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肝病患者ALT、ALP等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与所代表意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与所代表意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1、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 小时开始升高,2-4 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

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 增高。

6、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白蛋白英文缩写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肝脏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脏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脏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是肝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其中急性肝细胞受损时,ALT先升高,敏感性高于AST,随病情好转可恢复至AST>ALT。

②当肝病严重受损,损及线粒体时则AST明显升高,代表更严重的损害。

一般说来,AST/ALT<1,见于一般急、慢性肝炎;比值>1,则有慢性化趋势,有肝硬化的可能;比值>3时,则有肝癌变的可能性,或就是肝癌,应进行相关检查。

③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但所有的ALP均经过胆汁一起排泄,因此它严格地说属于胆系酶,常结合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等判断临床意义。

④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脏的活性居于第三位(肾>胰>肝),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在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癌时显著升高;在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时也升高,但不显著;在酒精性肝损害时中度升高,因此它可作为肝病和胆病的共参酶。

⑤由于排泄和分布的特点,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两者常互相参看,对胆系疾病的意义较大。

如均升高,常提示存在胆系疾病,如胆汁淤积,酒精性肝损害等。

⑥如果监测GGT/ALT比值愈大,则肝癌的可能性也愈大,此可作为肝癌与肝炎的鉴别点。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

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它对健康及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

据统计,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

测定血清睾酮是判断性激素紊乱疾病的常用试验。

睾酮(T)正常值:男性0.52~38.17nmol/L;女性0.52~2.43nmol/L。

临床检验各项目意义及参考值【大全】

临床检验各项目意义及参考值【大全】

临床检验各项目意义及参考值【大全】临床检验各项目意义大全1.谷丙(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临床意义】人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EC2.6.1.2)在肝脏中有较高的浓度,而在心肌、骨骼肌、肾、胰、脾脏中则含量较少。

(1)ALT升高通常是由某些与肝脏有关的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

在急性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时,ALT明显高于AST,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病人ALT则低于AST。

(2)ALT升高也见于广泛肌肉损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和溶血性疾病。

【参考范围】 8~54U/L。

2. 谷草(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在发病后6~12h之内显著增高,在48h达到高峰,约在3~5d恢复正常。

血清中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的轻度增高。

【参考范围】8~45U/L。

3. 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

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参考范围】15~112U/L。

4谷氨酰转移酶(GGT) 4.【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

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含量之比约为100:8:4。

肾脏中GGT含量最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

有人认为,肾单位病变时,GGT经尿排出,测定尿中酶活力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患。

(1)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肝脏血液检测之ALT和AST的临床意义

肝脏血液检测之ALT和AST的临床意义

肝脏血液检测之ALT和AST的临床意义ALP(碱性磷酸酶)、AST(谷丙转氨酶)和ALT(谷草转氨酶)是位于肝细
胞外和内的重要肝脏生化检查项目,在肌细胞损伤的过程中释放进血液中,因此它们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是诊断肝病的重要指标。

ALT(谷草转氨酶)和AST(谷丙转氨酶)是指测量血清中两种特殊
蛋白酶,它们分别对应肝细胞和肌细胞,都能反映出肝细胞的损伤情况。

AST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的浓度相差不大,因此在肝病时血清AST的变化
可以反映肝细胞和肌细胞损伤的程度,是肝脏疾病的指标。

而ALT在肝细
胞中的浓度比肌细胞中高几倍,也就是说ALT在肝细胞损伤时会比AST明
显增高,谷草转氨酶的增高是诊断肝病最重要的可靠指标之一,而AST可
以推断肝病是由肝细胞损伤还是肌细胞损伤引起。

ALT和AST是肝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可以反映肝病的发病与发展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比如病毒性肝炎时ALT比AST升高的情况更明显,而
酒精性肝病更能反映出AST比ALT升高,以上两种状况有助于临床分析发
病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肝病。

