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的变迁

婚姻是每个人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我国婚姻法颁布六十多年来,由于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从上世纪5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到8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特殊历史阶段,婚姻也给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么,这期间,不同的年代,乡下女子又有什么不同的选择呢?

五十年代嫁贫农。在那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这个问题也成了婚姻的“首要问题”。当年给闺女说婆家,都首先打听对方的家庭成分,若是地主或富农,就是媒人跑断腿、说破嘴,也是嘴上抹石灰——白说。用当时的话说,谁愿往火坑里跳呢。有的话更难听,大闺女沤粪,也不找那“烂”成分。同样的道理,男青年也不甘心找成分不好的老婆,怕落个阶级立场不稳的罪过,影响参军、升学等,一辈子的前程。

在那“亲不亲阶级分”的岁月里,男女联姻就像数学题合并同类项那样:贫农找贫农;中农找中农;地主富农找地主富农。中国的婚姻自古就讲“门当户对”,这叫“成分般配”吧。

不过,也有冲破束缚,跨阶级恋爱的。品行端正、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嫁给条件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其实,这是明智之举,既然成分决定命运,谁不愿找个成分好的,进“保险箱”过安稳日子呢。

六十年代嫁军营。1964年毛主席发出“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各地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军热潮。不仅学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就连穿衣、戴帽着黄色也成为一种时尚。学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素质,也转移了未婚女青年的“选郎”视线——以嫁军人为荣。解放军成了香饽饽,受到众多女子,尤其乡下姑娘的青睐。

当年,农村青年“未进营房,欲当新郎”是较为普遍的婚姻现象。我老家邻居有个小伙,二十多岁提了几门亲事,都因家庭条件不好,一个个连面没见就“吹”了。这一年,他报名参军获批的第二天,有个以前嫌穷的闺女亲自找上门来,二话没说,当面许亲。喜得他爹连声说:“还是参军好,还是参军好啊!”

其实,这“当兵没走,媳妇到手”的事并不鲜见。那时城里“洋街”上经常见这样的情景:一男两女,男的穿身不太合体的军装,领着个羞答答的大姑娘,后边还跟个中年妇女,不用问,这“三人组合”都是男方入伍前进城办彩礼、照订婚相的。新兵集中时,未婚妻送行的更多。

现役军人找对象更不难,一听说有人回家探亲,说媒的踩破门,探亲假变成了“相亲忙”。

七十年代嫁工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大农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乡工农之间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差异。“跳出农门”过上城市生活,唯一的出路是找个非农业户口的丈夫。

在控制城市人口,粮食计划供应的年代,农业户嫁给吃商品粮的并非易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乡下女高攀不上,希望最大的是女工较少的工厂、矿山工人。他们虽然工作艰苦,但收入固定,福利待遇也不少,就连农村拿钱也买不到的肥皂都月月发。一线矿工更实惠,工作到一定年限,不仅家属可“农转非”,并且还允许生二胎,这在当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那时有句顺口溜:“宁跟二十八块半,也不嫁给庄稼汉”。农村未婚女,瞅准了这个可望又可及的群体,工人成为她们嫁人的首选。

在我的记忆中,那些长相较好,又有点文化的农家女,大都成了工人家属。并安排在食堂、澡堂等福利单位干临时工,文化程度高的还当了记分员。后来,临时工陆续转正,成为企业正式工人。现在她们已按月领取养老金、住上了商品房,实现了过城市生活的夙愿。

八十年代嫁万元户。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埋头苦干,再加上懂技术、会管理,迅速成为致富的“尖子”,年收入在万元以上,人称“万元户”。万元,现在看来并非多大的数额,可那时相当于月薪28元工人30年工资的总和。“万元户”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大富翁,若嫁到这样的人家,就嫁到了“福窝”里。当年有首民谣:“万元户,带头富,嫁给

他们有‘钱途’,银行利息吃不完,子子孙孙都享福。”这方面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我农村老家靠微湖边上,河汊多、湖草嫩,冒出了不少养殖、喂养专业户。他们不仅发了财,还“引”来了媳妇。如姓王的养鱼这家,以前穷得叮当响,弟兄仨对半光棍汉。致富后没出两年,都娶了媳妇,老三还找了个供销社的售货员呢。无独有偶,一家养羊户的独生子,又胖又矮,还有点驼背,等到二十六七,别说结婚,连个提媒的也没有。自从发了“羊”财后,情况大不一样,缺点也变成了优点。说什么“人胖有福”,“背上驼的是钱包袱”。有钱又有福,离“有媳妇”就不远了。

不可否认,那时与万元户形成巨大反差的个别特困户,也曾存在换亲、转亲等畸形婚姻。不过,随着生活的改善,很快就绝迹了。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婚姻观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在择偶观念上,不再把政治因素放在首位,逐渐把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放在重要地位,并把对方的人品个性、性趣爱好,作为择偶的要件。不过,作为农村女子向往城市生活的初心并没改变,条件也和城市待嫁女一样——有车有房。

总之,六十年婚姻变奏曲,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婚姻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愿这首变奏曲,踏着时代的节拍,以和谐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变奏出更加悦耳动听、美满幸福的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