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03 解热镇痛抗炎药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3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20120311)

药物化学(3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20120311)

CONH2 OC2H5
乙水杨胺
乙氧苯酰胺
(3)羧酸酯:双水杨酯、贝诺酯等。
COOH O O OH
双水杨酯
COOH
OCOCH3 阿司匹林
HO
NHCOCH3
对乙酰氨基酚
COO
OCOCH3 贝诺酯
NHCOCH3
典型药物:阿司匹林(Aspirin)
COOH
1
OCOCH3
2
1、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2、理化性质: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乙醇中易
● 几类药物作用机理及用途比较: 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与阿片受体结 合,多用于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严重外伤、骨 折引起的疼痛等)。如吗啡、美沙酮等。 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作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 系统,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阻断前列腺素等的合 成。多用于钝痛(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如阿 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甾体抗炎药:主要是抑制磷脂酶,阻断花生四烯酸 的合成。如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等。
HNO3
OH
HO
H2SO4
Fe/HCl
NO2
H2O
(CH3CO)2O
HO
NH2
HO
或 CH3COOH
NHCOCH3
4、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P50) 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炎抗风湿作
用。这可能是其只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 合成,而不影响外周组织的前列腺素合成的结果。 临床上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等。
CH3
. H3C 5 4 N
1
CH2SO3Na H2O
H3C
N 2N
3O
1、化学名称:[(2,3-二氢-1,5-二甲基-3-氧代-2-苯基1H-吡唑-4-基)甲氨基]甲烷磺酸钠盐水合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PPT课件

《解热镇痛抗炎药》PPT课件
现状
目前,解热镇痛抗炎药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发热和炎症等症状。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上市,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种类和疗效 也在不断提高。
市场需求与应用领域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解热镇痛抗炎 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疼痛 、发热等症状的发生率增加,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的需求更加 迫切。
05
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过敏反应
皮疹、荨麻疹、红 斑、瘙痒等
肾损害
尿量减少、血尿、 肾功能异常等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
肝损害
黄疸、肝功能异常 等
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 板减少等
预防措施与应对策略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 滥用药物
按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药 物,避免超量使用
06
市场前景与行业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
全球解热镇痛抗炎药市场规模 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保 持稳定增长。
亚太地区成为解热镇痛抗炎药 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中 国和印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疼 痛患者数量增加,解热镇痛抗 炎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政策法规对行业影响解读
02
不同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体温调 节中枢的抑制程度不同,因此解 热作用也有强弱之分。
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 质如前列腺素等的释放,降低局部痛 觉感受器的敏感性。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痛觉向大 脑的传导,提高机体的痛阈值。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反应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 反应。
剂量调整

药物化学课件: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_图文

药物化学课件: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_图文
96
六 、
97
98
非甾体抗炎药
吡罗昔康(piroxicam) 炎痛昔康
结构与命名
43 2
1 4H-1,4-噻嗪 2H-1,2-噻嗪
2-甲基-4-羟基-N-(2-吡啶基)-2H-1,2-苯并噻嗪 -3-甲酰胺-1,1-二氧化物
代表药物
64
非甾体抗炎药
结构和命名
1
2
1
23
2-[(2,3-二甲基苯基)氨基]-苯甲酸
2-[(2,3-dimethylphenyl)amino]benzoic acid
65
非甾体抗炎药
理化性质
1、其氯仿溶液在紫外灯下呈强烈的绿色荧 光; 2、其硫酸溶液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 随即变为棕绿色。
66
27
对乙酰氨基酚 (1893)
临床上用于发热、头痛、风湿痛 、神经痛及痛经等,其毒性低于 phenacetin。在paracetamol上市50 年后,才发现它是phenacetin和 acetanilide的体内代谢产物。它的 解热镇痛作用与aspirin相当,但 无抗炎作用。
代表药物
解热镇痛药
salicylic acid和胆碱成 盐后,加速salicylic acid的吸收,口服后血 药浓度在痛药
阿司匹林铝
aspirin的盐类衍生物 ,在胃内不分解,因 此对胃无刺激。
赖氨匹林
对胃刺激小,水溶 性好,可制成注射 剂,起效快。
14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药物
8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9
解热镇痛药
1875年Buss(巴斯)
首次将水杨酸钠作为解热
镇痛和抗风湿药物用于临

