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学分析

100203002 汪小凡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什么叫群体呢?《管理心理学》给出的定义是,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成而成的集合体。群体与由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目标,二是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赖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根据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的分类法,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区别于正式群体,它既不是组织明文规定的,也没有正式的结构,是成员因为个人目标而非组织目标在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虽然非正式群体不是官方正式组织的,但由于成员之间感情融洽,交往频繁,信息沟通敏捷,群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他对成员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建设性的(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也可能

是破坏性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对非正式

群体有充分认识,并引导与管理它。那么如何理解非正式群体并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呢?下面在此从心理学角度进行

相关论述。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群体形成必定有其一定的功能性因素,所以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必定具备一定的功能性目的。见到来说就是个体倾向于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背后必定有其心理因素包含在其中,就是这个群体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他某种需要。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以意想、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为导致人进行活动的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认得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群体生活之所以对人来说极其重要,人们之所以倾向去聚集起来形成群体,是因为群体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某些需要。例如上述的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由于非正式群体是成员因个人目标和需求而形成的,所以在非正式群体中这种满足个人需要的目的性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具体来说体现在一下两方面:

1、归属需要

心理学鲍梅斯特等人指出:归属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拉森在研究了人们的时间利用也发现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与他人在一起(青年74%,成人71%),

并且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个体变现的更快乐、警觉和兴奋。还有人在生物遗传上研究也表明,从遗传学角度人为了生存也需要与人交往。

归属需要包括归属感和认同感。非正式群体给成员带来的归属感,区别于正式群体以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需要影响个人而形成的归属感,因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源于个人的目标,其体现个人意志的因素更多,这使更能产生一种属于群体的归属感,更能满足非正式群体中成员的社会与情绪需求。另外非正式群体科划分为利益型和友谊型,友谊型非正式群体基于的是共同特征、兴趣等,所以群体成员基于对自己的认同,对非正式群体中的观念也有很高的认同感。

2、安全需要

柏拉图最早在《国家篇》中借塞拉叙玛库斯之口提出,人是天生利己的生物。确实,人类在生存发展之初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难以对抗自然而独存,人们倾向于群居组成群体,以群体力量保护个人安全。

通常在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初,它也包含了个人的利己需要。个体在组织中活动,组织不可能全部满足个体某些非正式利益诉求,这时个体就倾向于联合共同利益者,形成非正式群体,从而在暗中来共同维护这些不被正式群体组织所接受的利益。

当非正式群体中个人利益受到受损害时,非正式群体可

以采取某些非正式渠道以维护个人利益(事实也是维护非正式群体本身的利益),这对于非正式群体成员来说就相当于一套社会支持系统,能给与个人以支持,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的安全需要。

二、非正式群体影响成员的心理机制

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一样,也有其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进行控制,那么非正式群体如何对成员施加影响,其特殊何在呢?下面从两个方面作相关探讨。

1、群体规范

非正式群体规范一般不对成员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范围,它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无文明规定的行为标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保持群体一致性

群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只有规范的存在才能使这种一致性落实。非正式群体的非正式规范虽然没有正式规范那样具有纪律性,但也会对成员产生约束力,使成员于群体保持一致,否则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产生心理不适。这一点会在下个论点中继续说明。(2)规范的惰性作用

非正式群体由于时常不能将群体利益上升为正式群体组织认可的利益,所以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形成非正式规范

时有时也会制约成员努力水平,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在霍桑实验中,人们发现非正式群体倾向于把人们工作水平保持在适中水平,一旦有人违反,其他成员就会用一些方法阻扰这个人努力。

2、从众行为

从众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社会影响的内容,是社会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心理学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

1951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垂线实验。证明在群体压力下会产生“从众”行为。把7~9人编成一组,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看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画着一条直线,另一张卡片上画三条直线,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上的哪条线与另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短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被试者都能判断出x=b,错误的概率小于l%。但阿希对实验预先作了布置,在9个人的实验组中,对8个人都要求他们故意做出一致的错误判断,例如x=c。第9个人并不知道事先有了布置,实验中让第9个人最后作判断,多次实验的统计结果表明,这9个人中有37%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促使人们从众的群体压力主要来自群体压力。也许在某些非正式群体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一些个体与群体意志的不一致,但迫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