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口技导学案(练习及答案)WORD

20口技【导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导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4.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带点词:(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合作探究】5.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6.口技表演者摹拟了怎样的情节和哪几种声音?【拓展提升】7.反复诵读,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翻译文章,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2.把下列时间副词按要求归类: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1)表示突然发生:(2)表示相继发生:(3)表示同时发生:(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合作探究】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4.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拓展提升】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7.阅读《口技》2-4段,完成练习:(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

(2)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是:。

(3)文中写口技表演者的以假乱真、宾客惊慌欲逃的语句:。

(4)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是:(5)文中议论的句子:。

(原句)(6)与宾客意少舒”中“舒”字的意思相同的是()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7)文章第四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8)翻译下列句子: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0 雾在哪里(导学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0 雾在哪里(导学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0 雾在哪里(导学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前导入】观看下面这张图片,这是一个你们所在城市的早晨,这时你发现窗外布满了雾气,似乎这个城市几乎都被雾所覆盖了。

那么,这个城市的雾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20 雾在哪里》这篇文章,探究一下雾的起源和特点。

【课中学习】1. 文章阅读理解在阅读文章时,要逐句精读,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解释理解。

“城里好像有一个大喷壶,喷着白茫茫的水汽……” 1. 这句话说了什么? 2. 你在想象什么? 3. 你觉得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景象?“大雾里,空气水分子多了,视线很近,行车容易出事故。

” 1. 这句话说了什么? 2. 你觉得大雾跟视线有什么关系? 3. 在大雾里,为什么行车会更容易发生事故?2. 回归生活——实地探究腾出一部分时间,我们带着兴趣,走出教室一起感受雾的魅力。

1. 在雾天里,你看到的是什么? 2. 雾气里有没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3. 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下雾天的特点。

3. 练笔时间——记录你的感受1.阅读文章和实地探究后,你对雾的认识有了新的了解,记录下你对这次雾的感受和你的思考。

2.你认为雾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在雾天里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课后拓展】1.翻阅资料,了解一下空气污染与雾的关系。

2.我们在冬季常会遇到雾霾天气,了解一下什么是雾霾,雾霾可能给生物生活和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烟雾、雾气、雾霾,他们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减少雾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总结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你对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实地探究,我们发现雾有很多特点,也给我们的行车和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所处的环境,减少污染,让我们的空气更加的洁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七下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复习导学案

七下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复习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一:复习提纲1、法律法规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2、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两部专门法律,一个法律体系,五大保护。

)3、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的含义,地位,存在的问题。

4、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地位。

二:学习过程:1、案例分析:某校15岁的初中学生小强,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回家时发现小强犯了错误就是毒打。

因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小强在学校经常被罚站。

他逐渐厌学,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打游戏机、上网,进入录像厅而夜不归宿。

为筹打游戏机的钱而实施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严惩,判处小强有期徒刑十五年。

案例中的行为中有五处不当或不合法之处。

请你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2、小练习:结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判断下列分别属于什么保护?①盱眙县图书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②淮安市政府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③国家鼓励电视台、作家多提供或创作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④小华的父母已经办了离婚手续,但协议等小华成年后再分手。

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寝室等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⑥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⑦公安机关采取有力措施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对三无车辆进行集中整治。

⑧学校制定应对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的预案,演练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⑩公安机关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11)、14岁以上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6岁以上,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直击中考:1、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2004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陀螺》(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0《陀螺》(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0《陀螺》(导学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课前导入•认真观察课文中涉及到的陀螺图片,想象陀螺的各个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旋转。

•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过玩陀螺的经历,对陀螺了解多少?二、整体阅读1.请默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

2.阅读完毕后,简单概述整个文本的情节大意。

三、逐段阅读1.第一段:“清明时节,早晨阳光灿烂。

……崔庆才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读完此段,你感触最大的是什么?–你认为崔庆才为什么会被景象惊呆?2.第二段:“村里一个叫老张的人……讲起了陀螺。

