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和改善注意力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假设假设 1: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假设 2:嘈杂、混乱的环境会降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 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被试者均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相关精神疾病,视力、听力正常。

四、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采用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含数字推理、图形识别等多个模块,总分为 100 分。

2、环境模拟设备:分别构建安静整洁的房间和嘈杂混乱的房间。

五、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者进入安静整洁的房间,第二组被试者进入嘈杂混乱的房间。

3、在各自的环境中,被试者需要完成注意力测试问卷,时间为 30 分钟。

4、收集并整理两组被试者的测试问卷结果。

六、实验结果1、在安静整洁环境中的第一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75 分。

其中,得分在 60 8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70%,8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20%,6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10%。

2、在嘈杂混乱环境中的第二组被试者,平均得分 55 分。

其中,得分在 40 60 分之间的被试者占比 60%,60 分以上的被试者占比 10%,40 分以下的被试者占比 30%。

七、结果分析通过对两组被试者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处于安静整洁环境中的被试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普遍高于处于嘈杂混乱环境中的被试者。

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实验假设 1 和假设 2。

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被试者能够更少地受到外界干扰,从而更专注于测试任务,思维更加清晰,因此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各种噪音和杂乱的视觉信息会分散被试者的注意力,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和回答问题,导致得分较低。

心理学咨询实验报告结论

心理学咨询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验证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方面的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2. 验证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方面的有效性;3. 为心理咨询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在18-45岁之间;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心理咨询,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咨询;3. 实验内容:实验组接受为期8周的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60分钟。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4. 实验指标:采用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ory,MHI)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状况评估。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心理咨询结束后,MHI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2. 实验组在心理咨询结束后,MHI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的多个方面均有显著效果;3. 实验组在心理咨询结束后,MHI各维度得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能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2. 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的多个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包括情绪、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3. 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方面的效果优于未接受心理咨询的对照组。

六、实验讨论1.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能够有效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本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方面的有效性;2. 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体心理状况的多个方面均有显著效果,说明心理咨询具有全面性。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类型的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2. 分析注意力与记忆力之间的关系;3. 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大学生,男女各半,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

2. 实验材料:注意力训练软件、记忆测试软件、实验指导手册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实验分组:将2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注意力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为30分钟。

训练内容包括:视觉搜索、听觉搜索、多任务处理等。

(4)对照组:进行相同时间的常规学习活动,如阅读、写作等。

(5)实验后:对所有被试进行记忆力测试,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实验前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并计算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实验后的记忆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实验组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方面的提高幅度较为接近,说明注意力训练对两种记忆类型均有促进作用。

3. 实验组被试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良好,无不良反应。

五、实验讨论1. 注意力训练对记忆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注意力水平,使他们在进行记忆任务时更加专注,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2. 注意力训练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均有促进作用。

这表明注意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被试的短期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其长期记忆能力。

3.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训项目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本实验旨在研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期望了解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记忆能力的影响。

2. 探讨情绪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

3. 为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均无重大心理疾病史。

四、实验材料1. 艾森克情绪量表(Ekman & Friesen, 1971):用于评估个体的情绪状态。

2. 记忆测验:包括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

3. 积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美丽的风景图片、幽默的小故事等。

4. 消极情绪诱导材料:包括恐怖的图片、悲伤的故事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情绪诱导和记忆测验。

2. 在情绪诱导阶段,首先让实验对象填写艾森克情绪量表,了解其情绪状态。

然后,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积极情绪诱导,另一组接受消极情绪诱导。

3. 在记忆测验阶段,两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测验。

每个部分测验后,记录实验对象的成绩。

4.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积极情绪组在图片记忆、数字记忆和单词记忆三个部分的成绩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2. 艾森克情绪量表结果显示,积极情绪组在情绪积极度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

七、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记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对记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1.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消极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影响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

3. 为了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背景声音对人们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充斥,了解环境声音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高于在有嘈杂背景声音的环境中。

三、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取了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生50 名,女生 50 名。

所有参与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且在实验前 24 小时内未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或饮料。

四、实验材料和设备1、注意力测试材料:采用了一套标准化的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广度测试、图形推理测试和注意力分散测试等。

2、环境声音材料:准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分别是安静环境(无声)、轻柔的古典音乐和嘈杂的街市声音。

3、播放设备:使用高质量的音响系统,确保声音的清晰和稳定播放。

4、记录设备:准备了电脑和相关软件,用于记录参与者的测试成绩和反应时间。

五、实验过程实验在一个专门设计的隔音室内进行,以确保声音环境的可控性。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 30 分钟。

在第一阶段,参与者被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

在测试开始前,先让参与者适应环境 5 分钟,然后开始进行测试。

在第二阶段,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不会造成听力不适,然后让参与者再次进行相同的注意力测试。

