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课异构的案例比较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创造性思维成为了人们十分追求的一种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一种名为“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其目的就是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探讨“同课异构”如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作用。
案例背景:某中学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展开了一次有关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老师在上课之前准备了几个不同难度的数学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分组解决这些问题。
在分组的老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选择,有些组选择了简单的题目,有些组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并不限制学生们的方法和思路,而是提供一定程度的引导和帮助。
在每个小组完成解题后,老师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学效果: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小组采用了传统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来解题,有些小组则通过构建模型和实际测量来得出答案。
在学生展示解题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最终全班的学生都对数学应用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他们不再将问题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自主选择题目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不限制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方式,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指在同一个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同课异构”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案例背景:某中学的高二数学课,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集合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老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义集合。
2. 概念讲解阶段:老师通过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理解。
3. 探索阶段1: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老师设计了两个小组活动。
第一个小组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归纳的方式,找出一些有趣的集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第二个小组活动是让学生自由组合集合,并分析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性质,培养学生的组合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探索阶段2: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操作,找出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看到创造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集合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
他们不仅获得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还培养了观察力、归纳思维、逻辑思维和组合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同课异构”是指在同一门课程中,各个授课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近年来,“同课异构”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老王》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比较运用的角度,探讨“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老王》这样的文学作品时,某些教师可能会采取比较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手段,例如通过讲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相关内容,来为学生铺垫其理解和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而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手段,例如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角色扮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团队合作编写相关场景剧本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小说的魅力。
其次,我们可以考虑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们的选择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些教师可能会采用更加直接、简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讲授相对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和理解其他部分;而另一些教师则会采用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例如带领学生一起深入解读某些难懂的地方,或者是进行一些有趣、启发性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我们可以考虑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老王》教学中,教师们可能会重点强调小说中的某些文学手法、某些主题及其相关性质、某些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等。
这些教学重点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不同教师对小说内涵和阐释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但可以明确的是,通过不同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阐释方向,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立体的文学体验和阐释。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在教学《老王》这样的文学作品时有着极大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仅仅依靠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显然难以达到全面、深入的教育目标,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则可以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同课异构”这一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
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二、“同课异构”教学的具体实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然后要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展示阶段,学生们也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法,并进行相互比较和讨论。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同课异构”教学的效果通过“同课异构”教学,学生们在数学课上不仅仅了解了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乐于探索、不断尝试和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课异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互谅的品质,学生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同课异构”教学的启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将以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案例背景:在某一初中艺术课堂上,教师想要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选择了有关绘画的课程内容。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安排了三个同课异构的活动,分别是观察绘画作品、自由绘画和团队创作。
实施过程:第一个活动是观察绘画作品。
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艺术展览,在观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绘画的颜色、形状、线条等元素,并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可以用文字或素描等方式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活动是自由绘画。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画出自己心中的形象或场景。
教师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话题,例如“如果你能成为一只动物,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动物呢?”或者“画一幅世界上最美的景色”。
第三个活动是团队创作。
教师将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到四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负责创作画面的不同部分,例如背景、人物或物体。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创意。
小组成员将各自的创作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绘画作品。
效果评估:通过这三个同课异构的活动,学生在艺术课堂中得到了不同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观察绘画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自由绘画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绘画潜力。
团队创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分享能力。
除了这些效果之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想法,不受传统思维框架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课异构差异化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同课异构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以小学语文《鸟的天堂》为例,探讨同课异构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策略方案一:传统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方案二:情景教学法- 教师创设“鸟的天堂”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环保意识。
方案三: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文等方式自主学习。
- 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三、教学实施1. 方案一:传统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