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T3、FT4和SOD、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T3、FT4和SOD、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氧、 贫血和失血等 因素密切 相关 J 。本文 结果表 明 , 慢性 乙 型肝炎患者血清 E P O水 平非 常显 著 地高 于正 常人 组 ( P< 0 . O 1 ) , 其升高 之 因 , 我 们 的分 析 是 : 肝 脏 在 胎 儿期 是 产 生 E P O的主要 器官 , 但成人仅 有不足 1 0 %的E P O在肝 脏 中生 成, 但肝脏如受到肝炎 病毒侵 袭 时并 造成 肝功能损 伤 时, 就 会 造成血清 E P O水平 的升高 。本文检测血清 E P O水 平与肝 功能受损生化指标呈 明显正 相关 , 足 以证 实这一 论点 , 与文 献报告接近 。 F A是水溶性 B族维生素。是由碟呤核连接对氨基甲酰基
浓度 引。
3 讨论
由于患慢性肝炎 时 , 肠腔 内细菌 过度 生长繁殖 , 内毒素 产生增加 , 且肝脏 时常伴有肠 黏膜通 透性 增加 , 因而 内毒素 吸收亦增加 。加之肝 脏 内毒 素的清 除功能 减退 , 门体 分流 , 淋 巴回流增加等因素 , 慢性 乙型肝炎常伴有 内毒素血症。 本文结果表 明 , 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内毒 素水平非常 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 ( P< 0 . 0 1 ) 与文献报告的基本接近 …。 E P O是一种糖蛋 白激素 , 分子量 为 3 9 0 0 0 , 成人 主要 由肾 远 曲小管细胞、 肾皮质外髓部分的小管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产

0 . 4 9 2 6 、 一 0 . 5 0 1 8 , P< 0 . 0 1 ) 。
综上所述 , 笔者认 为 , 检测慢 性 乙型肝炎 患者血 清 内毒
素、 E P O、 F A和 V i t B l 2 水平 的变化在 一定程 度上 可反 映肝 功
能受损 的程度 , 具有一定 的临床实用价值 。

关于AST/ALT与肝病的关系

关于AST/ALT与肝病的关系

诊治方法 , 但基本原理是相通 的。事 实上它们 在人体解剖 上的认 识有许多相似之处 , 五脏之 间相互关 系的认 识在生理病理 上也 对 有很多雷同 , 这是建立衷 中参西 理论 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
322 理 论互 补 中医 学 研 究 的 是 现 象 层 面 的 规 律 , 认 识 过 程 .. 在
组 织 、 胞 、 子 甚 至基 因 水平 上 探 究 其 物质 基 础 , 且 在 继 承 中 细 分 而 医学 整 体 观 及 宏 观辨 证 的 基 础 上 , 方 面 从 整 体 上 用 中 医 学 观 点 一
同的文化之间也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中西方文化碰撞与冲突
的同时 , 中西方 文化 的融合 才是 世界 文 化发 展 的必然 趋 势 。 32 中西 医 学 理 论 的 相 辅 相 成 .
中, 严格保持人和万物的自然整体状态“ 天人合一”坚持整体决定 和 ,
产生 部分 , 受整 体 统摄 , 部分 因而 要 从 整 体 看 部 分 , 不 是从 部 分 看 而
渐 将 其 分 化 、 展 , 中 医 学 在 某 些 领 域 或 局 部 真 正 实 现 与 西 医 发 使
学 的理 论 统பைடு நூலகம்一 。
A T A T与 肝 病 的 系 关 关 于 S / L
李成喜
垦利 县 人 民 医院检 验 科 ( 东 垦利 2 7 0 ) 山 55 0
【 关键词 】 A T A ; 肝病 S; ¨
肝 病 患 者 血 清 A T 和 A T含 量 会 有 所 变 化 是 众 所 周 知 S L 的 , 且 A T和 A T 活 性 测 定 被 列 入 肝 功 能 实 验 所 必 需 的 重 而 S L 要 指 标 之 一 。 因 此 , 实 验 室 通 过 检 测 患 者 血 清 中 A T、 T 本 S AL

