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制度、选官制度、检查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方式:世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 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 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 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 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 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4)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方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 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 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 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 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 点及影响。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度 支
财政
司
盐 铁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尚书省
归入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6.
废 丞 相 , 权 分 六 部 设 内 阁 , 皇 权 加 强
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 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
职能 朝代
地方
职能 监察百官 监察和弹劾百官 监督郡国长官 监察州郡长官 监督地方官员 监督六部业务 省级司法、监察 谏议和封驳
按察使司 门下省
谏 议
隋唐
宋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思考3:对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如何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 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⑷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2.汉到元地方行政区划) 1、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制(郡国制) 2、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制 3、隋:州、县两级制 4、唐:在州县之上增“道” 5、宋:改“道”为路,置于州县之上 6、元: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西南土司制度) 7、明:三司分权(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8、清:行省制(十八行省、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 大臣辖区)下设道府县。
皇帝的烦恼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官制 忠 奸 难 辨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选官制度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腐 败 难 治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监察 制度 地方制度
一轮复习必修一第3课
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考纲要求与课标提示: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得加强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 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分解(行政制度)
1.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和中央矛盾采取的措 施、作用,概括措施和趋势。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原因、内容、影响。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历程。 4.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采取的 措施、作用,概括措施和趋势。 5.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与三权分立之比较 6.明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经过、影响。 7.清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权、特点、影响。 8.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比较。
消极: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不能从根 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腐败和 低效
地方行政制度(1.中央与地方)
一.西汉时期 汉高祖—郡国并行—王国问题 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平叛,收权 汉武帝—刺史-推恩令-酎金夺爵-附益之法 二.唐中期~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 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三.北宋时期 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明太祖 明成祖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设 立 殿 阁 大 仅备皇帝顾问兼 学士 协理章奏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 商讨 品秩较低,不参与 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有 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 后
可以“票拟”对 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明朝解决君相之争的办法:
2. 明朝设立内阁 ⑴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⑵设立: 明永乐帝。 ⑶性质: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⑷职能演变: 初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⑸特点: 1)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2)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⑹影响: 宦官参政牵制,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完 善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 目,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规定:废明 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不许 发挥个人见解。1905年废除。
僵化
明清
1.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2.历代选官制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积极作用;
3.选官制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逐 步趋向公平、公开、客观; 4.选拔方式由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5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是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影响 贵族垄断 军力统一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孝廉(品行)汉初济济
门第
才学
初利后士 前期后期
科举制
科举制的沿革
阶段 皇帝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立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殿试、武举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1.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任命、监察等);
2.加强对Baidu Nhomakorabea方财政的控制
3.采用地方分权的办法(宋、明等)
元:行省制度
⑴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行中书省(最高地方行政区)-路-府-州-县 ②腹里(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地区) ③宣政院(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⑶特点:
行省权力受中央严格制约监督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保证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2、区别概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3.发展演变(填写表格)
部门名称 御史大夫 秦 监察 御史府 中央:御史大夫 汉 地方:刺史 宋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六科给事中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六部 军机处
南书房
明朝解决君相之争的办法: 1.明太祖废除丞相: ⑴原因: 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⑵过程: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分治全国政务,直接隶属皇帝, 明确宣布为定制 ⑶影响: 丞相制度永远废弃,皇权彻底战胜相权; 反映了明 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中央官制(2.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皇帝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皇 中 尚 书 决策机构令 朝 侍 中 常 侍
帝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皇帝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三
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内阁制与丞相制区别:
丞相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
内阁首辅
非法定,咨询机构 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 权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史海钩沉
选官制度演变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 时段
西周以来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 隋唐时期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 “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 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 极谏者”(《汉书· 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 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 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 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 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有名额限制, 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 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 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 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 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 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 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 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 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 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 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 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清朝专制政体的变化——军机处
1.时间:雍正年间。 2.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4.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但只是承旨办事 5.特点: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承旨办事。保密性强,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6.结果:军机大臣承旨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7.影响: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