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实验设计

数学教育实验设计
数学教育实验设计

回顾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系列的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教育改革的历史也就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实验成果的历史。这是因为和任何学科一样,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准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必要的改革的。而改革则要根据改革者的主观认识提出改革方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改革方案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和在原有基础上的可能性等方面得到验证后,改革方案才能全面推广,付诸实施。

如何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验?目标如何确定?按什么样的过程和方式才较为简捷和科学?实验中积累的资料应如何进行分析和判断才是科学的、从而能取得较为实际、确切的结论?它们的理论依据如何?实践原则如何?这些问题可以说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教育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实际上也是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小的数学教育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说是经验。问题是经验的获得,往往是在无意之中,效果也是凭感觉。这虽然说不是严格的实验,但也是具有实验的苗头,有实验的因素。因此,只要我们掌握数学教育实验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就可以把我们平时数学教育实践变为数学教育实验,所取得的效果有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数学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1、理论意向

理论意向通常指理论假设,即对数学教育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假定。这种假定一般建立在某种事实材料或理论分析基础上,经过研究所产生的想法,而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验证推测性假定的正确性。例如克鲁切茨基所进行的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实验研究,关于数学能力组成成份的初步假定是:

⑴在学习上有能力的学生不同程度都有概括数学材料和善于记忆概括性材料的能力。

⑵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缩短”推理过程的“缩短”,运算过程的“缩短”率不同的。

⑶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从正向思维灵活地向逆向思维转换的能力是不同的。

有时,在数学教育中需要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例如,研究学生智力开发的途径,初始时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假设,这时研究者必须明确地提出理论意图,如意图探索增加开放性题目是否能开发学生智力等。理论的意向有时也指理论的意图。应该说,任何实验都有一定理论说明意向。一个既无理论假设,又无理论意向的实验是无任何意义的。

2、可操作性与可控性

数学教育实验是以理论意向为前提,由研究者有计划地控制数学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用以揭示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鉴于实验的特点,研究者可以自行选择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使实验结果发生。同时实验前研究者可以对实验对象进行分析,为实验过程的观察做好充分准备,实验过程正是数学教育实践的过程,因此数学教育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控制”,其意义是容易摆脱无关因子、偶然因子对实验的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产生或变化是实验因子的作用。实验时只有成功而系统地进行条件控制,才能合乎逻辑地解释实验因子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对实验进行有条件的控制还可以把研究复杂问题分解或简化,更加有利于实验的实施。

3、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或验证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的存在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如果研究者重复操作同样实验,其它条件不变,那么实验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应该重复发生。为了进行反复观察,并验证观察的结果,同一实验重复多次其结果仍然有效。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使实验研究的结果可以推广,其他人可以实施同一实验以验证其可靠性。当一种实验仅在研究者实施时取得成功,其他人实施却没有成功,那么这种实验可靠性将受到怀疑。

二、数学教育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1、实验课题的确定

实验课题的确定原则、方法基本上与研究课题确定的原则、方法相同,在此不再叙述,不过实验课题侧重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

2、实验过程的科学化

实验课题确定后,实验过程的科学化水平是鉴定数学教育实验的重要指标。实验过程科学化主要反映在条件控制的科学化和实验结果的科学化两方面。

⑴条件控制的科学化

影响实验结果因素很多,如教材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执教教师能力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甚至家庭出身、性别各异等。当课题已确定,其理论指向也确定。而影响理论指向的主要因素也可以确定。如“开放性问题对开发学生智力的影响”的理论指向十分明确,影响这理论指向的主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是否讲解开放性题目,如何讲解。而其它因素在实验中作为控制的因素。由于数学教育实验对象是人,因此设立对照班是常用的控制手段,在实验前选择两个班条件应相近(完全相同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在学习基础、智力水平、因素方面,它表现在成绩上。在此两班一为实验班,二为对照班。不设对照班单纯地从实验班数学成绩提高就下结论“实验成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实验班和对照班也有样本选取问题。数学教育实验不是研究样本,而是样本来自的总体。例如样本来源于重点中学其推广范围有限。因此某些实验,都会选取不同总体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城市中学、农村中学都同时实验,这样实验的推广价值就大。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过程中同样存在条件控制问题,虽然我们在实验前选取两个班条件相近,若在实验过程中,某个班加强辅导,增加作业量,强调学生精力放在数学上等做法都会让无关条件在某个班发生变化,出现失控现象。另外特别要注意的心理效应,如实验班的学生知道自己班是实验班也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必须尽量淡化学生对实验的反映,同时,实验时间应尽量缩短,使实验结果更能科学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⑵实验结果科学化

