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关于阅读教育本质的三点体会
2021
《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系列之一。

作者是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教
育家贾复明女士。

这本书是用6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写成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是第一个范文网带来的阅
读教育的本质体验。

请检查一下。

阅读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系列之一。

作者是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教
育家贾复明女士。

这本书是用6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写成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无论是教育的本质,还是什么
是真正的教育,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
问题不仅是教育者要问,教育者也要问。

如果一个老师问不透这个问题,即使他在教学上非常努力,也必然会耽误学生的前途,甚至耽误
他们人生的发展。

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生发展的方向。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生命教育、爱情教育、生命教育、欣赏教育、人本教育等。

但他们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上。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努力讨论“教什么”“怎么教”。

然而,正如作
者所说,更多的老师把“为什么要教”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教育本来是为了让生活逐渐变得更强大,但是却让生活越来越脆弱,
让越来越多的人厌学逃避学习,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如果教育者能
从人生进入教育之初就引导生活热爱学习,让新生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通过学习变得强大,那么毕业后就不会失业,高等教
育越冷,或者“海归”就变成“等海”,这样每年就不会再有大学生
和有心理问题的人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认为是对教育的本质认识
不足造成的。

笔者不仅能看到这一点,还能从国学中找到充足的理论依据,深入分
析我国自古以来教育演进的原因。

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老师和家长能
够理解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得到有效的成长指导
和教育,就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会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和
幸福,就会享受到更多的生活自由。

因此,我真诚地建议,各年龄段
学生的家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这本书,
会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阅读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的作者是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贾复明女士。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什么
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一直在问的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在职业生涯
中没有一直问这个问题,那么即使他在教学上非常努力,也必然会耽
误学生的知识学习或者耽误学生的人生发展进程。

所以对教育本质的
认识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生命教育、爱情教育、生命教育、人本教育等。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讨论“教什么”“怎么教”,却逐渐忽略了“为什么教”“教育的本质”,从一
开始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作为一部教育作品,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
在教什么,怎么教上,而是放在为什么教上。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是:从人出发,人性之辩,随心所欲修道,人道承天,人文教育要旨。


书的框架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研究中的“天”
联系起来。

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
为任务,“成人”就是顺应天道,发展人性的人。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是作者广泛引用了国学精神,并从这些精神中演绎出教育的本质。

在《修养》一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中庸》中的一个观点:“老实
人不是自足的,所以成了物。

自给自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

即“成为自己”之后,成为“成人”才是人道的。

所以作者接着提到,成为自己人的条件在于师德,在于师资培养,而
成为大人的途径在于了解老师的代码,也就是教与学的方法,也就是
以专业的方式学习,了解“学者的错误”,从而达到“长善必失”和
确定教学方法。

《学记》中的很多理论都在这一节提到。

在“人性承
天道”一章中,作者讲了四个题目:“天道之性”、“天道之功”、“天道之灵”、“人性配天道”。

从《中庸》的讨论中,笔者发现天
道精神主要是“诚”字,从各种现象中,也发现天道精神的另一个特
点是“仁”字。

其实教育的核心是“人”,不可能用别的东西代替。

当然要在讲课中
讲知识,但知识只是师生交流的媒介,而不是目的。

这种知识的媒介
就像一个情人捧着花,送给他的爱人。

如果你离开了送花的人和被送
花的人,那么花本身就没有意义。

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着的人,就没有
了意义。

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聪明的思想和智慧。

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从这个意
义上说,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碰撞。

教育就是恢复人的
本来面目。

比如人是好奇的,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育就是为了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

如果把这些东西抹去,
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读这本书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们都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谈到教育,我们经常会谈到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但这本书
提到了“人性承天道”和“修身养性”的观点,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
要教育人,也使我们注意到了方向的转变。

作为教育,不仅要教育别人,还要包括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
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

如果教师能明白和理解教
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
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会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生命也就会
享受更充分的自由与美好!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三:
《教育的本质》一文,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程今吾先生撰写的。

作者
在文中对教育的本质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透析。

他认为教育和其他事物
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要研究教育是什么,必须从历史的、全面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教育发展形态中,去把握教育的基本形态,概
括出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和社会目的而进
行文化传递与创造的一种手段。

这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
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
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
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
生没有能力就业。

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
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
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
的大学生和人群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
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

实为难能可贵。

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
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
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

所以,
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
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主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教
育与人类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看待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等
抽象的教育哲学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将帮助我们形成正
确的教育理念,从而以此为指导去处理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

我国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年代以前,由于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来看待和研究的。

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许多学
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从唯物史
观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
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
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教育的变化。

所以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

第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或基本上是生产力。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并
不等同于上层建筑,教育内容中的自然科学就不属于上层建筑。

教育
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第三,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教育的本质应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一。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直接联系,也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联系,还与上层建筑有直接联系。

因此,将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是不妥的。

第四,认为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过程。

人们在标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讨论的。

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一句话,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教育本质问题上的种种分歧并不奇怪。

实际上,如何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一直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并将继续持久争论下去的永恒的教育理论难题。

围绕教育本质的抽象争论,根源于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变迁,同时这种教育本体论的深层研究,又不断深化着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
文化背景下,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