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_见证黄河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报/2006年/10月/19日/第006版
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年
花园口:见证黄河变迁
祖士保
引言
说起中国的抗战进程,必须提及花园口。
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黄河小渡口、小村落花园口,因1938年决口事件而震惊中外。
黄河花园口记载着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空前浩劫,留下一段灾难和屈辱的记忆,成为中国历史史册上一道永久的伤痕。
谈起人民治黄的光辉历程,必须提及花园口。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复花园口黄河口门,使黄河归故,实则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
严峻的黄河归故形势,于1946年2月22日催生了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从而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
讲起人民治黄60年的光辉成就,必须提及花园口。
作为宣传人民治黄成就的一处窗口,它从历史的废墟上崛起。
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雄伟壮观的防洪工程,拥有黄河流域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第一座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成为展示人民治黄辉煌成就的一处窗口。
在人民治黄60年的今天,我们踏上这片曾经遭受过巨大灾难的土地,希望尽可能如实地记录花园口的历史变迁,献给时代大潮中日新月异的黄河。
历史风云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2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瓒在此修建了一座方圆540余亩的花园,种植花木,终年盛开不谢,人们争往游览,渡船频繁,遂成渡口,称之为花园口。
花园口虽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名气并不大。
花园口一夜成名,是因为一场大悲剧。
1938年6月,中国军事统帅部为阻止日本侵略军沿陇海路西犯,相继实施了黄河赵口、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使日军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但同时也造成豫、皖、苏3省44县被淹,89万人死亡,391万人逃离,1250多万人受灾的大浩劫。
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黄河花园口在特定的战争逻辑下,谱写下了一阙惊天悲歌。
如今,68年过去了,在黄河花园口事件的发生地,人民治黄工作者在此建起了一处扒口堵口纪事广场,《黄河花园口扒口堵口纪事》巨型浮雕,再现了因日寇侵华造成的花园口历史事件全过程。
巨型浮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面碑亭,当地人称为为“八卦亭”。
西面的六面碑亭是1947年5月花园口堵口合龙时国民政府设立的纪念性建筑,以标榜为人民做“善”事而立。
东面的亭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河务部门所建,亭中六面碑体于1997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设立。
两座亭子记录的同为花园口扒、堵口事件,但立场并不一致。
让我们借助碑文,追溯国共两党围绕堵口复堤而展开斗争的历史烟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国共谈判破裂,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国人心头刚刚泛起的胜利欢欣,很快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1946年春,国民党政府及联合国救济总署的代表到冀鲁豫解放区勘察,提出要堵复花园口口门,引黄河回归故道。
当时,黄河改道南下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几十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
在这
种情况下,如不先复堤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
为了拯救饱受黄水泛滥之苦的黄泛区人民,又不至于造成灾害转移,酿成第二次水患,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堵口,让黄河回归故道,同时又提出先复堤、迁移故道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
1946年初,中国共产党一面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揭露其急于堵复花园口口门的阴谋,一面开始组织复堤工程,号召解放区人民“修堤自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
用血汗粉碎‘蒋’‘黄’的进攻。
”面对汛前黄河归故的严峻形势,冀鲁豫解放区于2月22日建立了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渤海解放区于5月22日建立了山东黄河河务局,在国民党封锁和军事骚扰的情况下治理黄河。
1946年2~3月,解放区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夜以继日地抢修故道堤防,两区先后动员40多万民工投入施工。
虽然复堤工程一直受到国民党多方破坏,但经过全面培修,完成土方3000万立方米,解放区黄河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国民党政府没有与中共协商,1946年3月1日在花园口打桩,动工堵口,施工两次受挫,至1947年3月15日实现合龙,黄河回归故道。
花园口堵口历时1年零15天,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边区政府同国民党一方进行了十数次谈判,尽管数次达成协议,但国民党当局却不认真执行。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面谈判一面复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边区人民的利益和安全。
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军民在中共的领导下,挫败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企图,为保卫解放区打下了基础,从而夺取了“反蒋治黄”斗争的伟大胜利。
堤防流变
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迎着枪林弹雨战斗在黄河岸边的前辈们也许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决口处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演变为标准化堤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成就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走进花园口,一幅美丽的标准化堤防画卷徐徐展开。
平坦的柏油堤顶路面,整齐划一的行道观赏林,四季常青树种点缀堤肩,规整平顺的堤坡上葛巴草皮长势良好,黄河大堤100米宽的淤背区淹没在生态林木翠绿之中,临河50米宽的防浪林郁郁葱葱。
一流的堤防配套一流的生态景观:四季景观园、花西湖、花园口纪事广场,充分展现了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髓。
站在花园口黄河标准化堤防上,76岁的郑州黄河河务局离休干部贺耀海感慨万千。
这段堤防他太熟悉了,从1947年参加花园口口门堵复之日起,就与花园口堤防结下不解之缘。
他打开记忆的闸门,向我们讲述了花园口堤防的沧桑流变。