在第三阶段,播放嘈杂的街市声音,同样音量调整到适中水平,接着让参与者进行最后的注意力测试。

在每个阶段的测试结束后,参与者需要填写一份主观感受问卷,描述他们在不同声音环境下的感受和注意力集中的难易程度。

六、实验结果1、数字广度测试结果安静环境下,参与者平均能够正确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75 ± 12。

古典音乐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68 ± 15。

街市声音环境下,平均记住的数字个数为 52 ± 18。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对于颜色的感知和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增进我们对于情绪和感知的理解。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

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并在每张图片出现后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

对照组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并进行相同的情绪记录。

实验共包括了100名参与者,其中50名参与者分配到实验组,50名参与者分配到对照组。

实验步骤1. 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份简要的实验说明。

2.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对照组参与者同样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前放置一台电脑屏幕。

3. 实验组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对照组参与者则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黑白图片,同样每张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秒。

4. 在每张图片出现后,参与者被要求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可以选择多个情绪描述。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回答有关他们对于实验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的问题。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描述,如快乐、兴奋等。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选择积极情绪描述的比例较低。

2.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情绪的强度更高,他们更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而对照组参与者在观看黑白图片后,情绪的强度相对较低。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观看颜色图片后,对于不同颜色的情绪反应存在差异。

例如,红色图片更容易引起愤怒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蓝色图片则更容易引起平静或放松的情绪反应。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颜色对于人类情绪的产生和感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颜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情绪的感知和反应。

心理学开窗实验实验报告

心理学开窗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多样,其中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开窗实验作为实验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直接测量心理加工的各个阶段所需时间,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开窗实验,探究被试在进行字母转换任务时的心理加工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开窗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探究被试在进行字母转换任务时的心理加工过程。

3. 分析被试在编码、转换和输出阶段的时间分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设备:计算机、键盘、秒表。

2. 实验材料:字母转换任务卡片,如“F3”、“KENC4”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被试为自愿参加实验的本科生,实验材料为字母转换任务卡片。

2. 实验步骤:(1)被试在实验前进行简单培训,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2)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字母转换任务,每张卡片包含1-4个英文字母和对应数字。

(3)被试在看到字母后,按照要求进行字母转换,并在转换完成后按下键盘上的按钮。

(4)实验过程中,秒表记录被试从看到字母到开始转换的时间(编码阶段)、从开始转换到完成转换的时间(转换阶段)以及从开始转换到按下按钮的时间(输出阶段)。

(5)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1. 编码阶段:被试在编码阶段的平均反应时间为0.5秒。

2. 转换阶段:被试在转换阶段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2秒。

3. 输出阶段:被试在输出阶段的平均反应时间为0.3秒。

六、实验分析1. 编码阶段:被试在编码阶段的反应时间较短,说明被试能够快速识别字母并确定其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2. 转换阶段:被试在转换阶段的反应时间较长,说明被试在进行字母转换时需要一定的心理加工过程。

3. 输出阶段:被试在输出阶段的反应时间较短,说明被试在完成字母转换后能够迅速进行输出。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字母转换任务时,被试的心理加工过程可分为编码、转换和输出三个阶段。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们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观察和测量,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原理和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人类的注意力和记忆机制,通过对被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测试,揭示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特点。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实验设计,共招募了50名参与者,他们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均为大学生。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背景调查问卷的填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一部分:注意力的分配在该实验任务中,被试需要观看一段持续10分钟的视频,并同时完成一个计数任务。

被试被要求数出视频中出现的红色圆圈的数量,而忽略其他颜色的圆圈。

我们通过记录被试在正确完成计数任务的时间以及犯错的次数来评估被试在注意力分配上的效果。

结果显示,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3.2秒,平均犯错次数为4次。

这表明被试在同时完成计数任务和观看视频的情况下,注意力分配存在明显的困难。

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被试对红色圆圈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而对其他颜色的圆圈则很容易忽略。

第二部分:记忆的编码与提取本部分实验旨在探究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编码和提取能力。

我们使用了一系列图片作为记忆刺激,并要求被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图片的学习和回忆。

第一组被试在学习阶段只观看了一次图片,然后在回忆阶段尝试尽量回忆出之前见过的图片。

结果显示,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50%,这表明单次观看对于记忆的编码并不足够。

第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观看了图片,并被要求在每张图片上写下与之相关的关键词。

在回忆阶段,被试通过阅读这些关键词来辅助回忆。

结果显示,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75%,相比于第一组被试,其表现有所提升。

第三组被试在学习阶段观看了图片,并与另一组被试进行了讨论。

在回忆阶段,被试同样被要求回忆图片。

结果显示,这组被试在回忆阶段的平均准确率为85%,明显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被试。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理论。

