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学教育2。

19〇5《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争婷奇内容摘要:月亮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一个意象,或缺或满,或圆或瘦,见证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经历家族朝代的更迭换迁。

时间从不停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月,依旧是那么的圆,从圆满到残缺,从残缺 到圆满,张爱玲笔下的沪上圆月见证了七巧三十年来的爱与恨。

《金锁记》里的月,充溢着三十年前民国时的上 海风情,是美艳绝伦的,却也是悲凉哀怨的,在张爱玲细腻透辟的笔触下,勾勒出一个洞彻人性的“月亮”传奇。

关键词:《金锁记》月意象人性—.沪月传奇《金锁记》讲述的是一个沉重 的人性扭曲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 善。

人性扭曲得经历一个过程,时 间的流动让七巧性格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又伴随 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万物都在 变动,而月亮仿佛永恒一般。

《金 锁记》中的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 余意象,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都穿 插着对月的详细描写,从圆到缺,从头到尾,它用一种连贯的内在 延续性揭示了了故事的悲剧性和 背后的无奈感。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 亮的晚上……”故事开始前用月 亮作引子,拉开了序幕。

三十年前 上海的月亮所带来的时间的距离 感和空间的遥远将故事还原到看 客眼前。

“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 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 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与现 实的对立和并行。

作者笔下的月 亮不是写实画片上的死板模样,而是黑白色彩下的铅色印像,有 老年人回忆里的凄迷,也有年轻 人想象中的陈旧。

“年轻的人想着 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 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 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 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 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年轻的人未曾看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想象中的月亮是有陈旧色彩的模糊又浪漫的泪珠;而老年人经历过,回忆起的月亮自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的。

《金锁记》中的意象

《金锁记》中的意象

《金锁记》中的意象(开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这样一个人,她首先是一位标新立异的作家,其次她是一个集才情与苍凉于一身的女人,生死契阔,爱恨情仇在她的生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她,就是张爱玲。

大家来听一下面这段话: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大家觉得这段话怎么样?(互动)运用意象叙事是她作品中惯用的手法,她通常通过创造意象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以此来体现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和性格雕塑。

下面,我们以《金锁记》为例,一起来分享一下她作品中的意象。

(讲述《金锁记》的故事梗概)曹七巧是麻油将的女儿,被哥嫂嫁给了富户姜家的残废二公子。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为了排遣烦恼,她每天靠着抽鸦片解闷。

小说中她一出场就话里夹枪带棒抱怨房子不好, 以此发泄心中多年的积怨。

后又在妯娌面前毫无顾忌地抱怨了一通残废的丈夫, 还打听和编排小姑子的隐私。

看没人与她搭腔了, 又与小叔子调情。

在那个大家庭中七巧的情爱、性爱都受到强烈压抑,她需要一个窗口给自己一种解脱。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她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摆托了压抑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她的后半生过的并不如意。

旧时曾经幻想的意中人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点爱情葬送了。

儿子娶了亲,她却以每天晚上让儿子给她烧烟为借口,打听他们夫妻间的隐私,她的儿的学校大吵大闹, 长安为了面子, 只得退学。

在深闺中苦熬了30 年的长安好不容易经人介绍认识了归国留学生童世舫, 并订了亲。

为此, 长安戒了鸦片, 振起了精神,人变得异常沉默了, 时时微笑着。

但是女儿幸福的表情触到了七巧内心深处的隐痛, 七巧本人也未必意识到这隐痛的存在, 但当她每每看到女儿沐浴在爱的光辉里, 便不由自主地怒不可遏, 使尽一切手段拆散了这段姻缘, 还告诫长安: 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都是图她的钱。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在张爱玲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次数是较多的,也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

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月亮原型的生动比喻和描写。

这些不断浮现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是寒冷的、朦胧的、伤感的、残缺的……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和残酷,也照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软弱和惶恐,更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类似这样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

一、月亮是沧桑变幻的见证者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

人生短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情。

(一)目睹家庭兴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

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而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

