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罗家伦)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
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 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
学重点
: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
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
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
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
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
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
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
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2.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
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妨说学问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是智慧;精明的头脑、机制的反应是智慧;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也是智慧。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相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
3.成语解释:
1、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2、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3、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4、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5、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6、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活动三】朗读课文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每段的中心句。
1.找中心句方法:
①位置:段落的开头、结尾、中间。
②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区别中心句和支撑句,从而抓住中心句。
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如:第一、首先、总之、所以、由此看来、可见……从而找出中心句。
④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某些分散的关键词或隐性含义组合出中心句。
2.课文每段的中心句:
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2: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3: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4:著书、读书也要有智慧。
5: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6: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 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一(1-2)解说“学问”和“智慧”概念的不同
二(3-6)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4、解题,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在
文中,作者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学生活动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2)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喻证法)
学问:原料铁工具
智慧:熔炉电火透视、反想、远瞻
这些比喻贴切形象,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自读第1段思考。(即课后练习一)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