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理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zo 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意大利本族语者对词汇理据关系的判断。他对词汇理据的定义带有 浓重的皮尔斯符号学色彩: 如果一个词汇单位的形式和概念都与其他词汇单位有关联的话,它 就是有理据的。据此,作者区分了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 前者指单词与其他单词语义上存在认 知关联,后者指单词与其他单词形式上有关联。 Umbreit 考察的也是词汇理据的内部关系。借助本族语者的直觉判断,他发现传统上认为词汇 理据是从简单词汇到复杂词汇的单向过程的观点并不正确,并指出所有形式和意义存在关联的 所有词汇形成一个多向的理据网络。因此,一个词汇单位可与多个词汇单位互为理据,它们之 间的关系或为一词多义、或为派生、或为合成。
在对外来词的态度上, 西方人大胆而开放地接受, 并将其同 化于自己的语言中, 而中国人则总体上倾向于保守, 强调规 范化、纯洁性,这点正好印证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 政治结构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 在此氛围下, 中国人思维方式具有趋于排异性、封闭性, 僵 化、保守的特征, 而西方人受西方哲学体系的影响, 其思维 方式趋于求异性、开放性、进取和创新性, 勇于探索, 敢于 挑战甚至否定权威。
而汉语中如: 树、花、鸟、兽、天、地等先出现的单音节词表示了 事物的整体, 而后才出现表局部的词汇, 如: 树梢、树枝、树皮、 树干; 花苞, 花蕾, 花瓣等 这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高于个人。
语义理据与生活方式
1.词的联想义和比喻义
在动物词汇中 中国人往往认为熊愚笨无能, 呆头呆脑, 所以有“笨熊”“ 熊样” 之说。而西方人则认为熊是危险、凶猛动物。所以不会产生“笨、 傻”的联想, 但中、西方人都把“驴” 认为是愚笨的象征, 有stupid 、ass (笨驴、蠢驴) 之说。中国有关“龙”的词汇多为褒义词, 如: 望子成龙、龙凤成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 这源于华夏民族对龙 图腾的崇拜, 他们赋予龙神圣、至尊、吉祥、非凡之褒义; 而西方人 则认为 龙是制造水灾、危及人类生存的一种凶残动物, 因而无法理 解汉语龙词汇的语义。
王艾录、司富珍,2002:也可以指语言系统在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 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
Hale Waihona Puke 董银燕2007:认为英汉词汇的音、形、义虽然有着“任意性”的一面,但同时
更存在着语音、形态和语义的理据性的一面。
词汇理据的分类
乌尔曼在《语义学》一书中,他将词语的理据分为三类, 即 语 音 理 据 ( phonetic motivation ) 、 形 态 理 据 ( morphological motivation )和语义理据( semantic motivation)。他认为,语音理据是绝对理据,形态理据 和语义理据是相对理据。
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 象征希望, 而在西方则表示 “缺乏经验” 、“知识浅薄”, 如: greenhorn经验之人,greenhand 新手
文字理据与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 汉字的构造源于是对自然物体的图像摹仿, 每 个字集音、形、义于一体, 所以根据汉字字形结构较容易推断出该词 的词义。 如: 日等。
与形式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任意性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语言的理据性, 认为语言根植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语言的形成和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隐喻、转喻和意象。
理据问题是语言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说”“约定说”之 争(赵敦华,2001) 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 (刘利民, 2007)
虽然汉字构造书写随着历史不断朝着简化方向发展, 但词的构造仍保 留着象形特征, 并体现着一定的词义
如: 花、草中草字头表示与草有关, 狼、猴、狗等中的犬字旁表示与 “ 兽” 有关。 英语是字母表音文字, 虽然其来源与表义有关, 如: 字母A最初是牛头 形, 表示牛; 字母B 最初表示两间屋子, 一间是男的住, 一间是女的住, 但它作为表音符号已经失去了表意功能。
但 是 一 些 语 言 学 家 认 为 词 源 理 据 ( etymological motivation)也是其中一种类型。另外,许余龙从文字书 写形式与词义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字理据”一说。
① 语 音 理 据 —— 象 声 词 ( 感 叹 词 interjection 和 拟 声 词 onomatopoeia); ②形态理据——派生词或复合词; ③语义理据——借助于词的基本语义的引申和比喻取得的; ④文字理据——文字书写形式与词义之间的联系:汉字是象形表意 文字,其文字理据性是相当强的;英文主要特征是以音表意,字母 表音文字的文字理据性要弱于汉字。
丹麦语: cake, call egg, ill 意大利语: opera 汉语: bean curd、kowtow、mah- jongg 汉语以表意为主, 不方便也不太容易接受外来词, 虽然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 少外来语, 但主要以印度佛经中梵语(如:佛、未来、刹那、烦恼、心善等); 蒙古语(如: 胡 同、政治、主权、道具、学历、电话等) ; 日语(如: 蘑菇、戈壁); 英语(如: 资本、奖金、 咖啡、哲学、电脑) 为主
英汉词汇的形态理据性对比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
,语言在词汇层面并非是绝对任意的,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词的表达形
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词的理据性。词的理据性可分 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词的形态理据则是指可以通过 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义。通过对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对比 研究,能够找出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异同,将有助于词汇教学和翻译研究。(
词,尤其是复合词。(姚吉刚.2012)
如 : 单纯词 work 其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联系,但派生词 worker 和复合词workshop 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能从其形 态结构中得到启发,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理据性。由此可见 ,一种语言的理据性大小是由其词汇体系中单纯词、派生 词、复合词数量的多寡,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决定的。 复合词越多,地位越重要,形态理据性就越大。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体现