《金锁记》中的月意象探析作者:李婷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月亮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一个意象,或缺或满,或圆或瘦,见证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经历家族朝代的更迭换迁。

时间从不停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月,依旧是那么的圆,从圆满到残缺,从残缺到圆满,张爱玲笔下的沪上圆月见证了七巧三十年来的爱与恨。

《金锁记》里的月,充溢着三十年前民国时的上海风情,是美艳绝伦的,却也是悲凉哀怨的,在张爱玲细腻透辟的笔触下,勾勒出一个洞彻人性的“月亮”传奇。

关键词:《金锁记》月意象人性《金锁记》讲述的是一个沉重的人性扭曲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扭曲得经历一个过程,时间的流动让七巧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性格的变化又伴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万物都在变动,而月亮仿佛永恒一般。

《金锁记》中的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余意象,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都穿插着对月的详细描写,从圆到缺,从头到尾,它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揭示了了故事的悲剧性和背后的无奈感。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故事开始前用月亮作引子,拉开了序幕。

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所带来的时间的距离感和空间的遥远将故事还原到看客眼前。

“三十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意念,“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三十年”与“月亮”构成了一种变与不变,历史与现实的对立和并行。

作者笔下的月亮不是写实画片上的死板模样,而是黑白色彩下的铅色印像,有老年人回忆里的凄迷,也有年轻人想象中的陈旧。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1]年轻的人未曾看过三十年前的月亮,想象中的月亮是有陈旧色彩的模糊又浪漫的泪珠;而老年人经历过,回忆起的月亮自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的。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

张爱玲 金锁记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

张爱玲 金锁记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

月光下的残缺与癫狂——浅析小说《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中国文人酷爱的意象之一。

它总是给人一种浪漫、温柔的感觉。

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月亮已不仅仅是那些柔和、幽怨的代表了,她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了月亮意象。

而《金锁记》可以说是其将这一意象运用的最成功的一篇,全篇大概100页左右,却有7处描写到月亮,这里我暂且将这些月亮分为五类,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之月、七巧人性堕落的沉沦之月、长安灵魂错落的残缺之月、七巧变态母性的癫狂之月以及悲剧延续的永存之月,全文正是通过这些月亮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苍凉的情绪带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残缺癫狂意象“月亮,这一古老的意象,早在诗经《月出》中就有出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将月亮与美人相联系”。

【1】唐诗中的月亮就更是丰富多彩,或带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或带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现象相对应。

毫无疑问,“月亮”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基本意象之一。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爱玲,当然也将月亮写进了她的小说。

因此翻开张爱玲的小说,我们随处都可见月亮的影子,而《金锁记》可以说是其将这一意象运用的最成功的一篇。

在《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贯穿了始终,作者对其的描写或蜻蜓点水,或浓墨重彩,使其成为了一条连接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

作者通过对月亮感官色彩的印象捕捉,将那些模糊、残缺、变形的月亮一一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而透过那些月亮,我们看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他们复杂的心理世界。

可以看出这些月亮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自然的物象,而是感应着人物命运的代表。

因此我们在看月亮的同时,似乎也能看到那一个个在月亮下或残缺或癫狂的灵魂。

一.时间之月“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

12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王鸣翔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永远的月亮——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诉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和咀嚼。

从她文字的奇异色彩、故事的悲切哀婉、叙事态度的漠然冷淡中,我们可以读出了她的傲然、深刻、苍凉,可以读出乱世故事中蕴涵的特有的人生哲学。

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天才。

她曾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又一度在国内正统立论里黯淡失色;她曾只在海外史家的笔下光鲜无比,又一次次掀起两岸学界研究的热潮,而几乎每一次都以《金锁记》始。

傅雷曾称它为“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三十几年后,美国学者夏志清则推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文中,月亮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

关于《金锁记》中的“月亮”前人已有精彩评说。

在文本故事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时候,月亮意象都会出现。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经常用来象征爱情、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而《金锁记》中的“月亮”却具有除此之外的多重意味,它不但是叙述的线索,是所有悲剧的见证者,更是人性的永恒象征。

