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所以生育万物,显示出应有之姿容。

这就叫“发陈”。

这一时节之中,天气温,地气发,天地相应,温发相和,故万物滋荣。

相较于秋日早卧早起、冬日早卧迟起的要求,春天的养生法则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是说春天人们应多走走,在公园里散步,把冬日在身体里积蓄的潜能发散出来。

庭”,古时指屋外面,院子里面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广步”,是提醒我们春季要避免风寒。

春寒料峭,吹到身上,还是会伤害到我们宝贵的阳气。

俗话常说“春要晤”,就是同样的道理。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多给周围人一些鼓励、帮助的话,不光是对对方,对自己也会带来一年好运的好兆头。

所以古时的处罚之刑,不会放在春天,一定是秋后。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如果不遵守春季养生方法,会伤害到肝的功能。

这是因为,春属木,人体五脏之中,肝也属木,不按照春季养生方法行动,肝气得不到良好的滋养,本该属火、充满温煦的夏,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奉长”之资,反为“寒变”。

中医认为,春应于肝。

从饮食上: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

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补益脾胃。

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大枣、山药等;此外,要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物等。

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

因此,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达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

夏三月
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

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吴注》:夏三月,此谓蕃秀,蕃,音烦。

物生以长,故蕃茂而华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

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也。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夜卧早起,缓阳气也。

无厌无怒,宽志意也。

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

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长,上声。

夏气养长,人道应之。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痎,音皆。

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

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

至秋金王而令而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

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

夏令主长,秋令主收。

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

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此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氦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天地气交,天为阳,清阳日温。

地为阴,浊阴日腾。

阴阳相交,道气动,变云变雨。

立夏之后,万物生长,蕃衍繁茂。

草叶碧绿,鲜花含苞吐蕊。

鲜花得阳光雨露而竞相开放,秀色诱人。

值此阳气外泄,宜夜卧早起。

令人白天神清气爽,毫无倦意。

心情愉快,心志平和而无怒气。

风和日丽,宜外出旅游。

到大自然中去淘冶心志,这是适应夏气,夏三月养长之道。

何谓养长?缘于春生夏长,故谓养长。

夏三月孟夏时分,蛤蟆群鸣,蚯蚓频出。

栝楼生长,苦菜嫩绿青秀。

麦粒饱满,故孟夏第二个节气称小满。

孟夏时节,晴雨相间,阴雨多于晴好。

这时节,细菌病毒繁殖生长,人们易被感染,注意预防流行病。

中药对预防流行病有一定作用,自温病大家叶天士始,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为华夏人防治温热病、疫疠保驾健身。

仲夏螳螂生,伯劳鸟开始鸣叫,百舌鸟从立春始叫,夏至却不叫了。

鹿角脱落,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花开。

初麦有芒,芒种收麦。

收麦时要注意安全,预防过敏性皮炎。

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避免农药中毒(专题)。

南方已入梅,西到秦巴山地、贵州高原,东到长江中下游,南到南岭,北到淮河流域。

梅雨时节,梅子熟了,故称梅雨。

梅即霉,亦叫霉雨。

霉雨时节,空气潮湿,要注意食物发霉,预防霉菌感染。

夏至时,阴阳相争,白天长,夜缩短。

人们宜心静勿躁,止声色,饮食宜清淡。

季夏凉风始至,蟋蟀出,鹰初飞。

夏夜草丛中,萤火虫闪光。

季夏时节,树木繁盛,大雨时行,土湿暑生。

暑为炎热,小暑后出梅。

中伏入大暑,要预防中暑。

人之情,欲长寿而恶夭折,欲安宁而恶危害,欲名利而恶羞辱,欲安逸而恶疲劳。

四欲得,四恶除,人心舒适而快乐,四欲得在于治身以长寿。

但人们必须退嗜欲以治身,嗜财则财大气粗,嗜色则不啬而精竭,不治身而先夭,此非养生长寿。

《吕氏春秋》
请听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是仲夏时节,宁静中鹊飞蝉鸣,蛙声一片,静夜中自然而优美的乐章。

