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

合集下载

用水测量时间研究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研究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研究报告用水测量时间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用水测量时间来探究不同因素对人们用水习惯的影响。

通过对时间和用水量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10个参与者,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记录每次用水的时间和用水量。

选取参与者的原则是使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员。

实验过程为期两周,期间参与者需要按照平常的习惯进行用水,并在用水结束时记录用水时间和用水量。

为了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实验开始前对参与者进行了用水量的标定,确保记录的用水量准确。

数据分析与结果根据实验期间记录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究时间和用水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计算了每个参与者的平均用水量,并得到以下结果:参与者编号平均用水量(升)18.52 6.339.247.85 6.568.977.289.697.4108.1通过观察平均用水量数据,我们发现参与者的用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最高值为9.6升,最低值为6.3升,平均值约为7.9升。

接着,我们对时间和用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我们得到了时间和用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68,表明时间和用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further 分析不同因素对用水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用水量为因变量,时间为自变量,得到回归方程为:用水量 = 0.56 * 时间 + 4.2。

回归方程的R方为0.46,表明时间对用水量的解释程度为46%。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参与者的平均用水量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用水习惯和需求有关。

2.时间和用水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即用水时间较长的人往往使用较多的水。

这些结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通过提高人们对用水时间的认识,可以促使他们减少不必要的用水浪费,从而提高用水效率。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用水测量时间》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用水测量时间》优质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古人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2.经历记录50、100、15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及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合作、规范地完成滴漏实验,收集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烧杯两个、适量的水、电子表【教学流程】一、导入1.在生活中有很多计时工具,比如手表、闹钟、手机等。

2.出示古代的水钟图片,学生尝试推测工作原理。

揭示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滴漏实验探究(一):测量积聚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1.出示简易水钟,引出问题:流完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教师示范,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

3.小组内讨论分工,交流分工情况。

4.第一次实测,交流数据。

5.推测:如果再测一次,时间会怎样?说出推测的理由。

6.第二次实测,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流100毫升水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探究(二):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1.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钟图片,假设流100毫升水正好是100秒,推测50、150毫升各需要多少时间?说说推测的理由。

2.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测量,交流实验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

并尝试解释水流速度不均匀是由于水位高低变化引起的。

三、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和发展1.再次出示古代泄水型水钟,讨论50秒、100秒、150秒的时间刻度线如何标记?认识泄水型水钟存在的问题。

2.思考并交流:如何改进水钟,使流水速度均匀。

3.再次出示古代水钟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工作原理。

4.认识第二种受水型水钟,理解计时原理。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用水测量时间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水、容器、计时器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自来水的水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 演示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蒸发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5. 用水测量时间: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如利用水滴下落的时间来估算高度差等。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尝试用水测量时间,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

八、拓展活动1. 学生进行一个拓展实验,如水的过滤实验,进一步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水质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水资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十、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水循环的短文,深入研究一个具体的水循环环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实验,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实验。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_40284 教学目标:1. 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时器、不同容量的容器、水龙头、实验记录表;2.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1 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并问学生这些容器之间有何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用水测量时间,你们会如何做?步骤2 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1. 教师简要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通过测量水从一个容器流出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用水测量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步骤3 演示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1. 教师示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a. 将一个容器放在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让水流满容器;b. 开始计时,同时关闭水龙头;c. 当水完全流出容器时,停止计时;d. 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步骤:放置容器、打开水龙头、计时、关闭水龙头、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4 实践用水测量时间1. 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个计时器。

2. 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践用水测量时间,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尝试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5 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将用水测量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讨论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3.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和容器的容量是否有关系,为什么?步骤6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步骤7 拓展练习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选择不同容量的容器进行用水测量时间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依靠时钟、手表等工具来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时间。

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这些现代计时工具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呢?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用水来测量时间。

水钟,也被称为滴漏或刻漏,是一种古老而巧妙的计时工具。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水的稳定流动。

水从一个容器缓慢地滴入另一个容器,通过测量水的流量或水位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流逝。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水钟的基本结构。

