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论文
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王爱钦
学校: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联系方式: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地理教学中既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又要创造性的掌握地理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缺少提问的习惯、勇气和氛围。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极富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创新。
关键词:问题意识习惯氛围激发创设
善待
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了问题教学理论,他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它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在“困惑—问题—探究—解决”过程中既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又创造性地掌握地理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淡薄甚至缺失,日渐成为老师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缺少提问的习惯:学生自古就认为老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是真理,肯定没有质疑的必要,而如今知识更新迅速,书本知识和老师掌握的知识很容易被过时淘汰;此外许多学生学习中有一种自小养成的惰性,懒得思考,当然没有提问的习惯。
2.缺少提问的勇气: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许多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了诸多问题,但由于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学识浅薄而感到没有面子,或所提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大被认为故意捣乱而使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缺少提问的氛围:传统教学满堂灌,课上学生没有一定的提问时间和空间,课后缺少提问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不想提问也提不出问题;另外,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解答时不热情或敷衍了事,或日久遗忘解答,没能把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老师的一次不经意地“忽略”往往会成为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导火线。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极富个性地学习,亟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激发提问动机,使学生想问:根据奥苏•
伯乐的成就动机观,潜在的动机要通过个体实践活动并不断地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学生经常把取得学业成就看作获得地位和自尊心的先决条件,这种动机会使他们产生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和期望的意识,并力图去保持他人的赞许和认可,所以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学习“太阳能的利用”,可结合现实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光热,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保持多少度夹角?这个夹角需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吗?顶楼以外的居民如何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居民小区如何管理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这些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紧密结合,学生易获得成功的满足。
此外,教师须把握好作业、练习、测试后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了解学生出错的情况,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知识体系的漏洞,发现学习上的盲点,及时调整学习的状态,力求投入、产出的良好效益。
2.创设提问情境,使学生能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有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问。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给学生做好示范,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能“跳—跳够得着果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
学生在层层剖析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逐渐领悟出提问的一般模式,进而主动地模仿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大气环流”可就其标题进行提问:何谓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就是三圈环流吗?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提问,真正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人们的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发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专访调查真实案例,从活动情境中提出问题。如学习“城市交通问题”,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考察,十字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方向、流量有何日变化?如何加强城市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当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为迅速赶至事故发生地,可借助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捕捉思维的灵感。
3.善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愿问:科学合理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沟通;既能正确逼近,又能反向递推;既能直线延伸,又能主体渗透;既有辐射的多触角,又有聚合的闪光点,使学生思维训练真正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把教材、
学生、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摒弃照本宣科或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平等、开放、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消除学生在提问中的恐惧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为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搭建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张扬个性,显露灵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有独立见解的好问题应运而生。例如学习“城市化”,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此现象能称为逆城市化吗?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的衰退吗?卫星城、新区的建立与逆城市化现象有何关系?同时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甚至一些看似“捣乱”,“钻牛角尖”的问题亦应巧妙应答,发挥教学机智,多鼓励,少指责,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人曾称教师为掌握金钥匙的人,那么可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种良好的意识还将有助于每个人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