【最新】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最新】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阻塞性黄疸
PPT专业文档
39
讨 论(四)
门诊患者化验单如下: ALT 74U/L , AST 134 U/L , T.BIL512.00umol/L D.BIL 234.26 umol/L ,ALB 26 g/l, GLB 40g/l, A/G 0.65 γ-GT 75 U/L, AKP 36 U/L, 血PT 25.6秒
PPT专业文档
33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小 结:
重肝诊断实验室标准(金指标) PTA <40%
T.BIL > 171umol/L
PPT专业文档
34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坏死特征:
1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PT↑
2. 酶代谢障碍
ALT ↑
3. 白蛋白代谢障碍 ALB↓
4. 脂类代谢障碍 CHOL↓
5. 胆红素代谢障碍 T.BIL↑
PPT专业文档
19
PPT专业文档
20
PPT专业文档
21
PPT专业文档
22
PPT专业文档
23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溶血性
TB
增加
DB
-
DB/TB <20% >50~60%
尿胆红素
-
尿胆原
增加
肝功能
正常
肝细胞性 增加 增加
20~50%
+ 轻度增加
损伤
PPT专业文档
胆汁淤积性 增加
明显增加
++ 减少或消失
可损伤
24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D/T 即 D.BIL/T.BIL
20%~50% 为肝细胞性黄疸
<20%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功能异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观察_戴红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功能异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观察_戴红

40
( 43. 01)
34
( 47. 89)
5
( 20. 83)
38
( 41. 76)
37
( 48. 05)
与 1 倍增高组比较
Χ2
P
4. 254 5. 838
0. 039 0. 016
3. 552 5. 097
0. 059 0. 024
注: FT3 的参考范围 3. 2 ~9. 2pmol / L ,FT4 的参考范围 9. 2 ~25. 6pmol / L。
辽宁医学杂志 2014 年第 28 卷第 4 期
·179·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功能异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观察
武警辽宁总队医院( 110034) 戴 红 唐亦复
【摘 要】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初诊患者中伴发肝功能损害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内科治疗及 预后。方法 甲亢初诊患者 192 例,筛查出合并肝功能异常者 80 例,保肝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 15mg,每日 1 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后第 4 周、第 8 周和第 12 周进行随访。结果 1) 甲亢初诊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 发生率为 41. 7% 。2) 肝功能异常患者中 71. 3% 为碱性磷酸酶升高最为多见,35. 0% 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8. 8% 患者谷草转氨酶升高。3)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显示,2 倍以上升高的 FT3 ( OR = 5. 178) 或 FT4 ( OR = 7. 764) 是肝功能 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TPOAb 及 TgAb 对肝功能无影响。4) 治疗 4 周、8 周和 12 周后,甲状腺功能恢复 正常的比例分别为 67. 1% 、85. 5% 和 89. 5% 。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 78. 9% 、81. 6% 和 88. 2% 。结论 甲亢 性肝功能异常发病率高,明显升高的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损害相关,但经内科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 Graves 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功能损害

肝病患者115例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115例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115例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易光明【摘要】目的:观察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方法:对肝病患者115例和健康成人60例的总胆汁酸(TAB)及部分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所有肝病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都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升高,其上升幅度对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及病情预后有较大意义.【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年(卷),期】2010(007)004【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总胆汁酸(TBA);肝功检查;诊断【作者】易光明【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微粒体中转化合成而来。

胆汁酸生成和代谢与肝脏关系十分密切,胆汁酸分泌到胆汁中并随胆汁进入肠腔,形成胆汁肠-肝循环[1],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酸代谢和排泄的改变,能够及时反映肝功能的异常状态[2],尤其是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时,其含量的改变及改变幅度的大小对相关疾病的诊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TAB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将它列入肝功能的常规检查。

我们对肝病患者115例和健康成人60例的TAB及部分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来我院就诊并确诊的各型肝病患者115例,其中急性肝炎52例,慢性肝炎35例,肝硬化28例;另选取同期各种理化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两组被检查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lt;0.05)。

