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十年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 (1927-1937)
• • • • • • • • • • •
一、社会背景与文坛总体特征 1、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 伏的历史时期。 国家模式是‚以党治国‛,即从中央到地方强化国民党的 统 治,党军统一,党化意识形态。 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国民党的权威受到中国共产党、国民 党地方军事实力派、日本帝国主义三重挑战。 民族经济继续发展,但由盛而衰,1931年是一个分界线。 文化上国民党推行“党治文化‛ ,指一种介于专制与民主 之间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体制化了的社会控制模式。
等文,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可全盘否 定,强调对于古代、民间、外国文化‚都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e,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1933年11月,周扬作为左联领导人发表《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要 求 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的具体地描 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真实与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
• 河上肇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 • 义者都曾受到他的影响。李大钊、李汉俊、李达等。
b, 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1927年大革命失败,许多进步文化人聚集上海,倡导者 们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处于低潮时期,但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提倡能够推动政治上的持续革命。 郑伯奇曾回忆说:‚ 我们觉得这么多进步作家聚集上 海,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办一个刊物,提出新的文学运动 一定会发生影响。政治革命暂时受了挫折,先从文艺战线 上重整旗鼓,为迎接将来的革命高潮准备条件,岂不是很好
• 三、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 • 1、后五四文学概念 • 指1927年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 与传统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在精神立 场上,后五四文学坚持五四文学倡导的民主与科 学精神,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作为 思想追求的方向和内核;在艺术审美上,后五四 文学继承了五四文学兼容并包、中西交融的传统, 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尝试与探 索。
鲁迅还指出:‚一切文艺故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 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 未必都是花。‛ 茅盾写了《从牯岭到东京》,一方面肯定文学描写劳苦 大众是对的,一方面指出不应将小资产阶级抛弃,同时批评 创造社、太阳社对五四传统的否定。 论战持续了一年,引起国共两党的注意。国民党提出以 ‚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来统一文坛,企图扼杀革命文学、 无 产阶级文学。 共产党指示创造社、太阳社停止与鲁迅论争,派代表与 鲁迅会谈,成立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 剿。
郭沫若在化名杜荃写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说 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 是 二重反革命‛,‚是一个不得志的Fasist(法西斯蒂)‛。 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文学》、《文 艺 与革命》等文进行反驳 。鲁迅反对所谓‚组织生活论‛、 ‚工 具论‛,指出:文艺‚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 记 录‛,如果将文艺等同于政治,那就‚踏着‘文学是宣传’ 的梯 子而爬进唯心的城堡里去了‛。
这篇文章仍然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教育性, 强调作家的立场、世界观,对现实主义探讨不够。 当时周扬还不能从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对立统一把握 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对于创作的重要。文章批评 和 反思了左翼文学存在的偏向,即‚忽略了艺术的特 殊 性,把艺术对于政治、对于意识形态的复杂而曲折 的关系看成直线的、单纯的‛。虽有局限,但超越 了 革命文学的组织生活论、工具论。
b, 成立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并尝试运用马克 思主义文艺批评观关照现存的文学现象。 c, 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 力输入苏联及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据统计19191949全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 联时期翻译出版有700种,占40%。 d,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撰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吗?‛ C、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文学观点受到苏联和日本等国无产阶级文学运 动中左倾思想的影响,苏联‚文化派‛的理论主张‚文艺 组 织生活‛论成为革命文学的理论基础。 2、革命文学论战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的同时, 对五四 新文学进行了全面的清算。
• • • • • • • • • •
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 五四时期为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 • 主义进行了输入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 • 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经过三次大的论 • 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 • 战、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 • 影响逐步扩大。 • 比如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 • 命》,他自己说:‚此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 • 转换期‛。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来自百度文库
• 共产党的文化努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即超 • 越于党派意识形态及党派斗争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 许纪霖、陈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
• 2、文坛总体特征:
• 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逝了,新文学 • 公共空间有所衰落,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动变得空 • 前的政治化。 • 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
《文化批判》第一号上的第一篇论文是冯乃超的《艺术与 社会生活》,先后点名批评了胡适、叶圣陶、鲁迅、郁达 夫、张资平等人。说叶圣陶‚只描写个人与守旧的封建社 会‛,‚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典型的厌世家‛。批评鲁迅 更 难听。 ‚鲁迅这位老先生——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是常从 幽 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 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时常追怀过去 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 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
2、 作家主要构成 a, 民主主义作家群,包括五四时期文学的开创者冰 心、叶圣陶、郑振铎等;2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 老舍,巴金、臧克家及30年代登上文坛的曹禺等。 b, 自由主义作家群,理论上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 秋、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胡秋原、苏汶等。 创作上包括徐志摩、闻一多(新月派)、沈从文、 废名(京派)、施蛰存、穆时英、刘鸣欧(新感觉 派)、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现代派)、林 语堂(论语派)等。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对五四新文学进行了全 面的批判与清算。 什么是革命文学? 在《革命与文学》中,郭沫若指出:革命文学是‚表 同 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 李初梨在《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里提出:革命的文 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意图 形 象化,就可以‚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把文学当 做 组织革命的工具。
3、‚左联‛的成立 •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 成立大会有40余人参加,选举鲁迅、沈端先、冯 • 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非七人为常 • 务委员,茅盾、周扬从日本回来后也加入左联。 • 1936年春解散,存在6年的时间。 a, 出版刊物 • 左联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蒋光慈)、 • 《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北斗》(丁 • 玲)、《文学月报》(姚篷子、周起应)等。
• 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 三是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及其他多种倾 • 向文学彼此抗衡,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的文学。 • 二、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 1、革命文学的兴起 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成 立, 创办《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月, 刚从日 本回国的后期创造社成员冯乃超、李初梨、彭 康等创办《文化批判》。 同时,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 月刊发生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