药物化学习题三 第四章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药)

药物化学习题三  第四章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药)

3.按化学结构合成镇痛药可分为 A.哌啶类 D.吡唑酮类 答:ABCE
B.氨基酮类 E.苯吗喃类
C.吗啡喃类
4.吗啡具有以下哪些性质 A.易发生氧化反应,颜色变深 B.具有弱酸性 C.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 D.具有 5 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其外消旋体 E.与钼硫酸试液反应呈紫色,继变为蓝色,最后变为棕色 答:ABCE
[4-6] A.盐酸美沙酮 D.右丙氧芬 4.临床使用外消旋体 5.临床使用左旋体 6.临床使用右旋体 答:ACD
B.盐酸哌替啶 E.枸橼酸芬太尼
C.盐酸吗啡
[7-9] A.盐酸哌替啶 D.可待因 7.天然生物碱 8.内源性阿片样镇痛物质 9.合成镇痛药 答:BEA
B.吗啡 E.亮氨酸脑啡肽
C.纳洛酮
24.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A.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 C.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E 粘肽转肽酶抑制剂 答:D
B.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D.花生四烯酸环氧酶抑制剂
25.下列叙述中哪一条与阿司匹林的性质不符 A.与对乙酰氨基酚缩合成酯的产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小,成为贝诺酯 B.在干燥状态下稳定,遇湿气缓慢分解 C.水溶液加热后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紫堇色 D.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抗炎作用 E.可溶入碳酸钠溶液 答:D
7.下列叙述哪些与吗啡的性质相符 A.天然吗啡为左旋体 B.吗啡是两性化合物 C.吗啡的氧化产物为阿扑吗啡 D.吗啡在盐酸或磷酸存在下加热生成双吗啡 E. 吗啡遇钼硫酸试液反应呈紫色,继变为蓝色,最后变为棕色 答:ABE
8.盐酸纳洛酮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C.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E.临床主要用作吗啡过量的解救药 答:BDE
E.吡唑酮类
答:ADE
C.苯酰胺类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药理学》课件——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其他类
. 舒林酸
舒林酸作用及临床应用与吲哚美辛相似,其效应强度不及 后者,但强于阿司匹林。因舒林酸在吸收入血前较少被胃粘膜 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故胃肠反应发生率低,肾毒性和中枢神 经系统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吲哚美辛。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其他类
. 布洛芬
布洛芬具有较强的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效价强度与阿司匹林 相似。广泛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道反应较轻,病人易耐 受,但长期服用仍应注意胃溃疡和出血。偶见头痛、眩晕和视力障碍, 一旦出现视力障碍应立即停药。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主要在肝代谢,由肾排泄。 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弱,几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临床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等。治疗量不良反 应少,对胃肠刺激作用小,偶见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一次过量 (成人10~15g)应用可致急性中毒,引起肝坏死。长期使用极少数 人可致肾毒性。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其他类
. 吡罗昔康 美罗昔康
吡罗昔康和美罗昔康为同类药,对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疗 效同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小,病人容易耐受,但长期用药也可引 起消化道溃疡、出血。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其他类
.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抗炎作用强,常用于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牙痛和腰腿痛的治疗。副作用小,偶有胃肠道反 应。
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药物
水杨酸类
. 阿司匹林 aspirin
【作用和临床应用】
2. 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阿司匹林即能抑制PG合成酶(环氧酶),
显著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成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而
对前列环素(PGI2)水平无影响。大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管壁中

