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总结资料超级全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一)理论基础(思想条件):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先驱,它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理想,是科学

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思想

来源之一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社会意识思想来源之一(劳动价值论)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二)经济基础(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在欧洲各国的建立和

发展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

(三)客观基础(政治条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1874年,马克思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它

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在涉及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披露和批判,但是他们未能懂得和解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力量是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的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的实践和从

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即它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系列的运动和斗争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发展提供了实际基础

(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矛盾也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得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历史意义:

积极: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是在设计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

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历史局限性:未真正懂得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能以道德的情感的尺度来谴责资本主义剥削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只能用理性原则来衡量和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唯心主义)。第二,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4.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局限性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关系是非商品经济的,是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由此提出了实行高度计划体制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观(传统社会主义)。

优势:适应简单再生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了国民经济工业体系的建立。

局限性:

1)类似中央计划的功能不能满足社会微观层次需要

2)计划经济建立于主观意志上,对产品生产缺少市场建议,因此,计划常常违背价值规律

3)计划者存在着“有限理性”,不可能“万能”的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并做出合理的信息处

4)计划经济虽然减少了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但是增加了企业的组织成本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模式的阶段和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次形态转变——从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化。1978——199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1982年)

2)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目标(1979——1987)

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

史性飞跃(十三大、1987年)

4)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由市场,资本主义

有计划(南巡谈话、1992年)

5)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大、1992年)

1993——2000年,基本实现小康(从“短缺”到生产过剩——1997年)

2001——2005年,提出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立健康和谐社会的目标。

6)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十六大、2002年)

7)提出“五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地区、人与自然、国际与国内)

8)科学发展观

2007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十七大。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走多元化路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后冷战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走向

1)东西两大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社会主义国家由15—5个,土地面积损失70%,

人口损失22%,各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

2)社会主义低潮中西方出现“马克思热”,表现:高校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经

济学说;1995年后每年都有1—2次马克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99年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

3)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经济、高额累进

税、企业管理的“共决制”、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缩小三大差别。

4)社会主义的物质准备条件进一步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