笔锋犀利妥帖是张爱玲作品的长处。

在《金锁记》一开头,作家就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里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像是现代人在看老影片一样,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可是再好的月色,回想起来都免不了有凄凉的意味。

试析《金锁记》的月亮意象

试析《金锁记》的月亮意象

试析《金锁记》的月亮意象
崔杰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6)002
【摘要】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崔杰
【作者单位】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创新与袭旧--试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J], 晏淑君
2.不一样的“月亮”——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意象 [J], 王春
3.月亮代表谁的心——论《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与女性心理 [J], 刘妍
4.月亮、牢笼和人的“异化”——许鞍华版《金锁记》中小说意象的图像呈现 [J], 周洪斌
5.《月牙儿》和《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J], 杜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爱玲《金锁记》里月亮的意象分析--吴卓书

张爱玲《金锁记》里月亮的意象分析--吴卓书

张爱玲《⾦锁记》⾥⽉亮的意象分析--吴卓书张爱玲在⽂章中⼀开头便摆⼊了⼀个三⼗年前上海的⽉亮,年轻⼈想象中的“陈旧⽽迷糊”,⽼年⼈回忆⾥的“⼤、圆、⽩”。

年轻⼈没有经历过的曾经,在脑海中往往⼜朦胧的美感,⽽⽼年⼈痛苦记忆中的⽉亮却有不真实的“欢愉”。

然⽽张爱玲笔锋⼀转——“再好的⽉⾊也不免带点凄凉”。

年轻⼈也好,⽼年⼈也罢,始终要落⼊悲凉的轮回。

这轮⽩⽉亮,已为后⽂奠基下了张⽒清冷的悲剧基调。

曹七巧出场那⼀轮天亮之前的“扁扁的下弦⽉”,“像⾚⾦的脸盆”,在最后⼀刻肆意放射光亮。

“⾚⾦的⽉亮”印在“蟹壳青”的天⾊⾥,极强烈的对⽐。

张爱玲作品⾥的⾊彩描绘总是极形象独特,不是纯⼀⾊的“红、绿”,⽽是如“⾚⾦、蟹壳青”⼀类,形容得毫⽆偏差。

在这样恐怖的天⾊中,悲剧即将拉开帷幕了。

那个疯癫的⼥主⾓,那个活在悲剧⾥也⼀⼿制造了悲剧的⼥疯⼦即将登场了。

张⽒作品的悲凉⽓氛从始⾄终没有消停过。

曹七巧⼀⼿断送了⼉⼦长⽩与⼉媳芝寿的幸福,这之中⾃然也少不了⽉亮的出场,甚⾄可以说在这⾥张爱玲对⽉亮的描写绝妙到了极致。

从古⾄今,对⽉亮的吟咏⽆外乎是赞⽉亮的美好,“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明⽉却多情,随⼈处处⾏”。

⽽张爱玲的意象世界⾥,⽉亮简直就是恐怖的化⾝,它⼀出场总部见得有什么好事。

乌云⾥的⽉亮,“⼀搭⿊,⼀搭⽩,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正如七巧与长⽩这⼀不正常的母⼦关系,⼀⽩脸,⼀⿊脸,唱着病态的“和谐”。

“天是⽆底洞的天青⾊”,⼈⽣也卷⼊悲剧的⽆底洞。

七巧、长⽩、芝寿、长安,还会有他们的下⼀辈,下下⼀辈,⼈世的悲剧,永⽆翻⾝之地。

芝寿眼⾥的⽉亮更是到了让⼈绝望的地步。

“⽐哪⼀天都好”的⽉亮却像“漆⿊天上的⼀个⽩太阳”,投射出“死寂的蓝影⼦”。

这个像太阳的⼤⽉亮,苍⽩、冰冷,“汗⽑凛凛”、“反常”,它所照射之处哪能不显出⼈世的悲怆。

芝寿这⼀传统娇羞的中国⼥⼦,她只求⼈世的安慰,然⽽在这样⼀个变态的家庭中,“丈夫不是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她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只好任凭仅有的⼀点隐私也被曝于这阴森的⽉亮之下,作为丈夫婆婆甚⾄下⼈谈笑之资。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对于月亮这一经典的意象,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塑造。