同时稻花香飘散在夜空中,人们祈祷着丰收,期盼着一个好年景。

辛弃疾触景生情,忧国忧民。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远天七八个星,近山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山河破碎。

和平中风雨欲来,收复山河忽见路转溪桥,充满着崇高的爱国情操。

正所谓退嗜欲以治身,宁静致远,养生长寿。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

天气以急,中医认为秋对应燥气,这里的“急”说的是燥气的性质:肃敛、不由分说。

燥气就是收敛之气,“燥”从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

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叫“桑拿天”,这个时期家里的衣服、墙壁、地板都是潮乎乎的。

可是入秋后,能明显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全变干燥了,这就是燥气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质。

地气以明,说的是地气一上来,就显出干燥的气象,所以我们经常用“秋高气爽”形容秋天。

为什么能够秋高气爽呢?因为燥气属“金”。

“金”又是什么概念?燥就是把一切都燥干的意思,而燥干了之后的东西就会很密固,就会收得特别紧,这就叫“金”,金气就是收敛之气。

什么叫金属,金属是收敛得最纯粹的东西,收敛之气最足。

像金子就特别明澈,而那些水晶之类的结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这个概念。

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敛之气开始发挥作用了,人就应该早睡早起。

晚上10点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死活是养不起来的。

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损肝胆,然后再夜里不睡觉,就更加损坏,所以现代男性的肝病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习惯在造病,别怨别人。

与鸡俱兴,金鸡报晓,早晨太阳一出来,公鸡就打鸣、活跃起来了,人这个时候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

属相中讲“酉鸡”。

酉时为肾精当令,所以这里的“鸡”代指肾精,“与鸡俱兴”就是人随着肾精的生发而起。

如果凌晨3点到5点人经常会醒来,这是生命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表现,因为这表示你身体的收敛之气没了,收不住阳气,天还没亮,阳气就飘到了体表,准备应对病人一天的耗散了。

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精不妄动。

说句实在话,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敛。

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非常少见,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

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都是“尽其天年”的。

人呢,现在成了抛开季节性规律的动物,随时随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体就会得病,还是逃不出自然规律(俗谓“天命”)。

以缓秋刑,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

秋后问斩。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把神收回来,使秋气平,让秋气不那么肃杀。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不要再往外扩散了,这样就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

此秋气之应,这是秋天时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

养收之道也,养收敛,秋天就是酉时,酉时主气味的味。

大蒜和辣椒气味最厚,但不入药。

古人认为大蒜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如人体的眼睛,小便。

大蒜气味厚重,吃后会流眼泪,小便有味。

中药虽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

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样,能吃多少吃多少。

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属于阴。

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如口,大便。

辣椒吃多了,会生口疮,肛门疼痛。

秋天就是味厚,果实,所谓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万物收获,要吃入血分的层面。

逆则伤肺,如果忤逆了它,就会伤肺,因为肺对应秋天。

冬为飧泄,飧是夕食,晚饭,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来了。

肺与大肠成表里,如果肺气虚弱,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

这些毛病冬天就会显出来。

奉藏者少,收敛气没收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很少,藏不住。

(以上内容为曲黎敏主讲的黄帝内经)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你们看,到了秋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就要变了,不能再夜卧了,而是要早卧。

也就是说,不能挨到十点半才睡觉了,在九点半就要考虑上床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秋天是开始收敛的季节,大地进入回收,阳气要回收啊,一切都在收敛。

“此谓容平。

”“容平”是什么意思呢?容就是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地需要一个平衡。

前面的春生、夏长,都是在往外扩散,往外释放,那么,到了秋天,就该收敛了,就要回过来调整、回收,以便达到一个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我们形容秋天时,常常会说“秋高气爽”。

