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配套课件:5 鲁迅自传(语文版)

原因
答案:
转折事件
原因
实业救国
开始没钱求学,到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学开矿,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决意学医
对维新有用,战时做军医,为了国家强盛,民族振 兴,走学医救国的道路
弃医从文
由于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认识到首先要改 变人的思想,唤醒麻木的国民
(2)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有怎样的性格? 答案:鲁迅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民族责任感强,具有爱国、倔 强、坚忍不拔的性格。
提倡﹒( ) ﹒彷徨( )
答案:qǐ chóu chànɡ bǔ nà pánɡ 戚 籍
2.据义填词
(1)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2)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答案:(1)衰落 (2)彷徨
3.走进文本
(1)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年出生到
年的
和
情
况,语言简省,感情含蓄。
2.文体知识 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传记内容可写一 个人的一生经历,也可写几个人的重要生活片段。 传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叫作“自传”;一是 由别人撰写的,叫作“他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1.正音辨形
﹒乞食( ) ﹒捕拿( )
亲qi( )
﹒筹办( ) 呐﹒喊( )
学jí( )
3.句段内容 文章内容是由句段组合而成,先把握了句段内容才能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请仿照参考示例,完成下列题目。 参考示例:概括文章从“其时我是十八岁”到“先提倡新文艺” 的主要内容。
点拨:
赏析:鲁迅在青年时期所做的两次重大人生选择:仙台学医和 弃医从文。
一试身手: 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鲁迅自传_精品文档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意外发生的事情。 维持生活的办法。 筹划举办。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要饭的人。 轻视,轻蔑。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 哪个方向去。
自读课文思考,能不能用自己 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年---1930年的主要经历
生平经历
1881年,出生; 1893年, 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 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 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 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 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2)

传:也叫传记,是用来记叙人 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大传
篇幅长短
小传
传 立传人物
自传 他传
人物小传的特点:
1.短小精悍 2.不铺陈细节 3.语言简洁凝练
比较: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相同
都有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介绍 都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选材 个人爱好无 有
不同
未来展望无
简历较具体
有
略
8、一本《唐宋传奇集》
读第4段。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 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 很大的缺陷。
从经历中发现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 ①家中变故,寄人篱下,“决心回 家”,表现作者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
(2)传记的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构。 (
√
)
(3)鲁迅开始创作小说是1918年,登载在《新青年》 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第一次使用笔名 鲁迅。 ( ╳ )
3、读课文三四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工作和著作情况。 1、简要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2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 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 地方可以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想一想 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难以谋生的 地步。从加点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 3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 好,要捕拿我 ……” 这本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 气表达? 轻描淡写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对敌人的藐视。 答: 4、请分别说说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是反动政府对鲁迅斗争精神的指责、污蔑; 答:第一个: 是鲁迅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 第二个: 5、文中提到的一本散文集是《朝花夕拾》
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1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doc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鲁迅自传》阅读答案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
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第五课《鲁迅自传》

第三次: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后,决定弃医从文。这是最重要的的一 次转折,这次转折决定了他的后半生。在学医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 时速影片,影片上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一旁围观,争看“热 闹”。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 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作者说:“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 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所以,鲁 迅开始学习文学,走文学救国道路。
鲁迅
自传:
自传,是专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
传记要求写真人真事。自传的篇幅可长 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载人物 生
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 千
字上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1、筹办:筹划办理。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2、衰落:
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 3、学籍: 学生的资格。 4、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 去。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弄清文章结构。
3.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哪些可 贵的精神?
百 草 园
三味书屋
少年鲁迅
1927年在广州
自
嘲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自传个人自传

