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传统地域文化 构建校本文化特色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d9ec44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a.png)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作者:***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17期石岐太平小学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老城区,是一所典型的“小而精”学校。
2015年9月以来,学校因地制宜,在“石岐文化”的引领下,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以六大育人途径为抓手,细化各项德育任务,深入开展“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与探索,致力让每一个生命在石岐文化的熏陶下得以扎根、润泽、绽放。
如今,“太平小脚丫,快乐走石岐”已经成为学校响亮的名片与标签。
一、立足石岐文化,坚持文化润校作为一所学校,其根本定位和发展目标就在于提升學校文化品位、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为此,学校在深入挖掘学校内涵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将传承石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创建的主线,围绕“文化润校”这一办学主张,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用文化发展统领学校发展。
(一)汲取深厚的地域文化石岐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承载着中山市86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
石岐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传承和变革的过程中,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根据石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烟墩山面朝大海、岐江河水通向大海,我们得出石岐这方水土“海陆交接”的特性。
从研究石岐名人的成长经历、生存状况和性格特征中,我们得出石岐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
由此,学校攫取石岐文化中开放、包容、坚定、自信等特性,提炼出学校独有的育人体系。
比如,在育人目标的设定上,提出“育健康、自信且有梦想的太平小达人”的目标,在教师培育上,提出“做善良、积极且具童心的太平教育人”的主张。
另外,为了让活动更广泛、深入和富有趣味性地开展,学校提出“太平小脚丫,快乐走石岐”的活动口号,寓意着太平小学的学生从家门口走起,一步一脚印,一印一成长,感悟生活的苦乐,积攒前进的勇气,从而实现走出石岐、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二)营造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文化是学校立场与愿景的表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学校改革的“引擎”。
基于地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方案
![基于地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3801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d.png)
基于地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基于地域优势来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方案,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此,笔者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基于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方案。
一、定位学校特色首先,学校需要对自身的地域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如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
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地域优势,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课程。
例如,苏州市北寺塔小学位于苏州市中心地带,紧邻北寺塔景区。
学校的地域优势就是深厚的苏州文化底蕴。
因此,该校就基于苏州文化特色,推出了苏州古典园林与文化课程、苏州民俗文化传承课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对苏州文化的兴趣,促进苏州文化资源的传承。
二、确定课程目标在明确学校的地域优势后,需要确定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符合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
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出发,确保课程的建设符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三、策划课程内容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后,需要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中,需要注重与地域优势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科的需求,可以选择在文学、历史、生物、地理等方面来突出地域特色。
同时,应该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制作教学文具等,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四、实施课程方案在策划好课程方案后,需要认真实施。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保证教育教学的深入。
同时,立足于课程重点和难点,要加强师生互动,创设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以上是基于地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方案的探讨。
只有深入挖掘学校的地域特色,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效果,持续优化课程方案。
相信,通过校本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我们一定能为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21b8fee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e.png)
•成果分享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三明市列东中学纪小华校本课程是学校相关人员联合学生及家长或社区人员等自主或合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创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
校本课程在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加快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色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的语文课程价值。
1.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大语文观亦认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种观点里面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o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理应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充分开发地域文化,扩大视野,把能作为教学之用的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其中。
校本课程能够发挥地域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使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生动活泼可知可感。
因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在地域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选择学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更能凸显学校特点。
2.可以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地域文化承载着某个地域的文化形态,具有地方特色。
如若不学习、发扬,年轻一代就会对其慢慢淡漠。
一线教师通过收集、思考,把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地筛选、提炼,同时在国家课程框架下,把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去。
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原来抽象、模糊的地域文化才能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地域文化有可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地域优秀文化得以通过校本课程得到传承。
3.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由于就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对于这样的课程资源,学生乐于接纳,容易响应。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ef4fa17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1.png)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摘要:地域文化资源蕴含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有利于从中拓展视野与汲取营养,构建与提升校园文化,同时,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本课程;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从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东夷文化出发,日照向传统文化要动能,通过一批“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日照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塑造城市的气质和内涵,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一、用“心”体验.引入本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震泽在民风民俗、家乡特产、文化遗产等方面颇有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