2. 方案二:情景教学法- 教师播放《鸟的天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 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方案三: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文等方式自主学习。
- 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指在相同的学习内容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构建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下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
一、案例背景某中学美术课程中,老师希望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素描画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设计1. 针对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任务老师根据学生的素描基础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让他们通过写生课堂,去采风绘画,观察真实的人物、风景、建筑等,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则安排他们在课堂上多进行临摹,通过模仿优秀作品来提高他们的技巧和表现力。
2. 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构建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老师针对性地构建了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对于写生课堂,老师准备了足够的画纸、画笔、颜料等工具,让学生在野外自由发挥;对于临摹课堂,老师则从图书馆搜集了大量优秀作品的图片和教材,方便学生借鉴和模仿。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除了针对不同能力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外,老师还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作。
在采风绘画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进行创作,不拘泥于真实场景;在临摹优秀作品的过程中,老师则鼓励学生进行改编和发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
通过针对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任务,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潜能。
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写生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高绘画技巧;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能够在临摹课堂上加强技巧的训练,做到扎实基本功。
这种针对性的任务设计使学生能够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下得到不同的教学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老王》是一本被广泛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其教学课例中的“同课异构”是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下,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掘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在《老王》教学课例中,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和学习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以选择阅读整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还可以选择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教学中也可以选择通过朗读、演讲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方面,同一篇文章可以通过不同的解读角度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老王》的课例中,可以通过从情感、思想、结构、人物形象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和要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作品的创作与表达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作任务和表达方式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老王》的课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任务,如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歌、写一段对话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来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种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堂高中物理课,教师要讲解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原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 活动一:理论讲解教师首先对电磁感应定律和发电原理进行基础的理论讲解,明确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如何设计一台发电机?”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活动二: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电原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实验探究活动。
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装置,如磁铁、线圈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可以使用不同的实验装置,探索不同的发电方法。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的方向和设计,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需要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3. 活动三:问题解决在活动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如何提高发电机的转换效率?”、“如何应用电磁感应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4. 活动四:创新设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创新设计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电磁感应知识和发电原理,自由发挥,设计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
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的构思、原理、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在同一门课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广泛采用“同课异构”模式,旨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案例背景某高中的一位化学教师在上课时,采用“同课异构”模式,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该教师首先进行了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分类,然后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做了细致而贴近实际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明确化学学习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目标包括: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2.掌握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安全意识;5.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设计1.实验操作型学生群体对于实验操作型学生群体,教师首先进行了实验安全告知和实验操作技巧的培训,然后开展了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活动。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实验问题,设立了小组为单位的实验室,借助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自主学习型学生群体对于自主学习型学生群体,教师以课后作业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进度和自主思考,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辅助材料和学习思路,通过课堂教学视频、线上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加强个人思考和研究能力。
同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分组讨论和报告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和观点。
对于实用技能型学生群体,教师采用具有实用价值和操作性的实验项目,设置了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化学技能,强化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安全意识。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运用学习成果,开展实际应用和研究,探索化学的实际应用场景和前沿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老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即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下,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本文将从《老王》教学课例中的“同课异构”教学法进行比较运用研究,探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例简介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法比较运用研究前,首先需要对《老王》教学课例进行简要介绍。
《老王》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孩子在各种艰难险阻中成长的故事。
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性思考,适合用于中学语文课堂的阅读与讨论。
1.差异化阅读任务设置在进行《老王》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加深入的阅读问题和分析要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置更加简单直观的阅读任务,引导其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设定差异化的阅读任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多元化的讨论方式在进行《老王》的讨论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讨论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全班讨论,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和交流空间。
通过多元化的讨论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王》的内容。
