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一等奖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五、比较异同
作为议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我们在明确观点之后,都需要依据论据,通过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来论证观点。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品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不同作家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
1.请同学们默读《谈读书》,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赏析。
【明确】[示例一]句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赏析: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示例二]句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赏析: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学会遣词造句,掌握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思维与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过程与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课堂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了解阅读方法。
2.学习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运用的复杂性。
2.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短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资料收集2.小组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4.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短文两篇》。
2.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两篇》,并就下列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1)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文章?(3)你们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是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训练——《细语黄河》1.老师演示如何思考文章主旨:先读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再扫一遍全文。
请学生进行实践。
2.小组合作阅读细语黄河,采用抽象思考和具体分析两种思考方式,探究文章的两个方面(黄河的千姿百态和黄河的历史文化)。
3.检查不同小组探究的成果,并复述。
三、语言平衡——文言实词的运用1.老师简要讲解文言实词并列运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举出例子。
2.请学生阅读《野火的暴跳》,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阅读训练——《野火的暴跳》1.请学生自主阅读《野火的暴跳》。
2.提问引导:在文章的三个段落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绪?3.选取一个段落,与同桌进行课堂模拟“朗诵+解析”。
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语调和发音上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五、小组表演——班上小品设计1.学生分组,选择一段小品情境,根据情境和角色设计角色言论,范文要运用课本教材的知识,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流利阅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铭"“说”的主要特征,积累文体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多数人时刻想得到别人的敬重,一直在寻求做人的标准,那么,怎样才是做人的标准呢?看完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后,你就自会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和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2.板书课题: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7.句子翻译: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二)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三)基础积累。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简陋的屋子;德馨:优秀的品德。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多才的人;白丁:知识浅薄的人。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A E 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 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景色。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这些美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答谢中书书》,一起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时人谓“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1)字音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啼(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教学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开启一段探寻智慧与启迪心灵的旅程。
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他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更是一位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的《随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独特体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谈读书》。
二、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短文两篇巴金教学设计一等奖
短文两篇巴金教学设计一等奖《短文两篇巴金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之”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寓意,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
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定向(3分钟)1.师:今天我们学习《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3.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图片二、自学·合作(36分钟)1.学生朗读《陋室铭》。
2.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图片3.学生进行学习。
4.教师出示课文翻译,学生朗读翻译。
图片5.学生朗读《爱莲说》。
6.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图片7.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图片8.教师布置任务。
图片9.学生完成《高分突破》文言词汇选择题。
10.教师指名学生讲解文言词汇选择题。
11.学生齐读两篇文章。
图片第二课时一、交流·分析:了解文章内容(15分钟)1.学生齐读《陋室铭》。
2.教师出示思考题。
3.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4.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片图片二、交流分析:掌握文章表现手法(10分钟)1.教师分析比兴手法。
图片2.教师分析“铭”,学生简单分析押韵。
图片3.学生尝试背诵《陋室铭》。
三、交流·分析:练习巩固(15分钟)1.学生完成《高分突破》"内容理解(填空)简单题。
”2.教师指名学生讲解习题。
图片第三课时一、探究·提升(20分钟)1.学生齐读《陋室铭》。
2.教师出示思考题。
3.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图片4.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介绍“说”。
图片5.教师出示探究题。
6.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7.教师归纳总结。
图片二、当堂检测(19分钟)1.教师出示检测题,学生完成。
图片图片2.第一题学生进行回答,教师纠错、归纳、总结;第二题,学生进行讲解。
3.学生尝试背诵《爱莲说》。
三、作业巩固(1分钟)《高分突破》第16课。
第13课 短文两篇 谈读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狡黠"“诘难”“劝诫"“高谈阔论”“吹毛求疵"等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4.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有一句俗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说的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十几年的生活中,一缕缕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给我们许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来自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培根。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创作背景】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学问中。
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字音字形】【多音字】【理解词语】【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1.找出文章的论点。
2.梳理出作者的论证过程。
3.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到“味同嚼蜡矣")(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束)第三层:阐述读书的价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13短文两篇◇教材分析◇《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
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掌握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学习、归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家。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主要作品有《新工具论》《随笔》等。
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他的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正视现实,针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
他的许多作品视角新颖,旁征博引,将知识性、思想性融为一体。
主要作品有他的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作品词选》等。
【二】背景资料《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随笔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很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61年,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了150 多篇文章,后来结集成书。
【三】文体知识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①都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立论和驳论是议论文的两种论三个要素。
②论据都要真实、典型、充分。
③都可采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④论证都要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
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①定义不同: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观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是驳论。
②论证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驳论重在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13课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3.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了解了培根关于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的看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cūn)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新解。
【题目解读】“不求甚解"意谓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题目既是作者论述的话题,又是其提倡的读书态度。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文学常识】驳论驳论就是批驳别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批驳的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1)直接批驳: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驳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字词清单】【多音字】【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13短文两篇
下册第四单元念书鉴赏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累积文中精粹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念书的好处,养成优秀的念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念书有径。
有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遣下过目不忘,急忙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只细嚼慢咽,并且经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谨慎选择,分清良莠,汲取精髓,扔掉糟粕。
掌握正确的念书方法,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念书方法。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掌握看法1.《谈念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念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 (从开头到“全凭察看得之” ):论述念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念书有三种不一样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念书的三种倾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 (“念书时不行有意诘难作者” 到“ 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论述念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 (“读史令人理智”到结尾):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填补精神上的各样缺陷。
2.《谈念书》中说“书有可浅尝有可吞食者不然书经提炼如同水经蒸馏,味同者,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详细的念书方法,即阅读、精读和纲要。
“如同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简单丧失去大批的精髓,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囫囵吞枣》一文批判的看法是什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明确:批判的看法:对任何问题囫囵吞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看法:盲目地反对囫囵吞枣的态度没有充足原因。
4.《囫囵吞枣》一文剖析了陶渊明如何的念书态度,请指出“囫囵吞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 好念书” 的习惯;念书要诀在于“ 会心”。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必定都能读懂;第二,念书方法:不执拗一点,而要认识粗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
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第三首:【细读感悟】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