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
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
要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深入民间生活地方文化来自民间。
我们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有关民间文化的起源、种类、特征,观察民间工艺程序.掌握制作的方法要领等。
我们还走过许多乡村田野、新村社区,龙门崮,浮来山等文化遗产地都留下了我们寻访的足迹。
通过寻访.我们不仅亲眼领略了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收集了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
通过龙神庙、祈愿阁、戏台、茶楼、书院等小镇特色建筑的日常展演,把日照的民俗文化、东夷文化、渔文化发扬出去。
(二)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从自己实际出发,开发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园教育成效的课程。
与幼儿园的师资、资源等条件相一致。
我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7ec61ff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0.png)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摘要: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课题研究,是以本地乡土文化为基础,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本校师生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收集等诸多方式进行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将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乡情。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以《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依托,开发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中发挥作用。
晋江市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文化底蕴丰富。
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
晋江的闽南文化是在从晋到唐传播入闽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这从晋江民居门匾中就能窥见其端倪。
晋江民居门匾文化不仅包含着此户人家的姓氏、祖先渊源,还有与其姓氏有关的成语、典故或先贤哲言等。
从闽南民居门匾上,可知很多姓氏是从中原南迁至此,人们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成为闽南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特征。
以地域文化支撑课程改革 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以地域文化支撑课程改革 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7758df33d4b14e84246809.png)
等观 点 , 值得 思考和借 鉴。
完 善校本课 程体 系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 蒋 华 强
一
所拥有 8 0多 年 办 学 历 史 的 江 南 名 校 。如 何 永 葆
申报 2 0 1 2年普 通 高 中课 程 基 地 ,获 得 省 教 育 厅 的 批 准 和 大 力 支持 。 我校 申 报这 一项 目是 出 于这 样 的考 虑 。 首先 , 学 校 所 在 地 陶都 宜 兴 , 有着 6 0 0 0多 年 的制 陶 历史 , 凝 聚着 先 民智 慧 的 紫 砂 、 均 陶、 青瓷 、 精 陶、 美 彩 陶
程基地建设 。
的《 “ 紫砂文化艺术” 校本课程基地建设规划》 , 并在建设
过程中 , 获得 自始 至终 的高 水 平 学 术 指 导 。 当然 , “ 紫砂文化 艺术” 校 本 课 程 基 地 建设 , 不 仅 仅 是 为 了让 学 生 玩 泥 巴 ,也 不 是 为 了 培养 紫 砂 工 艺 师 , 我
质 的课 程 文 化 , 建 构 具 有 学 校 特 质 的课 程 体 系 。 基 于这 样 的认 识 , 我校在制订 “ 十二 五 ” 发 展 规 划 的 时候 , 专 门制 定 了《 江 苏 省 宜 兴 中 学 主 体 教 育 特 色 建 设
于这一地域文化沃土 , 利用宜兴 巨大的紫砂创作人才 和 研究 人才优势 , 获得健 康发展 , 并在省 内外产 生较大影
神 文 化 和行 为 文 化 , 在学 校文化 的熏 陶下 , 培 养 带 有 学
享誉海 内外 。尤其是紫砂 手工成型技艺 。 更被列入第一
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 成 为 最 具 宜 兴 地 域 特 色 的 文化名 片。 “ 紫砂文化艺术” 校 本课 程 基地 建设 可 以植 根
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c4a60fdeb9f3f90f76c61bb4.png)
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出: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
现在以挖掘客家文化为例,谈谈怎样让乡土文化登上校本课程资源的殿堂。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南迁时从北方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千百年来,客家文化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客家后代。
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品种多样。
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遍布民间,内容通俗易懂,用作德育教材,易于就地搜集整理,方便使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此,客家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新时期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充分利用的德育资源。
一、正确取舍,精心挑选客家文化内容丰富,流传民间。
许多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广为流传,就连一字不识的老人也能说出一大串。
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统治,封建文化的延续,客家文化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因此,同任何思想文化教育资源一样,客家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也应正确取舍,精心挑选。
1.人物传说客家人素来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爱国爱家,曾涌现出无数英雄和各类典型人物,民间有着他们许多动人的传说。
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这些传说,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累语感,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各地开基建业的祖辈中勤劳俭朴、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拓荒典型,可用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抛头洒血的英烈,可用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建设埋头苦干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和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典型,可用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长大建功立业;当地孝敬老人、和邻友里、乐善好施的模范,可用以教育学生养成尊老敬长团结友善的美德,等。
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校园策略研究——课 题 方 案
![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校园策略研究——课 题 方 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0802aaa00b52acfc7caf9.png)
弘扬经典传统文化,构建人文校园策略研究——课题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需求1.1推进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重视。
温家宝总理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他说:““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006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1.2推进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旨在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地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泱泱文化的源头。
他历尽岁月的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他传递着跨越时代的思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精神。
儿童学习经典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同时通过诵读咀嚼我们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神,探寻语言的源头,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
