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

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经·采薇》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采薇》教学教案《诗经·采薇》教学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 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采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采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采薇》教学设计优秀5篇《采薇》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三)疏通文意(四)整体感知、归纳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

三、赏析探讨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1-3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业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难点1、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这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关于《采薇》教案四篇

关于《采薇》教案四篇

关于《采薇》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篇1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采薇公开课教案范文

采薇公开课教案范文

采薇公开课教案范文第一章:采薇的起源和发展1.1 介绍采薇的起源:采薇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1.2 讲解采薇的发展历程:采薇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1.3 分析采薇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采薇不仅是民间舞蹈,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采薇的动作和技巧2.1 介绍采薇的基本动作:如颤步、晃肩、摆手等。

2.2 讲解采薇的动作要领:动作要舒展、优美,富有节奏感。

2.3 分析采薇动作中的技巧:如身体的颤动、手臂的摆动等。

第三章:采薇的音乐和节奏3.1 介绍采薇的乐曲特点: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3.2 讲解采薇的节奏感:采薇的舞蹈节奏丰富多变,需要舞者准确把握。

3.3 分析采薇音乐与舞蹈的协调:音乐与舞蹈动作要相互配合,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采薇的服饰和道具4.1 介绍采薇的服饰特点:服饰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4.2 讲解采薇服饰的搭配:服饰要与舞蹈动作和场景相协调。

4.3 分析采薇道具的作用:道具如花篮、扇子等,既能增加舞蹈的美感,又能展示舞者的技巧。

第五章:采薇的表演和欣赏5.1 介绍采薇的表演场合:采薇既能在舞台上表演,也能在民间庆典活动中展示。

5.2 讲解采薇的表演技巧:舞者要注重情感表达,把握舞蹈的节奏和氛围。

5.3 分析如何欣赏采薇舞蹈:欣赏采薇舞蹈要关注舞蹈动作、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特点,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六章:采薇的排练与团队协作6.1 介绍采薇舞蹈的排练过程:从基本动作到完整舞蹈的逐步学习与练习。

6.2 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采薇舞蹈需要多人配合,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6.3 分析采薇舞蹈排练中的团队配合:如何通过沟通与协调,达到舞蹈动作的同步与和谐。

第七章:采薇的传承与创新7.1 介绍采薇舞蹈的传承意义: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采薇舞蹈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7.2 讲解如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舞蹈的元素与风格。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了解《采薇》这首古诗的背景及意义。

2.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采薇》全文解析。

2. 古诗中的关键字词解释。

3. 朗读和背诵练习。

4. 创作练习:以《采薇》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采薇》的背景、意义及关键字词。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培养语感。

4. 背诵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5. 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采薇》的背景及意义。

2. 讲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其含义。

3. 分组朗读《采薇》,指导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4.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检查背诵效果。

5. 分享《采薇》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6. 布置作业:以《采薇》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情况。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意。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六、教学资源:1. 《采薇》全文文本。

2. 古诗解析资料。

3. 关键字词解释卡片。

4.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

5. 诗歌创作模板。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保持教室干净整洁,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2. 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文本资料和创作纸张。

八、教学安全:1. 注意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安全,避免声音过大伤害听力。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防止意外伤害。

3.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经·采薇》的背景与价值1.1 《诗经》简介:时间、地域、内容、地位1.2 《采薇》篇目解析:主题、形式、意象1.3 《采薇》的艺术价值及影响第二章:《采薇》的文学特色2.1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2 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2.3 字词、句式、韵律的创新与运用第三章:《采薇》的伦理思想3.1 孝道观念:父母、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3.2 君臣之道:忠诚、尽职、劝谏3.3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和睦相处第四章:《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1 主人公形象:品质、情感、命运4.2 辅助人物形象:角色、特点、作用4.3 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第五章:《采薇》的现代意义5.1 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5.2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与反思5.3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本章节内容主要围绕《诗经·采薇》的背景、文学特色、伦理思想、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意义展开,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六章:《采薇》的词句解读6.1 关键词句的含义解析6.2 生僻字词的解读6.3 诗句的翻译与赏析第七章:课堂互动环节——诗词朗诵7.1 选取适合朗诵的段落7.2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把握节奏7.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展示,互相评价第八章:课堂讨论——关于《采薇》的感悟8.1 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对《采薇》的感悟8.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8.3 总结讨论成果,提炼《采薇》的核心价值观第九章:《采薇》相关的艺术创作9.1 介绍《采薇》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表现9.2 邀请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9.3 学生创作练习:以《采薇》为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采薇》的特点和价值10.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诗经》和古典诗词的了解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这五个章节主要侧重于《诗经·采薇》的词句解读、课堂互动、讨论、艺术创作以及课程总结与拓展。

关于《采薇》教案4篇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采薇》,掌握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坚韧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诗歌《采薇》文本。

2. 多媒体课件。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 提问:《诗经》中收录了哪些类型的诗歌?它们有什么共同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经》收录了大量的民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

二、朗读诗歌1. 教师范读《采薇》,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朗读。

三、分析诗歌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2. 提问:诗歌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主人公是一位士兵,他在战争中思乡,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理解诗歌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提问:诗歌中的情感有哪些?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歌表达了士兵的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学习生僻词语和典故1.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3. 教师提问:这些词语和典故对诗歌的理解有什么帮助?六、背诵与默写1.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默写诗歌,检查背诵效果。

七、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3.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在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采薇》的内容和情感,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诗经·采薇》公开课2. 课程性质:语文学科专题教学3.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背景及文学价值鉴赏《采薇》的诗意及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古文阅读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诗经》的概况,包括其作者、创作背景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什么是《诗经》?”、“《诗经》有哪些特点?”2. 文本解析分组让学生朗读《采薇》全文,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采薇》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观和自然观。

