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戈雅之灵》看画作改编电影的美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戈雅之灵》看画作改编
电影的美学意义
电影与其它很多艺术形式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如戏剧、小说等,其中,绘画与电影是两种关系密切的形式。
例如漫画、连环画等被多次改编上银幕,有众所周知的美国的蜘蛛侠、蝙蝠侠,近期的《X战警2》,日本的富江系列电影,我国的《粉红女郎》等;有利用一点绘画元素的电影,如吴宇森的《纵横四海》、索菲亚科波拉的《绝代艳后》
还有一种电影对于绘画的使用比较纯粹,影片主要围绕一幅画或者一位艺术家,整个故事因为画而展开,电影剧情由于画而发生,整部影片渗透着所讲绘画的灵魂。
彼得格林纳威说: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
所以发掘一幅画背后故事的做法被大量采用,尽管电影剧情有很大的虚构成分。
观看和欣赏这样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种电影看成不是不同于原画的一部新作品,因为它是照在原作上一束新的亮光、这部影片就是艺术作品。
它们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本文重点讲述的正是这种电影,代表作品有彼得韦伯导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米洛斯弗尔曼导演的《戈雅之灵》。
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小清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美国导演彼得韦伯执导的2003 年的电影,该片更是奇迹般地改编了世界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诞生史,它围绕着这幅画展开故事,讲述了荷兰17 世纪画家维梅尔以家中的一名女佣为模特,创作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的故事。
美丽的少女葛丽叶家道中落,作了画家维梅尔家里的佣人,由于神态的美丽和外表的出众,她经常在不知不觉的干活中竟成了主人画笔下的模特。
随着帮主人配颜色等活动,画家和女佣逐渐接近。
与妻子的对自己的不理解不同,葛丽叶总是能巧妙地捕捉到自己画作的内涵,理解画家的内心。
画家和女仆的两颗心越来越近,而身份和地位的差距和社会关系告诉他们两人不能在一起。
在葛丽叶离开之前,维梅尔让她带上自己妻子的珍珠耳环画出了这幅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两人的感情只能适可而止,葛丽叶最终选择嫁给屠夫的儿子。
整个电影的故事取材小,基本上是在一个家庭之内,主要的角色就是画家本人、女佣葛丽叶、画家的妻子和岳母。
剧情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宏大的事件和故事的波折,其中最大的波折可能就是画家妻子的哭闹、葛丽叶被赶走。
女主角葛丽叶每天从事的除了女佣的家务活,就是协助男主人作画,男主角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寻找灵感然后作画,对漂亮女佣只是心底喜欢,从没有越雷池一步周旋女佣和妻子之间的心思。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和缓缓流动的情愫在导演镜头下显得更加动人。
电影的镜头非常考究,不仅将故事娓娓道来,画面可也非常精美。
每一帧的画面几乎都是一幅维梅尔创作的精美油画,其光线和色彩也非常到位,可以说它的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画家维梅尔的精神和气质,都像他笔下的人或物。
这充分显示了导演彼得韦伯对于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画派所特有的色彩语言的纯正把握。
为了精美画面和写实风格的追求,电影不仅每一场戏的光影、色彩都极其考究,甚至布景、人物的动作、演员的服装和化妆等都力求完美,故事发生的场景也追求真实,为了获得实地感,制片组不仅将外景地选在杨维梅尔的生前居住地荷兰台夫特,还在当地搭建布景。
在荷兰台夫特出生的本范欧斯成为了负责影片置景的人选。
电影的故事改编自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故事里似有似无的情愫则给这幅画以神秘、浪漫和凄美之感,颇有一种让人叹息的味道。
反之,这幅画也给了这个故事以非同寻常的意味,使得整部影片弥漫着神秘感伤的气息。
在影片的最后,甚至有一段原画的定格画面,画中的少女对着观众微笑着。
这种微笑究竟表示了什么,背后的故事只能观众自己去品味。
二、《戈雅之魂》的大笔触
《雅戈之魂》是2006 年米洛斯弗尔曼导演的影片,影片讲述了西班牙古代的画家佛郎西斯科戈雅和他笔下两个人物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名画《西诺拉撒巴撒买西亚》的模特伊莱沙,和他们在19世纪初的西班牙乱世中的命运变幻。
