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不仅留下了诸多与佛教、基督教相关的作品,亦留下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作品,如《杜子春》《仙人》《酒虫》《黄粱梦》等。这些蕴含道教思想的作品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日本及日本文学中的受容情况,对了解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言: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学贯东西,被誉为“一代鬼才”,其离世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端,是日本近现代文学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其文学涉及宗教题材众多,主要为佛教、基督教题材,但道教题材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亦有不少,如《杜子春》《酒虫》《仙人》等。芥川道教题材及道教思想作品,不仅反映了芥川对中国道教思想的接受情形,亦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家对中国道教思想的受容情况,反映了道教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一、道教思想与日本文学

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奈良之前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奈良、平安朝时期,我国道教的经典、方术、神仙思想、长生信仰等开始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的政治、宗教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道教的神仙思想、老庄的生死观及无为思想广泛影响了日本文学,给日本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及道教素材。

道教思想的传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学,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古典文学中显露道教思想痕迹的作品众多,如《古事记》《万叶集》《怀风藻》《竹取物语》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奈良时代重要的和歌诗人大伴旅人的《大宰大伴卿赞酒歌十三首》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不乏老子“无为”思想的表述及老庄神仙思想的光辉。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博学多才,精通中国古典,推崇老庄思想,其代表作《徒然草》多处引用老庄语句、典故及有关道教思想的中国作品内容。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其俳谐中亦多处透露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拜庄周尊象》中就直接涉及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日本近现代文豪夏目漱石受道教思想影响亦较大,尤其他崇尚“自然”及“向生乐死”的生死观与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其《梦十夜》及汉诗均体现了其道教思想。新思潮派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亦受道教思想影响,在其文学中多处表现了道教思想,如《杜子春》《酒虫》等。此外,太宰治、国木田独步等亦从道教思想浓厚的《聊斋志异》中吸取养分,间接地接受了我国道教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道教与日本文学及文学家的紧密联系。

二、芥川文学中的道教思想具体表现

芥川所创作的道教题材作品众多,虽然有些作品仅简单提及道教或涉及道教思想,但道教思想贯穿于芥川的整个文学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下文将从《杜子春》《酒虫》《仙人》等作品来考察芥川文学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

《杜子春》创作于1920年,初次刊登在《赤鸟》杂志上,典据来源为唐朝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之《杜子春传》,主要人物为杜子春、铁冠子、阎王、杜子春父母等。该作品是关于我国唐朝洛阳的一个财主之子杜子春在家财荡尽后受仙人铁冠子三次救助,后被收受为徒并试图指引成仙的故事。杜子春在被告诫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许出声的情形下,依然被在地狱中变成瘦马的母亲的亲情所打动而出声,杜子春虽未能成仙,但却得到了铁冠子的奖赏。作品以道教故事贯穿全篇,尤以直接引用诗句:“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①最为体现道教思想光芒。该诗相传为吕洞宾所作,出自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现存于岳阳楼三醉亭。该文虽取材于中国古典,但芥川进行了改编,尤其在结局方面给予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足见他在接受中国道教故事后的深入思考。

《酒虫》创作于1916年,初次刊登在《新思潮》上,作品取材于《聊斋志异》卷十四《酒虫》。小说围绕西域蛮僧主动为刘大成驱除体内的酒虫而展开,通过对酒虫存在于刘大成体内之前与酒虫被驱除后刘大成的身体与家境的变化的描述来发表议论。文中虽未直接表明与道教相关,但从刘大成驱除酒虫之前嗜酒如命,虽有“万无豪饮而累及家产之虞”,但也是“长山一带屈指可数的富翁之一”,有“圆鼓肥胖的风采”及酒虫被驱除后变成“家业每况愈下”、“身体日渐衰弱”、“不得不拖着病弱之身,下地干活,勉强打发清贫的日子”来看,除去酒虫不一定就好,文中亦有“酒虫是刘大成之福,并非其病”、“酒虫是刘大成之病,并非其福”两种不同的议论,体现了“祸福相依”的道教思想。②“祸福相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芥川该文虽亦取材于我国古典《聊斋志异》,但亦进行了改编,尤其结尾部分提供的三种推断令人回味,并将“祸福相依”的道教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再演绎,足见其对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仙人》创作于1915年,小说描述的是一位靠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

