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享】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10c386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6.png)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种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孝是仁的本源,是仁心的根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远离父母,即使外出游玩也要有所规划,要时刻顾及父母的感受。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常怀孝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顺父母的再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行为的准则,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敬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父母年高,不可以不知,知和而不孝,知孝而不和,是为孝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敬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和睦相处,要和睦家庭关系。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关爱他们,要和睦相处,让父母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源泉,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人伦之本。
他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
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让孝道之风在我们身边永远飘扬。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78c36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5.png)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55b1f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8.png)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论语中孝的句子
![论语中孝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62864db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0.png)
论语中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经典句子:1. 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根本。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孝道的起点,也是孝道的根本。
没有孝顺父母,就没有真正的孝道。
”。
2.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内心真诚。
孔子说,“孝道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
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
3. 孝顺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不分贵贱贫富。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
”。
4.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养性,成就自己。
”。
5. 孝顺父母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说,“孝顺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6. 孝顺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只有传承和弘扬孝道,才能保持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
7. 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齐家,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
8.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孝的内涵和重要性,也可以更好地将孝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https://img.taocdn.com/s3/m/610a01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c.png)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论语》对孝这一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首先要明确,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石。
《论语》中孝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尊重亲属关系的基本准则。
他认为孝必须从家庭开始,尊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起点。
孔子的孝心理念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思想中。
《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学而时习之》,其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就表达了孔子的父母之孝。
孔子认为,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远离父母而游学。
这体现了孔子对亲情和家庭的看重,他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必须时时刻刻贯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具体要求方面,《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为政》,其中孔子提到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道:“君子之孝也,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孔子回答道:“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父母饿而不食,何以为孝?”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孝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尊重父母,更应该照顾和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
孝是一种具体行动,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主动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孝的言论和故事,如孔子告诫学生要尽孝,不忘父母的教诲;孔子的弟子子路坚持孝养父母,感动了孔子等等。
这些故事和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要求。
《论语》中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其中包括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论语》强调孝是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将孝作为修身养性的起点。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价值与精神。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https://img.taocdn.com/s3/m/be9569e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7.png)
《论语》之孝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尤其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独特的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在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下面将会列举五个例子来证明孝道是如何在论语中被体现的。
孝道的重要性可以从《论语》的开篇就可以看到。
曾子曾问,如何可以使国民互相爱戴?孔子回答说:"父母怎能不爱呢?" 这表示着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孔子也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人。
一,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雍也》)。
这是在强调如何培养一个爱戴他人的个体。
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长辈尊敬、关心、安抚、孝顺的一种做法。
小人则不同。
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人,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这个指导孝顺父母并尊重别人的谦卑,是有效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二,“不敬鬼神,敬人如父母”. (《论语·卫灵公》)孔子是通过这句话来强调家庭和宗教认知之间的联系。
孝顺父母和尊重神灵一样重要,如果不敬畏神灵,那么肯定不会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三,孝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而不是单纯的口头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孝也,父母闲,则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养其乐也.”(《论语·里仁》)孔子对于做好对待父母的孝道也有很具体的说明。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钱财援助,包括陪伴、关怀,和经常赠送一些物品等。
四,“三年学之,不至于妾之门。
”(《孔子家语·七政》) 孔子的意思是,孝道需要长期的培养,如果日常没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那么就不够孝顺。
亲密关系需要日积月累的建立,然后才能持久不变。
五,”孝者,不易富贵,不易久安逸。
”这是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上必须牢记的基本原则。
论语论孝(关于论语中孝道摘抄)
![论语论孝(关于论语中孝道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0e8ea49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a.png)
《论语》摘录孝言16句丧祭六言《论语》是记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言行的语录。
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论,仅此一言,但仁、礼贯串其中。
仁礼之中,以德为尚,俗语:“百善孝为先”。
一、学而第一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这本与。
”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希望培养的理想人格,达到孝、悌、谨慎、诚信、泛爱、亲仁、学文等七条标准。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
整句表达正确处理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父母、长辈寿终时,能谨慎地尽哀成礼;对待远代的祖先,能诚敬地追念、祭祀,就能使民心归向,诚实忠厚。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二、为政第二6、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已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使行为合礼。