3.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关注《采薇》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意象运用等。

举例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讨论《采薇》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之处。

4.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读,鼓励创新解读。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作业布置选择《诗经》中的另一篇诗歌,进行自主鉴赏,简要概述其内容与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课后收集学生作业,评估教学效果。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

计划下一堂课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入性。

五、课后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章,加深对《诗经》文学特色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楚辞》、《唐诗》等,扩大知识面。

提供相关研究书籍和论文,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研究《诗经》及古代文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采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自主阅读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薇》优秀教案(3篇)

《采薇》优秀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薇、采、昔”等生字,会写“采、薇、昔”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经》和《采薇》的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2)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和《采薇》的背景。

(2)提问:你们对《采薇》这首诗有什么了解?(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

3. 精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采采薇薇,采采薇薇,采采薇薇,采采薇薇”中的反复修辞。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采薇采薇,采薇采薇,采薇采薇,采采薇薇”中的薇、昔等。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家乡的思念、对劳动的赞美等。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3)搜集有关《诗经》和《采薇》的资料,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背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2 诗歌背景:《采薇》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雅”部分,描写了一位女子采集薇蕨的情景。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采薇》诗文解析2.1 诗文逐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采薇》的诗文,解释生僻字词,阐述诗句的含义。

2.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采薇》中的自然意象,如“采薇”、“薇蕨”、“草长莺飞”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3 诗歌主题探讨:讨论《采薇》中所表达的主题,如女性的劳动美德、对自然的敬畏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内涵。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分析:讲解《采薇》的韵律特点,如“四言”、“五言”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2 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采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修辞的认知。

3.3 诗歌表现手法探讨:探讨《采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实践4.1 诗句接龙游戏:学生分组进行诗句接龙游戏,增强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诗歌的情感。

4.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优秀诗歌,如《关雎》、《桃夭》等,扩大知识面。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采薇》中的某一特定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讨论。

6.2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6.3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地位及其文学价值。

2. 分析《诗经·采薇》的诗意、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

3. 《诗经·采薇》的艺术特色分析。

4. 《诗经·采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经·采薇》的诗意、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2. 难点:对《诗经·采薇》深入解读,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地位、文学价值及《诗经·采薇》的诗意、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经·采薇》的文化内涵,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品读《诗经·采薇》,体会其韵律美、意境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地位及文学价值。

2. 讲解《诗经·采薇》的诗意,分析其主题思想。

3. 分析《诗经·采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4. 深入解读《诗经·采薇》,探讨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诗经·采薇》,写一篇赏析文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分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诗经·采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采薇》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感。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诗经》的其他篇章。

3. 开展《诗经》主题的绘画、书法比赛,让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诗经》的美。

七、教学资源1. 《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版本。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采薇教案篇一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采薇》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采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诵读赏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1、作者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下面是课文的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采薇》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 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句式特点;(4) 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学生;2.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中《关雎》、《蒹葭》等简单的篇目;3.学生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5.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诗歌,但古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6.学生已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

教学策略1. 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的点拨,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与全班进行交流(问题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讨论问题,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一)教案:《采薇》教学目标:1. 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习鉴赏《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意象和意义。

2. 分析《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采薇》的课文。

2. 诗歌分析模板。

3. 针对诗歌鉴赏的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音乐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了解过《采薇》这首诗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展开:2. 阅读课文《采薇》。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记录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拓展:4.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深入探讨《采薇》的独特之处,如《采薇》与《关雎》的对比、《采薇》与《静夜思》的对比等。

总结:5. 学生汇报分组讨论的结果,评价各组的观点,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6.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作业:7. 要求学生以“采薇”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采薇》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二)教案:《雷雨》教学目标:1. 了解《雷雨》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4.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读《雷雨》。

《采薇》公开课教案

《采薇》公开课教案

《采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体会诗中的意境美;(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将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懂得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采薇》的诗意和主题;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 朗读和背诵《采薇》。

三、教学难点1. 《采薇》的意境美的体会;2. 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 将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采薇》;2. 参考资料关于《采薇》的解析;3. 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采薇》;(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采薇》,理解诗意;(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讲解与赏析(1)教师讲解《采薇》的诗意、主题及生字词;(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欣赏古典诗歌;(3)举例说明如何将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4. 实践与展示(1)学生分角色朗读《采薇》;(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感悟,可以用语言、绘画等形式表达。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采薇》的诗意和主题;(2)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作业布置(1)背诵《采薇》;(2)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看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采薇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采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采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采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2 教学内容:采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采薇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采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释。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采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采薇的理解和观点。

1.4 教学评估: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采薇起源和发展的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采薇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总结。

第二章:采薇的诗歌与文化2.1 教学目标:欣赏和理解采薇诗歌的艺术特色。

了解采薇诗歌在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2 教学内容:采薇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和解读。

采薇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采薇诗歌在文化中的传承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采薇诗歌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互动法:讨论和分享对采薇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采薇诗歌的创作和展示。

2.4 教学评估: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采薇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和展示:评估学生对采薇诗歌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采薇的音乐与舞蹈3.1 教学目标:欣赏和理解采薇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特色。

了解采薇音乐和舞蹈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采薇音乐和舞蹈的代表作品欣赏和解读。

采薇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特色分析。

采薇音乐和舞蹈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采薇音乐和舞蹈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互动法:讨论和分享对采薇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采薇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和展示。

3.4 教学评估: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采薇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和感受。

表演和展示:评估学生对采薇音乐和舞蹈的表演能力和展示技巧。

第四章:采薇的绘画与工艺4.1 教学目标:欣赏和理解采薇绘画和工艺的艺术特色。

了解采薇绘画和工艺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

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
歌 305 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

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

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

引入课外学习资料。

(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

(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

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

(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