水钟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供水容器和一个接收水的容器。

供水容器中的水通过一个小孔或狭窄的通道,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滴入接收容器。

为了更精确地测量时间,水钟的设计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可能会有多个供水容器依次连接,或者在接收容器上标有刻度,以显示不同的时间间隔。

那么,水是如何实现测量时间的功能呢?关键在于水的流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当供水容器中的水位保持相对稳定时,水通过小孔流出的速度也会相对稳定。

通过事先的实验和测量,人们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流出的水量,从而根据接收容器中水的积累量来推断时间的长短。

为了提高水钟的测量精度,古人想出了很多办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控制水的流量。

他们会精心设计小孔的大小和形状,以确保水的流出速度尽可能均匀。

此外,保持供水容器中的水位稳定也非常重要。

有些水钟会采用不断补充水源的方式,以维持稳定的水压,从而保证水的流量不变。

水钟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古代,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可以根据水钟来安排灌溉的时间;在宗教仪式中,神职人员可以依靠水钟来掌握仪式的进程;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可以利用水钟来计算交易的时间。

然而,用水测量时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水的温度会影响其流动速度。

在不同的季节或环境中,水温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的流速不稳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

其次,水钟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一些对时间精度要求很高的活动。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讲义在人类探索时间计量的漫长历史中,用水来测量时间是一项古老而富有智慧的方法。

水以其稳定的流动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可靠的计时手段。

水钟,也被称为滴漏,是用水测量时间的主要工具。

其原理基于水的匀速流动。

在一个容器中装满水,通过底部的小孔让水缓慢流出,根据水流出的量或者剩余的量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早期的水钟相对简单,可能只是一个带有小孔的陶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进水钟的设计,使其更加精确和复杂。

例如,增加了多个容器来分级蓄水,或者通过调节小孔的大小来控制水流速度。

水钟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持续工作,不像日晷等计时工具受到天气和时间的限制。

而且,只要容器和水流的设计合理,水钟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时间测量。

然而,用水测量时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水的流动速度并非绝对匀速,会受到水压、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水压会随着水位的下降而减小,从而导致水流速度变慢;温度的变化则会影响水的粘性,进而影响水流速度。

为了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

比如,采用多级容器来保持水压的相对稳定,或者使用恒温装置来控制水温。

但即使如此,水钟的精度仍然难以与现代的精密计时工具相比。

另外,水钟的维护也比较复杂。

长时间使用后,容器内可能会积累污垢,小孔可能会被堵塞,这些都会影响水钟的正常运行。

而且,水钟需要定期补充水,这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不太方便。

尽管水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人类计时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古代,水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宗教仪式、天文观测、日常生活等。

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生产和生活,还为后来更精确的计时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埃及,水钟被用于记录夜晚的时间。

由于夜晚无法使用日晷,水钟成为了重要的计时工具。

在古希腊,科学家们通过对水钟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流体力学和时间测量的理解。

在中国,水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就是一个集天文观测、报时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钟装置。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量筒、水、计时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材: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4. 辅导资料:相关科学知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2.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实验。

3.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规律。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某个过程的时间。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完成家庭实验。

2. 编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教学反思(课后)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其他测量时间的方法,如沙漏、电子钟等。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各种测量时间的原理和优缺点。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用水测量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用水来测量时间。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容器,并且容器的大小需要相对较小,以便能够快速注满水。

接下来,我们需要一些水,并且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现在,让我们开始测量时间吧!首先,我们将一个容器注满水,然后快速将其倒入另一个空的容器中。

当第一个容器中的水完全倒入第二个容器后,我们就用手指轻轻地去触摸第二个容器的底部,记录下此时的时间。

接着,我们将第一个容器中的水全部倒掉,然后再次快速注满,并继续将水倒入第二个容器中。

当第一个容器中的水全部倒入第二个容器后,再次用手指轻轻地触摸第二个容器的底部,并记录下此时的时间。

通过比较两次记录的时间,我们就得到了用水测量的时间。

由于水倒入第二个容器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水的体积和水的流速来计算出时间。

例如,如果水的体积是500毫升,倒入第二个容器的时间是10秒,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100毫升的水用时2秒。

用水测量时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还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测量出的时间来评估我们完成某项任务的效率,并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