1.2 方法在日本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的TAB试剂检测,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项肝功能常规指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黄晓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6期【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了解甲亢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罗氏Cobas.c702和罗氏电化学发光E170分别检测80例甲亢患者甲功五项和肝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与60例健康查体者结果比对分析。

结果甲亢组的FT4和FT3均高于对照组, TSH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损害;常规检测;预后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过多甲状腺素作用于全身,引起多器官的病理生理变化,累及肝脏则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黄疸、肝硬化等。

临床称为甲亢性肝损害(HLI)[1],且临床甲亢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较高,为了解甲亢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对本院收治的80例甲亢组患者和60例健康查体者的结果对比分析,探讨甲亢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甲亢组:为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亢患者80例。

诊断符合第7版《内科学》甲亢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37例。

年龄22~73岁,病程在6个月~12年不等。

对照组:为本院健康查体中心健康查体者60例。

其中男30例,女30例。

年龄在25~62岁。

排除慢性感染、肿瘤等重大疾病。

1. 2 检测方法应用Cobas.c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罗氏配套试剂。

检测ALT,AST, ALP, GGT, TP, ALB, TBIL, DBIL水平。

罗氏电化学发光E170,试剂为罗氏配套试剂,检测甲功五项。

被检测对象均禁食10 h后于次日清晨抽血取静脉血5 ml,以3000r/min离心分离血清。

1. 3 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2 结果2. 1 甲亢组与对照组甲功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

它是一种酶类蛋白,存在于人体的肝脏细胞和少量的心肌、骨骼肌中。

ALT的意义和解读对于判断肝脏功能以及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ALT的意义ALT主要通过催化丙氨酸氨基转移为丙酮酸,同时转移谷氨酸成为谷氨酰丙酮酸。

这个酶在正常情况下通常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或损伤时,ALT会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

1. 肝功能异常指标ALT是肝脏功能的最具代表性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肝脏的ALT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高血清ALT水平常常表示肝脏功能异常。

常见的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通常伴随着ALT升高。

2. 辅助诊断指标ALT的异常水平不仅仅与肝脏疾病有关,也与其他疾病有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心肌梗死、肌肉损伤、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ALT水平升高。

因此,ALT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心肌和骨骼肌损伤、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指标。

二、ALT的解读体检中,通常会给出ALT的具体数值以及参考范围。

正常情况下,ALT的参考范围为男性≤ 40 U/L,女性≤ 32 U/L。

只有当ALT超出参考范围时,才被视为异常指标。

1. ALT升高的原因ALT升高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 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某些药物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脂肪肝:肝脏脂肪的沉积导致肝细胞受损;-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 其他因素:如肝囊肿、胆管阻塞等。

2. 异常指标的进一步评估当ALT超出参考范围时,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判断是否存在严重的肝脏疾病。

-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肝功能的其他指标、病史、饮食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肝脏B超、CT、MRI等检查;- 病理学检查:通过肝活检等方式,直接观察肝脏组织情况。

肝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碱脂酶及a—L—岩藻糖苷酶、5—核苷酸酶的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碱脂酶及a—L—岩藻糖苷酶、5—核苷酸酶的临床意义

肝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碱脂酶及a—L—岩藻糖苷酶、5'—核苷酸酶的临床意义作者:刘绪刚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及a-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检测148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62例,慢性肝炎39例,肝硬化32例,肝癌15例)及100例健康者血清CHE、AFU、 5'-N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

结果:各种肝病患者CHE血清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而AFU、5'-NT及ALT血清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结论:CHE、AFU、5'-NT及ALT的联合检测对各类肝病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病;CHE、AFU、5'-NT及ALT的联合检测肝脏损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当肝脏受到各种因素的损害时,肝脏的细胞和肝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CHE是在肝脏合成后迅速释放进入血浆中,各种肝病CHE的活性相活性下降,因此,被当做是评估肝细胞合成功能的灵敏指标。

5'-NT广泛分布在肝脏和各种组织中,由特异性,因此,其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并且其分布范围涉及人体组织细胞/血液和体液中。