本篇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记忆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想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而第二组观看一段欢乐的电影片段。

观影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参与者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观看片段中的细节和情节。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

然后,我们播放了相应的电影片段,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充分体验到对应的情绪状态。

观影结束后,我们给予参与者一定的休息时间,以便他们能够恢复到平静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记忆测试。

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时所看到的细节和情节,并将其记录在答题卡上。

我们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答题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悲伤情绪组的参与者在回忆细节和情节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相比之下,欢乐情绪组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较差。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情绪对大脑记忆系统的影响有关。

悲伤情绪能够引起大脑内部记忆网络的激活,提高记忆编码和存储的效率。

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导致大脑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减少了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忆。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记忆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

悲伤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对记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涉及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绪状态,其他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个体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更高;而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注意力集中程度会下降。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年龄在 18-25 岁之间的大学生共 100 名,其中男性 50 名,女性 50 名。

所有被试均无精神疾病史,视力或听力正常。

(二)实验材料1、注意力测试问卷:包括数字记忆、图形识别、文字推理等多种类型的题目。

2、实验环境设置:准备了安静舒适的房间(A 环境),房间内布置简洁,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无噪音干扰;嘈杂混乱的房间(B 环境),房间内播放着较大音量的背景音乐,有人员走动,光线较暗。

(三)实验步骤1、将 100 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50 人。

2、第一组被试在 A 环境中进行注意力测试,第二组被试在 B 环境中进行测试。

3、测试时间为 30 分钟,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问卷的指导语进行。

四、实验结果(一)数据收集在实验结束后,收集了两组被试的测试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1、计算每组被试在不同测试项目中的平均得分。

2、使用统计学方法(t 检验)比较两组被试的平均得分差异。

(三)结果呈现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在 A 环境中进行测试的第一组被试,其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在 B 环境中测试的第二组被试。

具体数据如下:1、数字记忆测试:A 组平均得分 85 分,B 组平均得分 65 分。

2、图形识别测试:A 组平均得分 78 分,B 组平均得分 58 分。

3、文字推理测试:A 组平均得分 80 分,B 组平均得分 60 分。

五、实验讨论(一)结果解释实验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个体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了外界干扰,使个体能够更专注于任务本身。

(二)影响因素分析1、噪音:嘈杂的背景音乐和人员走动产生的声音可能分散了被试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个人特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影响。

二、引言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维护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研究工具(1)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成人情绪调节能力问卷(Chines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进行测量,该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四个维度,共25个项目。

(2)生活事件量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家庭、学业、人际关系、健康等15个维度,共48个项目。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项目。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由研究者现场发放和回收。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1. 描述性统计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1)情绪调节能力: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反应抑制和情绪表达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15、2.98、2.91和2.83。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心理学实验揭秘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实验揭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假设、探究心理规律。

本文将揭秘一项心理学实验,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详细阐述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心理现象,验证假设,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实验条件,因变量为被试者的心理反应。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实验任务、实验指导语、被试者信息记录表等。

3. 实验程序(1)招募被试: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招募符合实验要求的被试。

(2)实验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实验实施:实验组接受实验任务,对照组接受无关任务。

(4)数据收集:记录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心理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反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心理反应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2)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

(3)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心理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引起的。

实验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导致实验组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进而引发焦虑、自信心降低和自我效能感下降。

2. 实验结果的意义本实验结果对心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反应具有显著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设计实验任务时,应充分考虑被试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实验结果的局限性本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总体。

其次,实验条件较为单一,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六、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究,验证了假设,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实验报告范文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个体的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与情绪处理方式有关。

2.实验设计与方法2.1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邀请了50名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男女比例均衡。

2.2实验材料2.2.1情绪画面研究人员从AviaStock 图像库中选取了包含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的画面。

2.2.2情绪评估问卷研究人员根据标准情绪评估问卷编制了包含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评估项目的问卷。

2.3实验过程2.3.1情绪评估实验开始前,参与者需填写情绪评估问卷,以了解其当前情绪状态,并记录其情绪得分。

2.3.2情绪呈现参与者将被要求观看一系列特定情绪的图片,依次包括积极、中立和消极情绪画面。

每个情绪类型下将呈现5张图片,每张图片呈现2秒,图片之间间隔1秒。

2.3.3注意力分配测量参与者被要求用电脑键盘上的左右箭头键在每张图片出现时判断图片中心是否有一个目标物品。

目标物品的出现与否是随机设计的。

2.3.4情绪处理方式测量在观看完所有图片后,参与者将填写情绪处理方式测量问卷,以了解其个体习惯的情绪处理方式。

3.实验结果与分析3.1情绪评估根据情绪评估问卷的结果,参与者的情绪得分在积极情绪下的均值为4.5,标准差为1.2;在中立情绪下的均值为3.2,标准差为0.9;在消极情绪下的均值为2.8,标准差为1.0。