药物化学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二、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Aspirin
O OH
2-(乙酰氧基)苯甲酸;
O CH3 2-(Acetyloxy)benzoic acid。
O
阿司匹林的合成
O
OO
OH +
OH
H3C O CH3
H2SO4
70~75℃
O OH
O O CH3
阿司匹林的合成中杂质
乙酰水杨酸酐
COOH
OCOCH3 +
一、水杨酸类
在水杨酸的5-位引入芳香环,可以增加其抗炎活性,例如,引入二氟 苯基得到二氟尼柳(Diflunisal),其抗炎和镇痛活性均比阿司匹林强4倍, 体内的维持时间长达8~12h,胃肠道的刺激性小,可用于关节炎,手术后 或癌症引发的疼痛的治疗。
利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中羧基的酸性,将它们制成盐的形式,如阿司 匹林铝,水杨酸胆碱,赖氨匹林)等。水杨酸胆碱的解热镇痛作用比阿司匹 林大5倍,口服吸收比阿司匹林迅速,且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赖氨匹林 的吸收良好,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小,且水溶性增大,可以制成注射剂使 用。
O
H3C
HOOC
COH2C
N N
O
O
琥布宗
H3C
O
H3C
N
N
非普拉宗 O
阿杂丙宗 CH3 O
H3C
N
N
O
N
一、3,5-吡唑烷二酮类
羟布宗 oxyphenbutazone
化学名:4-丁基-1-(4-羟基苯基)-2-苯基-3,5-吡唑烷二酮 4-butyl-1- (4-hydroxyphenyl)-2-phenyl-3,5-
第二节 非甾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26页
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
抑制PG合成酶, 从而抑制PG 生物合成. 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
关节炎、风湿热、骨关节炎、红斑狼疮和强直性 脊椎炎等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27页
非甾体抗炎药结构类型
1.吡唑酮类:羟布宗 2.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 3.邻氨基苯甲酸类:甲芬钠酸 4.1,2-苯并噻嗪类:吡罗昔康 5.苯乙酸类:双氯芬钠酸 6.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H N
O HO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NH2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15页
理化性质
1. 性状:
Paracetamol为白色结晶或结晶 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溶解, 在水中略溶.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16页
2. 稳定性:
Paracetamol在空气中稳定. 水溶液稳定性与pH值相关.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20页
贝诺酯( Benorilate):
H N O
O O
O
O
制成酯 ( 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成酯) 又称扑炎痛. 适宜儿童解热.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21页
氟苯柳(Fulfenisal):
F
O OH
O O
阿司匹林羧基对位引入对氟苯基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不联羧基那一个苯环(N-芳核)上2,3,6 位上有取代基化合物含有很好活性,其中以2,3位取代活性较高。因为 邻位取代基R1存在,使N-芳核离开邻氨基苯甲酸平面。所以,该类药 品两个疏水性芳核含有非共平面排列。如甲氯芬酸结构中因为位阻关系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2、镇痛作用 :主要用于轻、中度慢性钝痛,如:头痛、牙 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痛经;由于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 受性和依赖性,故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 痛等急性锐痛无效,不能作为吗啡类药物的替代品使用。
3、抗炎和抗风湿作用: 炎症介质对炎症的形成和开展都有 影响,在此病理过程中,前列腺素是一类重要介质,它们能使血 管扩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 列腺素的合成,使炎症减轻,而产生抗炎作用,能明显地控制风 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症,但不能根治,仅有对症治疗的作 用。
23
〔三〕用途 为解热、消炎镇痛药。治疗剂量范围大,
使用平安、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及老年 患者服用。 〔四〕贮存 应遮光,密封保存。
24
3. 吡唑酮类 〔注意:与非甾体抗炎类的3,5 吡唑烷-二酮类区别〕 3-吡唑酮:安替比林,1884年在奎宁类似物的研究中偶然发 现。后受吗啡的甲氨基启发,得氨基比林,为增大水溶性得 安乃近。该类药物可以致粒细胞缺乏症和白细胞减少症,已 少用。
3
第一节 解热镇痛药
(Antipyretic Analgesics) 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 体温正常,而正常者无影响。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e,PG 〕是导致发热的物质, 因此本药是抑制PG在下丘脑的生物合成。是 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而起作用的。
发热也有其他因素,主要是细胞内内源性白 细胞致热源受各种因素刺激后的释放。
26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炎症是机体的防御,表现为红肿与
疼痛。甾体抗炎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 代谢是其抗炎、解热和镇痛的主要 机制。除苯胺类以外,其他均有抗 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胶原组织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抗炎抗风湿作用
.