此外,通过不断练习用水测量时间,我们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总结起来,用水测量时间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流动来测量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让我们掌握这项技能,并用水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每一天吧!继续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中。

下面,我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水来测量时间,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用水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在使用水测量时间时,我们需要确保使用相同的容器,并且以相同的角度和力度将水倒入。

还要注意水的温度,因为水的温度会影响其流动速度。

因此,在进行测量之前,最好等待一段时间,让水的温度保持稳定。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用水测量时间,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究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测量时间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讲解法:对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时间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 讲义

《用水测量时间》讲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测量时间一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从最初依靠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到后来发明了各种精巧的机械钟表,人们对于时间的测量不断地精确和完善。

而在众多测量时间的方法中,用水来测量时间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

水具有流动的特性,且其流速相对稳定,这使得它成为了测量时间的良好媒介。

早期的人们通过观察水的流动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比如,在古代的埃及和中国,都曾出现过用水测量时间的装置。

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水钟叫做“泄水型水钟”。

它的工作原理是让水从一个容器中逐渐流出,通过测量流出的水量来确定时间。

容器中的水通过一个小孔或窄缝慢慢泄漏,水的下降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容器的形状和小孔的大小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调试。

另一种水钟则是“受水型水钟”。

在这种水钟中,水从一个固定的水源不断地流入一个容器。

容器上标有刻度,随着水的不断注入,水位上升到不同的刻度就表示过去了不同的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实现较为精确的测量却并非易事。

首先,水的流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水源的压力、容器的形状和大小、水的温度等都会导致水流速度的变化。

为了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古代的工匠们在制作水钟时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和改进。

其次,水钟的测量精度也受到容器刻度划分的限制。

如果刻度划分得不够精细,那么测量出来的时间就会比较粗糙。

而且,长时间使用后,容器内部可能会积累污垢或者发生腐蚀,这也会影响水钟的准确性。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和限制,用水测量时间在历史上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工作和活动。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精确和便捷的电子钟表,但水钟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结晶,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它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在探索时间测量方法时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同时,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也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例如,在一些农业灌溉系统中,通过控制水的流量和时间来实现精准灌溉;在一些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也会利用类似的原理来控制液体的流动时间,以保证实验和生产的准确性。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用水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通过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实验器材:
1. 一个计时器;
2. 两个同样大小的水桶;
3. 水龙头;
4. 直尺;
5. 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水桶放置在同一高度的桌子上,测量出两个水桶的容积,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2. 将一个水桶放置在计时器下方,打开水龙头,开始计时;
3. 记录用水的时间以及用水的体积;
4. 将另一个水桶放置在计时器下方,重复步骤2和3;
5. 根据实验记录,计算出不同水量所需要的时间,并绘制出水量-时间的图示。

实验结果:
1. 不同水量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水量越多,所需时间越长;
2. 在一定范围内,水量与所需时间呈正比例关系;
3. 绘制出的水量-时间图示清晰明了,直观表现出了所需时间与水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用水测量时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在不需要计时器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时间。

同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用水量与所需时间呈正比例关系。

此方法适用于测量较短时间内的事件,尤其适合于小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实验优化:在实验中,由于水由水龙头流出,会在流出过程中发生波动,影响计时器的准确性。

因此,建议在实验时加装一个滤网,以防止水的波动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意义:通过本次实验,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太多物理原理和实验技能。

此外,本次实验通
过探究实验的方式,积极发掘知识和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实验的趣味和魅力。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试课稿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试课稿

《用水测量时间》试课稿一、揭题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现在几点钟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看手表、看手机。

今天,我们暂时撇开这些高科技的工具,来挑战利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来测量时间,看,这个烧杯里有什么东西?对,水,能不能用水来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发现问题1.你觉得用水测量时间可行吗?或者说你觉得有什么困难?第一排男生,你来说。

哦,你很疑惑是吧,很难把时间和水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吗?带着你的疑惑继续思考。