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积极情绪下的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中立情绪和消极情绪,而在中立情绪下的情绪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

3.2注意力分配参与者在观看积极情绪画面时,准确检测目标物品的平均百分比为75%,而观看中立和消极情绪画面时分别为68%和60%。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类型下的注意力分配存在显著差异(F(2,147)=15.52,p<0.001)。

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积极情绪和中立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显著(p<0.05),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也显著(p<0.01),而中立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不显著。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所著书籍):
《实验心理学》是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郭秀艳。

内容简介:
《实验心理学》主要内容:绪论、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反应时、心理物理学、注意、知觉、记忆与学习、思维、情绪、实验一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
郭秀艳个人简历:199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7月~1998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1998年9月~200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副教授教学工作本科生课程:实验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实验心理学进展、记忆心理学研究方向: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科研成果:1.实验心理学(坎特威茨等著)(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论文)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再认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兼论内隐记忆的抗老化现象心理科学(论文)心理科学,2002年第5期4.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论文)心理学报2003年第4期5.内隐学习(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一.费希纳
二.冯特
三.艾宾浩斯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一.为什么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
二.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一.观察法
二.相关研究法
三.实验法
第四节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本章实验
实验一储存负荷量对短时记忆效果的影响实验二相关研究中的因果判断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二.自变量
三.因变量
四.控制变量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多变量设计
二.被试问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仪器
一.几种常用实验仪器
二.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本章实验
实验一心理学实验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二如何制造回归假象
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文献检索
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检索源
二.一个文献检索的实例
第二节核对清单阅读法
一.实验报告与核对清单
二.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原理
三.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实例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一.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
二.写作技巧
第四节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一.学生实验报告的各个部分
二.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举例
本章实验
实验一自变量范围的确定
实验二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第四章反应时
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第二节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二.速度一准确性权衡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反应时新法
一.减数法
二.加因素法
第四节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一.序列反应时
二.内隐联想测验
本章实验
实验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实验二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第五章心理物理学
第一节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二.阈上感觉的测量
第二节心理物理函数
一.韦伯定律
二.费希纳定律
三.史蒂文斯定律
第三节感觉的直接测量
一.感觉的直接测量法
二.感觉直接测量的情境效应
三.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
第四节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三.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五.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本章实验
实验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
实验二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广告悦目程度实验三先定概率对回忆的影响
第六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三.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
一.任务定义注意
二.持续性注意
三.加工定向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
一.提示范式
二.搜索范式
三.过滤范式
四.双任务范式
五.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注意的应用研究
一.警戒
二.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三.载重车司机的工作负荷本章实验
实验一斯特鲁普效应
实验二警戒作业绩效的测定第七章知觉..
第一节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间接知觉实验
第二节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二.听知觉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肌肉线索
二.物理线索
三.双眼线索
四.线索间的互动
第四节时间知觉
一.时序知觉
二.时距知觉
第五节无觉察知觉
一.无觉察知觉的提出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
三.研究方法
本章实验
实验一听觉阈限测定
实验二大小知觉恒常性
实验三知觉的间接性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第二节记忆的类型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第三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三.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第四节内隐学习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三.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四.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本章实验
实验一数字记忆广度
实验二加工分离程序测定时序知觉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实验三学会精心组织
第九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测量
二.出声思维
三.建构认知模型
第二节思维研究的领域
一.概念的形成
二.问题解决
三.推理
四.决策
第三节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一.零相关标准与直觉研究
二.猜测标准与问题解决研究
第四节思维和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二.人工智能的成果
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本章实验
实验一概念的形成
实验二可得性启发
第十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洛的实验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情绪的认知研究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二.情绪与归因
三.情绪与决策
第三节情绪的测量
一.主观体验
二.面部表情
三.生理指标
第四节情绪的研究方法
一.刺激一反应法
二.情绪诱导法
三.时间抽样技术
本章实验
实验一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二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三棒框测验
附录Ⅰ心理学研究中的新技术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
二.元分析
三.单被试实验
附录Ⅱ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描述统计
二.推论统计
三.统计的误用
四.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存在的问题附录Ⅲ统计数值表
一.PZO转换表
二.正态分布曲线对应坐标数值表
三.正态分布概率对应数值表
四.t值表
五.F值表
六.X2分布数值表
七.相关系数(r)显著性临界值
八.相关系数r的Zr转换表
九.随机数表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