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真题的解析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考真题的解析与理解
众所周知,高考真题由命题专家反复揣摩、巧妙构思后精心命制,所以有明
确的导向性、权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加之命题专家队伍有一定的稳定性,因
而试题的考查内容、形式等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对高考备考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真题可谓是备战高考最常见,
也是最宝贵的资料。
但真题又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我们都想找到它的正确打
开方式,12道选择题、5道主观题被进行了无数次、N多种的排列组合,但还有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真题,学生真的会用吗?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真题都做了6遍了,答案都会背了,可为什么一做文综题,历史选择题还是错很多?大题还是无从下手?”学生的疑问带给我的最大反思便是“教师不仅要会深度解读高考真题,还
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使用它。
”
学生在利用真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一是仅把真题当作练习题使用,查漏补缺。
二是挑着做,以为高考不常考的知识点略略带过,高频考点反复做,
会的就可以不做。
三是只做真题,脱离教材,这个问题在备考的冲刺阶段最为普遍。
其实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学生不会解读和利用真题。
学生总是认为那是老
师该做的事情,学生只需跟着老师走即可。
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听得懂,
但一旦让他自己来讲这道题,就无所适从了。
其实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
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师总结的不一定就适合所有学生,甚至有的学生会对老
师所讲的方法技巧进行生搬硬套,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让学
生试着去找到打开真题的正确解锁方式。
那么学生如何利用高考真题呢?
其一,懂得分阶段利用。
大多数高中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多是一轮、二轮或三轮,我校历史复习教学多是一轮小主题通史,二轮大主题通史,三轮热点主题史,那么每个阶段真题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
一轮教学重在夯
实主干知识,有效拓宽教材视野。
此阶段真题应按照知识点进行练习,重点放在
主干知识的记忆和拓展上。
这时一本五三是必备资料。
五三上的真题多是按照考
察知识点顺序进行排列的,但仅仅这一本资料还不够,因为同一个主干知识五三
上的多是典型真题,考察角度也较为有限,如果配上教师整理的全国各地同一主
干知识的真题集合是最好的。
做完这些试题,学生自己大概就能明白哪些是高频
考点,有哪些考察角度,还有哪些角度可以考,比如分封制这一考点,高考考过
分封制的对象,特点,作用等,而分封制的来源、实行原因、分封制经济方面的
影响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做完真题后进行知识点总结时,就很容易建立起
有关分封制的主干知识树。
再如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考点,当时讲完后,我就给
学生准备了这一考点的真题集锦,引导学生去思考整理,其中一个学生让我看他
整理的内容时,我就发现他的整理笔记中关于“措施”这一栏目多出了好多教材
上没有的东西,比如“白鹿皮币”,我就问他这项措施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他告诉我说是之前做过的复习资料上边的,我把他的笔记当堂展示了一下,并以
此为例进行了知识的拓展讲解。
没错,这就是2019年的全国一卷第25题。
所以,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对真题的解读和整理中,千万不要怕麻烦,觉得自己做的都
是无用功。
二轮复习重在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素养渗透和能力培养。
构建纵向知
识网络,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横向知识网络,把握中外历史发展趋势。
此阶
段真题最好是成套练,分题练。
有了一轮基础知识的铺垫,加上二轮知识网络的
构建,再面对高考真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这样来分析真题了。
这样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阶段、命题侧重点、学术热点等。
再进行
二轮大通史复习的时候,也会利于自己对大专题通史的理解和把握。
三轮复习多
进行的是热点渗透和价值引领。
这时真题的利用要多点技术性、选择性和前瞻性。
这也是下面我要说的真题利用的一题多解,真题和教材的关系这两点。
其二,要学会一题多解,多方思考。
高考文综试题中历史题共12道选择题,5道主观题,那如何既照顾到主干知识,还要突出学科宗旨呢?这时我们就需要
对每一道题进行一题多解,多方思考。
我们看到一道真题,应该怎么去分析这道
试题,我觉得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兼顾:(1)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
(2)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4)这道题的解体过程是什么?
(5)这道题中还涉及其它哪些知识点?
(6)这道题还有其他考察方法吗?
(7)这道题在考察什么核心素养(试题的顶层设计)?
搞明白(1)(2)(5),真题中主干知识才算落实了,明白(3)(4)(6),真题中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就练习了,弄明白(7),素养就渗透了,所
有这些问题弄懂了,高考真题才算是被有效利用了。
最后,真题和教材的关系还需明了。
真题中的文本材料大多不是教材上的,
选项中的语言也和教材多无关联,所以有些学生冲刺极端就会完全脱离教材,这
种方法是不可取的,高三的老师往往会告诉学生越到最后越不能脱离教材,那么
如何从真题中回归教材呢?
其实我们要准确分析教材的地位:教材和真题类似,都是滋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文本材料之一,我很喜欢一个老师的比喻:“教材如同母乳喂养,长期用就会
营养不良,教材的空白处就是一轮复习的价值,没有人一辈子只吃母乳”,所以
教材上的结论不是金科玉律,我们不能盲目迷信,高考试题中总有和教材观点背
道而驰的观点。
但教材却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角度。
如“三省六部制”这个考点,做过高考真题的就会发现,高考试题中蕴含了教材的知识逻辑。
关于
三省六部制的考点,教材的标题是“三省六部的确立及演变”,其实就是再讲这个制度的“源流”,这个制度怎么来的?这个制度是什么?这个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创立,必有其渊源;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更无二三百年之不变。
”所以教材中也蕴含了制度史的高考侧重点。
再如“苏共二十大中对斯大林的批判”、“苏俄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选择”、“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地理环境和文明起源的关系”等等,这些高考考点无不来源于教材。
教材还有利于历史术语的积累,教材中课题和每个标题的应用也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小论文的写作逻辑和能力。
所以教材虽不能迷信,但万不可抛弃。
所以,大家要坚信,正如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是有规律可循的,高考试题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研究它,总能发现它的奥秒所在。
学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