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演变过程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其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形成和演变又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下面将就此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黄河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但是,黄河文明的真正形成要追溯到4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
那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了繁荣而特殊的生活方式——农业,从而开始了黄河文明的形成。
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一早期的定居区就开始了发展。
在此期间,食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区域内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
人们之间的贸易也因此展开,黄河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黄河文明的演变黄河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对文明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红山文化时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黄河文明也因此进入了衰退期。
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这次洪水被称为“夏朝大水”,它摧毁了大量的建筑,并对生产、生活和经济大规模地造成了影响,因此黄河文明再度进入衰退期。
在此期间,人们不得不进行迁移和重新定居,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中断。
重要的演变事件还有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
历史上,黄河流域区域的气候一直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
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一次降温和干旱,整个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量农作物死亡和人口迁移,黄河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而随后的东周时期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暖,黄河的洪水频发,在这个时期黄河文明迎来第二个高峰。
总之,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跌宕、复杂的演变历程,并且始终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黄河文明的繁荣与衰弱,不仅受到历史时期的战事和政治的影响,更受到自然环境的遗传和演变。
这也启示着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期为今后的文明演变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基础。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
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
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
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
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
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历史悠久。
黄河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其变化多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黄河的起源。
古黄河起源于西藏的青藏高原,从大禹治水时期开始,黄河开始演变,沿着青藏高原的山谷深处,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第二阶段:黄河的改道。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改道,从今天的河南省流向江苏省,又从江苏省流向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第三阶段:黄河的改造。
从清朝到现在,黄河的河道一直在改造,从改建水利工程、改变河道、改建河床、拓宽河道到治理洪水,黄河的改造工程一直在进行。
总之,黄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源、改道和改造。
它的演变,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水文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河的变迁
黄河的变迁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
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
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
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
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 年以来的4 000 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 :1) 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 000 多年;2)1128—1855 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 多年。
黄河变化演变教案:记录黄河河道的千姿百态2
黄河变化演变教案:记录黄河河道的千姿百态2。
一、黄河的发源和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六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湾,全长5464千米。
二、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由于黄河流域地处于亚洲大陆季风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半干旱及大陆性气候。
所以,在黄河流域内,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显著,冬季干冷,夏季炎热,主要降水期在夏季。
三、黄河的演变历程黄河的湖泊阶段在晚新生代早中期,黄河流域经历了一段湖泊期,当时黄河处于内陆泛滥状态,激活了周边水系,形成了诸如“龙虎湖”、“游牧湖”、“殷富青”等泥质湖泊。
这个时期的黄河,是人类迁入黄河流域的原始土地,对于后来的水利、农业、文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的冰川冰川祖先期距今约400万年前,上游黄河发生过冰期,此时的黄河注水量巨大。
在这个时期,黄河高原上的已经冰封了,同时,黄河的下游被淹没,形成海边平原。
而在最近的6000年内,黄河的源头也产生过冰川。
黄河的沙漠化期从新生代开始,黄河的下游平原逐渐面临沙漠化的威胁。
据研究表明,早期的排水系统主要集中在黄河三角洲的北部,直到大约六千年前才逐渐向南扩散。
而直到3000年前黄河才开始向东扩张自己的流域,这时候流域已经完全形成。
黄河的下泥沙夺流期自了公元前2100年,黄河逐步演变成了下泥沙夺流的河流。
这是由于自古以来因地形造成了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类为了取得更土地、水源,强行开垦埋地的行为。
黄河河道的演变,科学实践对河流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黄河的现代化改造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黄河的治理逐渐进入现代化的阶段。
1949年新政府接管赤水缰,开展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行动。
1950年至1960年间推行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芦草沟水利枢纽、凤凰峡和叶柏寿闸等工程,同时也加强了对白马关护堤工程的维护与改进工作,使黄河流域有了较为全面和完善的防洪保护体系。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变
黄河文明的起源与演变黄河文明,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黄河流域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祖先文化源泉。
黄河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址。
本文将从黄河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河文明的起源黄河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当时,黄河流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和石器,发展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其中黄河文明最为独特和复杂。
黄河文明的起源主要是由于黄河流域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水量丰足,河水含有丰富的泥沙和养分,使得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适合农耕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条件较好,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使得种植农作物十分有利。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黄河流域地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二、黄河文明的演变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早期文明、中期文明和晚期文明三个阶段。
早期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业为生,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进行耕作和畜牧,种植了大豆、小麦、大麦、小米等作物。
同时,在彩陶文化的影响下,陶器的制作也开始变得复杂,一些器皿上出现了刻画的图案,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美感的文化形态。
中期文明时期,黄河文明开始进入到全面的农业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出现了彩陶公社,著名的如杨家墩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等。
此时人们还建造了水利工程,打造了沟渠疏导河道,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以更高效的发展。
同时,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朝的出现标志着黄河文明进入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阶段。
晚期文明时期,黄河文明进入到了铁器时代。
兵器、农具、器皿等的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出现了蜀方文化、东周文化等不同的地域文化,黄河文明的繁荣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完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不能读huò. 不能读yán. 不能读gǒu.
