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2打印带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加题自选练 2

(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_宋_人_亦_不_可_免_于_有_情_也_故_凡_其_欢_愉_愁_怨_之_致_动_于_中_而_不_能_抑_者_类_发_于_诗_余_故_其_所_造_独_工_非_后_世_可_及。盖以沉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

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沉永之趣,则用意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

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

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节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1.用斜线“/”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可借助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词语,如“也”一般是用在句末的语气词;“故”一般位于句首;“非”表否定判断。

答案: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每处1分)

2.文段“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和。(2分)

答案:周邦彦秦观(每空1分)

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①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作诗言理而不言情。②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

于内心不可抑制,是借助词抒发出来的。③宋人致力于写词。(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宋人不懂诗却勉强作诗。宋人作诗,只讲道理却不抒写情感,所以整个宋代没有诗。

然而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在内心不可抑制,大都

借助词抒发出来,所以宋人所作的词十分精巧,不是后人可以赶得上的。十分深沉的思想

表达出来一定浅显明白,使读它的人猛然看到时就像在耳朵眼睛的表面一样(浅显),长时间诵读就能体会到深沉隽永的意趣,但想要运用它的意旨却很难。只有宋人专门致力于作词,

篇目已经很多,看到景物都会作词。天赋的灵机开启,就像出于自然。禾中的王介人,拿

他所作的词给我看,不少于一千首,从前代的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秦观这一类人(来看),没有比这个人作的词多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忠心耿耿,英勇善战,他单骑救主大战长坂坡,截江夺阿斗

挫败周瑜阴谋,参与伐魏力斩韩德父子五人。

B.《边城》中,老船夫向二老求证那晚唱歌的情形,二老说“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

一晚的歌”,语气中既有自己的悔恨,也有对老船夫害死大老的埋怨。

C.《茶馆》以茶馆内陈设的变化昭示三个不同时代的特征,“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

越大,数目越来越多,预示着社会的压抑和危机越来越深重。

D.《红楼梦》中,铁槛寺静虚为帮人抢亲,给王熙凤三千两银子来摆平此事;凤姐和

贾琏勾结官府,迫使已有婚约的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

E.莎士比亚的语言内涵丰富,如哈姆雷特的独白“死,就是睡眠;睡眠,也许要做梦”,寓意即使死亡,反抗黑暗、重整乾坤的理想还在。

解析:选AD A项,赵子龙截江夺阿斗的时候,周瑜已死。D项,“凤姐和贾琏勾结官府”错,贾琏当时并不知情。

5.简答题(10分)

(1)鲁迅通过《风波》中的七斤与《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对剪辫子的不同态度,分

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子夜》第十七章,在吴荪甫和赵伯韬谈判后,有这样一段描写:“‘然而两个月

的心血算是白费了!’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

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此时他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这段描写体现了吴荪甫什么样的心理?(6分)

答:

参考答案:(1)七斤:愚昧麻木、患得患失的落后农民。N先生:痛恶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每点2分)

(2)第一问:赵伯韬的经济封锁,使得此时吴荪甫面临的选择不是向赵伯韬投降,就是

公司破产。(2分)第二问:由于前途黯淡,感到心力交瘁;由于与自己的雄心大志相去甚远,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每点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论者往往指责新诗,说它孤芳自赏,不够大众化。其实,六十年来的新诗固然不够大

众化,但是黄遵宪、苏曼殊以来的旧诗又何曾大众化呢?政治进入民主,传播工具商业化

以后,儒家的诗教已经不能维持——真正大众化的诗,既非李杜,也非徐志摩,而是流行

歌。

大诗人也不见得大众化。以李白而言,“床前明月光”固然人人会背,但是《襄阳歌》《梁甫吟》之类又有多少人解?杜甫的《春望》固然脍炙人口,但是《壮游》《遣怀》一

类较长较深的作品,也不见得怎么大众化。《诗经》的句子很多已成后世的成语,而《楚

辞》则绝少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大众化,往往只指空间的普及,而不包括时间的持久。其实真正的大众化应

该兼顾两者,不但普及,还要持久。畅销书往往一时普及,但十年百年之后,便已湮没无

闻,那样的大众化是靠不住的。诗之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杜甫号称“诗圣”,但今传唐人所选唐诗九种,只有一种载录杜诗,要等到北宋中叶,杜诗才“大众化”起来。

在古代,诗的创作受科举的鼓励,有音乐的推广,又是读书人之间交际酬唱的雅事,

因此,诗歌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现在的知识分子日渐专业化,各行的专家学者

各有所长,不再像儒家那样强调通才,更无须在吟风弄月上附庸风雅,唱酬之事已成绝响。

教育制度也不再要求考生写诗,连文章都写不通了,还写什么诗呢?至于诗与歌之相结合,

民国以来也未见复苏,但近五年来台湾有所谓“现代民歌”兴起,其歌曲往往取自名家的

新诗,比起流行曲的词来,境界自高。这种“现代民歌”颇受知识青年欢迎,唱片的销数

也可观,可谓大众化的一个途径。

不少诗的读者,终身俯仰于古典诗的田地,吟咏之乐无须他求;新诗人无力与古典诗

人去争读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能要求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呢?对文学要求漫无

止境的大众化,似乎不切实际,不如低调一点,要求“小众化”吧。

(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三个问题》,有删节) 6.针对新诗不够大众化的指责,作者作了哪几点辩解?(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晚清以来的旧诗也不曾大众化。②大诗人也不见得就能大众化。③诗歌

的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每点2分)

7.解释“六十年之变颉颃三千年之常”的意思。(3分)

答:

参考答案:以六十年新诗的发展变化去抗衡三千年之久的古诗的创作成就。

8.依据文意,实现新诗的大众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