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概述PPT演示文稿

产业结构概述PPT演示文稿
•4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 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 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 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
•5
三、产业的分类方法
1、三次产业分类法
1935年由费希尔首次提出,后来克拉克继承和发 展了他的理论,建立了产业分类及统计体系。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产品的产业 ➢第三产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基础上的非物质生 产部门
•23
国际投资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
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人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 ➢ 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
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 的变化。
国际技术转移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生产技术、技术诀 窍等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国际技术转移可以促进 新兴幼稚产业的较快生长,并在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 高度化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33
5、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长期发展中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 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 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 解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发现制 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 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9
(3)霍夫曼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进程的分析时,将工业部 门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三类。 ➢ 消费资料工业包括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制造业等; ➢ 资本资料工业包括金属制品、一般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学工 业等; ➢ 其他工业包括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和印刷工业等。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 化生产部门
综合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有利条件, 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 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 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23
2)经济增长效应 (1)后向关联效应 (2)前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24
3)主导产业的转换
更替顺序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
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 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演替的内在逻辑 :非耐用消费品产业→
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 :维持基本生存型
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 :资源
4
1.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①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③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和升级; ④社会 的储蓄比例持续增加; ⑤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国际贸易结构日益优化; ⑥市场需求结构日益完善; 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 ⑧社会价值观日益向不断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变化。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1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现代产业序列
2
1.பைடு நூலகம் 产业结构内容
1.1.1 基本含义
1) 产业结构是研究分布在国民经 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 效率的运动关系
2)产业结构是研究产业间技术经 济的数量比例关系, 即产业间的 “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 例关系
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目录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 产业结构定义及重要性 (3)2.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4)3. 产业结构分类与特点 (5)二、产业结构形成因素 (6)1. 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7)2. 市场需求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 (9)3. 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10)4. 资源供给与产业分布 (11)5. 政策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 (12)三、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13)1. 定量分析方法 (14)1.1 产值结构分析法 (16)1.2 就业结构分析法 (17)1.3 关联分析法 (18)1.4 其他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19)2. 定性分析方法 (21)2.1 SWOT分析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22)2.2 对比分析法的运用实例 (23)2.3 案例研究法剖析产业结构特点 (24)2.4 专家评估法讨论产业未来趋势 (25)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27)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28)2.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30)3. 创新驱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1)4.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2)5. 产业政策与法规在调整中的支持作用 (34)五、案例分析 (35)1. 某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36)2. 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37)3. 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38)4. 优化策略提出与实施路径设计 (40)5. 政策建议与法规完善方向探讨 (41)5.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 (42)5.2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43)5.3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环保监管力度 (44)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定义与背景: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这种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指研究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产业结构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结构理论1.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应该专业化生产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马歇尔则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要素差异导致了各国产业的相对优势,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

2.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梅罗-苏沃洛模型和拉曼齐-斯威定理。

它们认为,市场竞争引导资源自由配置,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3.创新与技术驱动的产业结构理论创新和技术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提出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观点。

二、产业结构分析方法1.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探索其差异化现象,从而找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分析不同产业门类的比重、发展趋势等。

2.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识别其内在规律。

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分析、趋势分析、周期分析等,可以确定产业结构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

3.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关联与协同关系,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供应链分析、需求链分析等。

4.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主要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弹性系数,衡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可以辨别出具有较高增长速度和潜力的产业领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工具。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分布。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贸易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模型。

以下将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1.制造业优势理论:制造业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且制造业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促使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服务业优势理论:服务业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克·罗塞尔提出的。

他认为,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罗塞尔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服务业支持。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劳动转移、资本转移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劳动转移是指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金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4.新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产业结构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分支理论,如输送带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资源丰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化、演化和优化。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预测经济走势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将持续发展,并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对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发 展的总体趋势上呈现出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 演进的过程。然而,从发展轨迹上看,各国 的产业结构由于其起飞的端点和生存的环境 不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也是有所差别的。
一、平衡增长模式和非平衡增长模式
是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式
进行的归纳。
1、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
贫困,应在国民经济的各产业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 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 民经济的发展。 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 业化的主要障碍是资本的不足,由于资本的 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 规模投资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而应实 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部门都进行大量 的投资,使各部门一起发展,形成相互依赖、 互为市场的局面。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是从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角度 描述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的。
1、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指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在一些产业领域采取鼓励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 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以支持本国 相应产业发展的模式。
2、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指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 增长,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 需求为导向而进行发展的模式。 特点:具有小国特点的国家更易获得成功; 一般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能使这些 国家的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 较快的提升。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 系与联系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 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 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 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 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 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 产业关联理论。