“解放前花园口堤防堤身矮小单薄,多为沙质土壤,很多獾狐洞穴。
”老人回忆说,那时花园口堤防多年失修,河水渗透严重,堤防沿岸还有3处老口门,留下了3个大潭坑,造成郑州沿黄一带地势低洼,沼泽接连,盐卤上升,五谷不成。
因垦种、交通和十多年战火摧残,花园口防洪工程已是千疮百孔。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沿黄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第一项工作就是修堤束水。
贺耀海清楚地记得,解放后的花园口治黄工作非常艰苦,他们以堤为家,开始了对洪水的治理,从1951年至1976年,先后组织群众对花园口薄弱堤防做过4次大规模的培修、加固,使花园口大堤普遍抬高了2至3米。
其中1976年大复堤,动用沿黄群众3万余人,架子车8000多辆,小翻斗300余辆,牲口2000多头,大小拖拉机100多台。
从1949年起至1981年底,包括4次大培修在内,400多万土方基本上是郑州郊区的沿黄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人们家家出动,用了30年的时间,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花园口治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修整加固的花园口32.14公里堤防和480多道险工石坝,犹如“水上长城”,锁住了奔腾的洪水。
人民治黄以来,依靠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靠郑州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除战胜1958年特大洪水外,还战胜了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较大洪水,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进入新世纪,黄委提出加快“三条黄河”建设的要求。
花园口作为标准化堤防建设的试点于2003年4月拉开序幕,历时一年完成,创下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速度之最。
工程共完成放淤固
堤、险工改建等21个项目,总土方量781万立方米,石方量14万立方米。
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成后,硬化的堤顶道路如公路般平坦顺畅,行道林整齐划一,扩宽100米的淤背区使黄河大堤更加巍峨壮阔,淤背区生态林、临河防浪林郁郁葱葱,充分展现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的伟岸风貌,不仅为黄河防汛提供了坚实的防洪屏障,而且美化了环境,装扮了黄河,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眼前如诗如画的标准化堤防,贺耀海感慨地说,过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在新世纪初变成了现实。
见证洪水
在郑州黄河大桥南端西侧的黄河大堤上,有一栋3层的乳白色建筑,造型现代,绿地宽阔,被当地群众称为“小白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花园口水文站。
因为花园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水文站,同时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测验难度最大的水文站。
黄河花园口水文站设立于1938年7月,该站集水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7%,水文站断面总宽度达9800米,中常洪水下为3000至5000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
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水情控制站,花园口水文站担负着为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收集水文基本信息、提供实时水情服务的重任,是国家级重要水文站和黄河下游防洪调度的依据站,在黄河防汛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58年7月14日到18日,黄河晋陕区间和三门峡至花园口段连降暴雨,干支流河水猛涨。
7月17日,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了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被冲断。
这是自1919年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的实测最大洪水。
按照规定,这个流量的洪水是北金堤滞洪区分洪与不分洪的界限。
当时,黄委面临着艰难选择:如果分洪,北金堤滞洪区100多万人口的安全撤退尚无保证;如果不分洪,堤防万一失守,损失将不可估量。
7月17日晨5时,黄委主任王化云召开会议研究分洪与否。
17日24时,花园口水位达到94.42米。
18日晨,花园口的水位开始回落,上游雨势也开始减弱。
根据这些水文数据,王化云提出不分洪、加强防守、战胜洪水的意见。
周恩来总理接到报告后,乘专机飞临黄河视察,并听取汇报。
最后,周总理批准了不分洪的建议。
沿河200万军民紧急动员,经过十昼夜的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洪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花园口水文站先后战胜了“58・7”、“82・8”等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
正是因为花园口水文站在黄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花园口水文站不仅外观漂亮,内部设施也非常先进。
2002年黄河汛期第一天——月15日,黄河上第一座初具数字化规模的水文站——花园口水文新站正式设立。
其现代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测流控制系统和网络与信息系统,不但能快速采集、处理、传输实时水情,还能快速对历史水文资料进行检索,并且能快速查询全河的雨水情信息和天气、气象信息及其他数据信息,整个系统构成了对测站的测验管理和防汛指挥的强力支持。
多年来,从这里测报的水沙测验数据,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预报调度指挥决策和水量调度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花园口就是黄河下游防汛的“晴雨表”。
水质监测
在黄河花园口,除黄河上第一座初具数字化规模的水文站在此建成外,水利行业第一台用于高含沙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也于2002年4月在这里建成并投入运行,它与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一道,成为展示“数字黄河”建设成就的两道绚丽风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的水污染形势一直十分严峻。
黄委根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治水思路,针对黄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质不超标”这一战略任务的框架意见,先后完成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编制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拟订了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全流域水质监测站网进行了规划。