鲁迅自传个人自传
鲁迅的自传名为《我的自述》。
该自传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鲁迅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上连载的一系列文章。
该自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鲁迅的成长经历、思想觉
醒和人生观念的转变。
在自传中,鲁迅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描绘了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经
历和感受。
他描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自己在早
年间的求学经历和挣扎。
鲁迅在自传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早期教育和学习经历,包括进入南洋公学学习西方文化
和接触新思想的经历。
他谈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反思,并提
出了他对革命和变革的信念和追求。
在自传的后半部分,鲁迅谈到了他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和追求。
他回顾了自己在上海
的文学活动,以及与当时的知名作家和文化人物的交往。
鲁迅还详细描述了他创作《呐喊》和《狂人日记》等重要作品的背景和心路历程。
通过《我的自述》,人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自传展示
了鲁迅对中国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他对文化传统的审视和反思,对革命和变
革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这本自传也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才华和坚定的人
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鲁迅自传[幻灯片2:题目](等待上课时用)[学习目标]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教学重点]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1、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幻灯片3)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身材矮小却形象高大的人,广大人民称他为“民族魂”。
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般的文字令那些反动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教师板书《鲁迅自传》)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1、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
2、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法,写较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5、6)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传的知识简介(幻灯片7、8)1、解释经文的著作。
如:经传/《左传》《经传释词》2、传记:列传/别传/外传/自传。
如:《史记•屈原列传》3、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为小说)。
如:《水浒传》《阿Q正传》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好,大家已经对传记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接下来就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来继续探寻传记类文章的具体特点。
五、自读课文,检测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查字典并注音。
2、检测字词。
(幻灯片9、10)掌握划线字的读音。
浙江(zhè)亲戚(qī)乞食(qǐ)学籍(jí)厦门(xià)筹办(chóu)彷徨(páng)祺(qí)皖(wǎn)词语积累。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筹办:筹划举办。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六、朗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追寻伟人足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幻灯片11、12)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明确:时间:1881年——1930年家庭状况(1)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工作简历(3)创作成果(4)2、从先生的生平经历来看,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标出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并标出先生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词句,说说你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介绍? (幻灯片13、14)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品有短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鲁迅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坟》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四本短评:《热风》、《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文中说留学时候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十分简单,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世人所推崇。
先生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然后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
(幻灯片15-18)(1)、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2)、小组合作,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生平经历。
认识鲁迅先生的人生,请同学们看视频资料。
(幻灯片19-20)七、研读课文,赏析关键词句,感受伟人心灵。
(幻灯片21-29)先生谦逊质朴的品格蕴藏在简洁凝练的文字中,先生深沉丰富的情感更蕴藏在高度概括的语言里。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并拿出笔来,圈出你认为能表达作者思想的词语或句子。
活动:重点语句赏析。
赏析一: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
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赏析二: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鲁迅用高度概括而简练的文字,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大选择很朴实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丰,蕴藉深刻。
赏析三: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
在这看似平缓的文字叙述中,却浸透着一个革命斗士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
赏析四: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句中的“不好的文章”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他1909年回国后,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重大事件,精神上的兴奋、失望、痛心、苦闷使鲁迅在沉默之后,又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但作者却用平常的一句话交待了,更显示出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八、通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归纳自传特点。
(幻灯片30、31)通读全文,请同学们分析这篇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出赏析?讨论明确:(1)作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按时间顺序,从出生写到五十岁。
(2)作者给自己写传,用的是第一人称。
而且语言高度凝练,仅千余字就写出了作者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
写出来的内容真实自然。
(3)文章写自己的经历,有详有略。
弃医从文是详写,其他事略写。
为什么要详写弃医从文呢?因为这是鲁迅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自传中为什么有些事要详写有些事要略写呢?能表达自己思想和性格的内容要详写,这也是自传写作的又一个特点:详略得当。
总结明确:自传的特点:(1)以时间为顺序。
(2)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3)用第一人称。
(4)有详有略,选择能反映自己性格和思想倾向的内容详写。
九、拓展延伸,以诗歌析人物,重温高大形象。
(幻灯片32-40)鲁迅所作的旧体诗,现存六十三首。
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
鲁迅的诗广泛吸收前人的成就,融政治、诗歌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重读鲁迅的诗歌,不仅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
现在我们来鉴赏先生著名的两首诗歌《自题小像》和《自嘲》。
活动一: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
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活动二: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
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
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
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
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
郁达夫又关心地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
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
”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自嘲》: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
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
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
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
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十、总结全文。
(幻灯片41)鲁迅先生逝世后,文学家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愿以此与同学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