任何一个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必须有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提高,都必须借助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27eb3f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a.png)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法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为例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学校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和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与校园文化特色,结合当前教育多元化交流和民族文化复兴等因素,通过不断的调研,音乐组决定开发地方传统艺术特色的“南京白局”作为音乐校本课程。
并把它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重要的内容构建音乐学科的特色教育,以传统民间艺术特色为教学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校本课程、南京白局校本课程一词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受到广泛重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首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老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开拓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次的创造整理,使之更符合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资源方面做足调研评估,体现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南京白局,据记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为如“机房生成"、“织工擅唱”及“青曲别种”三种。
其特点是用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地方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表现南京地区民间文化,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艺种类。
资料显示南京白局是南京的云锦的“衍生”物,是由南京云锦的机房工人所创造的。
在漫长而枯燥的机房生产中,织工们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娱自乐,逐渐发展成为“机房里的戏曲”。
起初,是云锦机坊织工们一边劳动,一边说唱自由发挥的形式,演唱多以明清俗曲、江南小调曲牌为主,如传统唱段中也多是织锦工人对自身生活和苦难的表述。
后至清末民国初期,演唱内容不断扩大,特别是配合当时的社会新闻、民间趣事、民俗风情,编写唱词,拓展了这一娱乐形式的社会内容,还配上俗曲曲牌,联缀说唱等,表演也开始生动,滑稽易懂,使当初这一云锦工人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成熟发展成一种风行街头市井的大众曲艺演唱艺术。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601fd7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2.png)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校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关键词: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学校优势前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接触到周围的生活环境,我们在生活中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性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而地方文化资源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实践和全面学习的优秀载体。
1.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和新发展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的概要是:“一方面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开发或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结合其传统和优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
由于很多学校都是属于乡村学校,因此在追求学校新的飞跃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重新思考、探索和询问:当地经济社会开发能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是什么?学校课程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益吗?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在哪里?徐特立曾经说:“最原始、最基本和唯物论的教材是当地的教材。
” 想想就知道彩虹乡文化和东家口建设等地区资源为开发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提供了自己的条件。
如果开发这些地区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不足,满足学生生存和培养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性格、人道精神、全面的品质,将时间、健康、能力、幸福还原给孩子们。
1.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生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目标、地区课程资源,逐步开发实施30多门地区课程。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13dfd5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4.png)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文化是民族的基石、民族的灵魂。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渗透、融合地域和地方特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学生自觉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格。
一、“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学校以“慧心雅行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坚持“慧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谈吐优雅、举止文雅、爱好高雅、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慧雅少年,成为最好的自己。
经过6年的实践,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出现“文有余、武不足”的现象。
于是,我们在坚持原有办学理念的同时,把“文武双全”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提出了“崇文尚武”的教育理念。
“崇文”原指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文选·王融》曰:“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故,崇文,不仅指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达成。
“尚武”原指崇尚勇武或武事,强调身体与精神上的健壮。
在继承“崇文尚武”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学校赋予“文”和“武”新的时代内涵,即“崇文”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尚武”是指培养学生崇尚运动的态度和勇敢坚毅的品格。
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旨在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
二、“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学校本着“以文化人,以武塑格”的理念,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节日节气、先锋英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岳家拳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探索出了三大实施路径: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开办文武社团,探索传统技艺;发掘社区资源,推动研学体验。
(一)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的课程,需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1d37c2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教材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张维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新教材编者有意留下许多空间,以便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
可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和教师不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推进的主要障碍。
因此,重视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研究,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成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就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我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对于我校教师来说,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校本课程的概念,那就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
