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思想
浅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

浅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浅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摘要: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是“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32年的教育职业生涯中,他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用全面和谐教育开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用师本主义理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差生成长,育师和优师并举。
关键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师本主义;差生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长达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想学生之所想,思教师之所思,虑家长之所虑,寻育人之真谛,孜孜不倦的将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
正如他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所述:“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一、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学而明确的教育思想。
校长不应该是“行政干部〞,而应该成为教育思想家和教学论研究家,是全校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
他认为,教育思想应该以“如何促进人的开展〞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应该来源于实践,在充分吸收的根底上再次加工创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
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导必须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者和教学工作的典范。
他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民主的原那么,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在教学和教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聚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讨论,将结果凝练成学校的意志,再推广到每一个学校工作者身上,成为他们身体力行的向导和学校认同感的一局部。
恰如他所倡导的那样,“领导普通学校的艺术就在于: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级的教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聚集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巨流。
〞二、用全面和谐教育开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全面和谐教育开展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与根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言在教育领域,教育思想家们通过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广受关注,他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本文将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第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的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社会发展和语言的重要性。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社会环境对其认知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区域前进理论”,强调儿童发展的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中发生的。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实践,儿童能够通过内部化和协作建构知识。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儿童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和社会交往的工具,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的“区域理论”认为,语言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助人为乐”的概念,即儿童通过与有经验的成年人互动,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工作者通过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工作者强调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我决定。
他们鼓励儿童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教育中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儿童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
其次,教育工作者注重儿童之间的合作学习。
他们鼓励儿童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和讨论,通过互动和分享经验,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论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任何一个孩子都想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的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
因此,我们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火花。
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就需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激发这些学困生的兴趣。
教师: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个我也很清楚。
可是,如何才能调动这几个对学习似乎已经无望的学生的积极性呢?我有时在课堂上也会穿插一些游戏或其他形式来活跃气氛,但他们几个刚开始很有精神,能够参与进来,但后来似乎不太管用。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教师:那要怎样做,学生的兴趣才能持久呢?苏霍姆林斯基: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
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这些疑问会促使所谓的“学困生”不断思考。
思考使学生的大脑飞速地转动,更好地探究事物的本质。
教师:我也深知思考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但如何促使这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来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这就需要你首先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启发他们对书籍中的内容不断地思考。
教师:课下我也和这几个学生交谈过,他们也思考了我上课时布置的题,也认真地读了教材内容,但仍想不出来,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我说的“书籍”不仅仅指教材。
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则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此,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课外阅读的。
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多读一些有价值的课外书。
教师:课外书?关键是他们几个连最基本的教材和课后的习题都不太会做,我没法安排时间让他们读课外书。
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预防

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预防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预防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教30多年中,为了研究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他先后对20XX多户家庭的孩子的遗传、日常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难教学生》一书,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具有奠基性贡献的学者[1]。
他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业不良学生形成原因的分析1.学生健康状况不佳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考察,他发现,“这些学生中所以有85%的人学业落后,知识贫乏,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以及留级,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2],而且这些毛病在学生活泼好动特点的掩盖下往往不易被察觉。
这些学生看上去很健康,气色很好,但仔细研究他们的健康状况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体内有某种潜伏的毛病。
这种亚健康状态使他们失去了较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脑力劳动乃至整个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健康。
不经常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就不能想象有成功的教育。
2.早期教育和所处环境不利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再加上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得难管、难教,学习成绩差,学业跟不上,与学生的早期教育或所处的环境不良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孩子之所以变得难教,变得学习困难,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人那里得到对他的发展来说是应当得到的东西”[2]。
他通过举例说明了那些在童年早期被野兽掠走的兽养学生,若干年后虽然被救回到人类社会,却没有一个能被教育成完全合格的人。
这些野孩的事例无可争辩地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教育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将很难对其进行教育。
同样道理,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他们的“关键期”受到丰富的、健康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可认识的,可教的。