这几乎名画《西诺拉撒巴撒买西亚》背后的故事,一幅看似很简单的油画背后隐藏着如此坎坷的人物命运,这不得不教人感叹唏嘘。
与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比,它的主题非常宏大,讲述了江山易主以及乱世中人物命运变化。
西班牙的富家小姐伊莱沙和传教士洛伦佐都曾经让画家戈雅画像,在画家眼里,他们一个是天使一般的人物,另一个却是魔鬼。
伊莱沙被教堂传唤,受到了非人的刑罚。
父亲想方法求洛伦佐营救,她却受到洛伦佐的强奸。
在父亲强烈的逼迫下,洛伦佐犯下另一个死罪,并因此逃亡到法国。
15 年后,西班牙被法国占领,浑身生疮并变丑陋伊莱沙终于被放出来,家人全部死亡的她就被画家戈雅所收留,洛伦佐却已经成为法国军队的领头人之一,光鲜亮丽,飞扬跋扈。
他不相信坦诚而且可怜的伊莱沙,疯狂地讥讽一直帮助伊莱沙的画家戈雅,并且宣布要处死他原来的主教。
马上,英军又占领西班牙,法军慌忙逃走,被抓回的洛伦佐被街头处死,他的惨相被画家画下来,此时,只有精神失常的伊莱沙为他送葬,越走越远。
《雅戈之魂》的故事非常宏大而充满风雨变幻,并对人性的真诚善良和虚假丑恶进行大笔的暴露,正如戈雅笔下的天使与魔鬼。
15 年后,法国占领西班牙,伊莱沙终于被教会释放,此时的她已经由于常年的监狱生活而变得粗野和丑陋,与以前的小姐模样截然不同。
15 年前沦为逃犯的洛伦佐摇身一变竟成了法军一个领军人物,他的魔鬼本性更加显现,他变成一个虚伪丑恶的小人。
在整个电影剧情里,人的命运非常变幻无常,整个电影浓缩起来就像是一幅古典油画。
电影整个的故事的几乎都是以画家戈雅为旁观者,即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剧情充满了天使与魔鬼的气息,像一幅人间与人性的图画,贯彻人的生死和生命的本源。
影片的色调昏暗,布景和演员服装都很考究,并利用了裸体、受难等古典绘画的元素。
在导演米洛斯弗尔曼精准的调度下,一切都像一幅主题宏大而严肃的油画。
它讲述了一幅幽暗油画背后(原画可能不是那样)一段幽暗的故事。
开头就是连续播放了几幅戈雅描绘的魔鬼和地狱的速写,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情境中去。
后来,影片甚至还忠实地展示了画家的作画场景,包括他各自为男女主角画像的过程。
三、延伸:绘画电影的历史
关于绘画的电影,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的概念,除了绘画电影。
绘画电影是后来人们人们总结的概念,它指对电影的绘画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样式。
早在德国先锋派时期,导演汉斯里希特就拍摄过一些图画组成的抽象的实验动画短片在苏联早期也有一些绘画叙事诗电影理论到五六十年代以后,在意大利、法国及
苏联等一些绘画传统比较深厚的国家,对电影画面造型结构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并概括出一些创作原则。
比如阿伦雷乃、罗贝尔埃桑和卡斯东蒂埃尔的《凡高》,彼埃尔卡斯特的《戈雅》或阿伦雷乃和埃桑的《格尔尼卡》等。
安德烈巴赞甚至在《电影是什么》里专辟两节来论述当时的绘画电影,可见其影响之大。
从电影画面造型的角度来讲,《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戈雅之灵》都不能算绘画电影,毕竟现代电影与古典画作构图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尽管两者画面都很考究尤其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两个电影没有专门来讲绘画或者艺术家,只是借鉴了某位画家的传世名画,发掘画作背后的离合悲欢。
它们,严格来讲,称不上绘画电影,姑且只能称画作电影。
然而,与画作有着些许相关的电影很多,在这些电影里,引用名人的传世名画居多,比如前几年孙健君导演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电影的故事由保护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展开。
一幅名画成为一个故事的起因,这种类似电影也不少,比如吴宇森导演1991 年的《纵横四海》,尤利斯马休斯基执导的2008 年电影《盗走达芬奇》。
《纵横四海》的三名主角,青梅竹马神偷下手的主要目标是朱尔斯谢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法国画家保罗德西雷特鲁伊贝尔的名作《女仆》。
电影作为西方写实传统的产物,的确与西方古典绘画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绘画与电影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中,有的画面造型借鉴绘画,有的内容讲述绘画或某位艺术家,有的,上文讲述的,是由一幅画展开一个故事,并把画家精神渗透进的电影。
一幅画就是一个宝藏,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所潜藏的是巨大的,迷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