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英才网转载于网络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

我国古代的环境状况比现在要好得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早就萌芽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物候历之一的《月令》、医书《素问》等书。而朴素的生态学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而被某些学者所谈论,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管仲、荀况等人。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对哲学、自然科学也有许多著名的论述。他认为“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他主张“审大时,物地生”,可见,当时的管仲已认识到自然界万物复杂多样但又具有共同性的规律,要求人们了解并顺应天时,物色地之所宜,这已具有生态学的含义了。荀况的生态思想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境的观点。认为生物的生存取决于一定的生境条件,这一点从他的许多言论中可以得到证明,如“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等,这与现代生态学关于生境的观点是一致的。

(2)生物群居的规律。《荀子·劝学》中有语云“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他又指出:“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肉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只喻时,则必反铅(同“沿”);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荀子·礼论》)。

(3)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协调的关系。《荀子·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物质循环转化的观念。见之于荀子“水深而回,树落而粪本”的观点。

以上管仲、荀况的思想,只是我们用今天的生态学理论对其进行审视,虽然有些模糊和局限,但反映出当时人们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注意保持自然平衡的朴素的生态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虽战乱和灾害不断,而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良好状况的根源所在。这从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

我国最早有关环境保护的记载见于《史记》中关于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尽管初时认识不明确,但逐步深化,不断完善,到宋代,已初步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问题。

此外,我国自周代就有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制度,加之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及几千年礼仪制度遵从的心理态势,使得这些古训和制度得到普遍的、严格的执行。上至国君诸候,下至平民百姓,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这实质上已形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环境观念,把人、自然、文化(礼仪、古训、法规等)看成一个相关的整体,这是传统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另外,我国古代的环境观、自然观及许多相关理论如风水相地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等,都为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与景观规划中惊醒生态伦理问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