到了秋天啊,天气会怎么样呢?会往上走了!结果呢,秋天的夜空就会非常的清朗,一览无余;月亮也会特别的清明,这就是“天气以急”的结果。

“地气以明”,“明”是“明澈”,这句话是说,到秋天的时候,地气也会往下走了。

结果呢,池塘里的水就会变得清澈。

春夏的时候,地气是向上的,所以,那个时候,池塘的水往往是浑的。

但到了秋冬季,地气往下一收,能把污垢冲击起来的东西没有了,那自然而然,水就能变清了。

到了秋天,因为天和地的气息都在内敛,在往回收,天地之间就会变得很明澈。

那作为人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到了秋天,晚上一定要早睡,要比春跟夏早睡一个小时左右。

然后,还要早起,“与鸡俱兴”。

我们佛家庄院子里有一只鸡,你们可以仔细观察它一下,看它晚上几点钟睡觉。

像现在这个时候(处暑节令刚过),天还没黑,它就会上到架子上准备睡觉了。

然后,到了早上,一大早它就起来了。

秋天的这个时候,早上鸡叫,差不多也就是五点左右的这个时间。

过去古人闻鸡起舞,听到鸡叫了,就要爬起来,开始要舞剑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以缓秋刑”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时候,有这个秋煞——秋天的煞气是很重的。

在古代,犯人要到秋天才问斩。

因为秋天的时候,万物会产生肃杀之气,人也会产生这种杀气。

所以,古代的战争都会在秋天发动,因为在这个时候,士兵的杀气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这是自然之道。

人在秋天这个季节,很容易产生杀心,情绪很容易变得激昂。

所以,在这个时候,气如果收不住,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此,到秋天的时候,人一定要通过早睡觉来慢慢回收,以“使志安宁”。

不然的话,还很容易出现悲秋的情绪。

秋天的时候,人很容易觉得伤心,尤其是男性,很容易悲愤激昂,正因此,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悲秋的诗篇,像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当然,现在的文化人也会悲秋。

而且还不光是文化人,很多人都有这个状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夏天都呆在空调房里,该散发出去的气息没有散发,该补充的没有得到补充,该成长的没有成长好,结果,一到秋天,自然而然,一些急躁的东西就会产生了,就该犯病了。

病一犯,心情当然不好,种种的状况也就会产生了。

那秋天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好地收养神气,“使秋气平”,让这种萧杀之气能够平和地过去,悲秋的情绪也就不会产生了。

“无外其志。

”就是不要让神志外泄。

秋天时,神志如果外泄出去了,没有回收,那到了冬天,就会出问题了。

出什么问题呢?“逆则伤肺。

”秋天伤了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飧,音sun,就是晚上吃的饭。

秋天的时候,神志如果没有往回收,没有收住,那到了冬天,晚上就一吃饭,就会觉得肚子里像吃了块石头一样,就会消化不良。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体内的阳气没有藏住,没有收好,消化的能量没有了,消化的功能也就失去了。

消化不良了,吃的东西消化不了,就会泄吗,就会拉肚子、胀肚子。

秋天如果没有养好,冬天奉藏者少,就会出现这种状况。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四季之中,冬季是藏的季节,五脏之中,肾是主藏的脏腑。

所以冬季是养肾的季节,冬季养肾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无扰乎阳”。

冬三月阳气闭藏的目的是为了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即蓄养阳气,到春季的时候有充足的阳气供给生命的生发,所以不能打扰、干扰阳气闭藏。

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就是阳气闭藏的时段,人体的阳气要通过睡眠得到蓄积补充,如果在深夜熟睡的时候老有人打扰你,你将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会觉得特别难受,而且第二天会无精打采。

这就是阳气不能闭藏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垮掉。

如果你将树根刨起来,暴露在地面,阳气就会散失,生命就会消亡,到来年的春天这棵树就不能发芽生长。

这就是“无扰乎阳”的原因。

《内经》中还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说如果冬天没有保护好阳气,被寒邪所伤,到了来年的春天就容易得温病,温病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传染病。

冬三月养肾的具体措施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三月的主题是养藏,养藏就是养肾。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第一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天夜长昼短,是为了让阳气得到充分的闭藏,生命得到充分的休养。