机体抗炎过程中,组织会产生许多致炎物质如组胺、5-羟 色胺、缓激肽、溶酶体、以及前列腺素等。 前列腺素是重要的致炎物质,具用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 管通透性及痛觉致敏作用,致使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 痛等一系列反应。
本类药物除对乙酰氨基酚外,都具有抗炎风湿作 用,可用于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的治疗。 【机理】抑制PG的合成。
发现-非那西丁
随后发现对氨基酚的羟基被醚化后,药理作用增 强而毒性降低。 在1887年合成非那西丁(Phenacetin) 对头痛、发热、风湿痛、神经痛及痛经等效果 显著 70年代发现对肾 有持续性的毒性 被停用。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现-对乙酰氨基酚
1893年上市的解热镇痛药 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上用于发热、头痛、风湿痛及神经痛等 毒性低于Phenacetin。 在非那西丁被撤消后, 成为主要用药。
防治老年中风和痴呆:知觉可恢复17-20%,发病率↓30%
预防结(直)肠癌:临床试验证明患病风险↓40%
对肺癌的治疗
抗衰老作用
对糖尿病的防治
增强机体免疫力
Aspirin衍生物
乙酰水杨酸铝
赖氨匹林
对胃无刺激 吸收良好,水 溶性大,可制 成注射剂。 副作用小, 适合老人和 儿童。
贝诺酯
二、苯胺类 发现-乙酰苯胺 ������ 在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 具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称退热冰在临床上使用。 其毒性太大 ������ 可导致出黄疸 在临床上已不用
发现-保泰松
������ 1946年合成具有3,5-吡唑烷二酮结构的保泰松
������
������ ������ ������
作用类似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而抗炎作用较强 临床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痛风 毒副作用较大
胃肠道副作用及过敏反应 对肝脏有不良的影响
发现-羟布宗
P.S 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
三、吡唑酮类
发现
早期发现5-吡唑啉酮结构的药物有明 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如安替比林,氨基 比林,安乃近等。
发现-安替比林
������ 1884年合成安替比林(Antipyrine) 研究奎宁类似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具有解热 镇痛作用的药物
发现-氨基比林
������ 在安替比林分子中引入二甲氨基,合成氨基比 林 受吗啡结构中有甲氨基的启发 ������ 解热镇痛作用比Antipyrine优 但作用稍慢
COOH OH [O] HO COOH OH O COOH O (黄色) O O COOH (兰至黑色) COOH
HO
COOH
+
O
COOH O
O
OH
阿司匹林
结构和名称
理化性质
稳定性
临床用途
合成
• 百年来的临床应用,证明为有效 的解热镇痛药������ • 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 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 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增强散 热过程,从而产生解热作用。
(二)镇痛作用 特点】
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 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 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 性和成瘾性。 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
解热镇痛药的镇痛机制
镇痛作用
机体局部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化学 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等,刺激痛觉 感受器引起疼痛。 前列腺素本身致痛作用较弱,但它具有痛觉增敏作 用,可大大增强机体对上述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 低痛阈。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的前列腺素合成,降 低感受器的兴奋性,并同时抑制缓激肽的合成,从 而产生镇痛效果。
������ 1961年发现保泰松体内的代谢物羟布宗 (Oxyphenbutazone) 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毒性低,副作用小
3,5-吡唑烷二酮的构效关系
能烯醇化的-二酮是抗炎必要结构,即4-位上必须 有一个H存在,否则丧失抗炎作用。
H R O N N O O OH R N N
4位上的H带来了药物的酸性
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比较
药物 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 布洛芬 吲哚美辛 保泰松 解 热 +++ ++ ++ +++ + 镇 痛 +++ + ++ +++ + 抗炎抗风湿 ++ +++ +++ +++
本章小结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代表药物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安乃近) 芳基烷酸类(布洛芬)
第3章 解热镇痛和 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定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 物,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 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NSAID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头痛 关节痛 牙痛 神经痛 肌肉痛
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现-阿司匹林
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 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 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 球。
阿司匹林
结构和名称
理化性质
稳定性
临床用途
合成
Aspirin 乙酰水杨酸 2-乙酰氧基苯甲酸 (2-Acetoxybenzoic acid)




