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伤寒论太阳病概论7(传与转属的区别,伤寒1日,巨阳受之)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且夫太阳病之即发者,有中风、伤寒之异。

至于不即发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蕴酿成热,邪自内出。

其证脉浮,头项强痛,故亦谓之太阳病。

但初起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须于中风、伤寒之外区别,为温病。

治宜含量以解散,顺其性以导之,如麻杏甘石汤之类。

若无头项强痛之太阳病,但见发热而渴、不恶寒之证,是太阳底面少阴为病。

《内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也。

如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稍轻者,阳盛阴虚之人,周身之经络浑是热气布护,治法只宜求之太阳署之里,阳明署之表。

如所云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之类,切不可用辛温发汗。

若医者误用辛温之剂汗之,其内蕴之热得辛温而益盛。

不特汗后身不凉静,而且发汗已,身法灼热者,是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变重证。

名曰风温。

风温之为病,若何?其脉阴尺阳寸俱浮,其证自汗出,犹为太阳中风之本象,而大可患者全显出少阴之危象。

肾主骨,热在骨,故身重,热入阴分,故神昏而多眠睡,鼻息必鼾,为肾热而壅于肺;语言难出,为肾热而壅于心,以肾脉上连心、肺也。

若被误下者,津液竭于下,而小便不利,津液竭于上,则目系紧急而直视,且既竭之余,肾气将绝,不能曰太阳之气失溲。

危乎,危乎!若更被火灸或烧针者,以热攻热,肾败而现出克功之象。

微者皮肤发黄色,为土克水。

剧则热亢攻心,如惊痫,热极生风,是瘛瘲。

其皮肤不止发黄,竟若火熏之,现出黄中带黑色,是被下为一逆,被火再为逆。

一逆尚可引日,再逆则促其命期。

推而言之,凡服一切消导之药,皆犯被下之禁;凡服一切辛热之药,皆犯被火之禁,医者可不慎乎哉?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ppt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ppt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3、变证: 随证治之。
4、温病:
2021/3/15
伤寒论
18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2021/3/15
伤寒论
19
一、太阳病提纲
2021/3/15
伤寒论
20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2021/3/15
伤寒论
21
(一) 提 要
(二)分析 太阳病 —原文1的脉证 发热 —正气抗邪
2021/3/15
伤寒论
47
或已— 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

阳气即外透
点 或未— 感邪重,卫气闭塞甚,

阳气不易外透
必— 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
恶寒— 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
2021/3/15
伤寒论
48
呕逆— 寒邪犯胃
体痛 感受风寒,卫气被遏, 脉浮紧 营阴郁滞 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什么?
2021/3/15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3/15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2021/3/15
伤寒论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17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3/15
伤寒论
39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 寒、温病及变证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docx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docx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纲: 1、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太阳病程及传变: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2、伤寒二
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
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太阳病,头痛至七
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5、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6、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四、其他症状: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太阳篇之传变规律

伤寒论太阳篇之传变规律

伤寒论太阳篇之传变规律【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1]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2]者,為傳也。

(4)【词解】[1] 静:静者,不变动也。

脉静意指脉象未发生变化,与症状相应而不悖。

[2] 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意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

【提要】根据脉证判断转归。

【分析】据《内经》逐日传经学说,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邪,三日少阳为病。

今言伤寒一日,为外感病之初始,病在太阳肌表,以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为其临床表现。

太阳为病,既可延续多日而病情不变,也可因邪盛正弱而迅速发生变化,传变与否,当据临床之脉证而论,并不以时日之多少为凭。

若脉浮不变者,意为他证皆未变化,是病情不发生传变的征象。

虽受之一日,病程短暂,但欲呕症象明显,病人烦躁不安,脉象由浮转为数急,则是邪气盛实,正气不支,病邪已然由表入里,病情发生传变。

【选注】沈明宗: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

脉浮而紧为太阳主脉,乃静而不传他经矣。

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著,势必传经为病。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太阳中篇》)沈芊绿:一日,约辞,非定指一日也。

脉静者,太阳伤寒脉浮紧,仍是浮紧之脉,未尝他变也。

故病仍在太阳,而亦未他传。

此据脉知之,而太阳诸症自在可见。

(《伤寒论纲目·总论》)【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5)【提要】承上条辨太阳病未发生传变。

