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分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分析论文
关键字:
市场取向;县城经济;小城镇
摘要:
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农村的相应发展,还导致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即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6L_想办法解决。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市场取向改革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和城镇化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以下,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1%。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人都担心我国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固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由此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速度跟不上,使农民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我国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量的劳动力,这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过高,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1990年的4倍,扩大到2002年的5.3倍。这表明这段时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那么,应当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纯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几乎都谈到物化劳动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在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多余的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待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投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种因为农业活劳动投入量过多而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偏低,实际上是属于不充分就业。这就说明了,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业部门中,仅仅节约
劳动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才有可能使农业劳动生
产率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农业生产要素诸如土地、劳力、资金的
配置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假设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了,就会有资金技
术装备的货币形态来替代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要素配置,但就我
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价格甚为低廉,而其他相对
稀缺的要素价格则是较为昂贵的,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很难被替代出去。由于土地包含耕
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劳动力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近
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率都产生不了,资金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中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金替代劳动力的机制,也就很难形成。
本来,在难以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收
入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
经营规模,让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拥有足够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土地。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非农业部门的扩张,还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将农村中的
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这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
除了土地,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
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一步说,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耕地所承担的农民福利保
障功能,远远“超越”了耕地所承担的生产要素功能。在耕地福利化趋势下,公平原则必
然高于效率原则。这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
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汉
有到位,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
还没有完全消除,使得农村严重过剩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流不出去,农村甚为稀缺的
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和人才流不进来,一句话,正常的生产要素流动严重受阻。这是近
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
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市
场取向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真正地把自主权、平等权和发展权还给农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把生产经营启主权还给农民;第二
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
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