古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残月和满月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意识,同时她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她笔下的月亮是写不尽的悲凉。

欣赏张爱玲的月亮世界,可以更好的了解张爱玲的世界。

对张爱玲笔下的经典意象“月亮”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张爱玲个人创作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从张爱玲最具“月亮”意象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着手分析。

月光下的苍凉,苍凉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创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小说特点总不免一个悲凉的底子。

如同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这里月亮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是“一滴泪珠”,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读者一个感伤,凄凉的基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与三十年后的月亮是重叠起来的,有意识的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虚幻,营造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着一个凄凉的氛围。

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七巧,这个与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

小商人出身的曹七巧被迫嫁到富贵人家,可是面对她的残疾人丈夫,欲爱不能,而且在姜家备受歧视,结婚五年虽然有一对弱小的儿女,但她也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正如《金锁记》中所写,月亮是伴随着她的出场而出场,开头就用月亮引出全文。

其中写道“月亮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的枕边。

”在这里月亮也就见证了曹七巧一生的心灵变迁过程。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关键 词:张爱玲 小说 月亮 象征
张 爱 玲 在 她 的 小 说 中 , 很 多 地 方 都 用 到 了 月 亮 这 个 便 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 的月亮。”…当项王在垓
意象 ,她 从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对 月亮意象 进行 了描绘 ,
有 寒 冷 的 、 光 明 的 、 朦 胧 的 、 同 情 的 、伤 感 的 、残 缺 的 等 等 ,每 次 月亮 的 出现 ,都 具 有 不 同 的 、独 特 的 象 征意 义 。
浅 析 张
。 吕伟 璇
摘 要 :张爱玲 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 ,其 中,月亮意 象是用得 最多的一个,她从 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对 月亮意 象进行 了描绘 ,本 文就从张爱玲 小说 中反复 出现 的月亮意象着手 ,尝试分析其典型的象征意义。

女 性 意识 的体 现
张 爱玲 的女 性意 识 与她 小说 中的 月亮 意象 有着 十 分 否定 ,她对 女性的 月亮地位 做 出了彻底 反省 :即使像她这
密 切 的 关 系 。把 女 人 和 月 亮 联 系 起 来 , 当 然 不 是 张 爱 玲 的 样 的 西 楚 霸 王 的 宠 姬 , 也 不 过 是 一 个 任 人 摆 布 的玩 偶 , 败 首 创 , 在 古 代 神 话 传 说 里 ,太 阳 就 是 男 性 , 而 月亮 就 是 女 则惟恐落 入敌手 ,夫主 恨不能亲手血 刃,胜则得一封 号, 性 。 像 中 国最 早 的 月 亮 神 就 是 女 神 常 羲 : 美 丽 、温 柔 ,而 同时 也 封 死 了 青 春 与 前 程 , 既 然 如 此 , 何 不 亲 手 结束 自 己 太 阳 是 留给 男人 们 自居 、 自诩 的伟 岸 、 雄 壮 。 月亮 自有 月 的生命 。她不愿继续做 “ 月亮 ”了,于是 , “ 霸王 别姬 ” 亮 的 便 宜 之 处 :无 须 费 力 发 光 , 但 仗 他 者 生 存 久 而 久 实 乃 “ 姬 别 霸 王 ”。

金锁记月亮意象的作用

金锁记月亮意象的作用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

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

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

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月亮代表着一种传奇的生活,代表着一种人性的转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云的又有多少呢?许多故事只是让我们觉得比较新奇,对于生活特别是现实生活描写的少。

而我们的传奇人物张爱玲却能把月亮描写的淋漓尽致,它所代表的意象是一种意识流,能让人们在月亮的变化中潜移默化的知道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

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一生与月亮打交道的人,她的清高只是月亮可以了解的。

张爱玲独到的生活见解是一种比较有距离的见解,但是却也能成为人性的经典描写。

在作品中,重要的人物曹七巧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形象开头,却以一个人性扭曲的形象结尾。

