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人代表岑参。

能力目标:体会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想来大家对唐朝的边塞诗并不陌生。提到边塞诗,我们不由得会想起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想起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起王昌龄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他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他们都姓王,好像姓王的都会写边塞诗,其实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在写,如李白也去过边塞,也写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连没有去过边塞的杜甫也想象过,“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最著名的应该是高适和岑参。已经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将讲解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介绍

1、介绍作者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2、历史背景

这首诗就是岑参第二次去西域时所写的,诗题中的封大夫就是封常清。在岑参第一次赴西域时,封常清曾是他的同事,一同在高仙芝幕府任职。封常清后来因立功升任北庭节度使,这给岑参以极大的鼓舞,使他更加坚信可以通过边塞立功取得成就。因此,当封常清邀请他赴西域时,他也就非常高兴就答应了。

这首诗是在某年秋天封常清出师西征时所写的。当时一共写了两首,另一首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三、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找学生指出不足,然后做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四、诗歌艺术分析

(学生先自主学生,适当的时候老师参与学生的自主学生中,适时点拨指导,给予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课文。

1、景色描写

(1)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视觉景象)

这三句一开始就写入眼的景色: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白色与黄色交织,白与黄都是鲜明的亮色。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它们是壮阔的景象;明丽的景象;陌生的景象,因此,是奇丽的景象。也是白天的景象。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听觉或发肤感受)

轮台,位置不详。今天的轮台在乌鲁木齐附近。这里用“吼”来形容风声,可见风的暴虐程度。“随风满地石乱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石乱走”的景象是诗人看到的吗?恐怕不是,这里写得是夜中风景,或者说是凌晨的风景。为什么是凌晨呢?因为他的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面提到“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点明出行的时间是“平明”。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景象都是看不见的,一川碎石应是平日留下的印象,“石乱走”应是从听觉或发肤感受中获得。在时间上,这正好与上三句形成对比。以上就是九月边塞的白天和黑夜景象。在这种状况下,大军就要出发了。

2、出征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汉家都是借汉喻唐的说法,唐人经常如此,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就是指唐明皇。金山就是阿尔泰山,“阿尔泰”是突厥语,就是“金”的意思。草黄马肥,边塞又陷入兵火之中。这里交代出征的原因,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过渡。

3、行军场景

(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这是写平明行军的场景。尽管“轮台九月风夜吼”,但是为了争取战机,将士仍然夜里行军。古代行军经常用“衔枚疾走”来形容行动迅速和纪律严明,但这里却用长戈相拔的噪音来写行军。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觉得这支队伍斗志不高。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情况,看到的只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场景。因此,“半夜军行戈相拨”反而能够暗示他们有强盛的战斗力。这两句一写将军,一写士卒,极为简练。

第三句说“风头如刀面如割”,再一次写景,写感受。这与全诗的开场写景不同,这里是写具体的景,以示行军的艰苦。我不知道岑参这么写是否有其他的用意,但根据我的理解,由于这种艰苦的行军环境的映衬,我们似乎更能见出唐军将士们的昂扬斗志。环境越是艰苦,他们的这种气质也就越明显。大概这确实是诗人的用意,所以接下来三句仍然在渲染这种寒冷的环境。

(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五花连钱,就是用五花马身上的连钱花纹。这里以花纹代马,曲折笔法显得很有诗意。马毛带雪被汗气蒸腾溶化,却又立刻凝结为冰。这种景象也十分新异。天是如此的寒冷以致于墨水凝冻。檄就是檄文,古代开战之前,总要写一篇檄文,数落对方的罪过,表明自己出征的正义性。写檄文,正是岑参所擅长的,这一句应是他的书生本色。由此可见,诗人这时的情绪也十分高亢。其实,从他的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整体氛围——将士们都跃跃欲试,充满了斗志。有如此斗志,战争的结局如何?所以接下来,诗人自然就写到了结局。

比较这两组行军场景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前三句直接写夜行军,写人,写精神。这三句写白天,写马,写寒冷,间接写精神。

4、结局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我军将士斗志如此昂扬,出征的结果应是不言而喻的。还没有短兵相接,敌人就已经胆慑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