第二篇 产业结构.ppt

第二篇   产业结构.ppt

•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 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配第(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代表作:
《政治算术》)和魁奈(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代表作:《经济表》、 《经济表分析》)。
• 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 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阶段。 • 代表人物有:赤松要(日本)、库兹尼茨(美国)、里昂
•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 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来看
•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 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发 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第二产业的轻纺工业 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基础工业发展了,重化工业发展才有 基础。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才会使第三产业发展具 有成熟条件和坚实基础。
• 7、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休息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业的快速发展。这 一时期,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 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 段,产业结构会作出相应调整。从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来看,这种变化表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
业地位微乎其微。 •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来自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

第二篇 产业结构

第二篇   产业结构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 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 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 工厂型农业发展。 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 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看,产业结构沿着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 从市场导向角度看,产业结构朝着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 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 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对应的,这 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 段,产业结构会作出相应调整。从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来看,这种变化表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业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 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 基 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 础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比较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中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 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 高加工度工业 第二产业仍 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居第一位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 信息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按此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按此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 支配地位。 支配地位 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1章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1-精品文档

第1章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1-精品文档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联系 1、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结构变动=经济发展 2、结构变动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结构变动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3、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为前提 基础的。 4、引入了与最终需求相对应的 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以及劳 动生产率的三个参数,并借助 于对它们变动的分析来规范经 济事实。
整个工业化的过程要过三个关: 第一,从第一次产业中释放出劳动力, 这是轻工业勃兴的重要条件; 第二,为向重工业化推进,特别是为原 材料工业的发展积累足够的资金; 第三,为使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发展, 必须开发与获得相应的高技术。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 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 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 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 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 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 正源泉。
三、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一)依据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 产业间的分布得出的结论 1、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 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与农业部门 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类似,均 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重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 数量并不会有相同幅度的变化,它的总体 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显示工业部 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 趋势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但相比之下, 服务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却是显而易 见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显著的上升 趋势。这也说明服务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 不高。
(二)依据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以比较 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基准得出的结论 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 收入) = 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第一章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章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章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1990-2022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第一节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结构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产业结构既可以解释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也可以解释为产业内部的企业间的关系。

在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

一、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一)个人的消费结构(广东中山市)(二)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三)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的增长带来的是中间需求,而消费的增长带来的是最终需求二、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1、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要素供给结构产出结构市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系统四、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1、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2、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五、世界经济与产业结构六、重大经济政策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马列主义的两大部类增长规律(一)两大部类增长规律的内容(二)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二、配第-克拉克定理(一)三个前提1、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2、以劳动力为考察指标;3、以三次产业分类为框架。

(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我国就业人数在产业中的变化我国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三)解释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出现的相对收入差异造成的。

深层原因: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产业间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有较大差异;3、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库茨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索1、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重,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综合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里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是同步的。

产业结构学

产业结构学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其核心是主张:发展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其核心是主张:发展 中国家为摆脱贫困,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国民经济各 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使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 不同比率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推进国民经 济发展。该理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极端平衡增长理论 1.极端平衡增长理论 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2.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2.广义产业结构理论:除包括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产
业结构理论”外,还应包括产业组织理论
(二) (二)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系
两大理论体系三大理论分支: 两大理论体系: 1.英美产业结构理论 1.英美产业结构理论 2.日本产业结构理论 2.日本产业结构理论 三大理论分支:
1.英美产业结构理论分支 1.英美产业结构理论分支 2.日本产业结构理论分支 2.日本产业结构理论分支
平衡增长理论简评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极端平衡增长斯坦-罗丹。 1.基本内容:他主张各工业部门要同时,按同一比率 1.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克服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使 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 2.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2.理由 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实现工业化,但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工业落后,基础 设施不全,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形成不足,加之资本 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 个别部门的投资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对此。必须采取 “大推进”战略,在各工业部同时并按同一投资率进 行大量投资。由于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这样,各个 部门就能产生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工业部 门的全面增长。否则,就会出现有些工业部门发展过 快,产品过剩.销路不畅,而有些部门可能发展过慢, 出现产品短缺。

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结构概述

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的总产出中占较大份额 的产业。
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 供基本条件的产业。
瓶颈产业: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它使产业 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了限制。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演进 的一般规律
我国目前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为: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 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等。
2、生产结构分类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I、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 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 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是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印刷、家 具、制革等工业部门; ➢重工业包括冶炼、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 工、机械等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 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 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 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等。
三、产业的分类方法
1、三次产业分类法
1935年由费希尔首次提出,后来克拉克继承和发 展了他的理论,建立了产业分类及统计体系。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产品的产业 ➢第三产业是建立在第一、二产业基础上的非物质生 产部门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 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 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 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
绩效 价格、生产效率、分配效率、公平、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利润
政府政策 规制、反垄断、进入壁垒、税收和补贴、投资激励、就业激励、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费歇尔(A.G.B. Fisher),三次产业分类法 克拉克(C. G. Clark), “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W.G.Hoffmann), “霍夫曼定理” 列昂惕夫(W.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01
02
所以,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市场运行,即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注意:这里的“产业”就是狭义的产业,即“市场”。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 其中,产业组织理论居于中心地位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件

