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购买力平价与汇率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 (1)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1)
(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 (1)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3)
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 (4)
(一)巨无霸指数 (4)
(二)人民币汇率的实证检验 (5)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6)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 (6)
(二)我国经济条件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不符 (7)
(三)实际测算的统计误差造成的偏离 (9)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9)
(一)提供人民币汇率走向政策依据 (10)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0)
(三)完善我国国民核算体系 (11)
(四)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方法 (11)
试述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偏离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以后,曾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同时对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尽管该理论存在天然缺陷,但并没有影响它的应用。

本文将简要阐述该理论,讨论其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偏离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讨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该理论认识的加深,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确保人民币汇率向合理方向发展。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
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加以完整的阐述。

该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同时又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

从该理论诞生起,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直至现在,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而各国的价格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各国价格水平的对比。

购买力平价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

所谓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同一货币衡量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一致的,即:
*i i p e p ⋅= e 表示直接标价的汇率
当然,一价定律也有它前提条件。

⑴衡量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是同质的;⑵该商品价格完全弹性。

基于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在以下假设条件下成立:⑴市场完全竞争;⑵各国价格体系相同;⑶不考虑交易成本关税等费用。

(二)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公式为:*/P P E =,式中E 为汇率(直接标价法),P 和P*
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综合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点上的汇率的决定。

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则本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即本币贬值,汇率下跌;反之亦然。

将一价定律变形也可以得到*/i i p p e =,但这与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存在差异的,一价定律是指单个商品,而绝对购买力平价运用的是指综合物价水平。

如果一价定律对于所有的商品都成立,那么绝对购买力平价自然也成立;反之则不然。

但购买力平价的支持者认为,即使一价定律并不完全成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购买力平价也可能成立。

2.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一段时期内汇率变动,由绝对购买力平价可以推导出相对购
买力平价1:1
1
---t t t E E E =*t t ππ-,其中E t 和E t-1分别表示t 时刻和t-1时刻的汇率水平,
t π分别表示t 时刻的通货膨胀率,*表示国外。

该公式表明汇率的变化率等于本国与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与绝对PPP 相比,相对PPP 更有应用价值,而且通胀率的数据也易于得到。

3.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简要评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所有的汇率理论中是最有影响力的,它从货币的基本功能(购买力)角度来分析问题,逻辑性强,便于理解,表达式最为简单、明了。

但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汇率与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在其中阐述清楚,这一问题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另外有一点值得强调,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说,它开辟了从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的先河。

1
由绝对购买力平价有E t-1=P t-1/P t-1* ,E t =P t /P *
t
两式相比有: 1*1
*1---⋅=t t t t t t P P P P E E
等式两边同时减1,有:
*
***
**1
*
1*1*
1**111*1**111)(1)1()1()1(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E E E ππππππππππππ+---=+-=
⋅+⋅+-⋅+=⋅⋅-⋅=----------- 如果,*t
t ππ 均很小,则 *
**1)(t t t t ππππ+- 可忽略不计,故得出相对购买力平价。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从国民经济价格水平出发,研究汇率的波动,但因为它的前提与假设过于严格,后来的学者逐步发展和修正购买力平价,以使它能更好的和现实相吻合。

1. 交易成本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
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交易成本,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该理论的运用。

交易成本在商品定价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可以改变该商品在国内外的相对价格。

c 表示商品的交易成本,t 表示关税的税率,则购买力平价修正为:
)
1)(1(*c t P P
E ++=
,该式表明随着交易成本c 和关税税率t 的上升,导致国外价格相
对价格的上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2. 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非贸易品。

对于大量的非贸易品而言,一价定律并不能成立,它们和汇率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使得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出现了系统性偏差。

巴拉萨和萨缪尔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

该命题不仅考虑了非贸易品对购买力平价的限制,还考虑了劳动成本率对汇率的影响。

巴拉萨和萨缪尔森认为用工资代替价格更为合理,因为工资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且,劳动生产率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的主要假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存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并且两者的权重相等;劳动是生产中的唯一投入,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的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两类国家非贸易部门的生产率相同;价格与工资呈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一国内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工资相同,非贸易品价格高于贸易品的价格。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如下关系式:
WL U PY )1(+= *****)1(L W U Y P +=
L Y A /= ***/L Y A =
其中P 表示价格,Y 表示商品的产出数量,U 表示工资加权系数,W 表示工资,L 表示劳动数量,A 表示劳动生产率,*表示国外。

由以上式子可以推出
A W U P )1(+= *
***
)1(A W U P +=
两边同时取对数,用小写字母表示相应的对数,则有:
a w U p -++=)1ln( ****)1ln(a w U p -++=
令)1ln()1ln(*U U u +-+=,所以:
)()(**a a w w u e ---+=
由此可见,汇率决定与相对工资率、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其它因素。