实验结果科学化主要表现如下:

10实验所搜集的数据科学化。实验所搜集的数据必须用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和检验。只有经过检验的数据有显著效果时,才能说实验取得成功。

20实验的理论意向在实验后必须明确。

30实验的可变因素在实验中作用,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都必须有教育学、心理学或其它学科理论解释。

三、数学教育实验设计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或探索理论意图实现的可能性。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推断合理,研究者必须设计一个周密的实验方案。所谓实验设计就是研究者针对验证

实验假设,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制定的一个模式。实验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样本选取。

2、选取自变因素、因变量,以及应控制因素。

3、形成统计假设,并为检验假设搜集、分析数据制定计划。

4、实验过程的具体部署。

5、按计划分析资料。

6、对统计假设和研究假设的真伪做出归纳性推断。 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的重点。良好的实验设计不仅是实验过程的依据和处理结果的先决条件,也是使科学研究获得预期结果的一个重要保证。

§6.1 数学教育实验常见模型

数学教育实验为了便于条件处理科学化,实验结果和具有推广价值,因此对于数学教育实验都有一定的模型。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实验理论意向选取实验模型。在此只叙述一些常用的,较为简单的模型。一些较复杂的模型(如多因素分析等)可参阅有关统计书籍。

一、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1、可随机分组

研究者在实验前可对学生随机分组,把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它的基本模式

实:O 1 X 1 O 2 O 1,O 3为实验前测验,O 2,O 4为实验后测试,

对:O 3 X 2 O 4 X 1,为实验操作方法处理,X 2表示原来方法处理。 此模式由于实验前可对学生随机分配当O 1- O 3差异不显著时,可以认为两班条件相近,可控制影响效果的因素。实验时只X 1,X 2不同,实验后测试O 2与O 4发生显著变化时,可认为是因素X 1X 2的作用。

显著性检验在N<30时用t 检验,N>30时用Z 检验。

实例:某老师在山区中学进行练习教学法试验成绩如下:

实验前 H 0 两班无显著差异 282.0186

.418

.150

64.1648.242.5838.592

22

2

212

1==

+-=

+-=

-

-n

S S x x Z α=0.05,查正态分布表得临界值 Z 0.05=1.96 Z0.05,接受H 0,即两班无显著差异。

实验后:同理算得Z = 2.84>Z 0.05 = 1.96,p<0.05有显著差异,可以说练习实验教学法实验成功。

2、不可随机分组

在数学教育实验中,经常碰到在实验前,学校班级已分好,研究者不能再随机分组。只能在已分好的班选取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基本操作如下: 实:O 1 X 1 O 2 对:O 3 X 2 O 4

此时对实验效果检测有两种情况。其一,当前测对O 1- O 3无显著差异时,可以认为实验前两班情况基本相同。再对O 2- O 4进行显著性检验。与上例处理方法相同。其二,当O 1- O 3有显著性有差异时,此时实验前两班情况不同,不是在平等条件下进行实验。无论实验结果如何,结论都缺乏科学性,难以使人信服。此时可以比较增益大小。用标准分进行比较,以下实例说明:

例:某老师进行某教学法改革实验所得资料如下:

对实验前用Z 检验可知p<0.01,两班差异十分显著。

09.330

.21

.748

30.114707.116.677.742

22

2

2

1212

1==

+-=

+-=

n s n s x x Z , α= 0.01,Z α= 2.58,Z>Z α,P<0.01,两班差异十分显著,此时不宜用对实验后平均数差异检验。改用标准分对增益比较。 实验前

① 算出整体平均数:1.7148

4748

6.6747

7.74212211=+?+?=++=

-

--

n n x n x n x

② 算出整体标准差: 2

12222221211n n x x s n x x s n S +??