后面的女生,你来说,你去北京玩的时候,在故宫里看过有一个水钟。

所以,你觉得应该可以用水测量时间是吗?你的旅游很有收获。

时间的流逝有匀速的,(前面的课一定学得很认真)水流动有规律吗?水流动是匀速的吗?三、探究水流的规律1.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水流的到底有什么规律?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看这个铁架台上,上面的圆环里放着滴漏,是一个矿泉水瓶去掉底部,在瓶盖上戳一个洞,下面放着一个100毫升的量杯用来借助滴漏里流下的水,还有烧杯,里面已经盛着300毫升的水,还有一个小烧杯、滴管备用,2.实验的过程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看来一段视频。

仔细看。

从这段视频里,你觉得我们这个实验中最要注意的是什么?对,合作,一人先用大拇指摁住滴漏的出水口,一人把300毫升的水倒进滴漏里,第3个人喊“开始”马上摁下秒表,还有1人盯着量杯看,水接到100毫升时马上喊“到”,这是看秒表的人听到到这个指令在记录本上计下时间。

重复做3次,每次重新开始时都要从备用小烧杯中用滴管取水加满300毫升。

这是我们的记录表格,3次后取中间数。

3.收集数据:每个小组把你们3次的中间数报过来,板书。

通过这次测量,我们能不能去推测一下同样也是用300毫升水里流出,当量杯里的水上升到10毫升时、50毫升时、300毫升时需要多少时间?小组内讨论。

讨论完后把你们的推测数据写在这一栏。

说说你们组的推测理由。

哦,你们认为10毫升是刚才100毫升的十分之一,所以所用的时间也是十分之一,以此类推50毫升、300毫升对吗?我看一下,你们的推测理由是什么?哦,和这组的想法一样,一样的请举手。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书通过介绍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测量时间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于简单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时器、水杯、水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和一份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水实验,引起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测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同水量的情况下,水流出所需的时间。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如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时间吗?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时间的方法和重要性。

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

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

平均值 分秒
实验三:用同样的漏杯装300毫升水,同样让水从瓶盖的小
孔中漏出,并用量杯接住从漏杯中漏出的水.如果漏完全部的 3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我们的推测准确吗
温馨提示:1、先推测,把推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动手实验. 2、分工合作,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水量
推测
第一次 第二次 测量 测量
受水型水钟
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
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 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
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
降,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通过观察,你能解答下面的 问题吗
1、古代的水钟分为几种
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
2、它们是如何报时的
教材54页 下面第二段
3、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 制成计时的工具
要过多少时间,量筒里的水积聚 到 10毫升
到50毫升时,需要多少时间呢
实验一:在瓶子中装满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 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重复观察几次并记
录.
温馨提示:分工合作,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水量
100毫升
第一次 测量
分秒
第二次 测量
分秒
观察流水的速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平均值
200




通过实验观察,流水的速度可能和什么有系
思考: 1、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2、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3、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 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古人用锥体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盛水漏斗有泄水孔保持水位高低一致. 还有的用多个铜水壶顺序滴漏的方法,始终保持最下面的漏壶水一样多
平均值 分秒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学问,是生活数学的表达,它的学习对同学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根底,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育同学数感,并提高同学的心酸力量,3、通过计算培育同学思维的机敏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机敏解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根底练习1、口算120+6080+1020+5070-2060-3090-602、连加连减口算3+2+41+3+47+2+1010-5-26-2-315-5-2指明同学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

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今日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2、根底练习。

出示第四题根底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拟上下两题,你发觉了什么(3)小组争辩,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师仿照售货员一个同学上来仿照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后要求同学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力量。

(2)依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答复。

(4)全班反应,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三、稳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念和它交上好伴侣吗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日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

2024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_1

2024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_1

2024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2024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1乍一看挺简单的一堂课,上过之后才知道,其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公开课我共试教了4次,其中3次都是不成功的。

其余两次都对实验环节进行了较大的改变。

第一次试教时,因为我的实验材料准备时的失误,导致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错误。

一开始,我选择用图钉刺穿瓶盖的方式去打孔。

实验过程中,因为学生要不断地用手指将小孔堵住,结果导致孔隙大小的变化,实验结果不一致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选择了一种比较恰当的方式:将大头针用火烧红后刺入瓶盖,因为瓶盖是塑料做的,高温后熔出一个洞来,这个洞的大小在冷却后不会随着手指的按压而改变,这样才能用来完成这个实验,确保材料的一致性。