当相对工资率提高,或者相对生产率下降,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它的创新远不止上面所列。

因为本文的研究仅涉于古典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关于它现代的发展暂且不论。

二、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
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最具影响力,但一般得不到实证检验的支持。

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和计量工具的创新,对其检验的结果也呈现多样化。

在此,我们简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检验。

(一)巨无霸指数
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一价定律有趣的检验。

1986年夏天,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做了一份广泛的调查研究:他在全球范围内统计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的价格,编制了巨无霸指数,其目的就是以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衡量各国汇率是否处于“合理”的水平。

该指数可以用来检验购买力平价的前提——一价定律。

下面是摘自《经济学家》2006年1月的调查报告,见表1:
表1 巨无霸汉堡指数 2
2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 2006年1月14日 102页
立。

经济学家分析到,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是造成价格差异的一个原因,但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该现象。

汉堡的价格不仅仅包含原材料的价格,也包括了工作人员的工资、租金、电费等等,而恰恰是这一部分的价格在各国相差甚远。

在发展中国家,可自由交易的商品价格会想发达国家的价格看齐,但那些不能自由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即非贸易品,如房租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其价格通常较低,例如,在北京理发就比在纽约理发便宜得多。

巨无霸汉堡指数还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都被低估了。

(二)人民币汇率的实证检验
由于水平所限,这里仅用最基本的方法检验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即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公式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中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以下是检验所用到的数据3,
3中国消费物价指数摘自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摘自/schedule/archives/cpi_nr.htm
汇率摘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xternal/np/fin/rates/param_rms_mth.cfm)
由上图可以看出,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检验出结果是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有较大的偏离。

1986年到1995年之间,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检验基本上是不成立的,1994年两者偏离达到最大,但在1996年以后,两者有接近的趋势。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从上面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实证检验来看,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一定的偏离,下面我们将讨论偏离存在的原因。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
购买力平价理论因为其过于严格的前提和假设限制了它的实际运用,而且由于卡塞尔的时代局限性,该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

1. 世界经济现状与购买力平价要求不符
20世纪初,卡塞尔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他认为在一个充分开放、充分贸易和市场充分有效的世界经济条件下,汇率是购买力平价的无偏估计量.即汇率的变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

因此.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汇率,是评价汇率波动正常与否的依据。

从对发达国家的实证检验中也可以看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开放到一定水平,购
买力平价对汇率的解释能力是比较强的。

比如,2001年欧元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0.890∶1,汇率为 1.022∶1,两者相差15%左右;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基本一致,均为0.7∶1;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158∶1,其汇率为121∶1,相差 30%,这一结论也可以从巨无霸汉堡指数得出。

但是现实世界中经济条件与充分贸易、市场充分有效的状况是有较大差距的。

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产品质量有高有低,并且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垄断。

另外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巨无霸指数所显示,满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一价定律并不成立。

2. 购买力平价不适合用综合物价水平计算
购买力平价运用综合物价水平,包含了各国GDP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是汇率只是和各国间可贸易商品直接相关,而没有直接反映各国如建筑品和各种服务项目等非贸易品的价格。

而各国的非贸易品在其价格指数的计算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这一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3. 影响汇率波动因素的多元化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决定因素上看,汇率取决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它受各国实际价格水平的影响。

但是,除了通货膨胀率以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汇率的变动。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经济因素。

包括国家间的相对物价、相对利率、生产成本、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资本的供求形势、国际收支状况。

二是政治因素。

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向、政策稳定与否、货币当局对经济环境的维护力度以及政府或货币当局对本币汇率的态度、各国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各国政策的干预。

三是外汇市场的状况。

外汇市场供需的变动、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一些热钱的投资炒作、对过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将来行情的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走势,尤其是在信息渠道畅通的今天,汇率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汇率水平。

而且,汇率已经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因而在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幅度更大,而且较为频繁,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长期的汇率决定理论。

(二)我国经济条件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不符
如前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与现实世界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更不例外。

目前我国仍处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
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尚没有达到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完全有效的市场经济,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要求。

1. 贸易壁垒妨碍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进口商品的运输成本和我国政府的贸易管制都会减弱一价定律的实际运用,进而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运输费用越高,商品管制越严格,商品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价格差异就越大,汇率可波动的幅度也就越大。

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任何贸易壁垒都会造成购买力平价与我国实际汇率的偏离。

2. 非贸易品影响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国内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使得购买力平价和人民币汇率所反映的范围各不相同。