她最后的六亲不认甚至让所有接触她的人都要不幸福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她在开头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样一句话便道出了美好的憧憬与那现实生活的距离,作者没有直截了当的把老少两代人的心思说出来,但是以月亮为中心巧妙的传达了一种情调,真可谓一举两得啊!在《金锁记》中,七巧的名字也和月亮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据小双说:“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

而古人有云:“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

七月里有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相会,当然缺少不了月亮。

这个象征着美好的女子却落得了个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有着很多的猜想。

因为这是我们人性中深深隐藏的一个弊端,它如果得到一种力量的催发就会好不犹豫的释放出来就成了一种魔咒阻挠自己的心灵,而催发它的力量就是金钱,在那个时代,上海孤岛之中人们总是在接触西洋文化同时不停的向中国传统恶习看齐,因此那些没落贵族以劳动为耻,而七巧又是一个贫民家庭出生的人,就连那个得骨痨的丈夫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她看透了这个时代,但是又无法改变它。

不一样的“月亮”——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意象

不一样的“月亮”——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意象

不一样的“月亮”——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
意象
王春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34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被傅雷先生赞誉为"是张女士到目前为止的最美满之作"、"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小说中丰富的意象使用,特别是"月亮"意象的使用,使读者既领略了小说文学文本的优美意境,又体会了小说深刻的思想涵义。

小说借"月亮"这一意象,不断变换视角:时而是洞察苍生的智者,时而是人物命运的化身,时而又是社会环境的象征……小说在月色的掩映下,深刻而隽永,浸润了说不尽的"苍凉"意蕴。

【总页数】2页(P88-88,102)
【作者】王春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月亮构筑的永恒传奇——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J], 宋丽丽
2.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意蕴 D.H.劳伦斯与K.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月亮意象之比较[J], 杨艳
3.月亮、酸梅汤与光影--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意象 [J], 陈莉
4.试从月亮意象透析张爱玲《金锁记》的人性悲剧 [J], 张德庆
5.月亮代表谁的心——论《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与女性心理 [J], 刘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金锁记》

解析《金锁记》

解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及其风格江汉大学钟珂430080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

本文着重分析了《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及其风格。

关键词:《金锁记》月亮风格“月亮”原型在中外作品中屡屡出现,人们常常将月亮与美人,相思和爱情挂钩。

但在《金锁记》一文中,月亮这一原型多次出现,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显示了人物的悲剧性和故事的深刻性。

“月亮”作为全文叙述的线索和所有悲剧的见证者,是人性的永恒象征。

在人物的命运发生变化的时候,月亮意象都会出现。

文章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用一个追溯的句式引入一种距离感,同时也引入时间框架。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听姜公馆内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凤萧与小双窃窃私语,开始了解七巧的悲惨命运。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揭示了七巧的姗姗来迟,第一次正面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血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一开口便出恶言,连她自己也知道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

这一段话以出色的描写技巧和技巧的比喻将七巧这一形象刻画地活灵活现。

张爱玲的比喻常常用于表现内心的感觉特点,而世态炎凉则成为她比喻所指的中心意象。

自从嫁入姜家,七巧便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等到分家时,她终于达到了嫁入姜家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但是内心的扭曲和人性的丧失却让她亲手摧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

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

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

月色苍凉,宿命轮回——试析《金锁记》中月亮意象

月色苍凉,宿命轮回——试析《金锁记》中月亮意象

40月色苍凉,宿命轮回——试析《金锁记》中月亮意象文/徐洁摘要:张爱玲用一段三十年的月亮长河,书写了曹七巧一段凄凉如月的悲惨人生,描写了七巧这一轮月亮对至亲骨肉的束缚和摧残,以及封建妇女面对宿命轮回的无奈。

同时,作者借这三十年的月亮河表达了对那一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之情。

关键词:月亮;曹七巧;意象;宿命轮回“月亮”一个为中国文人从古至今歌咏赏谈的主题,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殊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寄托。