尽管至此已经过去几十年,他的学生观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对指导和鼓励教师有着重大的意义。
他的学生观影响并指导了当今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者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性假设的界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出路,也为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新。
标签: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观;教育的启示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教育观的基本构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在教育界享有盛誉,他一生创作颇多,尤其是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中体现出了他在教育思想方面人性化的学生观的独特视角。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意识的载体。
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不是产品,不是通过学校的加工而批量的生产产品。
当代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意识,使学生成为他自己。
教师的任务就是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一)学生是可认识的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这个世界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1]。
他所说的抽象的学生指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被认识的,都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都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尊严、自我兴趣和自我潜能的能动的主体。
学生是生命的载体,是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能力的个体。
学生的个性是多样性的、他们生长的背景、学习的能力、思考理解的能力也因人而异。
作为教育者,应该看到儿童的个体性、独特性,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个儿童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每一学生都是他们父母的骄傲,都是有待发现的宝藏。
将学生视为“抽象人”是非教育的体现,人被抽象化为某类群体,学生完全被“物化”。
具体人教育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因此教师很难用统一的模型来为每个学生制定量化的人生目标,更不能以格式化的教学过程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思想家、法学家,在九十年代苏联帝国亡解体之前,他的理论博大精深,被视为苏联社会发展的理论引导者,包括教育思想在内,它在当时月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以“反资产阶级和反俄国封建制度”为宗旨。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苏联式共产党民主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活跃的社会分子。
首先,他认为应使用军事化的方式来管理教育,让共产主义的精神与苏联的封建精神统一起来;其次,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去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开发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最后,他敦促学生担负社会责任,履行共产主义公民义务,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刻画出当时苏联的政治、文化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一个密切联系实践和理论教育的完全系统中获得双重收获——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全面的实践教育。
因此,全面的实践体验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其社会责任感,并增强其社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拥有丰功伟绩,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当时苏联的教育形态,对政治和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更加凸显了实践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形式,并以此更加严格地检验和分析现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启示

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启示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今年学校的领导给每位老师都发了一本,我有充足的时间细细研读,接下来从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中感受到的震撼。
巴甫里克是老师眼中的学困生,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孩子,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儿童。
可是作者明明记得他在刚入校时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去田野树林旅行的机会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力非常精细,能敏锐的察觉到隐藏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果然巴普里克在自然学科上的表现惊艳了整个学校,他培育的苹果树枝成活率极高,并且能总结出顶端的嫩枝会使成活率更高。
这种表现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巴普里克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强,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进步,最终考入农业学院。
成为农艺师。
我想起那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把教育神化了,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将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老师。
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案例告诉我,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不总能在同一时间达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是真的无法避免的,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善于发现孩子擅长的领域,加以引导和肯定,有一天,他也能绽放自己的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后进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后进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后进生教育)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后进生工作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称“后进生”工作是班级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后进生”是学校里一个正常而又特殊的群体,我们通常叫做“差生”,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词典里,是没有“差生”这个词语的。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把在各方面有缺陷的学生称为“差生”,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和具体实际,称他们为“后进生”、“学习困难生”、“头脑迟钝的学生”等。
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工作?——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们的很多教师往往偏爱优等生,而“后进生”则往往受冷落或歧视,这种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彻底转变对“后进生”的偏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挖掘出来,使之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并由此而享受到这种创造性劳动的幸福。
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歧视“后进生”的陋习,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认真分析并找出“后进生”落后的原因。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每一个“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个别谈话、调查了解、家访和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为每一个孩子做了跟踪调查记录。
他整整花了10年时间,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表现,对3700多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积累教育教学资料2000多本。
通过详细地调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和学生思维的“沉睡”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
——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是加强阅读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在调查和研究部分“后进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要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思想——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在欣喜于教育迅猛前进的同时,不难尴尬的发现,当今真正的教育理论构建的还比较薄弱,浮躁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时常烙印在各种概念化的教育名词上,口号式的大旗也常常在人的眼前晃摇。
过滤掉五颜六色的泡沫,当我们用平静的心境俯身走进真正的教育理论时,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思想,什么是大师。
谈到教育理论,我们不能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扎根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有功不居,有官不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撰写了40多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
