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科研一体化,促教研组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科研一体化,促教研组共同发展
作者:周圆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10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要成为科研型教师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精神,在实践工作中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多方结合,逐步辐射,走出了一条引导教师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教育科研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素质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教科研改变了日常教研的行为
(一)原来教研活动的分析
回顾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刚起步的时候,也曾经迷茫过,没有主题,也没有重点,往往由执教教师自己上报课题,在主题确立时比较随意,前后的教研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教研形式上比较陈旧,教师上课,大家评课,往往研讨意义不够深刻,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实际的问题,所以老师们面对教研活动比较被动,不积极,教研质量不高。
(二)教科研带动下的教研活动
1.以课题研讨为切入点,确保教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校立项了省级课题《课堂观察:建立为学习服务的草根化校本教研》,以此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载体和切入点,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开展教师问卷调查,谈谈自己最需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从问卷中找出最具有共性的问题,确立教研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倡导“教研即科研、教学即研究”,实现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与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步进行。我们根据需求开展“课堂有效生成”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
这样让老师直面主题,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去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让教研组为教师服务,让老师参加教研组的态度从被动到主动,从而全面促进教师发展。
2.大小教研组双线运行,优化教研模式
我校一直有大教研组(校教研组)和小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小教研组把教研重点放在提高老师分析教材上,大家针对主题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环境的创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
析。大教研组活动重点放在理论与课堂教学上,形式多样化,有一课三研、学术沙龙、读书心得交流会、案例分析、教师辩论会等。以市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情趣的实践研究》为例,大小教研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教师发展。
通过大小两级教研组活动同步进行的方式,优化了教研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通过教科研促进教研组文化的营造
1.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
沃伦·本尼斯说过:“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要创造出全体组内教师同心协力、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离不开教师的个人愿景。首先,教师要有自我超越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教研组要积极创造个人发展的环境;再次,在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组内同事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并提炼出有利于教研组发展、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共同愿景。我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2.寻找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教师发展
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研组抓住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去寻找出路。例如,我校骨干教师比较多,但这些骨干教师很多都是“技术”上的骨干,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经验和突出表现,但在向学术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发展缓慢。针对这一个“群体”,学校给这些老师成立“工作室”,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领衔去做一些个人课题研究,以此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
3.以和谐为追求,发展教研文化
有效的教研活动需要深度研讨,也需要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建设不能忽视构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在安排活动时尽量做到各施所长,互帮互学,尊重差异,共同发展。由于年龄及经验的不同,教师之间难免存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教研组要根据实际,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使其通过努力都能达成。比如,我校规定,每学期组内所有教师围绕研究课题至少开设一节校级公开课,无论何人上课,都要组织全组成员或同年级段教师从研读教材、安排课堂结构、探讨教学方法、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逐一评议,互相交流,使执教和听课的教师每次都有所收获。
在“科研兴校、科研促教”这个不变的主题中,我们将继续让教研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研,教研科研一体,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两者相促相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