【分析】据《内经》之说,病程已至阳明、少阳受邪之期,病情理当发生相应变化。

今既不见阳明之恶热不寒、口渴脉大等症,复不见少阳之往来寒热、口苦脉弦等症,说明病证并未发生变化,病邪仍然羁留于太阳之表。

从上述二条可知,临床上判断疾病之变化,病程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性因素,仍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泥于时日之多少。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等语,是逐日传经的理论依据。

这种学说客观揭示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的发展规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பைடு நூலகம்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2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8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风寒迫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 鉴别。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13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7
小结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传经之论

《伤寒论》太阳传经之论

《伤寒论》太阳传经之论太阳传经伤寒、中风,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为定数,不传脏腑,总统于太阳一经,故太阳统领经,不入脏腑,总以太阳为主。

太阳四十八,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1汗吐下泻之法,总是和阴阳之义,也是和阴阳之法。

大凡病,阴阳和则必自愈。

2亡血或是麻黄证卫冲之鼻衄与桃核抵挡证的下血等证,亡津液或桂麻汗后便硬之证。

太阳四十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七日以后,在作传经者,针足阳明经,泻其郁热,则不在传经,自然愈矣。

脏腑阴阳不偏,则不内传,在经不传,又不外解,则复传经。

按;《伤寒》有论,针足阳明法,余也不知。

按;以前农村有用针刺眉头放血,用手挤出一点,以止外感头痛,此可速减轻头痛。

太阳五十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中风之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阴阳不偏,则不内传。

按;此不了了者,或是服桂枝和营卫也。

此表解者,是汗出表开之义,余热未尽,就不了了者。

太阳五十一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二三日者,阳明少阳之期,不见阳明少阳之证,为不传也。

在太阳经不内传脏腑者,总统于太阳一经也。

故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证,也是阳明之经病,至于葛根汤证者,是腑病之连经,胃热之未实者。

发汗解外,则腑也解。

按;见阳明之证,是为内传阳明也,见少阳之证,是为内传少阳也,此为最直观的六经辩证之法也。

2少阳经病,小柴胡汤证,少阳之经内连阴脏外连阳腑,连脏连腑故亦非但是经病,是少阳表里相争而传脏传腑也。

阳盛则传阳腑,阳虚则传太阴之腑,三日不见少阳之证,仍以麻黄之方,发其表寒,故麻黄也为少阳之经证(仍是统于太阳之寒义,表束六经也),但见少阳之经表里证者,必以少阳之法和解之,以防传脏传腑而成坏病。

太阳五十二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

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颇欲吐者,表闭胃逆也,若烦燥,脉急数者,此为营卫不泄而内盛也,此为欲传。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继续来讲伤寒论。

来看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咱们昨天讲了一定有的三个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如果还有发热、怕风、出汗多的情况,咱们叫太阳中风证,风邪侵犯人体肌表的病变。

太阳病,不管是不是发热,一定有的症状就是恶寒、浑身痛、呕吐、胃气上逆,吃不下东西去,脉象上尺脉和寸脉是浮紧的,这就是【伤寒】。

所谓的伤寒就是身体被寒气所伤,就叫伤寒。

用节气来分,从霜降到春分这一段时间,身体受寒得的病就叫伤寒,还有夏天长时间吹冷气,或者淋雨之后也会出现伤寒证,并不是说夏天就没有伤寒证。

那么为什么会【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呢?寒邪有一个特点是主收敛,但外来的寒邪进入到体表之后,咱们的皮肤毛孔就收敛关闭起来,不让寒邪进来,这样保卫人体的阳气也同样被郁结住了,如果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才表现为发热,这叫阳气郁而化热。