????????? ??-++??????????? ??-+=

----

71.1148

471.716.6730.11481.747.7407.11472

222=+??

????????? ??-+??????????? ??-+=

③ 算出平均标准分:31.074.111

.717.741=-=-=

-

-s x x Z 实 30.074

.111

.716.672-=-=-=

-

-

s x x Z 对

同理算出实验后 2.81=-

x ,S=12.34,46.0='实

z ,45.0-='对z ④ 算出实验班、对照班平均标准增益:

15.031.046.0=-=-'=实实

实z z d ()()15.030.045.0-=---=-'=对对

对z z d ⑤ 判断:

若0>实d 且对实d d >,则实验有效果。若0≤实d 或对实d d ≤,则实验无效果。 若0<实d 且对实d d <则实验失败。

本例中,015.0 =实d 且对实d d ,所以实验有效果。 ⑥ 算出增幅:()()()1

.7174.1115.015.0?--=

?-=

-

X

s

d d

P 实验前总平均分实验前总标准差对实

%95.40495.01

.7174

.113.0=?=

说明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绩提高比旧教学方法增加幅度为4.95%。

二、实验组、控制组后测模型

数学教育实验,有时是突然接到任务,或没有任何资料情况下进行实验。因此不可能在实验前进行测试,既无实验前学生成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实验,可采取相关样本后测实验模型。相关样本经常采用等值配对方法,显著性检验也用相关样本的统计量。大样本用Z 检验,小样本用t 检验。下面用实例说明。 例1 某校进行教材比较试验,选用甲、乙两种不同教材,在某级随机抽取80名学生,按成绩、努力程度、性别等条件相近配成40对,在每对中任选一人组成一个班使用甲教材,剩

问该校应采用哪套教材? H 0:μ1=μ2 889.040

8

.146.958.028.146.97

.804.8222

2

2

122

21

21=???-+-=

-+-=

-

-n

s rs s s x x Z

α=0.05, Z 0.05=1.96, Z0.05, 所经甲、乙两教材对学生成绩无显著影响。

例2 有位老师宣称,他的教学方法对改变差生十分有效,为验证,按基本条件相近原则把20位差生组成10个对子,并随机地把每个对子中抽出一个放到这位老师执教班,剩下放到

其他班。一学期后,测试成绩如下:

相关小样本,用t 检验 H 0:设μ1=μ2 53.279.33

2.31

1079.32.31

=?=-=

-=

-

n s d t

d ,

2.33210

1

101=?==

∑-

d d , 36.142.324610

1122

22=-?=

-=-

∑d d n S d

,79.336.14==d S d f =n-1=10-1=9,α=0.05,α=0.01,()262.2905.0=t ,()25.3901.0=t ,

t 0.05

所以有显著效果,但没有十分显著效果,这位老师的教法对改变差生是有显著效果,应给予肯定。

三、时间序列设计模型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个受试组或个体作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变量(x ),然后观测引进实验数量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并引入实验变量插入前一系列测量结果相比较研究变量插入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它的基本模型如下:

O 1 O 2 O 3 O 4 × O 5 O 6 O 7 O 8 这种情况在教学上也经常碰到。例如某老师在半学期想作教学方法改革,或对教材中教学顺序安排作改动,就可以采用此模式。下面以例子说明。

例:研究者研究某种思维训练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研究者取一组受试(50名学生)先进行四次测验,然后进行10节课的某种思维训练,再进行四次测验,八次测验成绩如下表,每次O i 值取50人平均分(满分10分)。

处理前:

104

1

=∑i

X

,3041

2=∑i X ,1241

=∑i y ,5.364

1

2=∑i y

5.314

1

=∑i i

y X

, ∴5.2=-x ,3=-

y ,n=4

()5410301222=-=-=∑∑i i

xx

x n x l ,()()∑∑∑=-=5.11

i i i i xy y x n

y x l ,

()5.04

125.36122

2=-=-=∑∑i i

yy

y n y l ,

3.05

5.1?1===xx xy l l b , 25.25.23.03??2=?-=-=--x b y a

回归方程 x y 3.025.2~

1+=,()158.05

25.15.05222

1=?-?=--=

xx

xy

yy xx l n l l l S ,

同理可求处理后回归方程 x y 05.065.3~

2+=,S 2=0.24,5.6=-

x , 522=x x l ,25.022=y x l ,1275.022=y y l

下面我们来检验处理X 前后回归直线方程的显著性 ⑴ 检验S 1与S 2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用F 检验。把大的S i 2

(i=1,2)放在分子上

31.2158

.024.02

2

2122===S S F 查F 分布表 F 0.05(2.2)=19,F

224.02158.022

22

12

2

2211=??+?=

++=

df df s df s df S

⑵ 检验1?b 与2

?b 有无差异,用t 检验得 95.15

1

51203

.005.03.011??2

21

121=+-=

+-=

x x x x l l s

b b t ,α=0.05,查t 分布表得临界值

t 0.05(df 1+df 2)=t 0.05(4)=2.776,由于t=1.95

?b 无显著差异。 ⑶ 检验1?a

与2?a 有无显著差异,用t 检验法

16.25

5.655.24141203

.065.325.21

1??2

2

2

22121212

211-=+++-=+++-=

-

-

x x x x l X l X n n S a a

t

α=0.05,查t 分布表得临界值t 0.05(df 1+df 2)=t 0.05(4)=2.776

由于 |t|=2.16

与2?a 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研究结果:某种思维训练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无显著影响。

在上述三步检验中,只要有一个检验有显著差异,则认为两条回归直线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实验前后的数据有显著影响,否则就认为两条回归直线无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

⑴ 不能以O 1×O 2模式代替O 1O 2O 3O 4×O 5O 6O 7O 8模式。因为实验无控制组,有些条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例如,教学方法不同,会引起学生刺激,这个刺激中引起学生新鲜感,产生精神集中;或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前、后一次测试不能说明问题。应看前、后一系列的测试成绩的趋势才能说明问题。

⑵ 回归方程实际是直线方程y = kx + b ,k 为斜率,b 为截距,k ,b 的变化会引起y 的变化。实验前回归y 1 = k 1x + b 1,实验后回归y 2 = k 2x + b 2,实验前后学生成绩有无显著变化,就可以归结对两条直线方程有无显著变化,对k 1与k 2的显著性检验也可以说对进步大小的检验。当其有显著差异时,就可以认为因为x 使学生成绩进步大(小)了。当无显著差异时,也就说实验前后学生成绩进步系数差不多,应对截距b 进行检验,当b 1与b 2有显著差异时,就可以说由于x ,在不同水平上进步,当然以高水平进步者为优。为了更直观说明问题,可看下面图6-1所示。

虚线x 表示实验前后分界,图中其它虚线部分表示两条回归直线走向。

⑶ 对剩余标准差检验,可以看作单因素方差分析,从F 比可以看出,

()2121

22

df df F S S F α>=时,可以认为剩余方差中因x 而引起的,否则不能认为是x 而引起的。

当有显著性差异时,就可以看

X的高低而确定对因素x是否有效果。

数学教育实验模型还有很多,如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对抗平衡设计,相关设计等,这些设计涉及统计知识较复杂。另外,对数学教育有关的统计有更多例子,如x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在此都不作介绍,有兴趣的老师可参阅有关教育统计书。在此只选用数学教育实验常用模型。只作介绍检验方法,而不进行理论上论证。只希望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使用就可以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云县茶房乡茶房完小教师肖聪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将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探 讨中的主要体会分述如下: 一、优化导入 好的新课引入不仅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更应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想像力,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就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设置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三)巧用旧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启”、“发”氛围中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之我见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之我见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环境原因,致使这些地区的一些学生形成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如横向思维能力偏差、思维重于感性而弱于理性等特征,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形成数学思维障碍,从而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兴趣缺失。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指导学生突破数学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拓展数学思维能力,突破数学思维障碍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形成数学思维障碍,就必须了解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学生横向思维能力偏弱、对知识横向联系运用能力差的特点,我经常作如下题型设计: 1、求函数y=cos2x+sinx在区间[-,]上的最小值。 2、求函数y=的值域。 3、求函数y=+的最小值。 这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函数、二次函数、几何等各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递推思想、模型思想等。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比较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比较法 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如: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相邻数的比较 比较法的分类 按性质分:简单的比较 复杂的比较 按排列形式分:对应比较(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 简单的比较 是指对两个(组)物体的数和量的比较 例:比较两根线的粗细 复杂的比较 是指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 例:比较下面哪组的圆形最多?哪组最少? 重叠比较 把一个(组)物体重叠在另一个(组)物体上,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进行量或数的比较。 如:将圆柱一一叠放在椭圆上;