耕应读gēng, 不能读gēn.
蚀应读shí, 频应读pín,
不能读shì. 不能读píng.
注意字形
祸(祸害) 锅(锅盖) 沃(沃土) 跃(跳跃) 蚀(腐蚀) 浊(浑浊)
择(选择) 译(译文) 吨(千吨) 顿(顿时) 构(结构) 钩(鱼钩)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 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 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 河槽或河身.
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 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 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衍(繁衍) 衔(衔接) 迭(更迭) 跌(跌倒) 域(地域) 或(或者)
理解词语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 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
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植被: 覆盖在某一地区地面上,具有 一点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 冲走或被风刮走.
(朗诵词)
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唱部分)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言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温润肥沃,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形态和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黄河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黄河的演变过程古代黄河的流域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曾经是一条宽阔而平缓的河道,两岸多为湿地和沼泽。
河水湍急,泥沙淤积较少,黄河也因此被称为“泥河”。
黄河的泥沙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逐渐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
泥沙的淤积导致黄河河床抬高,河道变浅。
这种泥沙问题不仅对农田灌溉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洪水的威胁。
黄河的改道受到泥沙淤积和洪水的困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
这些改道是黄河流域地理变化的重要标志。
最著名的是在公元1194年发生的“大江南北”(又称“毁千里堤”),黄河改道南流,改变了黄河下游的地理格局。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一大问题。
黄河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黄河流域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黄河流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气候的干旱或多雨直接影响黄河水量的变化。
例如,黄河上游的降水量减少会导致黄河的水量减少,反之亦然。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黄河的流向和水系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深层地质运动和地表地貌变动会导致黄河发生断流、改道或堵塞的情况。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和污染等影响。
•水资源利用: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对黄河的水量造成了巨大压力。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黄河水量减少,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河岸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黄河的形态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河岸冲刷等问题。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课件
黄河流域地理上十分复杂,包括黄土高原、中段平原和下游三角洲等多个地貌单元。 这些地貌单元的变化和演化,对黄河的流域和水动力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的重要事件
著名洪水和灾难
黄河曾发生过无数次洪水和灾难,其中著名的有“大禹治水”、“永嘉之乱”和“黄河泛滥”等事件。
历史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如郑州二里头遗址、商代的殷墟 王陵和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等。
黄河的未来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 的压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和社会经济存在着着重要的问 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构建可持续的黄河流域发展模 式,是近年来黄河流域管理与 发展的重要课题。
黄河的演变过程
1
古代人类与黄河的关系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古人类依靠黄河提供的 水源和资源建立了灿烂的古文明。
2
长期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黄河的变迁源于天地人三者的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黄河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还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3
黄河流域的地理变化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古代曾有“黄河为患”的说法。本次演示将介绍黄河 的历史和变迁,以及重要事件和现代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背景介绍
黄河的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源自青藏高原,在 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流域变化和水文演化。
从古代到现代,黄河的变迁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 程。
黄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黄河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如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经济贸易、文化繁荣等方面都 受到其影响。
现代黄河的管理与保护
黄河的历史变迁
文字记载以来的各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的推测
作出过重大贡献,足以与河道变形时代相比附, 作用和反应的时期尺度(时序和历时)和变化的 数量级难以适当地贴合对应而进行令人信服的解
释说明.把最近二三千年的黄河格局变化的主要
原因推到气象变化是很困难的.
6/15/2020
• 2 植被条件
•
地表的植被由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而变化,
• 1·初始格局
• 在新生代以前燕山运动的地壳褶皱已造就了黄河形成发育一切活动的 北部边界屏障.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我国 境内广大范围都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区,是形成我国现代地貌轮 廓的主要动力.
• 在当时黄河还分为4段: • ①由源头经古札陵湖、古鄂陵湖向东流入古若尔盖湖 • ②由拉加寺峡谷向北进入古青海共和地盆. • ③从刘家峡以下经兰州盆地流入古银川湖. • ④由河曲向南,穿过一系列小湖泊进入汾渭湖盆,(到中更新世,积
6 隋唐时代
公元7~12世纪,是人类活动大力干预黄河发育的时代,是进一步加强黄 淮海(甚至长江)互相联通的时代,也是黄河下游开始离海河而并淮河的 过渡时代.这段时期是黄河干流河道大体稳定而黄河总格局大转变的时 期. 隋唐之际,更为兴盛,内河航运在隋代是我国历史上开拓发展的顶 峰,由中游而下游,由利用干支流天然河道、辅以人工筑渠而进入人工开 凿长渠以联通天然干支流,由局部单线建设变为同时伸向全黄淮海冲积平 原东北、西南的整个边界.规模之广,影响之深,难以伦比.