水质自动监测是加强流域内省(区)界水质管理,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水功能区管理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复杂、泥沙含量大、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摆动无常、水污染严重、泥沙对水质影响复杂,因此,在黄河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比一般河流难度大、技术问题多,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为适应黄河水资源保护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为黄河水资源监督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水质信息支持,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于2001年利用国家“948”项目,通过竞标与美国YSI公司签订了技术与设备引进合同,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
终于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花园口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由自动采水系统、智能化多级泥沙预处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仪、逻辑控制、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等组成,可进行水温、电导、pH、DO、浊度、氨氮、总有机碳等7项水质参数的自动监测,基本解决了高含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实现了远程智能化控制、自动站工作状态实时显示等功能,初步解决了高含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关键技术,充分体现了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发挥了水利行业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技术优势,使黄河水质实时监测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黄河流域第一台高含沙水体水质自动监测站花园口站的建成和运行,为黄河下游供水安全、花园口省界控制断面实施水功能区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引黄兴利
站在花园口大堤将军坝,放眼望去,缓缓东去的黄河雄浑壮阔,一道长桥飞架南北,形成一幅天地苍茫、动静相间的图画。
在岁岁安澜的昔河岸边,由于引用黄河水,昔日沙荒、盐碱、涝洼的花园口变得富饶起来。
今日的花园口,林网如织,稻田如毯。
农舍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以优质水稻种植和黄河鲤鱼养殖为主的花园口,已成为中原腹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1956年引黄灌溉以前,郑州沿黄地区淤沙堆积,盐碱卤硝遍地,芦苇杂草丛生,稍有风起黄沙遮天蔽日,种植业很少有收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遵照“根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治黄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花园口堤防上陆续建起花园口引黄闸、东风渠引黄闸、申庄虹吸、石桥提灌站等大小10余处水利工程。
通过这些工程,首先淤平了历史遗留的潭坑和沼泽,随后又改良了16万多亩盐碱、沙荒土地。
随着渠系工程的发展,灌溉面积已近20万亩,彻底改变了黄泛故道和沿河一带的沙化土壤。
1964年,花园口大队在淤平的花园口大潭1000多亩土地上试种水稻,水稻亩产平均257.5公斤。
稻改试验成功后,各大队纷纷推广。
1969年冬,从老鸹陈、柳林、祭城3个公社,划出沿河一带13个大队,成立了专门种植水稻的花园口公社。
1985年灌区面积已达12.5万亩。
据1986年统计,花园口地区平均亩产555公斤,与1956年以前平均亩产65公斤相比,增加了8.3倍。
黄河花园口,已从昔日“盐碱洼”,变成了稻米飘香的“米粮川”。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黄河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口大米,以质优价廉叫响国际市场。
如今的花园口镇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东部鱼、西部菜、中部优质大米”的农业格局,目前该镇正逐步向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强镇奋力迈进。
如果说50年前开始的引黄淤灌,依靠花园口引黄闸、东风渠引黄闸把郑州北部花园口、柳林镇一带5000多公顷沙荒、400多个流动沙丘塑造成肥沃的良田的话,那么,此后陆续兴建的邙山提灌站、郑州市第二水源场、东周水厂等,则为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稳定的水源,滋润着更美、更绿、更蓝的郑州城区。
生态景区
近年来,在治黄工作者的精心打造之下,黄河花园口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它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完美结合,展现在人们面前。
花园口河段是黄河下游悬河的开端。
花园口堤防是黄河下游千里堤防的起始堤段,雄浑壮阔的地上悬河、巍峨千里的黄河堤防连同万亩黄河湿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素有黄河下游“第一险”的花园口险工,集中体现了黄河治理的悠久历史和人民治黄的光辉成就。
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多次到花园口视察黄河治理工作,使花园口再次以考察黄河的最佳去处而闻名遐迩。
在“老郑州”的眼中,郑州是个风沙城,黄河堆积的泥沙是郑州主要风沙来源区之一,大风一起,漫天黄沙就奔袭到郑州。
多年来,花园口治黄人对黄河大堤进行绿化,昔日黄沙茫茫、尘土飞扬的黄河大堤,变成了充满绿色生机的生态长廊。
田园风光、渔家文化、万亩黄河湿地、四季景观园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成为花园口景区旅游开发的第一张资源品牌。
花园口景区最珍贵的,还是它的历史价值。
那场人为的水灾,把花园口载入史册。
当年滔滔大水自此涌出,水势所至,庐舍荡然,尽成泽国,罹难民众,九死一生。
其惨痛之状,不忍溯想。
在景区的东段,还有扒口纪念碑、掘堤堵口纪事碑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无论是在扒口纪念碑前肃立,还是在掘堤堵口纪事碑前仰读碑文,都会感受到历史的烟云在胸腔间荡漾,感受到黄河的波涛在血管里激荡,沉思和豪情,在那一瞬都会奔涌而出,令人感慨万端。
还有那历经沧桑的镇河铁犀,还有那遐迩闻名的将军坝。
在见证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诠释了不同的理念和精神。
近几年,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加快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了南裹头景区、黄河儿女抗日英雄纪念碑、黄河花园口纪事广场等景点,使花园口成为集人文、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南省从A级景区以及郑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新世纪,黄河人对花园口建设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编制完成的“河南黄河花园口风景区规划方案”,用10年时间,把花园口建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带和生态景观带,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这个基础上,弘扬黄河文化,创建世界名园。
在人民治黄60年的今天,我们解读黄河花园口,回顾花园口的历史变迁。
通过这个弘扬黄河历史文化、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宣传人民治黄成就、展示黄河防洪工程和现代治黄科技形象的窗口,看到了昨天的风雨、今天的成就。
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征途中,黄河花园口的治理开发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