国际经济合作
合作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理 论基础,有助于各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寻找共同点和合作基础。
VS
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各国可以探索 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 赢的局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结构理论演变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新兴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
01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产业结构理论是研究产业之间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产业间的比例 关系、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度、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旨在揭示产业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02
古典产业结构理论
亚当·斯密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生产效率。分工使得生产 过程变得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亚当·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能够 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
1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 心理论,它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 配置。
2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下,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3
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分析方法 ppt课件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分析方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4

机理分析
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机理做出系统分析的是周振华。他在《现代经济 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一书中,采用系统研究方法,不仅将其作为动态 系统研究,而且将其作为开放系统处理。因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 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

现状分析 利用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两个指标,可得出我国 产业结构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较差的结论。依据衡量产业结构状况的 效益标准,产业结构效益低下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失衡。 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在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的我国 产业部门结构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是关于产业部门结构发展变化 与直接关联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关系的原理与方法。围绕 产业部门结构发展变化规律这个中心,有科技进步、社会供给结构、 社会需求结构和国外的供给与需求四大类直接关联因素。


缺点: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不像两大部类那么简单明了,产业结 构中包含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因此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
ppt课件
5

1、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首先 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 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于先进国家在海外的投资使先进国家的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
力的威胁现象,又叫做“返回头效应”。)


2、3、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这是后起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 发展模式。如日本生产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微电子机械和精密陶 瓷等新型材料的一些技术集约型工业,就是用的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五)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式 钱纳里与塞尔昆合著的《发展的模式, 1950~1970》,对产业标准结构模式的 研究作了重要贡献。 钱纳里与塞尔昆对101个国家 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构 造出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整理出经济 发展结构模型,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 构的标准数值。
特殊分工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工主要发 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当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 物质生产部门,即社会生产形成工农业两大 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次发生的一般分工; 二是发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时期,为生产和 生活提供的服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部 门,如咨询服务业、旅游业等。这是现代经 济发生的第二次一般分工现象。
二、形成机理
实践经验证明,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 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也离 不开政府的合理干预,尤其在市场机制影响力较弱 的时期或领域,通过政府安排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步伐,要比等到市场机制充分确立后通过市场安排 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更为有利,其总成本可能较低。 同样在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支配其 运动的内在、外在机制,亦即“无形的手”——市 场机制和“有形的手”——政府干预。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当代研究
一、欧美学者研究 (一)配第和魁奈的发现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 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 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 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 析》。 可以说,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 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东北财经大学 第一讲 产业结构理论概要

东北财经大学 第一讲  产业结构理论概要


(1)理论渊源----.配第、魁奈、费希尔 ;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霍夫曼系数; (4)库兹涅茨定理; (5)钱纳里等人的“发展型式”理论; (6)波特的国际竞争四阶段学说;
应当说明的是,与前四种学说相比,在方法论上, 波特的“国际竞争四阶段学说”的统计方法并不 明显。因此,以上述两种方法划分的产业结构理 论的沿革并非是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关键是 研究者的视角、所研究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论点。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1、梳理各种理论的基本依据--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日本学者石川秀认为,产业结构理论发展史上的各种学说可以被大致 划分为两类(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4卷,565---567页):第一类所运用的方法 是,试图使用经过选择的若干个国家之间的横断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上确认经济增长与 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陈其林 2004.9
第一讲 产业结构理论概要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三、学习产业结构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 不同类别的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 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与此相区别,同一类别经济活动内部各单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组织理论 的研究对象
3、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运用理论假 说和模型进行演绎、推理的理论
•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 (3)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和“动 态比较费用学说”; (4)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 (5)关满博的“技术群体结构论”;
三、学习产业结构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前向关联:LF(i)=(∑Xij)/Xi 直接后相关联:LF(j)=(∑Xij)/Xj
输入 ⅠⅡⅢ------------N 输出 Ⅰ Ⅱ Ⅲ --- -- --- ---N
[Xij]

2、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该产业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行系数均值 全部产业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行系数均值的平均
我国就业人数在产业中的变化
我国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


(三)解释 克拉克认为:
劳动力在产业间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出 现的相对收入差异造成的。


深层原因:
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 结构发生变化; 2、产业间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有较大差异; 3、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业结构系统


四、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1、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 2、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

五、世界经济与产业结构 六、重大经济政策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马列主义的两大部类增长规律
(一)两大部类增长规律的内容 (二)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一)个人的消费结构 (广东中山市)