另外,AFU还参与含岩藻糖苷的糖蛋白中,当出现正常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现象时,摄取和清除糖苷酶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或者促使肿瘤细胞合成糖苷酶的功能亢进,从而引发血清中的AFU活性含量剧增。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8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肝炎62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慢性肝炎39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肝硬化32例,男18例,女14例;肝癌15例,男9例,女6例。

选取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健康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1.2 标本采集两组常规饮食,叮嘱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均在采集前一天晚上晚饭后禁食,于第二天早晨在其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并且在2小时内分离血清,然后当日完成测定。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球蛋白、甘油三酯、肌酐、尿素等临床生化检验生化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增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多种器官和组织中。

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骼、肠道、妊娠晚期胎盘、肾脏等器官,显著升高可发生于许多与肝外或肝内阻塞相关的疾病。

增高:肝胆疾病时,ALP 释放入血增多,常见于癌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肝硬化胆管结石、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折愈合、骨软化症、骨转移癌等疾病时骨转换水平较高,导致骨来源 ALP 升高;血清 ALP 水平升高见于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肠道 ALP大量释放。

L-γ-谷氨酰转肽酶(L-γ-GGT)L-γ-GGT 在肾脏内最多,其次为胰腺和肝。

正常人血清中的γ-GGT 主要来自肝脏,可用于对占位性肝病、肝实质损伤的诊断。

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酒精性肝病、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肝外胆道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是糖酵解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和肺等组织中。

增高: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巨幼贫、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

肌酸激酶(CK)CK 分布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

增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发病时 4至6 小时开始升高 2至4 小时开始上升,18至36 小时可达高峰,2至4 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 达高峰时间提前,动态监测 CK 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α- 羟丁酸脱氢酶(HBDH)α- 羟丁酸脱氢酶是含有 H 亚基LD-1和LD-2总称。

常用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范围

常用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范围
血β2m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直线负相关。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β2m即开始上升,故测定血清β2m能较好地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并且较血肌酐浓度增高更早、更显着;肾移植成功后血清β2m很快下降,甚至比血肌酐浓度下降更早,当发生排异反应时,由于肾功能下降及排异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而使β2m合成增加,血清β2m常升高,且往往较血肌酐升高早更明显。
用于营养状况的评价和治疗效果监测,中度营养不良为0.1-0.16g/L,重度营养不良为<0.08g/L。
胱抑素C(CysC)
0.54-1.25mg/L
CysC的生成速度和血浓度稳定,不受其他病理变化影响,肾脏是其唯一的滤过和代谢器官,因此可作为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一种理想的内源性指标,较血清BUN、Cr、β2-MG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用于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早期损伤,估计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和指导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反应的监测,其他原因引起的GFR异常(如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阻塞及尿路梗阻、肾小球损伤)。
升高:临床上较为少见,常见于氯化物排泄减少、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钙(Ca)
总钙
2.0-2.8mmol/L
游离钙
1.1-1.3mmol/L
有三个决定水平,<1.75mmol/L可发生低钙搐搦;>2.75mmol/L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4mmol/L可发生高钙昏迷。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包括增生、腺瘤和癌肿)、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维生素过多症等。
34-133μmol/L
肾脏疾病早期CRE通常不高,直至肾实质损伤时才增高,CRE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
正常情况下CRE:BUN为15-24:1。在肾病早期,BUN增高比CRE更明显,肾前原因引起BUN明显增高。尿道阻塞而使非蛋白含氮滞留,致CRE、BUN同时成比例增高。严重肾小管损害时,CRE:BUN<10:1。