“非礼勿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
孟武伯为孟懿子(鲁国大夫孟孙)之子。
曾子《孝经》中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里仁第四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
9、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3abbdfe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b.png)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c0b58a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1.png)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63f71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d.png)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c04674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6.png)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阐述,他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爱之本,是修养人格的基础。
他认为孝道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也是仁爱之源。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规划和要求,其中耳顺和从心所欲的部分,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在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之后,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忠信为主,而孝道也是忠信的一种表现。
孝顺父母,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亲情和家庭责任,这也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是孔子对孝道的具体要求,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安其身,俭其用,敬其事。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其中的敬其事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言语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弟子修养的要求,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也是在强调孝道和弟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孔子对于人们修身立命的重要要求。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https://img.taocdn.com/s3/m/f922b1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5.png)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3f8464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4.png)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https://img.taocdn.com/s3/m/9d7ea7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a.png)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有许多关于孝的讨论。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仁义道德的根本。
这说明在孔子看来,孝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基础。
在《论语·雍也》中还有一段关于孝的对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中“为人谋而不忠”可以理解为为父母谋事而不忠诚,意思是说孝顺父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欺骗父母;“与朋友交而不信”可以理解为与朋友交往不忠诚,意思是说孝子不可以对朋友图谋不轨;“传不习”则是说不能把传统教育不学习。
这段对话进一步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对父母要诚实忠诚,尊重传统教育。
孔子还强调了孝的实际行动。
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去远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对孝的一种实际要求,即子女要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要有计划的行动。
除了对孝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要求外,《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孝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孝的真正含义。
比如《论语·为政》中提到的一个关于孝的故事:“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子女应该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的愿望和志向,父母去世后要继续遵循他们的教诲,不应该改变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这说明孝顺父母并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要持之以恒,要终身孝敬父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中对孝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孝的重要性,更是对孝的内涵、实践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3ed1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f.png)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其中,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的基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在《论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孔子多次论及孝道,并把它作为人伦道德关系的核心原则之一。
例如,在《学而》一篇中,他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言意味着悼念父母的同时,也要承认他们的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需要尽己之力去孝敬父母,以弥补离去的遗憾。
二、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多个方面。
最为核心的是孝心,指的是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态度和孝顺情感。
孝敬是以行动实现孝心,具体包括悉心照顾、照顾生活起居、照顾身体健康等。
孝顺则是指儿女要尊重父母、维护家庭纯洁、弘扬家风。
这些方面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孝道的基本内涵。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通过故事和言行来阐述孝道的实践方法。
父母、兄弟、师长这些亲人和长者的关系,是实践孝道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为政》一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他通过“适”和“莫”这两个语气助词,说明君子对天下百姓和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要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犯其忌,不辜负其期望。
四、孝道的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高度。
它强调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强调个人在长大成人后对父母的孝敬,既是一种职责和责任,也是一种感情和道德观念。
它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孝道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其内涵、方法和意义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文化传统,对后代子孙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https://img.taocdn.com/s3/m/869bb1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8.png)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孝”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孝的相关语录出发,对孔子对孝的理解进行浅析。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对敬老尊老的重视、亲情的珍惜和家庭和睦的倡导等方面。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则不专,信则不顺。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家庭和睦和孝的关系的看法,孔子认为一个家庭和睦的人是可以被信任的,这种信任不仅关乎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乎于对家人的孝道。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鬼;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 这句话说明孔子对孝的理解是非常清晰明了的,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
这种道德修养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尊敬,更是对自己的敬意。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谈到了对亲情的珍惜,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亲情的珍惜和信任的看法,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亲人忠诚而诚实。
在《论语》中,孔子还对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孝的理解,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现出来。
只有长时间地践行和遵循孝的道德规范,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顺。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孝的理解,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孝的理解主要包括:尊敬父母,亲情珍惜,家庭和睦。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9cc75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2.png)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为孝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孝道的论述和阐释。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在《论语》为孝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孝道的经典论述和教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尊重之情。