冬天不要辜负漫漫长夜,天黑睡觉,一直要睡到太阳出来了再起床,这是我们的阳气闭藏是否充分的时间标准,也是我们冬天养藏的时间标准。

其实,冬三月遵循的仍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基本规律。

第二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将自己的心事、情志藏匿隐伏起来,不要暴露,不要让别人发现,不要被外人看出来;就象有什么私心似的,就象已经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暗暗的高兴,不要再到外面去寻觅了,冬三月就是要玩深沉。

第三是“去寒就温”。

冬三月养藏之道的目的是为了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使阳气闭藏的越严密越好。

房屋要关严实,睡觉要多盖被子,出门要多穿衣服,甚至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这样做就可以去寒就温,就可以达到藏的目的。

第四是“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无泄皮肤就是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因为出汗可使阳气外泄,阳气就不能藏了。

所以,冬三月尽量不要运动,不要出汗。

治疗的时候也要尽
量少用发汗的药,少用汗法。

虽然现在有人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但是不同季节运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按照《内经》的要求,冬三月要以静为主,以藏为主。

以上措施的目的就是要从形体,到动作,到心灵都处于闭藏的状态,顺应冬三月养藏之道。

养藏就是养肾。

经过夏日生冷饮食肆虐,不少人的肠胃有所损伤,建议:秋季养收,奉冬之藏。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夏日生冷饮食的损耗,所以除燥与进补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五谷为养白色食物赶走秋燥
“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

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

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

其中小米最被国人推崇,小米属热性,黄色,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

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

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

另外,各种豆类比较适合在冬季食用。

在腊八那天,传统民俗要熬腊八粥,粥中就加入了芸豆、红豆等各种豆类,这也是非常顺应天时的。

在古代中医看来,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谷物,也是对人体最为滋养的。

五谷被看做各种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每顿饭中,中医认为应当多吃主食。

目前,秋高气爽,但“燥”字当头,为了避免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当以润为主,而五谷可以养人,所以就要多吃一些。

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的是白色。

要想达到润肺的功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例如米面等。

五果为助果核果肉浑身是宝
《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在秋季,水果的品种非常丰富,如梨、葡萄、苹果、橘子等,果肉和果核(坚果)各具营养。

果肉为了滋养果核而存在,因此坚果类如杏仁、核桃仁、松子仁等都是营养成分充足的好东西。

此外,梨、葡萄等的果肉同样也有润泽之效。

不过,梨性寒,若是肠胃不好,生吃则可能会腹泻,不妨熟吃。

(食方一:银耳、秋梨、红苹果、冰糖、莲藕汁熬制成汤,酸甜可口,润肺祛痰。


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
《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

而对于肠胃较弱的老人来说,由于各种肉类不易于消化,可以在吃肉的同时小酌一些淡酒,并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葱、姜、蒜等,以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

在秋季,进补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但也不适宜大补特补,老人可以吃一些小牛肉炖萝卜汤,滋养身体。

五菜为充疏通气息易于通便
《黄帝内经》中的“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

一般来说,各种蔬菜在古代作为饥荒时的补充而存在。

而在现代,蔬菜则是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秋季,多食蔬菜可以疏通气息,易于通便,滋润秋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即粟、豆、麻、麦、稻。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果:《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果即:李、杏、枣、桃、栗。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

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 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

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是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硬果。

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

“五果”尽量生吃,才能保证养分中的维生素不受烹调的破坏。

鲜果加工成干果,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

硬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五畜”是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

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

“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

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出处:(《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药物之统称。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治疗,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而强调药治和食养相结合的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谷、肉、果、菜对五脏之气有补益作用,宜兼而食之,气和味合,便能达到补益精气的效果。

后世医家都宗《内经》之旨,并时加阐发。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千金要方》)
金元时代的医学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时攻邪居先,食养善后。

他说:“余虽用补,未尝不用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

故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

”(《儒门事亲》)
此条说明我国古代就已对合理的营养膳食提出了卓见,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