在水量的选择上,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一开始,我参考书本上的做法,选用30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结果发现由于孔太大,时间太短,导致实验中误差比较大。

在多次试验后,我发现用120毫升的水测量90或者100毫升时,时间是3到4分钟,正好不会太长耽误课堂教学,又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选好了实验材料之后,按照课本上的流程,我开始了第三次试教,这次试教的最大问题是课堂时间不够,先测量90毫升的水,说明水钟可以用来计时,然后再推测30、6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最后再验证,课堂环节比较复杂,两次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多。

而整理材料、汇报等环节浪费的时间太多。

最后,在听取了邬老师的意见后,我选择将两次实验合起来做,课堂中做一个长时探究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有实验的专注性。

一堂好的科学课是不断地在失败中改进的,感谢这次的上课机会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地去研究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让自己不断得到发展。

2024年《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2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地漏计时的原理及方法,因为太阳测量时间的弊端,所以要研究水来测量时间,学生的前认知对水钟由于定的了解,于是没有过多介绍,重点落在解释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这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来解释和补充的,引出对滴漏装置的观察和研究。

用水测量时间PPT课件

用水测量时间PPT课件

探究新知
古人怎样想到利用流水来计时的,“水钟”的 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探究新知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一) 塑料瓶、秒表、量筒、铁架台
在瓶子中装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 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做好记录。
探究新知 实验器材:
塑料瓶
量筒
秒表
铁架台
探究新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3.3 用水测量时间
UNITED 3.3 Water measurement time
导入新课 水
探究新知 用水测量时间
探究新知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 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探究新知
古 代 水 钟
水钟是指根据滴水 的等时性原来来计时的。
课堂小结
根据流水在一定的装置里,能够 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制作了水钟。
一课一练
一、填空题 1.水钟分为( 受水型水钟 )和( 泄水型水钟 )。
2.水滴以( 固定的速度 )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 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3.由于( 水位高低 )的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
一课一练
探究新知

泄水型水钟



受水型水钟
探究新知
“泄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 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 时间。
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探究新知
“受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 (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 况来计量时间。
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想一想: “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水流的速度、水量的多少、漏水孔的大小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

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用水测量时间实验报告引言: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时间来安排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然而,我们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索一种有趣的方式,即用水来测量时间。

实验材料:1. 一个透明的容器2. 一瓶水3. 一个计时器4. 一个标尺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并用标尺在容器的一侧做上刻度。

2. 将容器放在水平的表面上,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

3. 将水倒入容器中,直到水面达到刻度线。

4. 开始计时,并观察水面的变化。

5.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下水面的高度。

6. 持续观察和记录,直到水完全蒸发或达到刻度线的最低水平。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水面的高度逐渐下降。

根据我们的记录,我们可以绘制出一个时间与水面高度的曲线图。

曲线图显示了时间与水面高度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分析:通过分析曲线图,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我们观察到水面的下降速度是逐渐减慢的。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容器内的水蒸发速度减慢,导致水面下降的速度也减慢。

其次,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水面接近刻度线的时候,下降速度更加缓慢。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接近容器壁时,会受到壁面的吸附力影响,导致水分子在壁面上形成一层薄膜,减缓了水分子的蒸发速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水面的下降速度是相对稳定的。

这意味着在这个时间段内,水的蒸发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来测量时间。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用水来测量时间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观察水面的下降速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时间的结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非常精确,因为水的蒸发速度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依赖更加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如钟表和计时器。

尽管如此,这个实验仍然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来理解时间的概念,并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物理现象。

《用水测量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用水测量时间》作业设计方案

《用水测量时间》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时间是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学会测量时间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能力。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用水测量时间”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时间的流逝,巩固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本次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的认识:秒、分钟、小时的概念及换算。

2. 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操作:通过测定不同活动需要的时间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长短。