并列比较 把一个(组)物体并放在另一个(组)物体的下面,形成两个(组)物体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量或数的比较 如:四个心,一一并放在四个笑脸下面加以比较 连线比较 连线比较 对两个集合间元素数量的比较也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加以一一对应。如图:

单排比较 将物体摆成一排或一行进行比较。 如: 双排比较 将物体摆成双排进行比较。

不同排列形式比较 将一组物体作不同的排列,进行数量的比较

在数学教育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对物体进行比较。如感知集合中的比较、数的比较、量的比较、几何形体的比较和空间方位的比较。下面举两方面的内容加以说明。 1.感知集合。感知集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体分类的教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和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应用比较才能使幼儿更好地掌握。 (1)分类。比较是分类的前提,通过比较才能进行分类和概括。 如图:要把线条的长短、粗细分开就必须比较 (2)区别“1”和“许多”。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比较,看看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例如,1朵圆和许多圆,1条鱼和许多条鱼,等等。通过对各种1个和许多个物体的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都是表示物体数量的,从而学会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2. 行比较,比较出2比1多1,2比3少1,使幼儿了解到3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在自然数列中,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1个数少1)。此外,幼儿在学习数的形成时,要知道某数添上1,形成后面一个数,这个新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所以,幼儿必须对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进行比较,才能掌握这两个数的关系。

【教育资料】数学的三个发展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学习专用

数学的三个发展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现代数学时期是指由19世纪2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数学主要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量仅仅是它的极特殊的情形,通常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几何形象也仅仅是特殊情形。抽象代数、拓扑学、泛函分析是整个现代数学科学的主体部分。它们是大学数学专业的课程,非数学专业也要具备其中某些知识。变量数学时期新兴起的许多学科,蓬勃地向前发展,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充实、扩大和深入。 18、19世纪之交,数学已经达到丰沛茂密的境地,似乎数学的宝藏已经挖掘殆尽,再没有多大的发展余地了。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宁静。19世纪20年代,数学革命的狂飙终于来临了,数学开始了一连串本质的变化,从此数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19世纪前半叶,数学上出现两项革命性的发现——非欧几何与不可交换代数。 大约在1826年,人们发现了与通常的欧几里得几何不同的、但也是正确的几何——非欧几何。这是由罗巴契夫斯基和里耶首先提出的。非欧几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为欧氏几何唯一地存在是天经地义的观点。它的革命思想不仅为新

