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名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中藻(1605~1649) ,字荐叔,号迥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字荐叔,号泂山。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曾奉旨出山海关慰劳守边三军。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中藻被执,李军才知藻才略,胁其归降,李不降.崇贞庚辰进士及第,后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出山协助唐王抚清,封郐给事中。后唐王败殁于汀州,中藻组织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俩省之间,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

明朝灭亡后,清兵大举南下,当时退守福建的郑成功、刘中藻(明末曾任兵部尚书)打起“抗清复明”的旗号,纠集明军数万人下。当时,浦源属刘中藻明军辖区。锡繁公之父方三公毁家纾难,资助钱粮给明军。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兵败退守福安城,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为保全福安全城百姓性命,刘中藻毅然决定以牺牲自己换取百姓安宁。公元1649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刘中藻从容赴难,吞金自绝于福安龟山,后人褒其“ 忠比文山”。清顺治圣旨封刘中藻故居为‘刘中藻堂’。

刘中藻墓,位于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北,建造于清代(见上图)。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福建(时称建安郡)首位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唐肃宗李亨追赠其为侍讲国公。令之少时家贫,聪明好学,极具诗才。曾在灵岩山腰筑草堂苦读,写有诗作《草堂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为官时的薛令之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

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编辑本段弃官返里后的薛令之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岭曰‘廉岭’”。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作为纪念,宁德有一条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薛令之路”。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祐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长期居住在苏州,成为巨富,故居在苏州古城内鹤舞桥附近,在苏州期间,编纂有《吴都文萃》。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昰,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华东野战军第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l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10兵团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交通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4月

1977年12月,曾志同志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她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组织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使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在党的十二大上,曾志同志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并任中顾委临时党委副书记。

1983年12月,曾志来到福建德化县南埕村寻访战友,可是故人已西去,她无限惋惜哀痛。

曾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她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3年,曾志出席闽东苏维埃政府建立60周年纪念活动。

曾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6月21日21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曾志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两县的“希望工程”。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同志,却选择了安静地回归井冈山。生前,她特别给党中央写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她极力要求身后事简朴、简单办理,并让女儿陶斯亮将其骨灰撒在井冈山。中组部根据曾志同志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送别活动。遗体于1998年6月26日在北京火化,骨灰撒在井冈山上

马立峰,原名泽祥,号一山,福建福安人。清宣统元年(1909)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幼时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马三弟抚养,伯父见他聪明伶俐,克勤克俭送他上学。在小学时,他就胸怀大志,品学兼优,赢得师长们的喜爱,校长黄某还借“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为他改名为马立峰。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马立峰14岁高小毕业,到霞浦教会创办的作元(又叫汉英)学校念初中。因不满校方强制学生信奉基督教,仅读一年就愤而退学。

1926~1927

民国15至16年(1926~1927),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他同福安一批回乡进步青年接触,阅读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集会。

大革命失败后,他避居福州,17年春,加入革命互济会和反帝大同盟,8月,考进福州理工学校公路专修班。

在互济会的共产党员影响下,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与陈铁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党小组,暑假期间,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