(二)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三)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投资的增长带来的是中间需求,而消费的增长带来 的是最终需求

二、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 2、劳动力 3、资本
要 素 供 给 结 构 产 出 结 构 市 场 需 求 结 构
1.09584
0.94498 0.49704 2.45582 1.21181
16
17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1.05136
0.81966
0.73198
0.76316
1.10110
1.16172
2.15420
0.94225
行业代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行业名称 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机械设备修理业 其他论

1990-2008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节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结构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 列状态; 产业结构既可以解释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与联系方式,也可以解释为产业内部的企业间 的关系。 在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


一、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


二、配第-克拉克定理 (一)三个前提
1、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 2、以劳动力为考察指标; 3、以三次产业分类为框架。




(二)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 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 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中间制造品产业—前后关联大
最终制造品产业—前小后大 美日意和挪威 中间初级品产业—前大后小
最终初级品产业—前后均小

(二)按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分: 1、单向关联: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 的生产过程。

2、多向循环关联: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


三、库茨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的探索
1、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重,随着年代的 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 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工业部 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综合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里都是上升 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是同 步的。
直接前向关联系数 0.54406 0.84457 0.99443 1.14884 0.85895 0.33812 0.89096 0.22784 0.71093 0.69333
直接后向关联系数 0.40228 0.46980 0.39833 0.62187 0.54845 0.65745 0.80870 0.78672 0.72716 0.75309




四、知识经济下的产业结构演变
1、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2、改变了原有产业结构构成; 3、推动了产业重构; 4、使产业结构柔性化
传感器网的应用领域

传感器结点将真实世界信息连接到全球网络
产业的融合
移动电信 3G/移动互联网 2G/2.5G/EDGE 有线 ISDN WAP MMM
0.53800
0.53647 0.88143 0.62428 0.84899




(二)产业关联效应的测度
1、直接关联效应的测度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 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 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 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 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分为实物表和价值表;按不同 的范围,分为全国表、地区表、部门表和联合企业表;按模型特 性,分为静态表、动态表。此外,还有研究诸如环境保护、人口、 资源等特殊问题的投入产出表。
服务,作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产品 和服务又返回先行产业部门。

(三)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 1、直接联系: 2、间接联系:


三、产业的关联效应 (一)产业关联效应的概念
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 过它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 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相关联效应
电信产业
PSTN
PC-广域网 WWW PC-局域网 PC/服务器
台式机
互联网
新电信 产业
计算机产业
大型机
综合的工业 新一代网络产业NG
电子出版 和娱乐
媒体产业 消费电子 白色家电 汽车-飞机产业
案例



广东中山火炬开发区近日举行了2008中国(中山)国际装备制造 业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据报道,此次博览会的主题是“装备制 造业产业发展与合作”。 中山市火炬区党委书记冯梳胜称,我们划了一条线,进来的企业, 每亩地投入最少2000万美金,产出10个亿(人民币),利税2000 万(人民币)。他表示,做衣服的免谈了,做鞋子到别的地方去 吧,做家具的也还是走吧。“为了产业的稳定,为了占领高端市 场,之后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会更多地选择装备制造业。” 在珠三角企业成本上升、不断有企业声称将撤离的关口上,冯梳 胜的话显得很有意思。毫无疑问,目前我国经济就面临着一个新 的转换和调整时期,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和环境 面临巨大的承载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已经迫在眉 睫。 问题:中山市火炬区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Si)=
该产业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列系数均值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Tj)= 全部产业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列系数均值的平均
Si或Ti=1,表明所研究产业的感应度或影响力处于平均水平


(三)产业波及效果
1、生产诱发系数 2、最终依赖度 3、综合就业系数 4、综合资本系数

影响力系数 1.08916 1.15227 1.14936 1.03898 1.10817 1.07661 1.13509 1.11573 0.81401 0.80535
感应系数 1.27857 1.09919 1.03456 0.79855 0.53658 0.58571 0.52608 0.51440 1.26678 2.19057


参考: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 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 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 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因市场化 程度较高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 产业比重下降到20 %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并在 GDP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 降到10 %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 下降时,工业化开始进入后期阶段。
直接前向关联系数 0.63027 0.36565 0.72697 0.54591 1.13686 1.00000 0.96422 0.03711 0.82767 0.80574
直接后向关联系数 0.72759 0.75874 0.75386 0.72632 0.67955 0.66988 0.75379 0.70955 0.41771 0.43762
28
29 30 31 32
饮食业
旅客运输业 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文教卫生及科研事业 金融保险业
0.36027
0.63513 0.45302 0.22550 0.81019
0.60739
0.41428 0.40754 0.47675 0.38256
0.95706
0.81032 0.80436 0.86889 0.77028

参考1:我国33个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系数、感应度 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997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