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 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
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耍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
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31 (pl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
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
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
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
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
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
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
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
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
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
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
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
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
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
看尽孝道的问题呢?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T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
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
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
用
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
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
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
是
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
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