非贸易品的价格完全由我国国内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但是它们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综合物价水平,通常以投资品和教育、医疗、政府公共消费等非市场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非贸易品在GDP中占相当的比重(据测算约为50%)。

如前所述,综合物价指数并不适用于购买力平价,而且我国非贸易品往往因质量较差其价格较低,如果将这部分的非贸易品与国际上优质高价的商品和服务相比,必然会高估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从而使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远远高于汇率。

3. 价格机制不完善加剧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对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价格机制不甚完善,价格扭曲现象较为严重。

有相当一部分服务的价格偏低。

据统计,政府消费、居民服务性消费占GDP比重大约为30%左右。

这样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的结果也会高估人民币购买力,进而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

因此,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条件与购买力理论的要求不相符是造成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各国的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差十分明显,并且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幅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两者的偏差程度相对较小,一般在20%以内。

对于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小,市场经济不发达,致使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
形成较大幅度的偏差,而且汇率往往要低于购买力平价。

(三)实际测算的统计误差造成的偏离
由于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以及宗教、文化和社会历背景等方面千差万别,购买力平价在实际测算中面临许多难题。

1. 商品和服务代表性和可比性之间难以协调一致
如果在价格清查中强调商品的代表性,忽视可比性,比较结果就会高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反,如果强调可比性,忽视代表性,比较结果就会低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2. 各国的消费支出结构带来影响
购买力平价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价格指数,但这些指数的计算受国别经济差异的影响。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计算物价指数中商品权重相差较大,这种差别性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币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3. 统计误差造成的偏离
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一套十分详细的价格和支出数据,我国现阶段的统计基础与其理论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测算出的数据结果的统计误差可能较大,而且不同的汇总方法与数据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实际运用中,购买力平价系数是通过少数专家利用有限资料推算出来的,其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把握。

据有关专家估计,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夸大了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差异。

另外,本文只用了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没有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的效果。

据有关学者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检验,结果可以支持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天然缺陷,与现实状况也相去甚远,但这比应该构成我们否定这一理论的理由。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它合理的解释了汇率决定的基础。

因此,购买力平价水平可以作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的参照系。

(一)提供人民币汇率走向政策依据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近年来事实上是钉住美元制度。

由于美元汇率不断走低,这样人民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成为汇率领域的焦点。

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认为人民币处于一个人为的低估水平,而且正是通过这种低估,中国出口大量廉价的商品,增加了本国的外汇储备,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冲击了国际市场,扰乱了国际市场的经济秩序。

中国政府努力缓解这种压力,争取做到在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为人民币汇率的短期走向和长期发展提供政策性的依据。

譬如,相对购买力平价运用相对通货膨胀率来判断汇率的短期走向便是很好的方法。

通过对相对通货膨胀率的分析比较,可以判断我国短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继而可以为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向提供参考。

此外,随着对购买力平价的发展与创新,逐步考虑非贸易品和工资率等因素对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从而使得汇率不仅反映贸易品的相对价格,还能反映一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综合实力,由此可以基本判断人民币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根据检验所示,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缺陷,所以应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汇率改革,这是从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的根本启示。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升值2.1%。

这说明中国当局也意识到中国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国汇改两个重要的前提是时机和经济环境,汇改时机的确定是最大难题。

有些观点认为目前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但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在博敖论坛表示中国政府对于汇率改革“没有时间表”,因此政府在人民币汇改时机上高度谨慎。

另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需要一个强大的银行系统、一个活跃的二级融资市场以及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还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购买力平价为中国汇改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方向。

(三)完善我国国民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完善,特别GDP支出项目核算数据方面。

我国GDP支出核算数据与国际比较项目差距较大。

一是因为我国国民经济划分类别较粗,如国际上固定资产投资是按产品划分,而我国是按部门和行业进行分类的;二是分类的概念和口径与国际标准有所差异,主要在居民消费分类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价格指标体系及其核算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制定国民经济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是国际比较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应注重完善和加强我国价格指标以及价格统计工作。

(四)研究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方法
首先是代表品的选取。

根据我国目前的统计现状,代表品选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消费物价的商品价格调查资料。

因为调查物价指数选定的商品都是比较能代表本地区消费结构的商品,可以满足选择的代表品具有代表性的要求。

其次,代表品的质量差异因素的度量。

我国非贸易品的质量较差,不能和国际优质高价的商品和服务相比,必须考虑质量的差异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最后,由于我国价格机制不完善,在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上存在着政府补贴形式,应根据改革实际结合其价格进行调整,逐步适应国际的需要。

总之,尽管现阶段我国还不适宜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的汇率,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确定人民币汇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汇率向购买力平价的回归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借此加深对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的认识,特别是把握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使我们今后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确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