3.个性化的写作任务布置三、差异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分析通过比较运用“同课异构”教学法,可以在《老王》教学课例中取得以下实际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布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下,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化发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
通过“同课异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以某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古文《魏文侯问对》教学目标:了解古文《魏文侯问对》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古文《魏文侯问对》,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发现其中的美感和价值观,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教师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情感投入和好奇心。
2. 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先阅读古文《魏文侯问对》,然后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感受。
3. 集体讨论: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思考,发现其中的深度和美感。
4.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古人的角色,进行情境再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 激发创新: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安排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
6. 综合运用: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古文《魏文侯问对》的主题和内容,以小说、漫画、绘画、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7. 展示成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通过展示的形式和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通过研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不仅理解了古文的内容和意义,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从著名的教育家、思维科学家蒙代尔的研究来看,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四个方面:独立性、反应性、灵敏性和批判性。
基于这种思想,以及对于当今教育教学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来说明。
(一)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人数约50人,班级水平居中偏上,成绩较为优秀。
该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学习“写作技巧”这一主题,但并未仅仅停留于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设计(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语文老师针对“写作技巧”这一主题,自己也思考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脑洞大开的作文开头”、“跳跃的叙事方式”、“插图法”等,针对这些话题,进行具体思考和准备。
(2)课堂实践在上课时,语文老师从手写版面展现许多写作技巧,并给出具体例子。
同时,她还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目写一篇作文,各组表演自己的作品成果。
不过,这一次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即老师给予每组不一样的题目:一组讲述某个发生在赛场上的故事,而另一组则讲述某个发生在电影院里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小组中的某些内容是相同的,例如如何使故事生动、如何设置情节等。
而相应的答案可能涉及不同的情境,例如必须考虑男性和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必需从花絮的方式展示情节等。
(三)实施效果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例如,当语文老师讲述有关“跳跃化叙事的方法”时,其中包括了如何用短跑的模式向读者展现一个故事情节、如何用宠物的视角展示、如何用跳跃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某一瞬间。
此外,由于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分享他们的创意和写作技巧,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同样也能获取到他人的升华点和思维碰撞。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一、教学内容概述《老王》是一本选自当代文学名著的语文教材,其中的精彩故事在教学中往往成为老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素材。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老王》中的一篇教材《草房子》的课文进行研究。
这篇课文是关于农民生活的故事,通过对农村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朴实。
二、“同课异构”教学法介绍“同课异构”教学法是指在一堂课上,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异质性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老王》《草房子》教学中,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方式的选择3. 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上述比较运用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同课异构”教学法在《老王》《草房子》教学中的确有诸多优势。
“同课异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课异构”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课异构”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是指在同一个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通过同课异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高中生,他所在的学校开设了一门创新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门课上,老师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案例内容:1. 同组异构: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和专业。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通过同组异构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互相启发。
在一个小组里,小明是理科生,他擅长逻辑思维,而小李是文科生,她擅长情感和审美的思考。
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使彼此的创造力得到激发和提升。
2. 不同教学方法和工具的运用: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活动、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一节课中,老师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通过网络资源和实践操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跨学科融合:在创新设计课程中,老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一个项目中,学生们要设计一个城市公园,他们需要了解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 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在创新设计课程中,老师注重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一个实践项目中,学生们要设计一个新型的环保材料,他们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来研究和测试不同的材料和工艺。
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们可以不断尝试和改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
“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课例中的比较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了《老王》这一具体的教学课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同课异构在《老王》教学中的比较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老王》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以及背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老王》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比较运用进行研究,对于拓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这一研究也可为今后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2. 正文2.1 同课异构的概念及特点同课异构是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课异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学习。
其次是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再者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课异构是一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老王》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潜力。
2.2 《老王》教学课例分析《老王》是一部经典的教学资源,在同课异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一教材,实现个性化教学。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
通过“同课异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案例分析“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多样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一节语文课为例,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准备本课是一堂关于诗歌欣赏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
在教学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 两首不同风格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欣赏、理解并比较。
2. 一份课前思考题,例如:“你喜欢的诗歌是什么样的?”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好的诗歌?”3. 一张白纸,让学生在任何时候可以随时记录想法。
二、教学过程1. 启发思考:通过讨论思考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第一项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在讨论中,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只有个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并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探讨问题。