所以寒邪伤人的发热会比风邪伤人的发热也体现的慢一些。

如果你身体平时阳气就足,体抗力好。

所以抵抗力好不好,其实就是看你阳气足不足,旺不旺。

这种人受寒之后会立即发热的,相反呢,哪些身体抵抗力差的人,就可能发热很慢或者干脆都不发热。

【必恶寒】,这个必就是一定的意思,咱们昨天讲了,凡是太阳证,一定是恶寒怕冷的,只不过中风证的怕冷没有伤寒证的怕冷严重。

风是阳邪,伤人没那么重,症状也比较轻,寒是阴邪,伤起人来就不像是风邪那样和风细雨了,是急促凛冽,伤人更重而且更深,也最容易伤人的阳气。

体表的阳气被伤了之后,肌表失去了温煦的作用,所以一定会怕冷恶寒的。

这里的【呕逆】,是指受寒了之后,吃不下东西去,吃什么都没胃口,这个咱们感冒有过这个经验。

这一般是肠胃不好的人才会呕逆,并不是所有的伤寒证都会有吃不下东西去的症状。

太阳病,昨天咱们讲的是会出汗,怕风吹,风一吹就觉得身体更冷,会发热发烧,这叫太阳中风证。

还有就是今天讲的,不出汗、恶寒怕冷、浑身酸痛,这叫太阳伤寒证。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伤寒》之太阳病1.太阳病太阳病是以风寒为主的外邪从皮毛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以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营卫功能失调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以风寒束表、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因在表证之余,主要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部位的失和,因而《伤寒论·伤寒例》解释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故将该阶段称为“太阳病”。

2.风寒其实,虽然我们习惯上言风寒“自皮毛而入”,但若细究,外感风寒初起,必始于项僵脊冷、洒然背寒,盖后项正中为风府穴,两旁则有风池穴,此皆风寒汇聚、外邪入侵之所。

反之,这也是外感初起驱邪之地,所以仲景强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若再发挥之,冬春之际为抵御风寒、预防感冒,必以围巾戴帽,保护后项为要(若要避受风热,防御戾气,则以掩口鼻为要,此乃同理——盖温热自口鼻而入也)。

3.分类及表现风寒邪气袭表,伤人营卫和太阳经气,首先病气(风寒为六淫邪气,营卫则属人体正气)。

根据邪气兼夹和人体质之不同,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湿病和太阳中暍四大类。

太阳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主症;太阳伤寒则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太阳湿病为杂邪伤人(风寒湿三气杂至),在恶寒怕冷之余,更以头身重、肌肉酸、关节痛为著;太阳中暍则独发于夏,在表寒之余,更伴见乏力、汗出、口渴等暑伤气阴症状。

此外,六淫中还有燥、火(热)两种邪气,风热自口鼻入,发则肺卫俱伤,当别论之,而燥则为兼化之邪(前已论之)。

4.太阳蓄水若邪气在表不解,壅遏经气,或部分邪气循经入里,伤及正气(尤其是伤人阳气),或兼体虚多寒,进而影响水液代谢,则发为太阳蓄水。

水饮流溢,停于局部,可以伏于肺(属支饮)、停于胃、留于下焦、溢于四肢、泛于肌肤,发为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大青龙汤、防己黄芪汤等证。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发布时间:2022-09-20T00:36:46.7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宋子云[导读]《伤寒论》第4条释义宋子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乳山264500)摘要:本文对于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内容进行解读。

认为“太阳受之”就是指肤表受邪。

“脉静”指的脉象和缓平静,它不是某种具体的脉象。

“传”是指由前驱期进入出现某病的症状期而判定发为某病的术语,不是由一经的病变传变为另外一经病。

“不传”是指的病变较轻,机体在某经病定型之前的前驱期即康复。

关键词:伤寒论;脉静;传经;理论辨析现代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对于此条内容的理解,历代注家存在着众多分歧。

综合各家的分析,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于“太阳受之”的理解有别。

(二)对于诸脉症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

(三)对于“传”与“不传”的认识有分歧。

这里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领会的问题,笔者根据古今注家的解释,试对此条进行分析。

错误片面之处难免,敬祈大家指正。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是一部主要论述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和根据脉症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书中章节井井有条,看似各自独立,实际又紧密联系,互相印证,可以说遥相呼应而相得益彰。

王肯堂谓《伤寒论》的章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麟甲森然”。

通过历来注家对于原文的阐发和开显,我们可以发现,论中诸多条文确实是有机而密切地联系的,某处的难点疑惑可以通过论中别处的条文来进行印证遣疑,对一些术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过去和当时其他著作进行借鉴。