英 语 中 以 - se lf 为 词 缀 的 词 举 不 胜 举 , self-control 、 selfconfident 、self- dependent 、self- respect等
这恰恰体现了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 追求个性发 展和自我成就, 价值观趋于个人取向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
王驰、洪子怡
(1)词语的理据性
定义:词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 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词语的理据能够使人了解词义构成与发展的 逻辑依据和词内诸词素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是语义学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 题。
词汇学: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性的, 但在一种语言内部的单位之间, 大 部分有理据性 。英语词汇中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但 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语音和语义之间确实存在着种种不同程度的关联。词 汇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词的理据。
语音理据------拟声词
英语------天人分离
描写溪水流动的声音 gurgle
汉语------天人合一
哗哗 轰轰隆隆
描写雷声
rumble 描写蟋蟀的叫声
chirp
描写蛙鸣 croak
唧唧
呱呱
汉语除了发音更接近自然声音外, 并尽可能多地创造词汇去模仿和体现自然, 而 英语则往往用一个词模仿好几种声音 rustle可表示/ 唰唰、/ 哗哗、/ 飒飒、/ 瑟瑟;
rumble可表示/ 轰隆、/ 咕噜 等;
splash 表示/ 扑通、/ 咕咚 等
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推崇自然, 崇尚自然, 相信天人 感应, 人们在生活中力求与自然的统一, 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因而在语言上尽 可能地接近自然, 表现自然, 所以汉语的拟声词丰富, 音韵更似自然音 西方从古至今都认为人与自然, 物质精神是对立的, 是天人相分的世界观。英语 的语音更似“改造”后的自然音, 似有率性而为之感
中西词汇理据中的文化差异
叶 荔 、李 瑛: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的主要词汇理据(语音理据、文字理据、形态 理据和语义理据) 的不同, 初步探讨了词的理据中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词汇是所有语言构成的基础和要素, 因此词汇的语音、构成、语义方方面面也会 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和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特征 , 换句话说, 词汇蕴藏着语言 使用者的人生观, 价值观,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对于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不少专家学者着重讨论了文化差异与词的涵义, 文化与 词的比喻和联想意, 文化与颜色词汇, [英汉构词法异同等, 但很少关注英汉词的理 据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特征, 也没能进行系统的对比、阐述。
许国璋在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时就曾指出:“文明社会时期创造的新词
词语,就不再是任意的了,而是立意的(motivated), 甚而即使是民间任意创造
的词,也被语言学家赋予了有理有据的形态了。”
赵宏宇、胡全生, 2009:理据是语义形成的道理和语义构成的根据,涉及语言符 号的可分析性和自我解释性;
就文字理据而言
汉语的文字理据明显强于英语, 而这点恰好体现了汉 民族注重“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取象比类, 设象喻理 “的形象思维特征;(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侧重物的要素和结构, 字母表 音文字由形象到抽象 , 最终失去形象的过程, 无不体 现了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
最 早 对 词 语 理 据 展 开 详 细 讨 论 的 是 英 国 语 言 学 家 、 语 义 学 奠 基 人 之 一 乌 尔 曼 ( Stephen Ullmann),他将词分为隐性词(opaque word)和显性词(transparent word)。每一种 语言都包含在语音与语义间毫无联系的约定俗成的隐性词,同时也含有至少一定程度上有理据 的,因而是显性的词语。
姚吉刚.2012)
词的形态理据是指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
义。从形态结构来说,词一般可分为三种: ( 1) 由一个自由语素构成
的单纯词;( 2) 由一个自由语素加上词缀构成的派生词; ( 3) 由两个自
由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单纯词( 除了少数拟声词、象形字和形声字
外) 通常没有理据可言,具有形态理据性的词大都是派生词或复合
形态理据
1. 外来词与开放和保守
英语的形态理据性强, 以表音为主, 使英语比汉语更方便、更容易接受外来词。从英语词 汇的发展来看, 英语直接受到外来词的影响很大。
法语: government, country, penalty;
拉丁语: school, chalk, street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 几,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的理据是词义构成的道理,是一 个词的词素与词素之间的语义联系或一个词词义发展的逻辑依据。
教学展望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英语“motivated”一词通常用来描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高低或学习动力大小,如a highly motivated learner 或The learners are not motivated。这个词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术语,在认知语言学文献中出现频 率极高,被用来描述语言本身,如The language is motivated 或The word is motivated,说明某一语言形式或语义表达是非任意、可解释、有理据的。
2.颜色词汇
黄色
在汉语中往往往往代表“下流”、“淫秽”之意, 如: 黄色书籍、黄 色电影等; 但英文中无此意, 如: yellow journalism 指不择手段、夸张渲染, 制 造耸人听闻的文章以招揽读者的编辑作风; Yellow Pages (黄页电话号码簿) 则是因全书用黄纸印刷而得名。 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