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语气词,啊。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即颜回,孔 子的弟子。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能忍受
(《雍也》)
8.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
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
态度生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知道。 比不上,赶不上。 以……为快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喜爱,爱好。
者。”(《雍也》)
9.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 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 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 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饭疏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爱,爱好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也”表判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省略介词“以”后面的宾语“之”,应为
“可以(之)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动词(择),应为“(择)其不善者
而改之”)
课文解读
古代对男子的尊 连词,表顺 称,这里指孔子。 承,然后。
同“悦”,
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说。 按时。 温习。
介词,从。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了解。 生气, 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学而》)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 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 “学”与“习”统一起状来元成才路 。学了知识,时常去 复习它,这是愉状元快成才路 的事。
11.请简析第九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这句话。
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 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 要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 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 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指逝去的一切。
停,停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 温故而知新 (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 知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 之
连词,表转折, 迷惑,意思是感到
然而,却。
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副词,就。
疑惑
(《为政》)
7.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 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 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儒家 经典《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这状元成部才路 著作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 师传授的知识。
3.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 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 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 省、检查自己:忠实、诚信、学习。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新课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名言都是出自于哪里? 《论语》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2. 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 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难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
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样的)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状元成才路
而 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顺承,然后 ) 状元成才路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又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
“夺”原意是“夺走”,这里是“改变”的意 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 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 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状元成才路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状元目成才路 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 定信念,矢志不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即卜商,字子夏, 孔子的弟子。 广泛。
指军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罕》)
用比较来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 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志向是很困难的。这句 话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 军之帅相比。
13.请解读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
状元成才路
3. 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 状元成才路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 为人处世之道。(重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名片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 “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
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 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 人态度。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多次进行自 我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状元成才路
原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 高境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温习,复习。 得到。
动词,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过的知识。 介词,凭借。
(《为政》)
6.“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 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 温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可见,“温故” 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求篇章、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
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
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
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通过孔子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
做人等方面的论述,阐明学习应有谦虚好学的态 度,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个方面也 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学习方法,对后世 教与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状元成才路
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 西,如天上的浮云状元一成才路 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 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几个人,不一
于此,意思
好的方面,
定实指三人。
是在其中。
优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连词,表顺 承,然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迷惑,
疑惑。
上天的意旨。
顺从。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
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所欲,不逾矩。”(《为政》)
越过。 法度。
5.孔子在第三章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思想
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 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 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状元成岁才路 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 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 接着是“朋友”,然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 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 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 这个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品质。
同“又”,用于
立身,指能
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字词学习
曾子( zēnɡ) 吾( wú )
三省吾身( xǐnɡ)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 罔(wǎnɡ)
殆( dài )
箪( dān ) 堪( kā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状元ɡ成才路ōnɡ) 焉( yān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状元成才路 论语( lún )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吃粗粮。
弯着胳膊。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0.请简析第八章孔子所阐述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 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
代词,这, 指河水。
(《子罕》)
将逝去的一切比作河流,说明时间一去不返。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忠告自己,也在忠 告弟子和后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12.谈谈你对第十章的理解。 孔子在河岸上,一定是仰观俯察,再看河中的流水, 因而兴起感叹。他所说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 包罗万象。就天地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 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 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 活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 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 天、地、人如此,因而万事万物皆不例外。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坚定。
矣。”(《子张》)
14.怎样理解第十二章中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博学”指广泛学习从而学问渊博,“笃志” 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的意思是既要广泛地学 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指学习要既博又专。
深入探究 1.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 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该章把高尚的情操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 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 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 说明孔子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比喻, 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了自 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状元成才路
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情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文体知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
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因其偏重于只
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