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他们的主要任务一直以来就是用教材、教教材。
即便是近几年了解了一些新理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1.重视考试资源,忽视发展性资源由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把课程资源主要理解为应对短期效益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而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却被忽视。
例如,优秀的影视作品、艺术科技活动实践、自然景观、社会实践、地方文化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利用。
2.不能走出校园寻找课程资源我校一直推行封闭式办学,教师重视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而看不到学校外部的课程资源。
教师只会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学校之外才是课程资源的海洋。
例如,自然景观、社会变迁、民歌民谣、节庆传说、风土人情、历史古迹、服饰图案等,都是优秀的课程资源。
3.重视静态的课程资源,忽视动态的课程资源几百年以来,我国教育者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概念局限于学科,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
所以,导致今天的教师只重视上级规定好了的、现成的、静态的课程,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考试则是考教材,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与建构性,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成为单纯的接受过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5563203a98271fe910ef9cd.png)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
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
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
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
![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eea8d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8.png)
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宝贵财富,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一环。
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更应该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力度,也要结合校本教材助力,让民俗文化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发芽,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1. 拓宽民俗文化教育内容校本教材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统编教材所存在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和学习需要。
这其中就可以包括对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的拓宽,比如增加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现当地或全国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其悠久历史,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爱好。
2. 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教材可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充分表现当地或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比如,在语文课本里,可以融入关于民间传说、谚语、歌谣等方面的内容;在数学课本里,可以融入关于算命、民间医术等方面的知识点;在音乐课本里,可以融入关于传统乐器、民间歌曲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直观地理解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
3.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脱离书本去实践,进行体验式学习。
通过实地参观、观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验民俗文化。
比如,在社会实践中,安排学生参加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走亲访友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当地风俗、习俗的理解和体验;在文化课程中,加强手工制作环节,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了解民俗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二、传承民俗文化需要坚持的原则1. 尊重民俗文化的本来面貌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尊重历史和地域的差异,理解多样性。
不应该过度简化或夸大民俗文化的内涵,也不应该因为保护传统文化而拒绝现代的发展和变化。
2. 倡导科学、理性、开放的传承态度传承民俗文化需要倡导一种科学、理性、开放的态度,不断拓展新的传承方式和方式。
扎根厚重地域文化 营建新学校办学特色
![扎根厚重地域文化 营建新学校办学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50428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b.png)
SCHOOL CULTURE I 当址右/jz A 1中小学管理・2021 /02 I子乂件I扎根厚重地域文化营建新学校办学特色徐正烈/山东省沂南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打木列二雜冉〉对于一所新建校而言,如何找准特色 办学的切入点,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作为沂蒙老区的一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山东省沂南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建校伊始就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中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确立了公民教育办学特色。
四年来,学校扎根沂蒙大地, 聚焦公民培养目标,以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 基点,通过系统设计构建起公民成长教育体系,在立德树人方面迈岀了可喜的一步。
一、基于对区域文化的深刻理解,构筑学校特色办学体系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这要求学校教育遵循人才成 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凝练共同文化价值追求,确立公民教育培养目标我们把寻找文化基因和生长点作为办学的重要依据和逻辑起点。
山东临沂是沂蒙精神诞生的核心地带。
沂 蒙地区还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其中临沂就有十三贤,他们曾在这里讲学,传播儒学思想,运用"六艺”课程进行"君子”人格培养, 这为我们幵展公民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遵循上 述文化逻辑基点,结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通过对以 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沂蒙精神中蕴含的教育元素进行合理转化,我们萃取出共同的文化价值 追求一"明礼守法、尚美致雅、崇健图强、御正求真、知书悟道、得慧达变”(简称"公民六艺",即礼、美、健、御、书、慧)。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培养"有根有魂有 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并将其分解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 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O2.尊重学生发展阶段性,有序设计公民成长阶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洞头县中小学实践为例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洞头县中小学实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886f3e83c4bb4cf7ecd131.png)
付
( 温 州大学教 师教 育 学院
中图分类号 : G 6 2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斌
浙江・ 温州 3 2 5 0 3 5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0 5 — 0 1 6 3 — 0 2
摘 要 新 课 改 为 我 们 的教 育 指 明 了 前进 的道 路 和 方 向 , 而 校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和 实 施 是 新 课 改 能 否 取 得 成 功 的关 键 。 地 域 文 化 特 色 为校 本 课 程 的 开 发 带来 了生 机 和 活 力 , 它 的 融 入使 课 程 富 有 趣 味 性 、 更 加 贴 近 生 活 。在 传 承 地域 文 化 的 同时, 培养 独 具 特 色 和 个 性 化 特 征 的 学 生 . 从 而 更 好 地 促 进 学 生全 面 、 自 由 的发 展 , 并 以此为契机 , 打 造 出 学校 独 特 的
刁 。
关 键 词 新 课 改 地 域 文 化特 色 校 本 课 程 个 性 特 征