临床化学检验

临床化学检验
全、高血压、痛风、甲亢、白血病。 2. 降低:见于肌病和截瘫。
肌酐(Cr)
医学决定水平: 1. 600umol/L:高于此值几乎毫无例外旳考
虑严重旳肾脏疾病。 2. 140umol/L:此值高于正常成人旳参照值
上限应做全方面旳肾功检验。 3. 54umol/L:对于婴儿,此值以高于该年龄
组旳参照值上限,必须进一步检验。
主要项目: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 (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VLDL-c)、载脂蛋白-A1 (APO-A1)、载脂蛋白-B(APO-B)。
脂类测定
1、甘油三脂(TG)
临床意义: 1. 升高:见于Fredrickson分型中旳Ⅳ型、Ⅰ
预后不良。
肝功能试验
7、总胆红质(TBiL) 参照值:2-20umol/L 临床意义:
升高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 肝转移癌、肝坏死、溶血、胆道阻塞等。
总胆红质(TBiL)
医学决定水平: 1. 340umol/L以上:是新生儿换血疗法旳决
定界线,一般伴有核黄疸。 2. 50umol/L以上:高于此值肉眼可见黄疸。 3. 25umol/L:此值为参照值上限应考虑先天
区别是多克隆还是单克隆蛋白质,然后作 特殊蛋白质定量。 2. 60g/L左右:应做补充检验、尤其是蛋白 电泳及定量。 3. 45g/L下列:一般存在水肿。
肝功能试验
6、白蛋白(ALB) 参照值:38-45g/L 临床意义: 1. 升高:见于尿崩症、大量体液丢失、脱水等。 2. 降低:见于ALB合成降低(先天性无白蛋白血症、
中毒性肝炎、血氧降低造成旳肝损害、阻 塞性黄疸、肝硬化、肝癌。 2. 降低:见于肝脏旳终极状态、肾透析、肾 功能不全。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肝酶:肝酶是指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的酶类物质,常见的肝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和AST被广泛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炎活动性。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水平较低,但当肝细胞损伤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血清ALT和AST水平会升高。

因此,ALT和AST水平的升高是肝功能异常的指标之一2.肝蛋白:肝蛋白是指在肝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的蛋白质,常见的肝蛋白有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最重要的蛋白质之一,它主要由肝脏合成。

白蛋白的合成功能受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因此,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反映肝脏合成能力和预测营养状况。

3.胆红素: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由肝细胞转化为胆红素结合的形式后,由胆管从肝脏排出。

胆红素的升高可表明肝脏合成胆汁过程中的障碍,如肝功能不全或胆道梗阻。

胆红素水平检测是判断黄疸原因的重要指标之一4.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肝脏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溶解平衡。

因此,肝功能异常时,凝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的延长可提示肝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的紊乱。

除上述指标外,肝功能检查还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氨、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的测定。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常见的脂代谢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可提示脂类代谢紊乱,影响肝脏功能。

氨和LDH是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时常见的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总的来说,肝功能检查通过测定多项指标,可以综合评估肝脏的合成、代谢、排泄、解毒和调节等功能,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解读肝功能检查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管理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破坏、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峻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殊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重: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显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定;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1、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 小时开始升高,2-4 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

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 增高。

6、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白蛋白英文缩写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检验科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一、生化部分血清总蛋白液体(TP)双缩脲法测定临床意义:总蛋白检测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都有价值。

肝脏蛋白合成缺陷、肾功能损伤引起蛋白丢失、肠道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时总蛋白浓度下降。

而在慢性炎症疾病、肝硬化和脱水时总蛋白浓度升高。

血清白蛋白(ALB)溴甲酚绿(BCG)法测定临床意义:白蛋白是血浆中多种物质重要的结合与运输蛋白,并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分。

血清白蛋白可用于众多疾病的诊断。

血清白蛋白升高通常见于脱水的。

血清白蛋白降低多见于营养不良、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严重的烧伤和癌症。

白蛋白的定量测定有助于对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的诊断与监视。

此外,白蛋白量反映了个体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因此可用于营养不良的诊断及老年住院患者的预后评估。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FCC推荐方法测定临床意义[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

它们是氨基转移酶类的典型代表。

氨基转移酶催化氨基从氨基酸转移给 -酮酸的反应。

AL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

而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

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可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

AST/ALT比率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比率<1预示中度的肝损伤;比率>1和严重肝病有关,常见慢性肝病。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IFCC推荐方法测定临床意义[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

