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沿江高速公路马鞍山至巢湖段施工图设计审查会专家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沿江高速公路马鞍山至巢湖段施工图设

计审查会专家组意见

受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委托,安徽省公路学会于2010年9月27~28日在合肥市主持召开了北沿江高速公路马鞍山至巢湖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会,出席会议的单位有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公司、巢湖市交通局、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省交通勘察设计院的代表及特邀专家11人(名单附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施工图设计汇报以及设计咨询单位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咨询汇报。与会专家分成四个专业组分别审查了有关设计文件及相关基础资料,并与设计和咨询单位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在专业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认为,提交的设计文件内容齐全、图表清晰、文字资料较完整;编制内容和深度符合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要求。咨询单位也提交了比较详尽的咨询报告。

一、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

(一)技术标准

该项目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起点至姥桥枢纽互通段采用100公里/小时;其余路段采用120公

里/小时。

路基宽度起点至姥桥枢纽互通段路基宽33.5米;其余路段路基宽34.5米;桥梁设计荷载公路—Ⅰ级,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它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执行。

审查认为,全线所采用的技术标准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要求。

(二)建设规模

施工图设计路线长度为35.771公里,全线设互通立交3处、服务区(预留互通立交)1处;特大桥1座,大桥5座;分离立交桥5座、车行天桥9座。

施工图的桥梁长度比初设的桥梁长度减少约750米/4座,分离立交减少约609米,车行天桥减少约669米/7座,人行天桥减少3座,预算桥梁的建安费比概算的建安费减少约1.3亿。

姥桥枢纽互通(分期修建,本期预算按70%计列)、含山南互通(一期修建,本期预算按100%计列)、巢湖枢纽互通(分期修建,本期预算按50%计列)。

清溪服务区(含预留X020互通),预算按100%计列。该服务区的互通分期修建,预算应按两期工程量分列计算。

(三)总体评价

施工图设计认真执行了省发改委《关于北沿江高速公路马鞍山至巢湖段初步设计的批复》精神,技术标准、路线起

终点、路线方案与批复要求一致,全线工程规模控制较合理。在详测详勘工作和其他分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施设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原则及方案基本合理,设计标准及各项技术指标运用恰当,较好地贯彻了交通部提倡的勘测设计新理念的要求。

咨询单位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咨询审查和桥梁结构复算工作,咨询意见内容齐全,意见基本合理。

二、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原则得当,各专业间协调配合合理,平纵指标掌握恰当,原则上做到了路线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线形连续均衡,总体设计方案合理。

(二)应按照省发改委对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补充完善向阳水库附近深挖路堑段泥岩高边坡勘察设计工作。

(三)该项目平面高程控制网应与马鞍山大桥控制网衔接统一。

(四)K9+500车行天桥(X023)及主线在K29+155处上跨X020接线设计宜按照二级路标准完善。

(五)建议对中分带、互通区、服务区、管理处等进行绿化专项设计。

(六)鉴于该项目与马鞍山长江大桥相衔接,建议预留治超站建设条件。

三、路线

(一)设计中,已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对全线四段路

线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并对纵面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全线土石方的数量,方案合理可行。

(二)K6+830变坡点处竖曲线底部与超高过渡段的不利组合,致使K27+500~K28+152段合成坡度过小,易造成排水不畅的现象,建议优化纵坡设计或加强排水设计。

四、路基、路面与排水

同意主线路面结构采用4cmAC-13C(SBS改性)+6cmAC-20C(SBS改性)+8cmAC-25C+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 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其中,超高段路面外侧沥青表面层采用PAC-13(TPS改性);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采用4cmAC-13C (SBS改性)+6cmAC-20C(SBS改性),排水路面段内桥梁、明涵表面层采用PAC-13(TPS改性);匝道路面结构同主线。

软土地基设计原则合理,方案全面,论述充分,同意软基处理方式。建议进一步论证欠载预压期的合理性。

(一)挖方路基段采用的Ⅳ-Ⅰ型渗沟及检查井,设计深度2.91m过深,既不利于边坡安全,也不易施工,建议减少到1.5~2.0m,见图S3-2-37-1-4。

(二)部分路段涵洞设臵过密,功能类似,建议合并,如1标的K8+200与K8+315、K11+400与K11+455;2标K22+310与K22+355;3标K27+735与K27+820等处。

(三)建议挖方段上边坡分级建平台取消种植槽,采用满铺浆砌片石防护,平台截水沟可正常设臵,以减少坡面冲刷。

(四)填方路堤下边坡建议采用液压式喷播(2cm厚),种子采用马棘等灌木为主;上边坡土质段以厚层基材(8cm 厚)为主,岩质边坡可采用植生袋技术进行生态恢复,物种以灌木为主。

(五)因不同软基处理存在差异沉降,建议对采用不同处理方式长度小于约100米的路段,采用与前、后段相同的软基处理方式,如K5+769.3~k5+829.8、K5+640.2~K5+828.7等处。

(六)结合挖方路段地质条件,设计中采用了七种不同路床处理方案,建议对强风化软质岩石路段采用开挖上路床20cm厚,再下挖20cm设臵碎石垫层,并与两侧渗沟相连,排除路床内积水。

(七)建议进一步论证路基路床部位采用4% 水泥改良碎石土的必要性和工程处臵措施。

(八)建议进一步优化沥青层原材料设计,如表面层集料、机制砂的岩性,以及细集料0.075mm筛孔通过率。

(九)建议增补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等,如拌合时间、拌合温度、压实工艺、空隙率控制、渗水系数控制标准等。

(十)建议结合排水性沥青路面排水性能要求,进一步优化中分带边缘集水槽排水设计。

(十一)建议优化桥面沥青砼铺装层排水设计,应在桥面下面层两侧预留(15cm),待上面层覆盖的方式解决层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