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明朝内阁入手,来看内阁和封建皇权的关系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政权,在明朝曾经有过封建王朝的十大盛世之一——永乐盛世,当时经济文化极其繁荣,当然了说起来封建王朝就离不开封建皇权。在明朝,皇权达到了高峰,废除了丞相,解决了几千年来的君权和相权之争!但是明朝出现了一个新的机构那就是内阁,而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明朝的皇权,那么内阁和皇权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看明朝的内阁吧!
内阁
内阁的演变
萌芽期:明朝成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设置丞相,丞相上承六部,下统百官,特别是胡惟庸为右丞相的时候,“内外诸司上封事,(胡惟庸)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这让朱元璋感到相权的可怕,于是在胡惟庸案爆发以后,他裁撤了中书省,废除几千来的丞相制度,将权
力分给六部,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之前的六部归属中书省,现在六部直接向皇帝报告。
原本中书省和丞相的职责,全部落到了皇帝的身上,皇帝自然吃不消,于是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设置了殿阁学士,当他的顾问,没有什么实权,正所谓“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虽然殿阁大学士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能接近皇帝的决策,这也成为内阁诞生的种子。
成立期:朱棣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之后,也相当的勤奋,但是他也感到精力不足,为此他也给子找了一个智囊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预机务自此始。”选拔的这几位都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大臣,他们可以被认为是第一届内阁成员,当然了内阁多了议政权和执行权,最核心的决策权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发展壮大期: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继位,可是大力提拔阁臣,让他们兼任六部尚书等实权的职位,开始掌握了决策权,到了嘉靖时期,六部彻底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形成“六部承旨意,靡所不领,阁臣日重”局面,所以从明仁宗以后,内阁开著发展起来,史书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阁臣兼任要职,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到了张居正时期,内阁俨然成为政府运转的核心,和当初的中书省没有差别。内阁首辅几乎成为实际上的国家第一人了。
衰落期:到了明朝后期,万历皇帝朱翊钧不理朝政,无视内阁和廷臣,内务机关几近瘫痪,直至明朝陨落。清初虽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度,但并无实权。内阁制度就此没落。
所以可以看出来内阁是因为明朝废除的中书省和丞相,皇帝政务日益繁忙,才有了几个大学生开始当秘书,谁知道随着发展这些秘书慢慢的成了气候,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这也是现在所说的明朝内阁制度,那么在当时而言内阁对皇帝而言,究竟是皇权的帮手,还是阻力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内阁和皇权的关系
皇权压制内阁
明朝内阁从诞生到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发展到巅峰,但是要明白一点内阁始终只是一个幕僚机构,即使权力再大也只是一个幕僚机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阁只是皇帝的幕僚机构,受到皇权的压制。
《明史•职官志》,内阁主要负责“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献”是内阁大学士发表的意见,上书呈奏给皇帝。皇帝接受推行称“献可”;大学士与皇帝意、见向左,谏止皇帝称“替否”。这一职能暗示了内阁“顾问团”的地位,并不是有实权的政府部门。皇帝是否采纳阁臣意见取决于皇帝,阁臣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采用票拟的多寡。而且,内阁掌管的职务实际是六部衙门的各种杂事政务,内阁对皇权有很大的依附性。
比如正德时期的刘健和谢迁身为内阁首辅和次辅,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还不是高老还乡,所以说皇权还是稳稳的压制内阁的,你阁臣的权力再怎么大,皇帝想要
换掉你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内阁也只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依附于皇权存在,当然是要被皇权压制了。
内阁制约皇权
内阁本身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又威胁着皇权,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起初对内阁大臣有着严格的规定,成为内阁大臣他们的权力大,但是官低,而且“不能侵犯六部职权,或兼领他部职务”这就限制了内阁和内阁大臣,但是明仁宗以后内阁大臣已经能兼任其部的要职,权力开始扩大,最明显的就是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权力之大,用强硬的手段推行新政,万历皇帝的皇权都受到压制,也难怪张居正死后万历会对他进行清算。
还有就是明朝皇帝为什么会大批启用宦官呢,固然宦官和他们亲近是一方面源于,跟我给重要的是限制内阁,比如司礼监的披红权,其实就是皇帝忌惮内阁,这些也说明内阁确实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时候内阁牵头,皇帝都无奈,比如明朝的国本案,延续多年,最后皇帝都不上朝来对抗,可见皇权确实被内阁制约了
皇权和制衡
内阁本来是皇权加强下的产物,可是内阁却制约了皇权,为此皇权和内阁之间也有过斗争或者说是制衡,只要是皇权不想让内阁掣肘,而内阁不想让皇帝做事,你只要当个木偶就行了,比如内阁的票拟权,这是内阁取得替皇帝处理奏章的权力,得到这个权力就能处理政事了。
从嘉靖到万历初年,内阁的权力巨大,发展到顶峰,此时的内阁稳稳压住六部,要知道天下政务归六部,然后六部向皇帝负责,可是此时的六部却听从内阁的,特别是张居正为首辅的时候,朝中大臣甚至有先拜张先生,再朝拜天子,他其实已经僭越于皇权至上了。
皇帝为了压制内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分为内阁阁臣,内阁首辅次辅和三辅之间权力一样,但是以内阁首辅为首,三人不统一的话,便于皇帝掌握朝政,重整时期频繁更换阁臣的数量也是为了削弱内阁的权力,这都是皇权和内阁的斗争,或者说二者的斗争,直到明朝灭亡皇权和内阁之间的斗争制衡一直都存在。
因此可以看出来身为皇权加强产物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是中书省和丞相的职能,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皇权,当然了内阁作为皇权的产物不可能超越皇权的,在封建时代任何机构都不可能超越封建皇权的。不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皇权压制这内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