它们是氨基转移酶类的典型代表。

氨基转移酶催化氨基从氨基酸转移给 -酮酸的反应。

AL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

而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

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

AST/ALT比率可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亢性肝病患者ALT、ALP等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11-10T11:37:27.2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作者:张勇刘高丽[导读]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甲亢性肝病患者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ALT、ALP、GG3、TT3、TT4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一类可靠检测指标应用临床工作中。

张勇刘高丽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甲亢性肝病患者ALT、ALP等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甲亢性肝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肝功能正常的甲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ALT、ALP、GGT、TBA、TT3、TT4及TSH水平。

结果:观察组ALT、ALP、GGT、TT3、TT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TBA、TSH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甲亢性肝病患者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ALT、ALP、GG3、TT3、TT4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一类可靠检测指标应用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甲亢性肝病;肝功能;临床意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又称为甲亢,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内分泌异常疾病,主要由甲状腺腺体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致,对患者的全身器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即为甲亢性肝病。

甲亢性肝病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硬化、黄疸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

因此,对于甲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现我院针对收治的肝
功能正常的甲亢患者与甲亢性肝病患者体内ALT、ALP等检验指标的水平展开对比与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甲亢性肝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34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3.7)岁,病程在1至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2±0.5)个月,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甲亢性肝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36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3.9)岁,病程在0.5至2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9±0.8)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具备下列四个标准即为诊断为甲亢性肝病:⑴由临床医师确诊为甲亢性疾病。

⑵行常规肝功能检查时至少满足下列一项指标:ALT与AST均升高;GGT升高;TRA升高;临床症状表现为肝脏肿大;临床症状表现为黄疸[2]。

⑶对甲亢症状进行控制后可见异常的肝功能与肿大的肝脏恢复正常。

⑷未患有包括药物性肝损伤或病毒性肝炎在内的其他肝脏疾病。

1.3方法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仪与其配套试剂对两组患者的总T3(TT3)、总T4(T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与总胆汁酸(TBA)水平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 标准差(x ± 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ALT、ALP等检验指标水平对比观察组ALT、ALP、GGT、TT3、TT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TBA、TSH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讨论
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甲亢性肝病的发病率占全部甲亢患者的1/4以上,可能诱发该病的临床机制包括以下几点:①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产生了直接的毒性作用,为患者的肝脏带来负担,进一步加重了肝脏损害[3]。

②甲亢患者本身产生的高代谢可进一步导致肝脏出现营养不良甚至缺血缺氧,对肝脏细胞造成了损伤,且甲亢症状严重的患者,其肝脏功能损伤更加明显[4]。

③患者体内较多的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促进了糖原的分界,促进加重了脂肪分解与蛋白质氧化,对机体分负氮平衡造成影响,降低了肝脏细胞自身保护机制[5]。

④甲亢发病期间可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影响,影响肝脏酶的活力,加重肝脏损害。

且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甲亢病肝病产生的肝功能损害、黄疸甚至肝硬化等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6]。

因此,对于甲亢性肝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收治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与肝功能正常的甲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LT、ALP、GGT、TT3、TT4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体内浓度较高的甲状腺素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响。

而观察组TBA、TSH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出现此类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浓度较高的甲状腺素对肝脏造成损害的位置及时间不同所致,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甲亢性肝病患者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ALT、ALP、GG3、TT3、TT4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一类可靠检测指标应用临床工作中,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立平,李林法,徐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亢性肝病的131碘治疗[J].浙江医学,2011,73(06):785-786.
[2]石绣江,希尔娜依阿卜杜黑力力,范晓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2例[J].肝脏,2012,36(12):786-787.
[3]许东,赵满芝,徐亚欢.几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63(01):87-88.
[4]钟旭军.甲亢和甲减患者血清SS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64(01):886-887.
[5]马战凯,李新庄,刘军,等.甲亢性肝病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03):44-45.
[6]袁朝伟,李健.Graver甲亢并肝功能损害肝炎标志物的测定[J].四川医学,2012,43(11):643-6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