月从其自身来说是一种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1],即以月光衬出人物之美。

而月色之美往往使人感到幽静凄凉,是以月又寄托着恋人的相思之情、游子的思怀感乡之苦、文人墨客的命途多舛和流离之苦。

《望月怀远》有“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即以月比相恋之人,表达出绵绵难述的相思;《静夜思》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望月 之际,一缕浓浓的乡愁布满了心头;《旅夜书怀》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与壮阔,看似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实则反衬出作者命途多舛、颠沛流离的凄苦遭遇。

月述尽了人间悲欢喜乐,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尤以张爱玲的“月亮”甚为有名。

张爱玲继承了古人的审美取向,创新性地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赋予了月亮新的生命。

《金锁记》中,她以传统的“月亮”为主要意象,开创性的将“月亮”与封建女性命运紧密相连,用月色的呈现预示着女性的命运悲剧。

正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2]。

《金锁记》里,作者为主人翁曹七巧穿上了一袭华丽的黄金枷锁,却让她一生“千疮百孔”“满目苍蝇”。

意象的选择是一部小说的精髓,正如李建军所说:“一切象征都具有一种具象化,符号化的性质,它是用一个形象来表征一种观念,一种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一般来讲,象征都借助于自然现象与主观情感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态度”[3]。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不胜枚举,描写独特,意蕴深刻。

月亮也是进入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在总体上就可以把握张爱玲小说基本的艺术特征。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月亮这一意象的发展顶峰当推《金锁记》。

在这篇小说,小说一切深刻的悲剧内涵都包蕴贯穿于月亮意象之中。

这种意象体现着张爱玲对月亮独特的审美心态,也是一个永恒的女人的神话。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

全篇多处写到月亮,或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

月亮总在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出现,与人物一同分享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金锁记》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月亮作比,首尾互相照应。

开头从30年前的上海的月亮起:“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亮”的意象把30年前与30年后打通,30年前的月亮,年青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所以陈旧而迷糊;“相聚、离散,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故事的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第二部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

她是一个为金钱所困而丧失了整个青春的年轻女子,她一生的失误即在于被金钱所困,以全部人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上半部的故事开始时,让读者在一个月亮明朗的夜晚,听姜公馆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风箫与小双的月夜私语。

谈话的中心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人,这人便是七巧。

七巧即七夕乞巧。

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佳期,也是旧时妇女的节日。

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5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

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而中国的女性作家对月亮这个婉约的意象尤为心仪。

冰心,一位永葆童真和爱心的女作家,她笔下的月亮是良好愿望的代言,她的月亮温暖着千千万万小读者幼小可爱的心灵,《繁星》便是代表。

琼瑶,风靡两岸三地的著名言情小说家,她所描绘的月亮是无数俊男美女纯美爱情的象征。

唯有张爱玲,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精怪伶俐的上海女子,这个酷爱“月亮”的女子(她的文字里的月亮意象俯拾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她的第一篇铅字:小说《牛》)却以她那特有的敏感幽昧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月亮”。

张爱玲,沪上名媛,深谙上海风情,有着独特的才情和慧心,有着极其敏感而细腻的情感,她用她那传神透辟的笔触为我们构筑了大大小小的美艳绝伦悲凉哀怨的“月亮”传奇,她的代表作——被人冠之以“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称号的《金锁记》便是这传奇中的一朵奇葩。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一切,在她的读者眼中都堪称传奇。

她善于编撰故事,在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里一点一点的透露她的彻悟和悲凉,《倾城之恋》如此,《红玫瑰和白玫瑰》如此,《金锁记》更是如此。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悲剧性强悲剧感浓的故事,一个迂回曲折的反映变态人性的故事。

既然是故事,那么就应该有它的框架。

故事以引子拉开序幕,随着幕布的缓缓展开,月亮这个意象也开始了它的“使命”。

在《金锁记》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全部的其余意象,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无奈感与深刻性。