”–你认为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对陀螺的热爱会随着时间而消失?3.第三段:“崔庆才的心又开始慌乱起来。

……哥哥被赞扬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高兴。

”–你感受到了崔庆才的心情吗?你觉得怎样的心情让崔庆才觉得“慌乱”?–你认为崔庆才为什么想到了哥哥?四、细节分析1.“陀螺是三千年前的中国发明,是孩子们玩的一种玩具。

”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2.“陀螺的身体呈梭形,底部略扁,中间略粗,两头尖细,外边有一圈环,犹如一个微型风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陀螺的样子。

3.“陀螺还有一个活脱脱的名字,叫作‘石斗子’,多么好听。

”你认为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4.“他常常窝在窝里,不爱说话,一只胳膊不太灵便。

”对于崔庆才哥哥的情况,你的理解是什么?五、理解主旨1.故事传递了什么深层含义?2.故事中家庭关系和亲情对故事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六、思考题1.陀螺玩具除了带给孩子们乐趣之外,还有什么作用?2.陀螺玩具为什么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七、闭关思考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八、作文根据你的理解和阅读,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陀螺》的作文。

可以写写你的记忆、感受,或者表达你对陀螺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对《陀螺》文本的导学分析和思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故事内容,也可以启发大家思考陀螺玩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部编版)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未选择的路》1. 学习弗罗斯特的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本诗。

2. 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 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的思考,讨论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做出选择?2.预习检查(1)请同学们读出诗歌中生词的正确发音。

(2)简要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介绍《未选择的路》的写作背景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活动二、朗读诗歌,感受节奏1. 学生自读:(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自己认为需要重读和停顿的部分。

(2)小组内朗读,交流讨论。

2.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3. 学生齐读: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节奏,一起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活动三、分析诗歌,领悟诗情1. 学生自由讨论以下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2)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3)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活动四、细读诗歌,分析写法1.思考本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3)在写法上,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2.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1)什么是象征呢?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素养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历史和建造意义,把握其建筑特征。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他们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学法指引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语言标志:时间词,如年、季节、月、时代、朝代等。

特征:按照时间先后或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顺序进行说明。

用途:常用于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2.空间顺序。

语言标志: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特征: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转换的顺序进行说明。

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3.逻辑顺序。

可使用排除法分析,没有具体的时间词、方位词,即为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等。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

新华社记者。

2.背景简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纪念那些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并于同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举行了落成典礼。

在纪念碑刚刚建成而尚未揭幕时,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纪念碑的有关情况。

新华社记者周定舫为此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踏访工程现场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直观经验,写下了这篇文章,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zh ān y ǎng()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我越过广场,踏着jú hu áng()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导学案(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导学案(含解析)

第20课正面战场一、知识点梳理(一)台儿庄战役1.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将台儿庄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2.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3.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汗。

为了,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

4.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撤出武汉。

历时四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5.、失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

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6.1941年12月日军调集十余万兵力。

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起。

7.1944年出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二、重点突破1. “鲁南会战幸我最高领袖德威,将士用命,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素以常胜自豪之皇军摧毁于我装备劣势之部队,于世必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也.愿与我国人共勉之。

”李宗仁可能将以上题词写在下列哪一照片上()A. B. C. 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

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C选项有台儿庄字样。

【答案】故选C。

2.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 D.②③④【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史实。

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是日本偷袭珍珠港。

故排除。

【答案】故选C。

3.阅读如图,比较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含答案)《天上的街市》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自学M18x和想象,认知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思,追求理想的生活。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世纪《女神》《星空》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徒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介绍背景:这首诗作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散,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强权和各派军阀势力统治者窒息而死着。

直面这种现实,诗人深感沮丧和痛苦,他憎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美好星空的引致下,写下了这首充满著唯美色彩的知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2.给以下词语注音和释义。

(1)注音:缥缈(piāomiǎo)闲游(xián)隔(gé)甚(shèn)(2)释义:飘渺:也并作“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陈列:把物品立好供人看看。