几何学开辟了道路,而且是20世纪相对论产生的前奏和准备。 后来证明,非欧几何所导致的思想解放对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终于开始突破感官的局限而深入到自然的更深刻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为确立和发展非欧几何贡献了一生的罗巴契夫斯基不愧为现代科学的先驱者。 1854年,黎曼推广了空间的概念,开创了几何学一片更广阔的领域——黎曼几何学。非欧几何学的发现还促进了公理方法的深入探讨,研究可以作为基础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公理的完全性、相容性和独立性等问题。1899年,希尔伯特对此作了重大贡献。 在1843年,哈密顿发现了一种乘法交换律不成立的代数——四元数代数。不可交换代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为存在与一般的算术代数不同的代数是不可思议的观点。它的革命思想打开了近代代数的大门。 另一方面,由于一元方程根式求解条件的探究,引进了群的概念。19世纪20~30年代,阿贝尔和伽罗华开创了近世代数学的研究。近代代数是相对古典代数来说的,古典代数的内容是以讨论方程的解法为中心的。群论之后,多种代数系统(环、域、格、布尔代数、线性空间等)被建立。这时,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扩大为向量、矩阵,等等,并渐渐转向代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1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6.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7.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三角形高=面积×2÷底h=2s÷a 三角形底=面积×2÷高a=2s÷h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s=лrr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 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下数学教学育人价值体现 “新基础教育”研究主持人叶澜教授,在1994年首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为资源,为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通过“教书” 来实现育人目标,“育”以健康、主动发展的人。 一、“育人价值”误区 1.把“育人价值”等同于“德育。” 今年三月份,我在紫荆上《比例尺》“初建课”时后,李泰峰主任,王建刚校长,李延军校长及部分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课后的评课活动,我在进行自我反思时说这节课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家爱学校情结,因为课里面有国家地图和紫荆实验学校的平面图。李泰峰主任当时给出了回应,这只是“育人价值”的一个点,还应该有数学课独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并提出要再读书,再领会,再实践。或许还有老师会也认为课里面渗透爱国,爱树木,安全教育,渗透数学发展史等就是育人价值,其实这充其量只能是在课堂里渗透了“德育”。 2.把“育人价值”等同于把符号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知识是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被抽象出来的。(《纲要》21页)如果教学就是要完成将这些抽象出符号化的知识进行传递,那么学生就只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教师只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育人价值”也就局限在现成知识的掌握上,容易让教师把教学重难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记忆上,忽视了数学知识被发现、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身;忽视学生需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生命实践体验;忽视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提炼抽象的形成知识过程,带来数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资源贫乏。 以上两点对“育人价值”认识的偏差是教师普遍存在的,在《纲要》第20页中还提到了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割裂化和空泛化,阐述都也都非常清楚,不再做肤浅的重复。 二、“育人价值”的意义 “育人价值”的理论意义:是指每一门学科可能对学生的身心、精神世界、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等产生的积极和发展性的影响。而数学学科强调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数学学科独特的价值,二是不同内容具体的价值。 1.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 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以外,还体现在 (1)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的符号表达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水平; (3)帮助学生建立猜想发现和判断选择的自觉意识; (4)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心态。 通过以上几点,构建一种唯有数学学科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互化。 2.不同内容的具体价值 从数学学科的层面上,小学数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又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

家庭中的蒙特索利教育个数学游戏

1。分类练习: 摆棋子 目的: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 材料:塑料跳棋或玻璃弹子跳棋 要点:1,将所有弹子取出放在一个盒子里 2,在家长的提示下,请幼儿先取一种颜色的弹子,选一个阵脚开始摆棋子,年龄稍大的可以一边摆一边唱数1-10 3,依次将六种颜色全部摆完。家长可以同时教孩子颜色的汉字和英语单词。 4,可以双手同时摆,训练双手的灵巧性。 2,排序练习: 小碗、小勺找朋友 目的:学习按大小排序、配对 材料:形状和颜色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勺子和碗各4把、个 要点:1,家长随意将4个碗放在桌子上,并问孩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请孩子按从大到小排好 2,家长拿出4个小勺,按上述方法排序提问 3,家长说“小碗小勺要找朋友,请你帮忙找一找” 3,计数练习 数字罐 目的: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材料:饮料管、吸管 要点:1,在饮料罐外面贴上数字 2,请孩子依照数字把相同的吸管插入,边插边数手口一致 3,家长也可以先在罐内放入几枝,让孩子根据数字看对不对,不够要加上几根,多了取走几根 4,任取2罐,比一比那个多,哪个少 『蒙氏心语』手让人类表现他的智慧,并推动文明向前进。 4.比较练习: 小小蛋糕师 目的:学习区分厚、薄,练习并列排序 材料:彩泥、牙签或面团(也可用被子或书代替) 要点:1,家长和孩子一起当”蛋糕师“。用彩泥做生日蛋糕。 2,根据顾客(家里其他成员)的要求,制作出一个三层的和一个一层的 3,比较2个蛋糕的厚度,学习厚薄概念,并出示字卡 4,家长画多个不同厚度的蛋糕,幼儿剪下来或手撕下来,按从厚到薄的顺序,练习排列。 5。守恒练习: 捏面团 目的:学习体积的守恒 材料:面团(橡皮泥) 要点:1,家长制作两块一样大小的面团(不必告诉孩子是一样大的,让孩子自己观察),问孩子”这两块面团一样多吗“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教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 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 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 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 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 天分最为突岀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 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 中都作岀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 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 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 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 为中国做岀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岀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 弹,氢弹等; 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 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他的经典名言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 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 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 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 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 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 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 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 [荷]H.Freudenthal数学教育理论 ㈠ 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1、情景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㈡ 何谓数学教育中的现实 1、 数学教育中的现实——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2、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3、例题生活化,问题情境化 ㈢ 运用“现实的数学”进行教学 第一,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命题,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第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同一类事物或现象抽象而成的量化模式 第三,数学教育应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 ㈣什么是数学化 1、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即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2、数学教学即是数学化的教学 3、 抽象化、公理化、模型化、形式化等等,都可看成是数学化 4、数学化的形式: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从符号到概念的数学化 ㈤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1、 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 2、数学学习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学习,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㈠ 什么是数学知识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持建构主义观的学者往往不同于绝对主义或者行为主义论者,在他们看来: 1、数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家庭中的蒙氏教育数学