我们不仅要体恤父母的辛勤之苦,更要牢记父母的恩情,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孝道乃人之本,如不孝,必无这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他在《论语》中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孝者”,即很难找到一种优美的道德品质,比得上孝道至高无上。
孔子还在《论语》中强调了孝顺父母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做到诚信待人。
他认为要做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懂得道理,明智聪慧;其次要有节制积极,不贪心不暴躁;再者要有爱心,简朴谦和;最后还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孔子强调,在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悌恭。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而悌恭则是孝顺父母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也要学会尊敬兄长和敬重姐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亲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弟于长,友于兄”。
他认为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家人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要求弟子们彼此相亲相爱,帮助和支持彼此。
他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仅要有孝敬之心,更要有友爱之意,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和睦共处。
这样的家庭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孝道的精神。
只有在和睦相处的家庭中,孝道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https://img.taocdn.com/s3/m/3f782f0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f.png)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根本。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不同章节中提取相关内容,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论和行为进行分析,来浅析《论语》中的孝。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非常明确的阐述。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从小孝敬父母、长大后孝敬丈夫、孝敬兄长的嫡长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道德要求。
在古代中国社会,孝是一种儒家重要道德观念,它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顺从,为孝道是最重要的道德之一。
在《论语》中,弟子们也常常就孝进行探讨和学习。
比如《论语·子路》中,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孝的本质,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贵乎性也,非好学以为名也。
《诗》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他认为孝顺是君子之所以贵乎性的表现,是一种崇高的品德。
在《论语·子张》中,子张问孝,孔子说:“为人子者,吾立其学,如不立,如扶直仆,如扶糟糠。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作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如同扶直一个跌倒的人一样,不离不弃,始终孝顺父母。
在《论语》中还有许多对孝的探讨和教诲。
比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吾有乎尔言未及而庶几也。
” “乡也,不远千里而即之。
”这表明孩子要孝顺父母,不仅要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尽力去孝敬父母,无论父母是否在远方。
在《论语》中,孔子还强调了在治国理政中,孝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论语·子张》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他认为孝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如果一个人能够承袭父亲的志向和行为,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ab41b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5.png)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论语》是儒家文献中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孝道的思想,尤以孔子的精神为中心,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渊源,也给学者提供了滋养灵魂的食粮。
首先,孔子提出“孝悌忠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强调家庭成员应遵循孝顺父母,慎重言行,把家庭缩小,有序管理。
他提到“克己复礼,安身立命,以德服人”,认为人们应当养成良好习惯:坚持道德而孝顺父母,做到良好的表现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受到尊敬和尊重。
此外,孔子深刻地指出了孝心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的孝顺行为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赞赏,而且会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安慰。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共享的情感,有助于促进人在同一层面上互相支持和关心。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指我们如果要“养身孝悌”,就必须每天早晨细心地思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什么,从而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行为来继续孝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在儒定着的《论语》中,孔子着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既要敬重、尊重父母,又要把父母的殷俭持家的道德教育积极传承下去。
孝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它对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家庭民主营造有义务,所以有“孝友人,友人於有孝也”的历史性共识。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日渐式微,社会现实尚且把它直视。
处处体现,家庭教化丛上层凋零,过度依赖媒体教育更强调功利,催生孝仁言行萎缩,活力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珍贵的人文宝藏正勒令荒废淡出。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先人的孝道思想,发扬孔子的神圣理念,真正从根本上理解孝道的重要性,积极把孝道思想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育实践中。
让孝道思想在当代被重视,在当今社会中被发挥,使孝顺父母和尊敬父母成为受到礼仪新潮流的导向,成为中国人传承发展孝道文化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孑L 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
二为敬,即孝敬父母。
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
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耍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
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
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
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
《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31 (pl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
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
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
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
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
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
这
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不但重
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
孔子
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
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
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这在《论语•八佾》
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
”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
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曾子将孝道与
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
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
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
施T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
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
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
用
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
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
那么怎样处理
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孝指的就
是
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
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
孔子以“出则
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
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
爱国。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
“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
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
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