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试对此段的内容进行细致辨析。

《伤寒论·序》中说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等,由于论中没有直接成段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有些医家对于序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医宗金鉴》序中谓《伤寒论》“发明《内经》奥旨……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主旨非常准确,但是“不引古经一语”的说法却有些言过其实。

精读《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精读《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精读《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是《伤寒论》的重点篇章。

全书398条计112方,太阳篇占了178条74方。

在本篇中,张仲景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全面阐述了最基本的中医学理论,集中体现了全书的理法治则和方药组成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中医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基础,也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关键部分。

由于本篇论述详尽,以后各篇多是简笔略述,特别是《金匮要略》,书名就叫《要略》,如果不系统全面掌握太阳篇,后边的内容就很难读懂。

一、基本理论和概念本篇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字放在首位,辨什么?一个是脉,一个是证。

这个证不是症状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所以脉也是证。

为什么叫辨证不叫辨症?因为症是疾病的表现,而证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反映。

中医面对的是一个黑箱,不像西医那样进行破坏性检查,没法看到身体里面的情况。

但人体有没有病,有什么样的病,都会有相应的反映,这些反映就是身体状况或有人与疾病斗争的证据。

中医就要从这些证据来分析判断有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和发展趋势,并因势利导进行治疗,所以叫辨证论治。

而症状是明摆着的,无需去辨,所以中医叫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

在《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剂甚至每一味药,对应的都是证,而不是病。

这些证可能是不同病的反映,但治法都是一样的,这叫异病同治。

而某种病在不同段有不同的证,治疗方法也不同,这叫同病异治。

但现在也有把辨证等同于辨症的说法。

最后一个字是“治”,就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本篇研究的对象是“太阳病”,太阳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疾病的名称,而是指属于太阳这个范围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开篇就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说凡是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疾病都属于太阳病。

人们把它叫太阳病提纲。

而脉浮说明病在表,太阳病就是指表证,表为阳,里为阴,表又由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是大阳、巨阳,故称为太阳病。

但因为要讲疾病的传变,太阳篇并不局限于太阳病。

《伤寒论》笔记:伤寒一日,大阳受之

《伤寒论》笔记:伤寒一日,大阳受之

《伤寒论》笔记:伤寒一日,大阳受之4、伤寒一日,大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1此处,谈及了时间,也就是疾病的变化。

伤寒一日,也就是患了伤寒证一天,伤寒证的脉是阴阳俱紧,这一天里,脉还是紧的,跳动的频率是缓慢的,说明病还在表,没有向里传,如果说脉跳动的频率快了,说明病向里传了。

脉数急,对应的是阳明脉。

凡是数啊,急啊,属于阳的范畴。

迟缓,属于阴脉的范畴。

少阳脉是弦,吊着呢。

说太阳病,我们前年看到了太阳病涉及的条文占了伤寒论的半壁江山,其实太阳病的本证最主要的就是两个方子,有汗的桂枝汤,和无汗的麻黄汤。

但是呢,他们各自有适应症,禁忌症和加减应用证,以及一些误治后的变证,以及类证。

以及从太阳病向其他六经病的传变,所以太阳病的条文特多。

按照我自己平时在感冒初起的阶段,有一点苗头了,给自己煮红糖姜汤,一激发,一出汗,寒气也就出去了,基本上就阻挡住了。

从太阳进阳明,病就停在这里了,阳明无死证,也不再传变。

如果太阳传少阳,还会继续传,从太阴,到少阴,最后到厥阴,到了厥阴,那就是在生死一线。

4.2颇欲吐。

人在什么情况下想吐呢?吐就是要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

为什么要吐出来呢?大概是运化不动了吧。

或者是胃里进入了什么东西。

比如胆汁留到胃里啊,想吐啊。

这可能是少阳证的表现。

柴胡证就是心烦喜呕。

胡希恕先生,对这个“颇”字挺上心,很想吐啊,说明程度不是轻微的。

胡老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好好体会张仲景的用语,这些用语的细节里就有张仲景的用意。

