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说课稿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1
❖ 说教材 ❖ 说教法 ❖ 说学法 ❖ 说目标 ❖ 说教学过程 ❖ 说板书 ❖ 说反思
2
一、说教材
❖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中 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它叙述的是古时候 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 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 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 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 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4、(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
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分析: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
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
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
课的难点。
6
五、说教学过程
7
日出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22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3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 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3、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可取吗?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 该向他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0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 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
8
日中
9
日落
10
11
12
两小儿辩日
13
自读试一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清清凉凉
孔子不能决也。
伸手 热水
判断
孰 为 汝 多 知乎!”
谁 说 你 知识
17
研读课文
1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 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初出 1如车盖 2沧沧凉凉
(近—大)
视觉 判断
(远—凉)
感觉 推论
日中 如盘盂
如探汤
(远—小)
(近—热)
18
19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 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 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 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21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4
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dòu yú cāng
辩斗 盘盂 沧沧 凉凉
tāng shú rǔ zhì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15
看谁讲得好
要求:讲述生动、内容 完整、 语言流畅
16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向东
辩论 争胜负
(孔子)问其故。
缘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认为
距离
正午
及日中则如盘盂,
3
二、说教法
❖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 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 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 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 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4
三、说学法
❖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 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 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 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 中蕴涵的道理
5
四、说目标
❖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 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 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