3. 分析活动所需时间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准备工作:a. 准备计时器或手机计时app。

b. 准备不同大小的容器和水。

c. 设计不同活动的时间计量表。

2. 活动一:测秒a. 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满水的小杯子。

b. 让学生给自己或小组同学做各种动作,如跳绳、鞠躬等。

c. 让学生看计时器,停下来当秒针走完一圈时。

d. 让学生观察小杯子中的水量,感受一秒钟的时间流逝。

3. 活动二:测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个容器,告诉学生它能装满一分钟水。

b. 让学生思考并绘制一分钟内他们能做的活动。

c. 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活动进行操作,并测量时间。

d. 让学生比较不同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进行讨论。

4. 活动三:测小时a. 将一个较大的容器装满水,告诉学生它能装满一小时的水。

b. 设计各种长达一小时的活动,如读书、做手工等。

c. 让学生按照设计的活动进行操作,观察水量变化。

d. 让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运用时间单位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感受时间的流逝,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学生能够合作参与活动,发展团队合作意识。

4.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六、教学扩展1.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时间单位转换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活动,如日常做饭、洗澡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时间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量
推测
第一次 测量
第二次 测量
平均值
300
(180) (270) (280) (260)秒 秒 秒 秒
为什么300毫升全部漏完比漏100 我们的问题: 毫升需要的时间相差这么大呢?
我们的解释 • 原来跟水位的高低有关!水位 越高,水流速度越快,当水位 很低的时候,水流的速度变得 很慢很慢,到最后以滴状的形 式漏水。所以,用的时间也就 长了很多!
盛水漏斗中 的锥体是用 来控制流水 孔的大小的
滴状可以 稳定水流 速度
概念
1.在一定的装置中水保持固定 的速度往下流,人们根据这一 特点制作水钟。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 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有关。 3.漏水孔越大,水流速度越大; 水位越高,水流速度越快。
实验一:在瓶子中装满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 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重复观察几次 并记录。
温馨提示:分工合作,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第一次 测量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次 测量平均值
100毫升
( 0 )分( 59)秒 ( 1)分 (1 )秒
(0)分(60 ) 秒
我的发现:300毫升的水漏完100毫升大约 需要60秒。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 》
五年级下册
3 用水测量时间
圭 表
古代的水钟
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 “刻漏”,是根据滴水 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 工具。滴水记时有两种 方法:一种是用特殊容 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 (泄水型);一种是底 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 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 (受水型)。我国的水 钟,最先是泄水型的, 后来发展到泄水型与受 水型同时使用。
我们的结论:
漏水孔的大小 滴漏的滴水速度与( )和 滴漏中水位高低 ( )有关。
思考:
1、水是以固定的速度 往下流的吗?不是的。越到后
面越慢!
2、能让水以固定的速 度往下流吗?
可以!我们可以保持漏水孔 的大小不变和水位高低不变。
3、古人是怎样保持水 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 往下流的?
盛水漏斗边上的 泄水孔是用来保 持水位高低的
受水型水钟
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 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 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 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
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 下降,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 少时
通过观察,你能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1、古代的水钟分为几种?
2、它们是如何报时的? 通过水流保持固定的 3、“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 速度测量时间 问题?
受水型和泄水型
水流的速度、水量的 多少、漏水孔的大小
实验要求
1、 用一个量杯量300毫升水。 2、漏杯盖子打个小孔,把漏杯固定在铁 架台合适的位置,漏杯盖的正下方放另 一个量杯。 3、用手按住漏水孔,再把量好的300毫升 水全部倒入漏杯中,然后松开手指让水 流入量杯中,同时计时,当积聚到100 毫升水时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在“实 验记录单”中。
我们发现:300毫升漏满50毫升大约要30秒!
实验三:用同样的漏杯装300毫升水,同样让水从瓶盖的
小孔中漏出,并用量杯接住从漏杯中漏出的水。如果漏完全 部的3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我们的推测准确吗? 温馨提示:1、先推测,把推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动手实 验。 2、分工合作,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二 :用刚才的瓶子装300毫升水,同样让水从瓶盖的小孔
中漏出,并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漏出的水。测量积聚50毫升水需 要多少时间?
温馨提示:1、先推测,把推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动手实验。 2、分工合作,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推 测
第一次 测量
第二次 测量
平均值
50毫升
(0)分(31)秒 ()分(30) (0)分(30) (0)分(29)秒 秒 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