能得仲景的心意,那就是真正的张仲景的学生,这是超越时空的学问传承。

4.3 若烦躁。

这是阳明证的表现。

胃里有热,就烦躁不安。

我们看“烦”这个字,火字旁,火在烧烤着头啊,能不烦吗?形容的很好啊。

躁呢,安静不下来,足动来动去,不安啊。

这就是五心烦躁,就是有内热。

吹风扇也不管用的。

人在病的时候,多么怀念正常的状态啊。

但是一到正常的状态,也不存在什么珍惜不珍惜的呢,该咋滴还是咋地。

《伤寒论》学习理解:伤寒病和太阳伤寒证(原创首发)

《伤寒论》学习理解:伤寒病和太阳伤寒证(原创首发)

《伤寒论》学习理解:伤寒病和太阳伤寒证(原创首发)2020-01-04 09:01:3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学习理解】太阳病应该称为太阳证,古人没有严格区分病与证的概念,当今中医学界有了这样的区分。

伤寒是病,太阳是证。

伤寒病是寒邪侵袭引起的全身反应性疾病。

寒邪侵袭人体不都引起全身反应,很多只引起局部反应,譬如冻伤。

引起全身反应的称为伤寒病,伤寒病的早期呈现的病证称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必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浮紧。

最早期尚没有发热,后来会出现发热。

太阳伤寒证强调的是恶寒,而太阳中风证强调的是恶风,恶风是轻度怕冷,恶寒是轻度以上怕冷。

太阳证必有怕冷。

太阳证又称为表寒证,有的医学家称之为表证,于是就有“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的说法,强调恶寒与表证的必然性联系。

恶寒的生理意义是令人避寒就温和激发人体的阳气。

大凡有恶寒症状则不可以物理降温。

恶寒明显则不会出汗,所以原文省略一万字太阳伤寒证一个很严重的症状体征那就是无汗。

伤寒有明显恶寒故而理当无汗。

就像温病明显恶热故而理当烦躁,说了恶热即不必说烦躁,说了恶寒即不必说无汗。

没有一边寒战一边出汗的。

脉阴阳俱紧,这里省略了浮字,因为太阳证必有脉浮。

寸关尺三部之脉都浮紧。

紧与缓是反义词。

伤寒脉紧,中风脉缓,正常人脉亦缓。

紧指脉体绷紧的意思。

古人形容弦脉是“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而紧脉比弦脉更紧。

紧脉既表示脉体紧张(按之紧如弦),也表示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直上下行)。

正常的脉象,脉搏波从寸部传导到尺部有相当的时间,而紧脉则寸与尺几乎同时搏动。

体痛,全身许多部位骨骼肌酸痛,包括头痛和腰脊部疼痛和僵硬。

呕逆,泛指呕吐或呕而不吐。

伤寒病强调呕逆而中风没有强调呕逆,这是因为寒邪确实比风邪更引起呕吐,寒邪抑制中焦阳气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比较明显。

食物不消化则呕吐。

寒为阴邪直接抑制阳气,风为阳邪不抑制阳气,阳气被抑制则容易呕吐。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

《伤寒论》004条:太阳病的传与不传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病,最开始一定是表现为太阳病。

太阳病是一个很急剧的病,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就会传变。

比如很多小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烧,如果治疗不当,很多能治成肺炎,严重的能治成白血病,这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每个家庭命运的问题。

父母不知医为不慈,儿女不知医为不孝。

学一点中医,是人生必修课,尤其在当下这个环境中,你不懂中医,生命安全交给谁?只能交给自己。

自己的命自己作主,这是学中医最大的好处。

为什么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如果不能做到医者仁心,如果只是一种谋生职业,那还是把命交给自己的好。

你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指望别人来关心吗?指望不上。

六经辨证,其中三阳病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

太阳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里。

太阳病如果没治好,治错了,有可能就会传半表半里的少阳,也有可能传里的阳明。

脉若静者,为不传如果脉不再浮紧或者浮缓了,也就是不怎么浮了,那说明病情自己就快好了,当然也就不会传变了。

如果脉还是稍微有点浮,但不算很快很急,偏平静,那说明虽然还没完全好,但不严重,病邪没那么凶猛,那一般也不会传变。

颇欲吐颇,很,特别的意思。

如果开始特别想吐,那说明有可能要传少阳证了。

因为少阳证的四大特点分别是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这四大特点,张仲景说,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可确定少阳证。