名贵:珍贵而稀有。

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游逛。

3.M18x和想象。

联想是心理学家较早研究的一种心理现象,目前为止,人们总结出的一般性联想规律有四种,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想象它就是一种特定的思维形式。

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展开加工改建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想象能够起著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够起著预知未来的促进作用。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4、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说话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把字写正确、美观。

2、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瞧,太阳晒着太阳,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和“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小朋友喜欢猜谜吗?老师给你们猜个谜,听清了: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天地,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猜出来了吗?对,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雪(板书:雪)。

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播放动画)兔子一家没吃的了,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

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怎么玩的呢?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雪孩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把它圈出来,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初读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词语,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准生字读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2、生字过关。

(1)自由读生字:累、添、柴、烧、旺、渐、哎、呀、冒、烫、终、浑、淋、灭、激。

(2)带拼音齐读生字。

(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

(4)学生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的生字读得这么好,再来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

小朋友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三、感知内容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指导朗读(如学生读不好,教师相机范读)。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含答案)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含答案)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学习难点:武汉会战,全面、客观的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高效学习 四步骤】: 步骤一:自主预习、构建体系!步骤二:共同探究,集思广益!你怎么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三次长沙战役时间:指挥者:台儿庄战役意义:时间:意义:结果:正面战场的抗战武汉会战主要战役:意义:时间:步骤三:课堂练习,学以致用!1、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李宗仁对部下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

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

”这里的“救国机会”是指()A.西安事变B.卢沟桥事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2、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在()A.台儿庄战役B.武汉会战C.第三次长沙会战D.豫湘桂战役步骤四:课后巩固,学会迁移!1、外族入侵,民族危难,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硝烟过后,引人深思。

请加入“抗日战争论坛”,回答问题。

【板块一】国共两党言论【板块二】重大事件回眸【板块三】历史与现实(1)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将板块二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①_____ ② _____ ③_____ ④ _____ ⑤ _____(3)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主要目的。

(4)靖国神社供奉有“二战”战犯的牌位,你如何认识日本国会议员的参拜行为?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 参考答案步骤一:自主预习、构建体系!第三次长沙战役时间: 1941年12月 指挥者: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意义: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时间: 1938年3月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结果: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20.正面战场的抗战武汉会战时间:1938年6-10月主要战役:万家岭战役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将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步骤二:共同探究,集思广益!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阿来,生于1959年,藏族诗人、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他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2.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轻盈(yínɡ)喧哗(xuān)驿道(yì)奔流(bēn)草甸(diàn)矗立(chù)目眩(xuàn)闸口(zhá)徘徊(pái 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蘸(zhàn)眺望(tiào)流淌(tǎnɡ)擦拭(shì)硕大(shuò)(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声音大而杂乱;喧嚷。

()②高耸地立着。

()③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④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⑤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3)第1段有什么作用?(4)根据第一部分内容,“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5)“我”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6)文中写明朝时期的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7)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第6段写“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有什么作用?“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9)“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了哪些景象?(10)第7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1)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12)“一滴水”来到四方街,进入古城,看到的丽江古城是怎样的?(13)一滴水被带进纳西族人的院子,通过所见所闻,你觉得纳西族人有哪些特点?(1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15)“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16)第16段强调“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而开头说“我是一片雪”,第2段写“我”“变成了坚硬的冰”,为什么?(17)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18)丽江不但风景美、建筑美,而且民俗美。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周定舫(fǎnɡ)(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

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

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任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背景链接出处: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

意图: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巍峨..()矗.立()瞻.仰()奠.基()镏.金()上溯.()重幔..()庑.殿()天堑.()镶嵌..()挑衅.()逾.越()梭镖..()..()序幕.()搀.扶()慷慨旌.旗()髻.子()五卅.运动()(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高耸地立着。

()②(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③伟大的功绩。

()④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⑤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⑥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

指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导学案】滋养心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备课资料(统编版2024)

【导学案】滋养心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备课资料(统编版2024)

