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分析李商隐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 诗人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2. 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讲解李商隐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雨寄北》;2. 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3. 推荐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艺术特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意象分析、情感抒发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困惑,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理解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李商隐的诗歌,如《无题》、《锦瑟》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比较他们的创作特点和风格;3. 结合教材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经典名句的含义和意境。
(2)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以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夜雨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里,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夜雨寄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处境,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君问归期未有期”中“期”的含义,“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巴山夜雨”的凄凉氛围。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点明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夜雨寄北》。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及吟诵技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夜雨寄北》的字词、句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习诗中的意象,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吟诵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朗读和吟诵技巧。
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人的孤独、思念之情,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夜雨寄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兴趣。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等。
4. 分析情感:讨论诗人为何会产生孤独、思念之情,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词精炼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夜雨寄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讨论。
7. 朗读与吟诵:分组练习,互相点评,提高朗读和吟诵技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雨寄北》2. 诗人:李商隐3. 诗的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烛等4. 情感:孤独、思念5.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用词精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夜雨寄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夜雨寄北》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秋池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对仗工整、用词精炼,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准。
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设想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姓名:教师职务:语文教师1.2 课程背景:《夜雨寄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本章节将通过解析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3)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1.3.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生平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唐代著名诗人。
他与杜牧、李贺并称“唐代三李”,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擅长写作五言和七言律诗,诗作内容多表达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2.2 创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秋,赴四川巴蜀任职途中所作。
诗人客居异乡,夜晚听到雨声,思念远方的朋友,创作了这首诗。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意象分析3.1 诗歌结构:《夜雨寄北》共四句,每句七言。
诗歌结构紧凑,对仗工整。
3.2 意象分析:(1)夜雨:诗中核心意象,象征着诗人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孤灯:寓意诗人孤独的心境,夜晚独自品味思念之苦。
(3)湿竹:雨中竹林,寓意诗人与朋友相隔遥远,无法相互慰藉。
第四章:诗歌表达技巧分析4.1 借景抒情:诗人借夜雨、孤灯、湿竹等景物,抒发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4.2 对仗:诗歌运用对仗手法,如“夜雨寄北”与“孤灯湿竹”,“相思”与“难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4.3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夜雨、孤灯、湿竹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孤独、忧郁的心情。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了《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情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诗句的深层理解。
感受诗人在羁旅中的孤独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含义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夜雨的音频或视频,营造出一种寂静、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雨中,你们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夜雨寄北》,介绍作者李商隐。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寄北”“君”“巴山”等。
(3)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夜雨”“秋池”“西窗烛”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重点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诗句,体会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夜雨寄北教案范文
夜雨寄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3. 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领悟;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参考书及相关资料;2. 学生课本、练习册;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2)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义;(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3)学生结合注释,领会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2)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亲情的认识;(3)教师点评并总结,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夜雨寄北》;(2)深入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3)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感悟文章。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夜雨寄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2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体会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雨夜思念的话语导入,引发学生对思念之情的共鸣。
提问学生在雨夜是否有过特别的感受或思念的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即诗人身处异乡,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书信。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重点讲解“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诗人的无奈和不确定。
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思念、无奈还是期待?讨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展现的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以及这种憧憬与现实的对比。
6、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时空交错的手法,如现实的巴山夜雨与想象中未来相聚时的西窗夜话。
分析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体会诗人情感的深沉。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鼓励学生模仿《夜雨寄北》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一。
“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
“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
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
“窗”体现丰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
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
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
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3.2 理解友谊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2.1.1 《夜雨寄北》原文讲解。
2.1.2 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1.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2.2 教学活动2.2.1 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2.3 小组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夜雨寄北》的背景和诗意。
3.1.2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2 互动法3.2.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和韵律。
3.2.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3 小组讨论法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4.1.2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4.2 作业评价4.2.1 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夜雨寄北》的情况。
4.2.2 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解析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雨寄北》原文和相关注释。
5.2 多媒体资源: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
5.3 网络资源: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6.1.1 教师通过引入李商隐的其他著名诗歌,激发学生对《夜雨寄北》的兴趣。
6.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文字。
3. 参考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激发学生对诗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学生齐读,体会诗的节奏感。
3. 理解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诗的背景。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3)教师重点讲解生僻字词和典故。
4. 分析诗的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诗的结构,了解诗的组成部分。
(2)分析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5. 情感体会(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句,进行交流展示。
7. 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背诵诗篇,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夜雨寄北》与其他诗词的异同。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文情感的共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优秀3篇)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优秀3篇)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和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翼。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叫着豪情,而蓦地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乾坤”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辈子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全文。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拼音和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理解诗中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2.2 诗词结构分析《夜雨寄北》的韵律、节奏。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3 诗文翻译对《夜雨寄北》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字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夜雨寄北》全文。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2 教学难点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拼音和含义。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夜雨寄北》的意境。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和相关的图片。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检查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估他们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2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夜雨寄北》的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中的表现,给出总体评价。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李商隐及其创作背景。
朗读《夜雨寄北》,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形式特点。
6.2 第二课时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字词。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何时当归”等。
讨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离愁别绪。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1)感受诗歌的含蓄美,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寂静、思念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里,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君”“巴山”“秋池”“何当”“却话”等字词。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境,提问:“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提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探讨诗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场景,谈谈当时的感受。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1.1.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1.2.3 学会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领会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3.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2.1.2 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感悟。
2.1.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2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3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夜雨寄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3.2.2 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等。
3.3 课堂讨论3.3.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3.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诗歌鉴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4.2 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能力。
3.5 总结拓展3.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3.5.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1.2 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分享。
4.1.3 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4.2 作业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商隐的思乡之情,体会友谊的可贵。
(2)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分析诗歌中的典故运用。
(2)学生结合诗歌,思考典故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5.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绘画。
(2)学生代表展示绘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8. 板书设计夜雨寄北李商隐意象:夜雨、北池、烛光、秋扇情感:思乡、友谊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
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