on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c h o o l - b a s e d Cu r r i c u l u l n Ba s e d o n Re g i o n a l Cu l t u r a l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A Ca s e S t u d y o n t h e Pr a c t i c e o f Pr i ma r y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s i n Do n g t o u Co u n t y/ / F u B i n Ab s t r a c t T h e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I T n h a s p o i n t e d o u t a c l e a r wa y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o u r e d u c a t i o n . w h i l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a c — t i c e o f s c h o o l — b a s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i s he t k e y t o he t s u c c e s s o f t h e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a v e p r o v i d e d e n e r g y a n d v i t a l i t y or f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c h o o l - b a s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a s i t s i n i f l t r a t i o n c a n ma k e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 mo r e i n — t e r e s t i n g a n d c l o s e d t o l i f e . At t h e s a me t i me o f i n h e it r i n g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s t u d e n t s w i t h s p e c i i f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 f e a t u r e s s h o u l d b e c u l t i v a t e d ,S O a s t o b e t t e r p r o mo t e s t u d e n t s ’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 f r e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n d t a k i n g t h i s a s t h e o p -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ae4edd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校本课程教学论文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专家开发的课程而言的。
它是基于学校自身特色,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课程。
越来越多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认识到,“引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追求。
因此,为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师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社区资源,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营造该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一、顺应时代,灵动校本课程思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在浩如烟渺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如何选择好诵读材料,让我们煞费苦心。
最初学校选择了《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即孝、弟、三、百、千,通过尝试,诵读量太大,部分作品较难,学生不易接受,为此重新筛选。
第二次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语录和古诗160首,通过实践,较之上次有所改进,但是趣味性不浓,于是再次重新筛选。
第三次我们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160首、趣味小古文,并且学校复印,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本,随捧随读。
真是一波三折,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校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再有落实教师。
有了时间,有了材料,我们精心配置了古诗文诵读辅导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班主任配合,确保各班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到位。
再次是做好诵读活动“多样化”的工作。
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活动,是日常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主要平台。
第一,我们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就地取材,创设浓厚的古诗文诵读环境。
深入挖掘地域资源,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
![深入挖掘地域资源,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476262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9.png)
深入挖掘地域资源,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校本课
程开发纪实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学校正努力深入挖掘地域资源,通过
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来适应当地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本地文化传承。
我校——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也跟上了变革脚步。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着手设计学校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
需求精心挑选的一些主题精心编写,如《襄阳木雕》、《襄阳打制菩提》、《襄阳落纹染》等有关本地文化的课程。
着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襄阳独特
的灵魂,让本地文化在学生心中更加扎根。
在和实践合作的协助下,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实现了这些校本精
品课程的制作与教学,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随着校本课
程的推行,昭明小学也慢慢形成了特色甚至形成了学校的标志。
校本课程,不仅深入社会,挖掘地域资源,提升本地文化,更是发挥
了我们学校的特色和影响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实习平台,提升了
发展能力,开启了孩子们发掘文化资源、发展未来的探索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传统地域文化构建校本文化特色----《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成果实验报告潘集中心学校课题实验组【摘要】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行为、饮食起居、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
其特征是本土化、特色化。
它们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以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为世人所瞩目,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地域文化教育。
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是开发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它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它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在延续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道路上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加强地域文化教育,就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要求。
【关键词】地域文化课程整合校本资源实验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实验研究的意义(一)课题的提出1、开发地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
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1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传统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传统地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地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淮南地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而淮南传统地域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
我们淮南传统地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因此,要让我们淮南传统地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让传统地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校本课程,走进学生心中。
3、开展地域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是拓展学校文化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
