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4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2No .42009年08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 sity (So cial Sciences )

A ug .2009

收稿日期:2009-05-06

作者简介:邓高(1974—),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学研究。

汉日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邓 高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汉日翻译是将汉语转化为日语的一种语际间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翻译的实质是语际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而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即语境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实际上就是译者把握原文语句赖以产生的语境,领会原文的意义,选择恰当得体的表达语境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汉日翻译;语境;源语;目标语

分类号: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9)04-0162-02

对于语境问题,中外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研究。语境的构成因素很多,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等[1],笔者承袭前人的观点,将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2]

。语境的研究对汉日翻译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只有准确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才能准确地理解语义,在翻译时才能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

一、语言性语境

(一)语音因素对汉日翻译的影响

我们这里所指的语音语境即广义上的音调,语音语境对于句子语义的确立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以重音为例谈谈语境对语意理解上的作用。请看下面的例句(划线部分重读),重音不同,也就是说,语音语境不同,对这个简单句子依次有如下理解:

(1)老师没说我迟到。(可是有人这么说)

(2)老师没说我迟到。(老师确实没说)

(3)老师没说我迟到。(可是我是这么暗示的)

(4)老师没说我迟到。(可是有人迟到了)(5)老师没说我迟到。(可是说我早退了)这也是一例没有上下文的孤句。看似极其简单,其实不然。不同的语音语境,它就有不同的意

思。那么对应的日语就应该译为:

(1)私が遅刻したと言った人は、先生じゃない。(2)先生は、私が遅刻したとは言っていないのよ。(3)私が遅刻したと言うことを先生は口には出さなかったけど、……

(4)先生は、遅刻した人が私だと言わなかった。

(5)先生にたしかめられたのは、私の遅刻したことじゃないけど、……

由此可见,语音语境对汉日翻译时句意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确定原文的确切意义,万万不可忽略,这样才能翻译准确。

(二)语法因素对汉日翻译中的影响

前面所说的语音语境对汉日翻译主要是口语方面有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语法语境在汉日翻译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语法,比如在汉语的北方话中,有很多这样“你我不分”的例子。“咱爸今年多大了?”、

第32卷第4期邓 高:汉日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我们学校有多少新生入学呀?”等,句中的“咱”“我”实际上是指听话人。最经典的有相声演员冯巩的台词,“大家好!我想死你们了。”“你们想死我了。”这两句话实际上表达是同样的意思,都是“我非常想念大家。”(私は一日として皆さんのことを懐かしく思わない日はなかったよ。)不少南方人听到这样的话,就会犯迷糊。[3]

另外汉语中还有许多“实词虚指”、“一词多义”。下面以“除了”为例进行一些说明。

(6)除了父亲以外,大家都来了。

这句话难就难在“除了”,在汉语中“除了”既可以表示“排除”,也可以表示“添加”,所以就必须明白这句话的语法语境,才能弄清楚“来的人”中到底有没有“父亲”,否则是难以下笔翻译的,笔者认为,如果表示“添加”,应译为“私の父のほかにみんな来ていた”;如果表示“排除”,则应译为“私の父のほかに、来ていない人はいない”,这样才不致引起译文的歧义。因此,我们在汉日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语法语境,它对我们理解语言的模糊和歧义现象有重要帮助。

二、非语言性语境

(一)社会背景因素对汉日翻译的影响

很多带有社会背景的词句,我们一看到,就觉得束手无策,因为很多的词汇,在汉语中有而日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说是日本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不做特殊处理的话,译文肯定会让日本人一头雾水。比如:“状元、建设兵团、老三届、以工代干”等词汇。

对这一类词汇的翻译,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社会背景知识,并采用加注或意译的方法来处理,才不致使读者摸不着头脑。上面的几个词分别可以译作“状元(昔の中国の官吏登用試験である科挙のトップ合格者)”、“建設兵団(文革中に下放の形式と場所の称。農作業に従事すると同時に、国防の任も担った)”、“古い三ヵ年の卒業生(“文革”初期の66、67、68年の高校卒業生)”、“労働者の身份で管理職を代行する”。

了解了原文的社会背景知识,才能将原文译成合乎目的语逻辑和习惯的译文。

(二)文化背景因素对汉日翻译的影响

汉语中有很多的惯用表达以及双关语、歇后语、绕口令等利用同音、谐音或同样汉字的说法,它们都具有一些文化背景,这样的表达都是不能直译的。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句:

(7)香港的巴士,便利则便利,不过,坐车还

是要有点吃螃蟹的勇气。

这句话中,“有点吃螃蟹的勇气”是根据汉语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典故而来,由于文化差异,直译成日语“蟹を食べる勇気”,日本人肯定不懂,了解这个文化背景后,我们将它译为“香港のバスは便利は便利だが、それに乗るには冒険心が必要だ。”

(8)天下当媳妇的人都知道,此时此刻,非

但不敢言,连“怒”的意思都不能有。

这句话是根据“敢怒不敢言”这句俗语变化而来,所以译成日语时,在翻译技巧上要做一些灵活处理,译为“諺に[腹を立てる勇気があってもそれを言い出す勇気はない」と言うが、世の嫁は知っている。この場この時、腹を立てる気持ちさえ、あってはならないのだ。”

对于汉语中一些常用的绕口令,很多情况下是直译不出的,有的连意译出来后也不伦不类,译者只能通过掌握该绕口令的结构及功能,从而在日语中找出其代用语。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很好地掌握源语及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如:

(9)进京后他就开始学习普通话,进步很

快。昨天我去他的住处时,他正在练习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对于这句话按照意义直译的话,就让人费解了,所以只能从日语中找出结构类似的绕口令来代替。这句话可以译作:上京後、彼はすぐ共通語を勉強しはじめ、進歩が早い。昨日、彼のアパートに行ってみたら、早口言葉で練習中だった。[生麦生米生卵」。

总之,我们在从事汉日翻译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源语的语境,对目标语的语境也要深思熟虑,否则不可能做出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牛强,陈林华.语境新探———试论语言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

[J].外国语,1999(2).

[2]王金娟.语境—翻译中确定词义的最佳途径[M].上海:上海科技

翻译出版社,2003(2).

[3]高宁,杜勤.新编汉日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袁丽华

·

16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