为的情境性原因。

他对儿童迂回行为的分析最著名,迂回行为以不同方式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且对儿童行为的控制程度远远高于对成人的控制:这是一个几乎无人研究过的重要问题。

维纳和皮亚杰对儿童行为的探讨内容相似,他们主要关心儿童的符号概念机能,而非外显性行为。

勒温没有考虑儿童的冲动性和动机优先的性质,但弗洛伊德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儿童是冲动的,极少有等待的耐心,需要得到即时满足;皮亚杰的理论没有探讨冲动性行为;闵采尔(Mischel)等S R理论家研究了延迟满足能力的习得,但未指出反射性行为与冲动性行为之间的差异。

皮亚杰关心的焦点是儿童的思维,他对不同年龄婴儿的行为做出了有价值的、详细的描述。

但未比较学前儿童行为的性质。

2 儿童的符号机能符号机能也叫概念思维。

皮亚杰和维纳都对理解符号机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他们研究了同一领域里的不同问题,两人的概念很难互相转换,但也不互相对立。

皮亚杰阐述了自我中心主义与心理分组的不足,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维纳描述了儿童发音动作和概念差异的不足。

皮亚杰着重于探讨学前儿童如何缺乏某些有关成熟机制的实质,而维纳着重于描述学前儿童的概念思维。

弗洛伊德集中于研究梦和神经症的特殊逻辑,对儿童思维过程的研究基本未涉及。

3 发展过程有几种理论主要是研究发展的。

维纳几乎探讨了发展过程中所有概念的性质,他把发展看做差异和梯级组织以及发音动作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不平衡的条件导致了发展。

勒温稍微注意到发展过程的性质,但也把差异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概念。

4 因果关系勒温关心发展,却几乎未涉及童年期各种人格特征的实际原因。

S R理论专心于阐明早期经验对以后行为变化的影响,却未专门论述儿童与成人的一般差异;S R理论十分关心行为习得的方式和导致行为模式习得的学习条件,但未曾解释儿童冲动性的、非逻辑性的行为和思维。

除S R理论外,其他理论都未探讨过儿童如何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领域,需要深入探索和调查研究。

综上所述,六种理论各有其中心和重点,而且主要探讨其他理论忽视了的问题。

这些理论既交叉又不冲突,因此,有可能据此建立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综合的儿童发展理论。

二(一)中性的、分子性语言采用中性语言,才能使六种理论结合起来,或才能发现它们无法结合。

中性语言能描述所有理论概念又不会歪曲。

良好的语言应能表达任何内容,能描述可能与73不可能的情境。

良好的语言还应避免模棱两可,能够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并能表达出任何想要表达的观点。

中性语言应包括几类术语。

一是可以描述那些代替 刺激 和 反应 的术语,以便在用S R语言模式规定时,能避免一些显而易见的假设。

S R语言是一种较为中性的描述性语言,可以描述众多不同的概念。

如,情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事件既包括外显性行为动作,又包括内在心理事件,像思维和情感。

这样可以使各个学派的理论家能准确清晰地阐述其理论内涵。

二是通用的语言应能准确描述每种理论,而非仅仅符合操作性标准,因为许多理论的中心概念不具有操作性定义。

三是若能详尽地描述 情境 和 事件 ,区分开每个情境或心理事件与另一情境或心理事件,就可以用中性语言去描述素质变量,这是综合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变量可用 如果 那么 来规定,可这样陈述:如果描述了一个情境,那么描述一个事件。

如果该中性语言包含有关事件的词语,如愤怒、爱情、信念和观点,就能拓宽素质变量的范围。

中性语言的价值可通过区分需要和态度这两个概念来说明。

喜欢 这个态度术语,可使用下面的情境 事件来表述: A喜欢B是指,如果B心情不好,A会伤心;如果B得到好处,A会高兴;如果B受到别人伤害,A会对那人感到愤怒。

教养 这个需要术语,可用这样的情境 事件来表述: A是有教养者指,如果某人受到伤害,A会伤心,并去帮助受到伤害的人。

由上可见,态度与需要具有相同的情境和情感,但这两个术语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态度中,所有情境都包含另一个具体的人;在需要中,同样的心理事件则是情境的性质,而不是情境中的人。

四是中性语言必须描述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素质变量自始至终的变化。

因此,发展概念可通过描述素质变化而限定于情境 事件的语言中。

反过来,可根据情境和事件来描述素质。

(二)事件概念1 行为事件外显性行为事件主要是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思维和情感事件包括皮亚杰的心理动作,勒温的认知结构,S R理论的内部中介反应。

尽管现在还不清楚如何用操作性定义来加以阐述,但随着神经心理学的进展,思维和情感会成为具有可靠实验数据的科学理论的一部分。

3 抑制性行为或事件在S R理论中,通过条件反射而产生;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有反精神集中发泄的效应都是抑制性行为。

(三)多水平机制几乎每种理论都认为,同一外显性行为可用不同的因果关系机制作中介。

维纳称之为类似机制;皮亚杰在描述感知运动与概念思维问题的类似时指出,同一行为可以不同方式发生;S R理论认为,在同一辨别学习中,存在着一阶段和二阶段过程的差异;精神分析理论含蓄地承认同一行为具有多种基础。

多数理论认为,存在着两类重要的行为机制:一类是在不同时期被称之为认知中介的、概念的、符号的或次要过程;另一类是较为直接的机制,叫做感知运动和主要过程。

不同的理论对这两类过程的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对立因素。

所有理论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中介或概念过程高于或支配另一类行为机制。

一般地说,高级机制控制低级机制。

最后,直接的感觉运动的主要过程,是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主要控制儿童的行为而非成人的行为。

认知中介或概念机制是在儿童后期形成的,并逐渐控制了重要的行为事件。

上述观点,与许多关于高级中枢控制低级中枢的神经学发现相同。

当然,仍有待于深入解释这个假说,如,可能不止存在着两种水平的机制。

不过所有理论都一致认为,存在着一种非认知的基本机制,它逐渐为更高级的认知中介的逻辑过程所取代和控制。

(四)动机和情感用动机和情感说明各种与动机行为相联系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