全篇多处写到月亮,但是张爱玲描写月亮,不是千篇一律采用单调的手法来描绘,而是或者蜻蜓点水的一笔带过,或者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小说开篇不似有些作家那样隐讳含蓄,而是以一种开门见山的直白幽幽的道出了故事的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上......”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三十年前的上海正值民国初年,作者这样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更是用这样一个追溯的句式为小说引进了一种地域上的距离感,一种时间上的鲜明框架感。

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2019年文档

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2019年文档

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2019年文档解读张爱玲《金锁记》月亮意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

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示。

这是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教授对张爱玲小说里频频出现的月亮意象的关注,就像一首诗有个“诗眼”一样,那么一篇小说也应该有个“文眼”。

无疑“月亮”就是张爱玲《金锁记》的“文眼”。

透过这轮永恒而凄清的月亮笼罩的诗意文本,时隔六十多年,我们又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呢?月亮意象之一:象征主题意蕴这轮中国的“月亮”究竟有哪些中国特色?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理想。

首先,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

《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

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

其次,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

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

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

再次,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

月亮有如此多的含义,那么在《金锁记》中它主要有哪些意义呢?从月亮的视角看,曹七巧具有忧郁的气质和反生命色彩的悲剧美,这也是小说主题蕴涵所在。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总共七次描写了月亮,尤其是首尾均以“三十年前的月亮”遥相呼应,那么由此可见作者以月亮来作为小说主题象征的用意是非常显豁的。

为什么“月亮”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是因为曹七巧她只是二少爷的姨奶奶,地位比丫鬟高,命运比小姐差,一直被姜家大小都瞧不起,而她又是姜家最要强的女人,她的个性真正得以表现是在婆婆过世后,九老太爷出面分割姜家财产的会上,她义愤填膺地要求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家产,“维持了几天的僵局,到底还是无声无臭照原计划分了家。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引言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

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

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

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

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

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

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

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

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

(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

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今晚月光那么美——关于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探究

今晚月光那么美——关于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的探究

今晚⽉光那么美——关于张爱玲《⾦锁记》中“⽉亮”的探究“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这是古典诗词⾥的⽉亮;“今天晚上,很好的⽉光”,这是鲁迅⼩说中的⽉亮;“三⼗年前的上海,⼀个有⽉亮的晚上”,这是张爱玲故事⾥的⽉亮。

凡尘旧事皆过往,只有⽉光亘古长。

千万年来,“⽉亮”这⼀意象总是⽂⼈笔下的宠⼉,写诗的是这样,讲故事的也是这样。

情不知所起⼀往⽽深,不知何以,张爱玲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也常常喜欢捕捉⽉亮这⼀意象。

以⾄于夏志清先⽣论道:“张爱玲世界⾥的⼈总喜欢抬头望⽉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带着冷笑的⽉亮。

⽉亮这个象征,功⽤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

” 诚如斯⾔,张爱玲⼩说世界的⽉亮是同⼀轮明⽉,却辉映着不同⾊调的感情⾊彩。

(⼀) 燃烧的情⽉张爱玲世界的爱情,可以是风⾬倾城的唯美之恋,也可以是⽉亮牵动的⼩情愫。

在《沉⾹屑·第⼀炉⾹》中,葛薇龙与乔琪最开始暗⽣情愫的时候,这样描写⽉亮:“⽉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缎⼦上,刺绣时弹落了⼀点⾹灰,烧糊了⼀⼩⽚。

”这是⼆⼈感情燃烧的⽉亮,⽽在后⽂⼜写道:“虽然⽉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已经在⽉光⾥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

”这看似是情欲的沉浸,倒不如说这是葛薇龙在⽉光中洗涤⾃我,反省与乔琪亦真亦假的爱情。

在《倾城之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对于⽉亮的描写⽐⽐皆是:“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在那⾥⼼平⽓和地说:‘流苏,你的窗⼦⾥看得见⽉亮么?’这是范柳原对⽩流苏的试探和挑逗。

