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岛城市与建筑的现代转型初探_1929年_1937年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青岛城市与建筑的现代转型初探

中图分类号 TU98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2009) 10-0137-04

摘 要 该文认为青岛城市与建筑的现代转型在1929年~1937年间达到巅峰,这段时期的青岛城市建设和建筑样式都处于转型时期。文章对于转型时期城市格局、建筑样式的论述对厘清青岛的历史文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近代史 青岛 现代转型

Abstract Modern transformation was the theme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par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considered from the year 1929 to 1937 during which both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transformation reached their peak in Qingdao.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style were also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analysis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s style was also be helpful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 history,Qingdao,Modern transformation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in Modern History(1929~1937)

图1 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之分

区计划图(资料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图2 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之干

路系统图(资料来源:同图1.)

(1929年~1937年)童 乔 慧孙 政张 玲

Tong Qiaohui

Sun Zheng Zhang Ling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北京环洋世纪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工程师430072

irenetqh@ 2009 08 12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邮 编

电子信箱收稿日期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催生了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匹配的现代建筑,在“世界进入中国,使中国进入世界不可避免 [1]”的世界舞台上,中国近代建筑的现代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拉开帷幕。青岛正是这场转型大潮中的一个典型城市。

青岛本是一个渔村,后遭德租(1897年~1914年)、日占(1914年~1922年)和北洋军阀统治(1922年~1929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有学者认为,青岛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2] 。此间,青岛获得了稳定而相对独立的政权,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迎来1891年建置以来的第二次高潮 。关于青岛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撰写和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青岛“言其地不为广也,考其历史不为远也……以三十年之一瞬而经亘古未有之变迁,是亦特殊之史局也[3] 。”因此关于青岛城市的发展有多个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或探幽发微,如徐飞鹏的《青岛天游园研究》;或追根溯源,如王华刚的《德占时期青岛建筑与规划思想探源》;或概述流变,如李百浩、李彩的《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91年~1949年)》和陈雳的《从单一有序到多元涵化——简述青岛近代建筑的风格构成(1898年~1937年)》,罕见针对1929年~1937年间城市与建筑的横断面似的剖析。然而这段历史是百年青岛建筑史首次由国人书写的一章,是现代转

时间(年)1929193219351937

法规、活动《青岛市暂建筑规则》成立青岛市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成立建筑审美委员会

部门市政府市政府市政府市政府

主要内容

保持城市风貌,保证设计、施工质量行政手段干预工程进度、质量

明确城市定位,规划城市格局,计划未来发展控制建筑外形,奖励优秀设计

表1 1929~1937年青岛重要建筑法规与活动一览表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型的关键阶段。

1 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近代中国专制条件下统治者的更迭,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不断发生,尤其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中尤为明显,如上海、汉口和青岛等城市。上海和汉口在近代变革的过程中,有其原有的传统城市肌理作为叠痕。而青岛城市有其独特的发展格局,外来文化入侵之前的青岛,城市建设少有规模。1904年通车的胶济铁路和历时十年(1898年~1908年)完工的港口,令青岛在1909年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的贸易中心,然而苦心孤诣的德国人仅只满足于一座军、商混合港而已。取而代之的日本人把实业利益置于对华方针的首位,他们坐拥港口、铁路,对市政建设和工业发展投入巨大。德、日治下的青岛,实现了从渔村到商贸运输口岸和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的跳跃。

1.1 民族主义的兴起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在训政体制下施行地方自治。翌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一时群贤毕至,云集了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沈从文等文化精英。在殖民时期处于蛰伏期的报刊、杂志、学术团体数量激增,青岛这片“文化沙漠”因此有了本土文化的现代性启蒙。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工业发展迅猛。以民族企业的数量为例,在1914年到1927年的13年间,青岛的民族企业仅从5家增加到48家,而1932年和1934年分别达到了120家和150家 [4]。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和外资势力的压迫促成了国货运动。1930年,青岛举行第一次国货展览会。1931年,青岛各界反日援侨委员会成立,决定与日本断绝经济往来,禁止日货入口。1933年,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全国各地查禁日货的浪潮中,与中国国货联合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青岛的国货运动由此走向高潮,许多

民族企业得到了快速成长。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厄内斯特·盖尔

纳认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具有与现代化不言自明的

关系,它被理解为现代性的本质内容[5] 。民族主义

或民族形成对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有一定的推动作

用。青岛城市建筑发展正是如此,随着政治自主、

文化自觉、经济自强,青岛的城市现代化在民族主

义的浪潮中得以发展。

1.2 现代城市格局的雏形

1932年之后,青岛作为全国四个院辖市之一,

直属中央管辖。城市结构摆脱了此前的带形特征,

城市功能在殖民时期港口、商贸、工业的基础上跃

升为区域中心城市。1935年青岛的城市化水平达

到57.1%,远高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市区面积

从德国人最早规划建设的5km2,拓展到1937年的

35km2[6]。1935年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

稿)》城市规划方案是这一系列变革的集中体现。

1935年青岛市工务局颁布了该方案,对青岛的城

市性质、规模、规划原则;城市各功能组成;规划

实施的制度保障做出了规划。该方案将青岛定位为

“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的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

居住、游览城市”。其他重要条目还有:预测人口

20年内达到100万;全市按规划用地分为行政区、

住宅区、商业区、港埠区、工业区、园林区六大类

(图1);以大港为中心采用放射式和棋盘式相结

合的形式构造通达全市的道路网,把道路划分为快

速路、干路、支路三个等次(图2);建立海陆空

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将崂山风景区规划列入规划

范围;保护森林、公园,增设广场、运动场,开放

沙滩浴场等 [7]。

这项规划方案从总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区域与

整体规划意识,同时兼顾了社会公平,并规定相关

的法律措施,但由于和青岛城市现状结合不甚紧

密,许多内容都属于非理性的思考,并没有最终付

诸于实施。但这项规划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次

由国人主导的城市规划试验,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

在中国从被迫移入到主动选择的发展脉络,是“中

国城市规划史上的质变 [8]。”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

发和其他因素使之搁浅,然而一些构想却在半个多

世纪后的发展中得以印证 。

1.3 乡村建设的展开

德租时期,内界即租界内的市区,称之为青岛

区,共分为九小区,其中城市四区,乡村五区。市

区包括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每个

地区的区长和镇长由德国人担任。日占时期档案匮

乏,但其军政、行政、司法合一的军管制度确知无

疑。出于殖民利益,两国均把重点放在了市区。日

本撤退时,青岛的市区已初具现代化,可是在广袤

的乡村,“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与传统的神祗并肩

存在以及花生壳被城市新工业收买之外,当地人民

的生活与近在咫尺的大城市毫不相干[9] 。”

1931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市长,他认为“青

岛虽名为都市,实则乡区面积仕倍于市区,故乡区

之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与市区同属紧要[10]。”在

他的倡导下,青岛大力发展乡村建设,修建道路和

通讯、推广乡村教育、普及农村合作社、建立借贷

信用体系、建设公益设施、发展农村工业。为了加

强市区和乡区的联系,还设立了5个乡村建设办事

处,由市政府及直属的工务局、社会局、教育局、

公安局、农林事务所各派一人组成,职责除执行各

局所交办的乡村建设事务外,还负责调查农村实

况、向上级报告建议、指导地方建设等任务[11]。

1931年到1937年间推行的乡村自治运动对于青岛乡

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乡村自治运动先后

出台了《县组织法》、《乡镇自治施行法》、《乡

图3 红卍会的礼亭与正殿(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4 红卍会正殿结构大样图(资料来源:

作者自摄.)

图7 大陆银行(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