他的光辉人生,被世人称为“教育的百科全书”。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出版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对教师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读罢此书,有诸多感悟,在此就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教育与大家共同商榷。
首先摘录书中的几个事例:巴甫里克,在学习上是一个被称作“思维迟钝的孩子”,同班同学已经能够把字母拼成音节并大声朗诵出来,他却连把一个字母与另一个字母区别开来还要费很大的力气。
对他必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比在别的孩子身上多两三倍。
一道习题,甚至最简单的一个从属关系,他都要考虑半天。
——按我们的叫法,巴甫里克是“后进生”。
他升入五年级时,女教师甚至把这个孩子犯过的各种语法错误的一览表和一张需要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交给五年级的老师。
但在五年级,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增加了一些要动手的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乐趣,其中的植物课他最有兴趣。
教师发现:“他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
”他不但能够巧妙地给果树嫁接,还提出不通过嫁接就直接培育树苗的想法,并自己建造了一个温室,培育出树苗,总结出从树的哪部分取下的枝条能活,哪部分取下的枝条不能活的经验……这次实验以后,巴甫里克学习上恐惧的心理消失了,他回答问题不用回忆书本上哪个地方写什么,而是一边回答一边思考,从他的见闻和体会观察中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几年过去后,他培育出了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后来考上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
(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米哈伊尔,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
在他看来,作文是一种“高不可攀的顶峰”,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
结果在离8年级结业还有3个月的时间,他退学了。
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
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
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
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
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
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
一个思想折磨着我: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93条,《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阿辽沙,对植物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弄不懂,生物老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他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并产生了逆反心理。
有一次,生物老师在路旁栽上自己培育的栗树苗。
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阴道去观察。
到时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
”当全班同学来到林阴道时,教师惊呆了:栗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
在学生垂头丧气的时候,阿辽沙的目光里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86条,《致未来的教师》)……此的事例在书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我们原先称之为“差生”,后来又叫“后进生”,现在则叫“学困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给教师的建议》中至少有14条做了深刻的阐述,试分析如下:一、“差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差生”是“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
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P17]但是,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
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书中的费佳。
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米哈伊尔就属于这类学生。
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书中的彼嘉、彼特里克。
二、怎样教育这些孩子1、找出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P318)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P501),“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总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交织在一起的”(P502)。
二是教师教育方法的粗暴,如上面提到的阿辽沙。
三是,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如费佳。
2、“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学习困难’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P50-5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
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3、分别对待。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千万不要光让他听别的学生流利回答,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P31)“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否则,“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成一种痛苦的屈辱”。
(P503)提问题时也应注意技巧,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P155)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番工夫。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又耐心。
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技术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P325)4、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教育像费佳这样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他们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他们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
如三个牧羊人涂炭灰的故事,这些习题使费佳他们倍感兴趣,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环球旅行”,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旅行——上思维课,既生动有趣,又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说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小制作评比、根据当地实际参观茶园茶厂、做“潮河的明天更美好”等社会调查、参观五征工业园等等,可激发形式的学习兴趣。
5、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享受到成功的自豪感与自尊感,从而树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P320)“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
”(P330)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认为,那些经常给“差生”的作业判“两分”的教师是不人道的。
那样只会给学生带来这样的心理负担:“我得的是两分,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
他说就会耍滑头,说谎话,把“记分册”看成一条鞭子。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学生判两分,他经常告诉差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
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你再努点力,就一定能得到好分数。
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里来,咱们一起想一想。
”他的体会是,“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朵。
他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费佳、巴甫里克、米哈伊尔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却是不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否则必然会像彼特罗芙娜一样而自责。
我们所搞的“校园群星”评选活动,就是突出学生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树立自信。
6、教师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
优等生在多数教师的眼里,往往受偏爱,而“学困生”则往往受冷落或歧视,这种教育观念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们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主要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引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明洋思人是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差生”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优生可以给你带来欢乐,“差生”也会给你带来惊喜,苦辣酸甜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财富,我们将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正确的教育思想,认真组织学习好“双百”建议,使困难生的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深入。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在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则说的更为直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
关爱学生,特别把爱洒向“差生”的心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
这种爱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