现代诗歌在写作风格、表达形式和主题等方面,有很强的个性和独创性。
通过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现代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独特性,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3. 探究诗歌: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第三项任务是探究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从而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创作诗歌: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诗歌,并用白纸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过程。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第四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诗歌,并引导他们用白纸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过程,以便在课后进行集体分享。
通过自由创作,学生可以体验到诗歌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育案例(2篇)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过程:
- 导入:播放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形状和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授课: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识字写字: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生字,掌握书写方法。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感受荷叶的美。
(二)教师B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 导入:播放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形状和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授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理解课文内容。
- 识字写字:通过绘画荷叶,帮助学生认识生字,掌握书写方法。
-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荷叶的美。
三、案例分析
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都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同课异构的理念。
三、案例一:教师A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石潭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旨在让学生认识生字,会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叶的美,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情感。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听听那冷雨》案例教学之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
从作者介绍的异构看教材的拓展 篇名 《听听 那冷雨 》 执教者 作者介绍
丁老师(台 引导同学们研读第5节后明确,余光中先生化用了蒋捷 州玉城中学) 词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 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听雨感受呢? 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随后插入作者介绍(投影)。 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之后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 知人论世了。 叶老师(台 要求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余光中”。因为叶老师 州玉城中学)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主旨的探究,因此她以余 光中的一段话导入,再介绍了余光中,就为接下去的 主题作了充分的铺垫。 凌宗伟老师 (江苏二甲 中学) 从时下“绿领巾”的热点和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 延伸到文革而引出文章写作背景。再追问同学们知道 的余光中,和学生们探讨本文中不同于《乡愁》的余 光中。
从主要教学环节和教材选取重点的异构来看课堂内容
篇名 《听 听那 冷雨 》 执教者 主要教学环节 教材选取重 点
丁老师(台州 感知文本:1.作者主要听了哪两个地 在古大陆听 玉城中学) 方的雨?在这两个地方听雨作者的感受 雨和日式瓦 屋听雨部分 是否一样? 2.作者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叶老师(台州 品味语言: 玉城中学) 1.你知道本文出现最多的是哪个字吗? 由这个字你能想到怎样的情境? 2.你喜欢课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
凌宗伟老师 感知文本:1.立足全文:将删节的原文 (江苏二甲中 还原给学生 学) 2.联系写作背景:中国大陆与台湾两方 面 3.品味语言(叠词等)
课文中有意 味的语言
《听听那冷雨》 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
何谓同课异构?
即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
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 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 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 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 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 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 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同课异构的案例比较分析
近年来,“同课异构”越来越受到教师关注。
文章主要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一课为例,主要从教学特征出发,对两个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行比较分析,对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同课异构;资源能源开发;比较分析
一、课例特点比较分析
1.新课导入,各具特色
两位老师的导入方式各具特色,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课例二中李老师的导入方式。
李老师是以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主要为“江西省九江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李老师用视频导入,非常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该班的学生是九江本地的学生,以该案例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生活地理”的理念;最后,李老师在最后又回到“九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九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结合材料对九江打造中部能源基地建言献策,做到了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在课例一中,王欣老师是以跟学生互动方式来导入新课。
首先,王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夸赞,使学生放下心里戒备,觉得这位老师很好相处;其次,王老师作自我介绍,老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但都同样来自”一中”,那么老师就利用这个点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要做地理中的“NO.1”,要具备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来进行综合评价和开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们作为一名策划者,对山西能源资源进行开发。
2.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强
在課例一中,王老师在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背景,成立一个“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总公司”,将公司分为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学生组成且有策划师,三个部门分别为资源部、市场部以及对外联系部,每个部门的策划者要对该部门的开发状况进行概述并提出建议。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例二中李老师主要是以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
在课堂上,有几次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很积极地回答问题,而是等着老师提问。
3.师生关系要和谐
面对首次见面,课例一中,王老师表现出跟大家相见恨晚的一种状态,给人一种亲切好相处的感觉,也使得本节课顺利进行。
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赋予学
生角色,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例二中,李老师在每一个环节提供给学生地图和表格,让学生读图和表,总结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教师丰富、精练的语言,尤其是对学生进行鼓励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并且我们应该在不断模仿和摸索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
4.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实践能力
两个课例都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例二中李老师给出的图表稍多,可见是比较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老师给出了“山西省煤炭分布图、中国煤矿分布图”等四张图,让学生据图回答其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最重要的一课。
课例一中王老师也给出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但较课例二来讲有所欠缺。
5.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
两位老师不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对学生进行鼓励,都非常富有启发性,也很精简。
而且,都很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适度评价,灵活多样的评价语言,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点燃、唤醒学生热情的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启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理解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魅力课堂”。
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既能让孩子觉得非常轻松,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项艳萍.基于“同课异构”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王婷月.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