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史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广义、狭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等。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狭义的社会福利紧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津贴或福利设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现在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将社会福利理解为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等提供的服务和保障,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重民与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思想。
中国气候变迁与灾荒情况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由于温度的变迁,造成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变化的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但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化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的湿润状况还是有变化的,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由于前两个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头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备荒,救灾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制度严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及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形成等,都是这一传统政治结构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孔子(“重礼”,“贵仁”,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使民以时”)
孟子(“仁政”、“王道”、“制民恒产”、“井田制”)
孟子提出的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一,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认为鳏、寡、孤、独、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第二,孟子继承了孔子“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第三,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法家代表韩非(“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
在韩非了看来,社会上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人口多而财货少,导致人们之间互相争夺,产生贫富分化是理所当然;第二,有些人的贫穷是由于其个人的懒惰和奢侈造成的,而富有则是勤俭的产物。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足民”不会给统治者带来好处,相反却会带来很多重要的祸患:第一,百姓在“财货足用”之后会产
生奢侈欲和怠惰心;第二,一般百姓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韩非认为实际“济贫”措施的危害在于:第一,以虚伪的仁爱治理社会,施舍贫者,就会破坏法制,给社会造成更多的问题。第二,实行“济贫布施”政策,是鼓励奢侈我、懒惰。
道家代表老子(小国寡民”,“甘食美服”)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第二,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反指标。第三,老子认为“甘食美服”的理想社会福利指标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徙”。
墨家代表(“兼相爱”“交相利”“劳者得息”)
墨家的“利民爱国”的具体内容:第一,就是要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第二,就是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第三,除了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包括使“劳者得息”。
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户灾民维持生产和生计。
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汉初——贾谊和晁错(积粟备荒论)
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伦”,他们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灾荒成因论。他们认为:一方面,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看,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积粟备荒具体包括:第一,驱民归农。第二,入粟受爵。第三,禁奢侈风气。
西汉——董仲舒(限民名田论,贫者养生论)
。他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国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一,以利养民说。二,禁与民争利。
东汉王符(爱日论)
阮籍——理想社会论,建立在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的基础上的。
特点:一,这是一个无君之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二,这是一个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嵇康——养生论
嵇康的养生论是在“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探讨如何保持和延长生命的问题。
鲍敬言——无君论
唐代——李世民(与民休息,改善民生)
实行“与民休息”、“恤民养民”的措施:恤鳏寡孤独(均田令,租庸调制);减免赋役;建社会(义仓);恤刑慎罚、重视教化。
北宋——李觏(生民论)
其具体的福利主张包括:一,“均平土地”。二,“家道正”。三,“薄税敛”。四,恢复改造义仓制度。(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议将征收来得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者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下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
南宋——朱熹(足赈说,社仓论,以工代赈,蠲减税钱,地主佃户相依论)
朱熹提出的关于赈荒政策的主张:一,足赈说。二,社仓论。三,以工代赈。四,蠲减税钱。五,地主佃户相依论。
南宋——邓牧(有君有官)
朱元璋“民为国本”、“以宽待民、民安则国安”的重民思想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的“安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