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_见证黄河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报/2006年/10月/19日/第006版

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年

花园口:见证黄河变迁

祖士保

引言

说起中国的抗战进程,必须提及花园口。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黄河小渡口、小村落花园口,因1938年决口事件而震惊中外。黄河花园口记载着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空前浩劫,留下一段灾难和屈辱的记忆,成为中国历史史册上一道永久的伤痕。

谈起人民治黄的光辉历程,必须提及花园口。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复花园口黄河口门,使黄河归故,实则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严峻的黄河归故形势,于1946年2月22日催生了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从而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

讲起人民治黄60年的光辉成就,必须提及花园口。作为宣传人民治黄成就的一处窗口,它从历史的废墟上崛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雄伟壮观的防洪工程,拥有黄河流域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第一座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成为展示人民治黄辉煌成就的一处窗口。

在人民治黄60年的今天,我们踏上这片曾经遭受过巨大灾难的土地,希望尽可能如实地记录花园口的历史变迁,献给时代大潮中日新月异的黄河。

历史风云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2公里处的黄河南岸。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瓒在此修建了一座方圆540余亩的花园,种植花木,终年盛开不谢,人们争往游览,渡船频繁,遂成渡口,称之为花园口。

花园口虽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名气并不大。花园口一夜成名,是因为一场大悲剧。

1938年6月,中国军事统帅部为阻止日本侵略军沿陇海路西犯,相继实施了黄河赵口、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使日军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但同时也造成豫、皖、苏3省44县被淹,89万人死亡,391万人逃离,1250多万人受灾的大浩劫。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黄河花园口在特定的战争逻辑下,谱写下了一阙惊天悲歌。

如今,68年过去了,在黄河花园口事件的发生地,人民治黄工作者在此建起了一处扒口堵口纪事广场,《黄河花园口扒口堵口纪事》巨型浮雕,再现了因日寇侵华造成的花园口历史事件全过程。

巨型浮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面碑亭,当地人称为为“八卦亭”。西面的六面碑亭是1947年5月花园口堵口合龙时国民政府设立的纪念性建筑,以标榜为人民做“善”事而立。东面的亭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河务部门所建,亭中六面碑体于1997年7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设立。两座亭子记录的同为花园口扒、堵口事件,但立场并不一致。让我们借助碑文,追溯国共两党围绕堵口复堤而展开斗争的历史烟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共谈判破裂,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国人心头刚刚泛起的胜利欢欣,很快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1946年春,国民党政府及联合国救济总署的代表到冀鲁豫解放区勘察,提出要堵复花园口口门,引黄河回归故道。当时,黄河改道南下8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几十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这

种情况下,如不先复堤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为了拯救饱受黄水泛滥之苦的黄泛区人民,又不至于造成灾害转移,酿成第二次水患,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堵口,让黄河回归故道,同时又提出先复堤、迁移故道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

1946年初,中国共产党一面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揭露其急于堵复花园口口门的阴谋,一面开始组织复堤工程,号召解放区人民“修堤自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用血汗粉碎‘蒋’‘黄’的进攻。”面对汛前黄河归故的严峻形势,冀鲁豫解放区于2月22日建立了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渤海解放区于5月22日建立了山东黄河河务局,在国民党封锁和军事骚扰的情况下治理黄河。1946年2~3月,解放区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夜以继日地抢修故道堤防,两区先后动员40多万民工投入施工。虽然复堤工程一直受到国民党多方破坏,但经过全面培修,完成土方3000万立方米,解放区黄河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国民党政府没有与中共协商,1946年3月1日在花园口打桩,动工堵口,施工两次受挫,至1947年3月15日实现合龙,黄河回归故道。

花园口堵口历时1年零15天,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边区政府同国民党一方进行了十数次谈判,尽管数次达成协议,但国民党当局却不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坚持一面谈判一面复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边区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军民在中共的领导下,挫败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企图,为保卫解放区打下了基础,从而夺取了“反蒋治黄”斗争的伟大胜利。

堤防流变

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迎着枪林弹雨战斗在黄河岸边的前辈们也许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决口处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演变为标准化堤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成就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走进花园口,一幅美丽的标准化堤防画卷徐徐展开。平坦的柏油堤顶路面,整齐划一的行道观赏林,四季常青树种点缀堤肩,规整平顺的堤坡上葛巴草皮长势良好,黄河大堤100米宽的淤背区淹没在生态林木翠绿之中,临河50米宽的防浪林郁郁葱葱。一流的堤防配套一流的生态景观:四季景观园、花西湖、花园口纪事广场,充分展现了花园口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髓。

站在花园口黄河标准化堤防上,76岁的郑州黄河河务局离休干部贺耀海感慨万千。这段堤防他太熟悉了,从1947年参加花园口口门堵复之日起,就与花园口堤防结下不解之缘。他打开记忆的闸门,向我们讲述了花园口堤防的沧桑流变。

“解放前花园口堤防堤身矮小单薄,多为沙质土壤,很多獾狐洞穴。”老人回忆说,那时花园口堤防多年失修,河水渗透严重,堤防沿岸还有3处老口门,留下了3个大潭坑,造成郑州沿黄一带地势低洼,沼泽接连,盐卤上升,五谷不成。因垦种、交通和十多年战火摧残,花园口防洪工程已是千疮百孔。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沿黄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第一项工作就是修堤束水。贺耀海清楚地记得,解放后的花园口治黄工作非常艰苦,他们以堤为家,开始了对洪水的治理,从1951年至1976年,先后组织群众对花园口薄弱堤防做过4次大规模的培修、加固,使花园口大堤普遍抬高了2至3米。其中1976年大复堤,动用沿黄群众3万余人,架子车8000多辆,小翻斗300余辆,牲口2000多头,大小拖拉机100多台。从1949年起至1981年底,包括4次大培修在内,400多万土方基本上是郑州郊区的沿黄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们家家出动,用了30年的时间,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花园口治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修整加固的花园口32.14公里堤防和480多道险工石坝,犹如“水上长城”,锁住了奔腾的洪水。人民治黄以来,依靠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靠郑州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除战胜1958年特大洪水外,还战胜了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较大洪水,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进入新世纪,黄委提出加快“三条黄河”建设的要求。花园口作为标准化堤防建设的试点于2003年4月拉开序幕,历时一年完成,创下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速度之最。工程共完成放淤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