家庭中的蒙氏教育-数学的培养 编辑| 删除| 权限设置| 更多▼更多▲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为私密日志转载自上善若水转载于2010年04月05日20:29 阅读(1) 评论(0) 分类:转帖权限: 公开 1。分类练习: 摆棋子 目的: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分类 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 材料:塑料跳棋或玻璃弹子跳棋 要点:1,将所有弹子取出放在一个盒子里 2,在家长的提示下,请幼儿先取一种颜色的弹子,选一个阵脚开始摆棋子,年龄稍大的可以一边摆一边唱数1-10 3,依次将六种颜色全部摆完。家长可以同时教孩子颜色的汉字和英语单词。 4,可以双手同时摆,训练双手的灵巧性。 2,排序练习: 小碗、小勺找朋友 目的:学习按大小排序、配对 材料:形状和颜色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勺子和碗各4把、个 要点:1,家长随意将4个碗放在桌子上,并问孩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请孩子按从大到小排好 2,家长拿出4个小勺,按上述方法排序提问 3,家长说“小碗小勺要找朋友,请你帮忙找一找” 3,计数练习 数字罐 目的: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材料:饮料管、吸管 要点:1,在饮料罐外面贴上数字 2,请孩子依照数字把相同的吸管插入,边插边数手口一致 3,家长也可以先在罐内放入几枝,让孩子根据数字看对不对,不够要加上几根,多了取走几根 4,任取2罐,比一比那个多,哪个少 『蒙氏心语』手让人类表现他的智慧,并推动文明向前进。 4.比较练习: 小小蛋糕师

目的:学习区分厚、薄,练习并列排序 材料:彩泥、牙签或面团(也可用被子或书代替) 要点:1,家长和孩子一起当”蛋糕师“。用彩泥做生日蛋糕。 2,根据顾客(家里其他成员)的要求,制作出一个三层的和一个一层的 3,比较2个蛋糕的厚度,学习厚薄概念,并出示字卡 4,家长画多个不同厚度的蛋糕,幼儿剪下来或手撕下来,按从厚到薄的顺序,练习排列。 5。守恒练习: 捏面团 目的:学习体积的守恒 材料:面团(橡皮泥) 要点:1,家长制作两块一样大小的面团(不必告诉孩子是一样大的,让孩子自己观察),问孩子”这两块面团一样多吗?“ 2,家长首先把一块面搓成一个长条形,再与另一块面团相比”这两块面团还一样多吗?“3,家长再把长条形面团捏成一个小碗,再来比,是否还一样多? 4,家长把碗再用棍擀成一个大圆片,再来比较是否还一样多? 5,让孩子也来试试,面团的形状不断变化为什么还是一样多呢? [蒙氏心语]我们必须记得,三岁孩子心中存在着一个内在的老师,并且一直正确无误的引导着他。 6,认识几何图形: 分四份 目的:学习分四等份 材料:彩色手工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剪刀,白纸,胶水 要点:1,家长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 2,家长给孩子看准备好的彩色纸,让幼儿说出都有什么形状的纸。请孩子把每张纸都分成四份。 3,孩子如果一点都不会,经过尝试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张同样形状的纸,如正方形。家长边做边引导孩子操作,把它折叠2次,然后按折痕剪成相等的四份。 4,把剪成的四份图片再还原成原样贴在白纸上。 5,用数字表示分了几分。 6,其他图形同上。 7,孩子反复操作,加深印象。 8,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蒙氏心语】要给儿童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必须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 7,辨别方位: 对对碰 目的:学会对称的方法,掌握对称的概念,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材料:对称练习图,彩笔、彩纸 要点:1,家长首先要与孩子玩简单的对称游戏,让孩子了解对称的概念。如:照镜子、人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张红芳