潘贵民

186

187

鼠戏卖艺的穷困杂耍艺人李小二,偶遇一位乞丐扮相的道士,最后意外得到了“陶朱之富”的故事。故事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小二》《雨钱》《鼠戏》等。故事最后点出了该道士“原是某地城镇的屠夫,偶遇吕祖,转而修道”④,并对道士为何扮成乞丐缘由进行了揭示:“人生有苦当求乐。人间有死方知生。脱离死苦多平淡。凡人死苦胜仙人”⑤,从中可以看出道教对生死的精辟论述。事实上,芥川所创作的《仙人》还有另外两篇,一篇为1922年所作,另一篇为1927年所作,为未完成的小品文。芥川如此钟爱有关“仙人”之作,足见其对道教的神仙思想较为向往。

此外,芥川文学中体现道教思想或道教题材的作品还有许多,如《道祖问答》《妖婆》《黄粱梦》等。尤其《黄粱梦》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所述思想的怀疑态度,值得玩味。《黄粱梦》创作于1917年,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故事为道士吕翁本想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劝说他放弃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但卢生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人生在世,要活的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⑥,表现了对道教的“无为”思想的不认同。芥川对道教思想的认识不仅限于其小说、童话之中,在其他作品中亦有多次涉及,如芥川在1927年7月10日(自杀前十四日)的《西方之人》最后一节“三十七 东方之人”中再一次提及了道教的始祖“老子”。他认为 “‘东方之人’大抵要将这种‘卫生学’(笔者注:宗教信仰)建立在涅槃之上。老子时常令‘无何有之乡’向佛陀致意。”并认为“在这方面,老子与年少的孔子,或者说与中国的耶稣——孔子,进行了对话”。⑦芥川在自杀之前再次论述了道教鼻祖老子,认为在宗教信仰方面,“老子与孔子进行了对话”。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东方宗教中道教与佛教并存的事实,也可看出芥川对道教及其思想的深刻领悟。

三、芥川文学道教思想源泉

芥川是个宗教怀疑主义者,其一生在宗教的道路上徘徊,对道教的追求亦是如此。芥川文学中有如此多的道教题材抑或反映道教思想的作品是不寻常的,芥川文学道教思想源泉大致如下:

第一,日本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度,神道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明治维新后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尤其道教思想自古代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社会特别是对神道教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成长的芥川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其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也是社会历史的必然结果。

第二,如前所述,芥川诸多有关道教题材或道教思想的作品均取材于我国的古典作品《聊斋志异》《续玄怪录》《枕中记》等,芥川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其道教思想源泉大多来自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芥川曾在《爱读书籍印象》中提及自己酷爱

读中国的古典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等,此外,芥川藏书丰富,从其藏书目录可见其阅读广泛。通过对芥川藏书目录的研究,不难发现诸多与道教有关的书籍,如《聊斋志异》等。

第三,芥川特殊的身世背景及其生活中的境遇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道教思想的追求。芥川的母亲是个疯子,从小就缺少母爱,因此其在《杜子春》中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其一生坎坷,并受多种疾病困扰,对“生死”问题思考较多,故他亦向道教寻求“生死”问题的答案,才有三篇《仙人》作品的问世。

可以说,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芥川自身的经历及芥川对中国古典的热爱是芥川文学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

结语:综上所述,芥川在其文学中表现了诸多的道教思想,将道教的“神仙思想”、“无为”等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芥川通过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道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通过芥川道教题材文学,我们亦可以窥见中国道教思想在日本接受与传播的重要过程。芥川道教题材文学亦是我们充分理解芥川作为一名“东方”文学家的重要钥匙。

注释:

①②④⑤⑥(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第1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771-772、57-64、26、27、271.

③ 张俊红主编.道德经智慧[M].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139.

⑦(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第4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433.

⑧张丽娜.“旅行”与“变异”:论“杜子春故事”在东亚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J].东疆学刊,2012,29(03):20-28.

⑨郭昱瑾.芥川龙之介《酒虫》与蒲松龄《酒虫》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12):25-27.

⑩潘贵民.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研究》(编号:18SKB16)

作者简介:潘贵民(1980—),男,湖南宁乡人,文学博士,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及日本文学。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