������ 本品在空气中稳定
������ 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与溶 液的pH值有关。
理化性质 稳定性 合 成
临床用途




������ 水解产物对氨基酚发 生氧化降解,生成醌亚胺 类化合物。 理化性质 稳定性 合 成
临床用途
黄色→红色→黑色




思考题: 分析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讨论如何对此药 物进行化学鉴别?
问答题 1.Aspirin遇湿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可发生颜色变化,为什么? Aspirin有酯的结构,遇湿可促进酯键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温度 增加可增进水解速度。而生成的水杨酸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 为淡黄、红棕甚至黑色。这是由于水杨酸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一系 列醌式有色物质之故。 2.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类型可分哪些类?每类列举一个典型药物? 可分为:①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②吡唑酮类:包 括5-吡唑酮类,安乃近。和3,5-吡唑烷二酮类;如羟布宗。③芳基烷 酸类:包括芳基乙酸类如吲哚美辛和芳基丙酸类如布洛芬。④1,2-苯 并噻嗪类如吡罗昔康。
(发热原理 一)解热作用
正常体温36~37℃ 生理变异 24小时波动<1℃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 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 范围,称为发热。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解热作用
人体的温度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人体发热是由于内热源激活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 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增加,而前列腺素E 为极强的致热物质。
3,5-吡唑烷二酮的构效关系
四、芳基烷酸类 是一大类药物,已上市的药物有数十种
通常分成芳基乙酸和芳基丙酸两类
吲哚美辛
布洛芬
H3C CH3 CH3 O OH
布 诺 芬
本品为2-(4-异丁基)丙酸,又名异丁苯丙酸。 布洛芬为首先广泛使用的芳基丙酸类药物。 口服吸收快 ,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强。 不良反应有轻度消化不良和皮疹,胃肠道出血和 视力模糊少见,一旦出现视力障碍应立即停药。
NHCOCH3
非那西丁的 代谢产物。
NHCOCH3
OC2H5
OH
对乙酰氨基酚
HO O NH CH3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又名 扑热息痛
复方感冒制剂中的常用成分




理化性质 稳定性 合 成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微苦。 易溶于热水或乙醇,溶于 丙酮,略溶于水。
临床用途
熔点168~172℃。
发现-早期历史
2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 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 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分。
发现-提取水杨酸
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 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 在1838年Salicylic Acid首次从植物提取出来。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指出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安乃近 C.吲哚美辛 D.对乙酰氨基酚 E.贝诺酯 2 指出下列哪个药物个有酸性,但化学结构中不含有羧基 A.乙酰水杨酸 B.安乃近 C.布洛芬 D.吲哚美辛 E.双氯芬酸 3 下面哪个药物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A.安乃近 B.阿司匹林 C.对乙酰氨基酚 D.萘普生 E.扑炎痛 4 非甾体抗炎药物作用机理 A.β-内酰胺酶抑制剂 B.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抑制剂 C.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D.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E.D-丙氨酸多肽转移酶抑制剂,阻止细胞壁形成
淘汰-氨基比林 ������ 曾广泛用于临床 镇痛、解热和抗风湿效果与Aspirin和水杨酸钠 相似 ������ 安替比林和氨基比林都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及 粒细胞缺乏症等 各国相继淘汰
发现-安乃近
������ 在氨基比林的分子中引入水溶性基团亚甲基 磺酸钠,得到安乃近 主要用于解热,对顽固性发热有效 ������ 毒性较低,但仍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 水溶性大,可以制成注射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