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淇县实验学校张红芳 初中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能高效的上好数学课了?教师们应该掌握课堂教学的特点。数学课堂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大数目的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这样一些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气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体会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但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一堂好课应该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进行的学习。例如有老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八道题,一道一道讲,刚讲完第六道题的时候,下课了。我们发现在学生中间,这些题只有两三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很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没有。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最终是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他提出的问题,而是解决他在此过程中带出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好课,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事迹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 评价课堂教学,应该看着堂课是否有新意,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有让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新内容进入课堂。

【教育资料】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过渡与衔接学习精品

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过渡与衔接 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是对初等数学教育的继续与深化,也是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建设,是促进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衔接和过渡,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数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数学学习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意见。 :民族预科生;高等数学;过渡与衔接 少数民族的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的相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教育是预补结合,预为主,补为辅。民族预科教育是作为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初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为高等教育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党的重要的民族政策,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预科数学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是预科班的招生对象和条件有一定的限制,生源是来自一些贫困牧区的一些考生,这些学生本身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好,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也比较欠缺;二是预科教育的教学注重预备结合即补习中学数学,预习高等数学,来完成从预科生到大学生的过渡。但是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的学时设置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辅导学时不足;三是教学管理方面不到位,在高校中,预科教育一般属于从属地位,预科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兼职教师。预科生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并且学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教师只是兼职代课,上课模式还是沿用以前中学时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课,不会在意学生是否听懂或者学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效率低下,考核机制也不严格,学生无论学习的好坏都会进入专业学习,对学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教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 2 教 )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 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 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 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 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 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B ( (2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近代数学教育家经典名言_名人名言

近代数学教育家经典名言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 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的生活、言行如同艺术家一样;数学是创 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哈尔莫斯数学之美是很自然明白地摆着的。——哈尔莫斯我的工作总是 力图把真与美结合起来,但是,当我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种时,我通 常选择美。——韦尔 我认为,说数学家选择课题的准则以及判断他是否成功的准则,主要的是美学准则,这是正确的。 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才能的数学家决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数学家。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f.klein 音乐与代数很类似。——哈登伯格 纯粹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逻辑思想的诗篇。——爱因斯坦 纯粹数学可以是实际有用的,而应用数学也可以是优美高雅的。——哈尔莫斯 当数学家导出方程式和公式,如同看到雕像、美丽的风景,听到 优美的曲调等等一样而得到充分的快乐。——柯普宁(前苏联哲学家) 对早已正确认定的定理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它的新证法,只不 1 / 2

过是因为现有的证明欠缺美的魅力。——克莱因 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庞加莱美包含在体积和秩序中。——黑格尔(g..w.f.hegel)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proclus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k.max)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罗素(b.russell) 数学家如画家或诗人一样,是款式的制造者......数学家的款式,如同画家或诗人的款式,必须是美的……世上没有丑陋数学的永久立身之地。——哈代 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数学确属美妙的杰作,宛如画家或诗人的创作一样——是思想的综合;如同颜色或词汇的综合一样,应当具有内在的和谐一致。对于数学概念来说,美是她的第一个试金石;世界上不存在畸形丑陋的数学。 数学如同音乐或诗一样显然地确实具有美学价值。——雅可比 2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