然⽽,⽂中不⽌⼀处描写到范柳原的情意绵绵的糖⾐炮弹:“柳原道:“我⼀直想从你的窗户⾥看⽉亮。

这边屋⾥⽐那边看得清楚些。

”这都是⽤⽉亮裹挟的情话,带有着丝丝的情欲⾊彩。

(⼆) 悲情的残⽉说到带有悲情⾊彩的残⽉,不得不提到《⾦锁记》。

可以说《⾦锁记》整个的⼈物故事都是在⽉光下进⾏的。

⼩说从⼀开始,不知名的叙述者淡淡的⼀句:“然⽽隔着三⼗年的⾟苦路往回看,再好的⽉⾊也不免带点凄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故事的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第二部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是一个为金钱所困而丧失了整个青春的年轻女子,她一生的失误即在于被金钱所困,以全部人生的幸福作为代价。上半部的故事开始时,让读者在一个月亮明朗的夜晚,听姜公馆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风箫与小双的月夜私语。谈话的中心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人,这人便是七巧。七巧即七夕乞巧。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佳期,也是旧时妇女的节日。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5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支撑,对七巧而言,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唯一的金钱欲。爱情和金钱相比,是可以舍弃不要的,人生的其余内容也是如此。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然而长安成了七巧的牺牲品,在《金锁记》中,当长安受到七巧的责备,在孤独的时候与她作伴的恰好又是“月亮”。在长安的泪眼里,那天边的缺月就是她自己,残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缺月是长安的象征。一轮模糊的缺月挂在漆黑的夜,她半夜坐在寒冷沉寂中独自吹忧伤的口琴,以祭奠她短暂而美丽的半年学校时光。在花好月圆的少女时代,没有亲情抚慰的花季岁月,也如缺月一样,残缺、不圆满。在她充盈着泪水的眼里,月亮冰冷而模糊,凄冷的残月和忧伤的琴曲,渲染着一个少女心中的无限伤悲。一个花季少女在母亲的淫威下被迫选择了残缺而孤寂的生活,生在七巧的家里,在变态的母爱中成长,注定是一种牺牲,长安觉得自己的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其实这种手势只是一种徒劳,她为母亲而牺牲的价值归于零,她的牺牲是无意义的、模糊的。七巧把女儿看作第二个自己,是自己的替身。这样的想法是一种被虐后的报复心理。长安活在母亲“保护”的阴影之中,无奈而痛苦地接受着母亲的生命体验。七巧以母亲的身份时刻提醒她女性角色的被动和羞耻。正如福柯所说的“规训权力”,长安被七巧所操纵、塑造、驾驭。长安想要追求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在母亲病态心理与言行的诱逼下,她最后选择了放弃,被动地接受母亲对她的安排。她认同了她的母亲,而且越来越像其母亲,成了另一个曹七巧。长安走不出母亲的阴影,走不出女性命运的世界,只是认同着生命的悲剧性。
残缺变形的月亮意象,深隐在旧家庭的囚牢之中,在“权力”支配压抑下个体被剥夺,被侵蚀。月亮由盈而亏,月光由明转暗,隐喻了理想的幻灭,生命力的枯萎,残缺黯淡的月亮暗示着人生无限的缺憾。
“30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30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30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七巧死了,长安和长白获得了新生,30年前的故事似乎结束了,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结尾重又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与人物同喜同悲,这绝非是作者的无意之笔,而是她的刻意营造。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不胜枚举,描写独特,意蕴深刻。月亮也是进入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一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在总体上就可以把握张爱玲小说基本的艺术特征。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月亮这一意象的发展顶峰当推《金锁记》。在这篇小说,小说一切深刻的悲剧内涵都包蕴贯穿于月亮意象之中。这种意象体现着张爱玲对月亮独特的审美心态,也是一个永恒的女人的神话。
月亮意象反复出现,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全篇多处写到月亮,或一笔带过,或
浓墨重彩。月亮总在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出现,与人物一同分享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金锁记》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月亮作比,首尾互相照应。开头从30年前的上海的月亮起:“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的意象把30年前与30年后打通,30年前的月亮,年青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所以陈旧而迷糊;“相聚、离散,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