学校文化、校本课程也只有融入传统地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有些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几乎面临失传或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大力弘扬和继承本地区地域文化,让后代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文化,激发起本地区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让传统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我们课题实验组拟通过以淮南传统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开展“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学科教学与地域文化相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题实验研究,使得淮南地域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二)课题实验研究意义:通过挖掘淮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身边的历史,通过参观法、走访法、归纳探究法、专题讲座法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形2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鉴赏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地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及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本土化是乡土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淮南市潘集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南濒淮河,北临茨淮新河,面积600平方公里。
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地下煤碳储量丰富,煤电工业发达,素有华东煤电第一区之称,地方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特色独具,是“五彩”淮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
独特的乡土资源可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本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实验,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教育资源和学校优势构建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发挥其教育教学价值,并力求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思考,探索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途径,促进地方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
三、课题实验的依据(一)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提出:多元智力是指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多元智能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本课题实验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普遍认为学习是学生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3为基础,通过与外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其构建机制含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包括讨论)和意义构建。
因此,构建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淮南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实验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哪些变化。
(二)收集、挖掘、整理、筛选、整合淮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总结语文课程与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法。
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借鉴他人研究成果,通过地方志等本土文献梳理,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课程资源素材。
(二)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目的抽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分析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观念与态度。
(三)行动研究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活动,注重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强调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4(四)经验总结法。
研究中要及时总结,通过案例、课件、课堂实录、学生心得、论文集等形式予以呈现,以体现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1、制定实验实施方案和实验计划;2、确定实验班级及参加培训的教师。
3、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采取各种方式,运用各种载体,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学观摩、教学示范、个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边学习边探究边实践。
(二)实施阶段(2013、5-2013、6)1、组织实验组教师学习《淮南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课题初步成果第一、二两章内容,初步编写教学设计;2、组织实验组教师集体研讨教学方案,修改教学设计;3、组织教师上课;4、组织实验组教学对教学进行反思评议,二次修改教学设计;5、再次组织教师上课;6、再次组织教师评议,形成教学成果形成性报告、上报成果;(三)总结阶段(2013、7-2013、8)1、总结实验成功经验,形成实验总结报告。
2、制定《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实验成果的经验推广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施力度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区教研室丁守忠主任亲自指导,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导主任为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周军、陈涛、吴好、刘微四位教师为课题实验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组织领导、规划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保证了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协调、有效地运转和前进。
2、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5课题实验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
为此,我们课题实验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学习,组内教师资源共享,及时学习外地的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促进了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向前稳步推进。
3、以课堂为阵地,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课堂是实验的主阵地,我校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执教课题研究课,人人上,人人听,人人评。
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改革教学方法,要求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不断拓宽教学空间,鼓励学生以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尝试实践。
学会传承与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方法,促进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案。
6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淮南地域文化了解明显多于非实验班学生。
九、课题实验成果通过课题实验,我们认为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课程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就是把语文课程和传统地域文化中的一部分相结合,方法是:一、课程内容的结合,即将淮南地域文化内容通过梳理、厘清其教育功能后成为教育资源,并通过教材的呈现、课堂的实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二、教学阵地的结合,即将由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课堂,并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让学生走到社会,走到生活中去。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认为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研究具有以下的意义:1、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形态呈现,即让校本教材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2、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即让孩子不仅学习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还能看到、听到、学到本地方的传统文化内容,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