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与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一、园林规模 名教强调皇权是绝对的权威。与 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 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 然渗透到与皇家园林,首先表现 为园林的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 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 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 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 可比拟。 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 五六里,驾飞桥于海中,起瀛洲 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 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
五、参考文献
[1]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8:62-6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14-121. [3]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索[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4]江溶,王德胜.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5][英]罗宾•柯林伍德,吴国盛、柯映红译,自然的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9. [6]华国栋,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和谐思想探析[J].南方论刊,2009,7:61-62 [7]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王毅. 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杜顺宝.中国的园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金智学.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陆旭东, 孟祥彬.试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 [J].西南林学院学报 , 2004,12.
二、现实中的自然 梁冀“园圃”中构筑假山摹仿崤山的形象,是真山的 缩移摹写。崤山位于河南与山西交界处,东、西二崤 相距约15公里,山势险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隘口。 园内假山即以“十里九坂”的延绵气势来表现二崤之 险峻恢宏,假山上的深林绝涧也是为了突出其险势, 足见园内的山水造景是以具体的某处大自然风景作为 蓝本。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二、现实中的自然 古代园林造山是摹仿真山的:北齐的仙都苑园是五岳四渎 的仿造;唐安乐公主定昆池叠石是华山的仿造;白居易履 道里造园是严陵七滩的仿造。 洛阳的华林园,园西北面为各色文石堆筑成的土石山—— 景阳山,园东南面为天渊池,模仿了整个中国西高东低的 地形。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二、名教与自然之辩
二、竹林玄学时期——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儒道对立) 魏晋之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宣扬以孝治天下,实际是 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排斥异己,使大批名士遭到杀害, 名士们只有躲进“玄学”的被窝里,去穷尽玄理来躲避灾 祸;以狂饮不休,放浪形骸来消极抵抗司马集团歪曲的那 套礼教,消除内心的苦闷。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 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人的自 然情性。
建章宫太液池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一、神话中的自然 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全 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 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 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 长堤——茎芝云堤。堤 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 代吉祥物“如意”、 “灵芝”的形状,使湖中 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 “如意灵芝”树,为“一 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 式增添了新的意境。
只有当社会制度与人性自由相融合时,即“名教”与“自 然”相统一时,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和谐。
三、名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的,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 的理论基础。而名教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主要表现 在园林的规模、形象和总体布局上。
周文王的灵台、灵沼、灵囿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一、神话中的自然 园林是人们用艺术手段 对理想中宇宙的摹仿, 秦汉时代帝王的理想境 地就是神仙境地。秦始 皇开创的“一池三山” 模式,就是对蓬莱神话 的象征摹仿。从此, “一池三山”成为中国 传统园林的基本模式, 这正是人们对神仙境地 向往,而象征性建造的 产物。
三、名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二、园林形象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 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 其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皇家园林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营 建,也概不例外。到了清代雍正、 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 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 在当时所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以 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比以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驳杂。 例如圆明园后湖的九岛环列,象 征“禹贡九州”,东面的福海, 象征东海;西北角上的全园最高 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仑山; 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 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的皇权寓意。
二、名教与自然之辩
一、正始玄学时期——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 (儒道调和)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是说玄学哲学与政治伦理 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 表现。 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因此, 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 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 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中国传统园林中表现自然主要是神话、现实和理想中 的自然。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一、神话中的自然 园林的原始形式灵台、灵沼 都是人们对自然山川、河流 崇拜,从而摹仿的产物。如 《山海经· 大荒北经》曰:大 荒之中“有系昆仑山者,有 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 《三秦记》曰:“昆明池中 有灵沼,名神池”。
三、名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三、园林总体布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 至室内设计的轴线式布局,都符合 儒家名教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 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涉及到造 园领域。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很有限 的,它仅仅涉及皇家园林中的寺庙 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布局。 如万寿山南坡中央部位的“大报恩 延寿寺”,从山脚到山顶的一系列 建筑,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 构成纵贯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这个庞大的建筑序列结合山形地貌 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皇家园林的 庄严。而就园林自身而言,仍是自 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秩 序的。
二、名教与自然之辩
三、西晋玄学时期——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儒道合一)
郭象反对只重形式而违反人情的假礼法,他认为社会制度、 道德原则包含于人类的自然情性之中,德性的获得就在于 适性无为、顺应自然,所以他提出了“名教即自然”,实 际上是追求“名教”与“自然”的统一。他认为名教制度 下的社会礼法本身很美好,只要人们各司其职,做好分内 的事。而人们各司其职,则又应顺应自然。
名教与自然思想在中国古 典园林中的体现
目录
名教与自然的概念 名教与自然之辩 名教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一、名教与自然的概念
名教,原指儒家“因名设教”的那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 伦理观念,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 礼教和道德规范。
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 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名教和自然观念产生于先秦。孔子主张正名,强调礼治; 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提倡无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传统 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 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诸如“有若自然”、 “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经常出现在园林 书籍上。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自然可爱”,而不是“人工做作”,“非其地而强 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二、现实中的自然 个园中的假山,是自然界中四季的体现。笋石挺立,寓意春山; 湖石玲珑,象征夏山;黄石坚硬,寄情秋山;宣石洁白,淡如 冬山。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三、理想化的自然 现实中的自然往往是不能尽善尽美的,郭熙在《林泉 高致》说:“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观者,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反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 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 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 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所以 后来园林中摹仿的是经过人心灵提炼、加工过的自然 山水之美,它也许不是现实中的哪座名山,但它却具 备了所有山水美的特征,是符合“自然山水之道”的, 是“可行、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一、神话中的自然 敦煌石窟壁画净土变中 寺院水庭的形象是出于 对天国的想象。 云南昆明圆通寺,正殿 的东西两侧伸出曲尺形 回廊,此回廊的庭院全 部为水池——水庭。
四、自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二、现实中的自然 从汉代开始人们已经把现实中的山水作为园林中的摹仿对象, 并追求“有若自然”。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乱,文人、 士大夫纷纷投身自然,纵情山水,从中寻求精神解脱,游览山 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自然山水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的审美 对象,已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也相继出 现。寄情山水成为标榜清高雅致的时髦行为,文人、名士竞相 营建自然山水园林以自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