为什么会传到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呢?在第97条有详细的讲解。

这里我们大概提一下,后面会详细说。

病邪侵袭人体,人体也会自保。

就像攻城一样,病邪先侵袭人体的表层防御系统,攻破后才能进入半表半里防御系统,再攻破后,才能进入里层防御系统。

太阳病时,人体调集气血在表层作战,会恶寒发热,但如果病邪太强,打不过,人体就会退守到半表半里。

这是表层城池被攻破了。

为什么就特别想吐了呢?因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一会正胜,一会邪强,正气一胜,就会将邪气往表层赶,邪气一胜,就会往里层传。

国栋解伤寒:“伤寒”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国栋解伤寒:“伤寒”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国栋解伤寒:“伤寒”不是专指“太阳伤寒”《伤寒论》中“伤寒”的概念,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如:“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是指伤寒病得之一日,邪气客居在太阳表部。

脉若不静者,一日即可传里。

伤寒病邪在表部者,是太阳伤寒,若邪气不在太阳表部,就不是太阳伤寒。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谓“伤寒,脉浮缓,无少阴证者”,可见伤寒病,可以合病少阴证。

那么伤寒就不是专指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之伤寒,明显合病有太阴证。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伤寒之谓,确定不是说太阳伤寒,因其治法是先与小建中汤。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条伤寒之证,是厥阴病小建中汤证。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此条之伤寒有热,是抵当丸证。

所以,将101条和158条之“伤寒中风”,说成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是有问题的。

因为太阳伤寒血气俱强之证与血弱气尽之柴胡证,从病理上无法联系。

太阳伤寒而反下之,理应作结胸,亦不当作痞。

太阳伤寒,是界定在“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状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证状范围,就不应是太阳伤寒。

《伤寒论》中“伤寒”的概念,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是界定在“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状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证状范围,就不应是太阳伤寒。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弱静者,为不传……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弱静者,为不传……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弱静者,为不传……#「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伤寒一日,太阳受,非必发病,乃指人受寒后,太阳先感受到,若正气盛,可能直接就外解了。

所以有脉没有变化(脉静)之说。

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此时,太阳就起反应了,就发病了。

此“传”指发生、发展之意。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弱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疾病的传变,是随着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对比产生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以抗邪,邪气入里可以产生病传;正气不虚,邪气强盛,邪正交争剧烈,而邪无出路时,也可以发生传变。

病传过程中,病位在发生变化,病的寒热属性也在发生变化,病的虚实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疾病的六病的归属也随之不同,或合病,或并病,或直接成为六病中的某一病。

疾病的传变规律,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把握先机治疗未生之病,也可以指导我们把里病治成表病,把阴病治成阳病,从而使病情更好的解决。

病邪的来路,也可以成为邪气的去路。

伤寒一日,一般正气受到激发,尚能抗邪,如果脉仍为表病之脉,没发生变化,称之为“脉若静者”,这里的“静”不是脉静止不动了,这时病为不传。

“颇欲吐”,是邪气干胃,胃虚而欲吐,在这里指代少阳病。

少阳病的特点是“默默不欲饮食”,是“呕而发热”。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少阳病总是与胃相关,不仅是条文如此明确提到,而且在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中的药物使用上也有体现,小柴胡汤中含有小半夏汤的方干,还含有生姜甘草汤的方干。

半夏配生姜,就是和胃止呕的,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大枣,人参)是健胃和胃的。

颇欲吐就是要向少阳病传。

“若躁烦,脉数急”是阳明病的特征,躁烦为入里化热,数急也是实热之脉象。

太阳伤寒病传阳明是因为邪气与正气均强盛,而汗孔闭阻,邪无出路,致使正邪剧烈交争而产生火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7日
鹰飞天(986679928) 10:24:37
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概论
李克绍伤寒论解惑
至于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也有其临床的大体规律。