新七上导学案第20课时《滋养心灵》【学习目标】1.懂得良好的生命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2.知道保持心理健康,需要我们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3.知晓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一、课前预习1.拥有健康、和谐的,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2.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并能有效地激发。

3.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增强。

4.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

生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二、学习感悟1. 小组讨论:小文说,只要是身体健康,就有良好的生命状态。

2.小组讨论:保持心理健康为什么需要磨炼意志?3.小组讨论:增强生命韧性有哪些好的方法?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自我检测】1.【2024·江苏扬州】2023年12月,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

下列有利于养护青少年精神的学校美育活动是()A.开展防震演练B.举行书画比赛C.开设劳动课程D.举办法治讲座2.【2024·江苏苏州】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这样做旨在()①提升学生审美素养②全面提高文化成绩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塑造自身完美形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3•天津】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下列行为属于养护精神的是①诵读经典,涵养内在品格②学习书法,品味艺术之美③攀比消费,追求物质享受④参观博物馆,丰富文化体验A.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4.【2021•山东枣庄】下图的漫画启示我们,守护生命需要()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③在他人危难时及时救助④阅读好书,养护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2021•四川眉山】毒品这个词已不限于成年人的世界,犯罪分子已经把手伸向未成年人的生活!下图是中国禁毒微信公众号5月12日发布的一则消息这则消息警示我们()①杜绝攀比,选择购买健康的零食②慎重交友,不涉足各种社交场合③加强学习,了解毒品发展新动态④抵御诱惑,警惕“热情的陌生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课外延伸】生命的韧性:经历风雨后的坚韧与成长在生命的漫长旅途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挑战和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生版)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空间结构。

2.品味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1.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空间结构,品味语言的特点。

2.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

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写作背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瞻.仰()橘.黄()上溯.()永垂不朽.()销.毁()挑衅.()旌.旗()五卅.运动()峻.峭()天堑.()逾.越()顶天立.地()镏.金()矗.立()庑.殿()慷慨.激昂()理解词义:瞻仰:矗立:上溯:天堑:挑衅:永垂不朽:丰功伟绩:慷慨激昂:怒形于色:第一课时活动一:初识纪念碑1.解读文题课文的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2.明确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3.理清结构(1)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流露出作者对先烈们的敬意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名师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习目标】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文化成就。

(史料实证)②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学习难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作者:2、年代:北朝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种植农作物要、不误农时;提倡改进;提出了和等思想。

4、地位:是我国现存。

5、影响:反映出当时。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1、年代:南朝2、成就:①数学:把,领先世界近千年;著有一书。

②天文历法:其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相差不到50秒;创制。

③机械制造:有、水碓磨、千里船等。

三、灿烂的文化1、书法艺术发展①原因:的发明和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②表现①曹魏:、胡昭都擅长行、草、隶书,钟繇尤擅。

②西晋:设置;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③东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

代表作是,被称为“”。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④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狂雄浑2、绘画东晋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和。

3、石窟统治者大力宣扬,人们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这些造像,继承了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4、文学曹操父子的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朴实恬淡。

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

【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探究二:问题:【家国情怀】材料体现了贾思勰的什么精神?探究三:问题:【家国情怀】从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探究四: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对比两个石窟造型,分析各自有什么特色,这反映了什么?探究五:问题:【唯物史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可从经济、民族、中外关系、历史、个人因素等方面思考)探究六:问题:【家国情怀】结合材料思考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绵延与传承?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习目标】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文化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周博士手记》导学案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水有什么作用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从题目你觉得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1)提出不理解的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采访手记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写的?
4.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科学饮水吗?周博士是怎样说的?
5.那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周博士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良好的建议?
三、抓住重点,自读自悟
1.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饮用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3提问。

(1)既然烧开水是解决自来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方法,那烧开水有哪些学问呢?
(2)你们或你们的家人平时是怎样做的?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采访手记,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兴趣的有趣话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和同学议议,还有哪些令你感兴趣话题,课余分组去采访一下有关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