三阴病的前驱期是无热恶寒,既然发不起热来,说明是阳虚体质,病情就会向里虚里寒的三阴方向发展。

这就可能:"伤寒四五日,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自欲利也",这就是传入太阴。

或者"至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如果六七日不解,出现手足厥,无论是寒厥或是热厥,则为病入厥阴。

这样看来,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其先后次序,大概是太阴病是四,五日,少阴病是五,六日,厥阴病是六,七日。

但是无热恶寒的患者,是否都要出现三阴病,也不能肯定。

因此论中又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可见三阴病也可能在前驱期中阳气恢复而停止发展。

或者这也根本不是什么病的前驱期,只不过是阳虚者的轻度外感罢了。

鹰飞天(986679928) 10:34:19
(手足厥逆
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注】太阴经无厥逆,而有手足自温。

少阴经有寒厥,而无热厥。

厥阴经有寒、热二厥。

寒厥者,只寒而不热也。

热厥者,由热而厥,由厥而热,热厥相因无休歇也。


鹰飞天(986679928) 10:35:50
(热厥,病证名。

因热邪亢盛所致手足厥冷,甚至昏迷的病证。

一名阳厥。

《素问·厥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

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卫生宝鉴·厥逆》:“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

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

”根据病情轻重,选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

《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治热厥手足独热者,用宣火郁汤;热厥兼游赤者,用升阳散火汤;便秘者,用大柴胡汤;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用白虎汤;烦渴躁妄,失于攻下而手足冷甚,但不过肘,或身冷而反见阴象者,用白虎汤;妇人热入血室,因而发厥者,治以童便为君,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

本证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热病过程,或伴有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

参见阳厥、厥证条。

)
file:///C:/Users/justin/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 p_image001.gif
鹰飞天(986679928) 10:40:26
不管怎样,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阳病的出现,有一个发热恶寒的前驱期,三阴病的出现,也有一个无热恶寒的前驱期。

由前驱期进入出现各经的症状期,这就叫"传"。

柯韵伯认为,“传”,就是《内经•水热穴论》"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之"传",就是变化了的意思。

具体说来,就是由三阳病或三阴病共有的前驱期,变成可以明确划分为某一经病的症状定型期,这就叫"传"。

还可以看出,前驱期的长短,三阴病和三阳病也各不相同。

太阳病很少有前驱期,阳明病是二日以后,少阳病是三日以后,太阴病是四日以后,少阴病是五日以后,厥阴病是六日以后。

这就说明:病情越深重的,其前驱期越长,病情较轻浅的,其前驱期也较短。

后世注家,不把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看做是其前驱期的长短,却把一,二,三、四、......等理解为六经病互相传递的日期和先后次序,认为伤寒第一日,应当发为太阳病,第二日太阳病应当传给阳明经,变成阳明病,第三日再由阳明病传给少阳经,变成少阳病,......以至最后变成厥阴病。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呢?这是由于:一是把三阴三阳六经,错误地认为是经络之经,二是把同一
经病的前驱期和定型期,看成是两个病,三是错误地把"传"理解为这一经病传给另一经发病,成了"传递"、"传授"之传。

注家并引用《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作为日传一经的论据。

还认为,日传一经,依次相传,是伤寒的一般规律。

但是临床并未见到日传一经这样的事实,于是又强为解释
说,这是一般中之特殊,传经中之例外云云......。

其实,《内经•热论》的几日某经受之,何尝是指这一经传给那一经,其实质精神。

同样是指的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

这点,沈金鳌在《伤寒论纲目》中所引闵芝庆的说法,已经接近于这样的初步认识。

鹰飞天(986679928) 10:42:32
(这段注释特别号,
特别好,和郝万山老师讲的也不太一样。


鹰飞天(986679928) 10:51:11
《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已如上述。

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另一经病的情况,确实是有的。

譬如"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太阴者,身当发
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等等都是。

总之,或因误治,或是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

但是这不叫"传",而叫"转属"或"转入"。

"转属"和
"传"不同,传之前的前驱期和传之后的典型症状期,其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前后仍是一个病。

而"转属"就不同了,转属之前是一经病,转属之后又是另一经病。

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而在《伤寒论》中,则由于属性和治则的显然不同,就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成为两种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