• d.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 • e.20世纪中叶恰是黄河四千年周游遍布黄淮海平原而结
束发育塑造了完整一轮任务的时期.
6/15/2020
6/15/2020
三河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口的演变趋势
黄河口的演变趋势黄河口是指黄河在其入海口和滨海地区的演变趋势。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在其流域内承载了大量的泥沙和水流,对其出海口和滨海地区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在过去数千年中,黄河口的演变经历了多次变化,下面将详细介绍。
黄河口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静态阶段、南移阶段、北移阶段和稳定阶段。
静态阶段发生在约5000年前,当时的黄河口位置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营市北的海域,黄河主流进入高潮渡,注入渤海。
这个时期的黄河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演变趋势。
南移阶段发生在约3000年前,由于黄河上游河床抬高,河道侵蚀加剧,导致黄河水流的冲击力增大。
这一阶段黄河口开始逐渐南移,向山东半岛方向演变,当时的黄河入海口位于今天的日照市一带。
这段时间内的黄河口地区,黄河的泥沙输送相对较少,河床比较稳定。
北移阶段发生在约2000年前,这一阶段黄河上游形成大量的黄土高原,泥沙的输送量大幅增加,黄河河道不断变化。
黄河口开始向北移动,进一步减小滨海地区的面积。
到了10世纪,黄河入海口已经北移至今天的山东省东营市东北方向。
这个时期的黄河口地区受到黄河泥沙的影响很大,海域有大量的泥沙沉积。
稳定阶段是指1950年以后的黄河口演变,这一阶段黄河入海口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再发生大规模的南北移动。
这主要得益于人类在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建黄河防洪工程,其中包括黄河下游的海堤工程。
这些工程有效地控制了黄河泥沙的积聚和河床的变动,保持了黄河口的相对稳定。
总的来说,黄河口的演变趋势是向北移动,并逐渐趋于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上游泥沙的大量输送和河道的冲击力增加导致的。
在人类的干预下,黄河口的演变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减少了对滨海地区的影响。
尽管如此,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输入,黄河口地区仍然是一个高度泥沙沉积的地区。
黄河泥沙的沉积给海域的生态环境和航运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未来,随着中国对黄河流域进行更多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黄河口的演变趋势将继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河河道的历史演变
黄河河道的历史演变黄河是中国母亲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
它的河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黄河的河道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时候,黄河的河道走势和现在差不多,但是由于河水冲刷力很强,导致河道经常发生变化。
古代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和财产,开始进行黄河的治理工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派遣大将白起修筑黄河故道的大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这个大堤从今天的河南省镇平县一直修到潼关,全长达到了数百公里。
这个大堤的修筑极大地稳定了黄河的河道,保护了周围的农田和居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河道又发生了变化。
在唐代,黄河的河道向北移动了约100多公里,形成了今天的河道。
这次河道的变化导致了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大面积淹没,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宋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
宋代的黄河治理工程包括修筑堤坝、开挖引水渠等措施,使得黄河的河道相对稳定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黄河的河道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的河床逐渐升高,形成了黄河的“壶口”,使得河水更加容易泛滥。
到了明代,黄河的河道再次发生了变化。
明代的治理工程包括修筑堤坝、挖掘河道等措施,使得黄河的河道进一步稳定。
然而,由于黄河的水量巨大,河水冲刷力极强,这些治理措施很难起到持久的效果。
到了清代,黄河的河道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清代的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的修筑堤坝和开挖河道,这些措施使得黄河的河道相对稳定了一段时间。
但是,由于清代的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导致上游的河道进一步淤积,水位不断升高。
到了20世纪,黄河的治理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黄河治理作为重要的国家工程来进行推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黄河治理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修筑堤坝、挖掘河道、改善水质等措施,使得黄河的河道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稳定。
黄河历史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干流概况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历史地理课件
二、黄淮海平原上河流的淤浅和水运交通的衰落。 三 、平原洼地的湖陆变迁。破坏了黄淮平原上原有的水 系面貌形成了新的湖泊__(菏泽、大陆泽、圃田泽、洪 泽湖、南四湖等)
四 母亲河养育华夏子孙
黄河源头之一——约古宗列曲
壶口瀑布
提供旅游资源
原因和治理、开发方案
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文化源”,孕育了中华儿女, 同时也给人们代来过沉重的灾难,黄河有功也有过。有自然的原因,也有 人为的原因。也给我们带来了警示、经验和教训 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2)暴雨集中 (3)支流众多。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滥砍滥伐、过渡放牧) (2)过度开垦
黄河的演变过程
黄河下游历史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不仅次数频繁,流路紊乱,波 及地域也极为广阔。今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成四个时期: (1) 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 年由渤海湾人海时期; (2)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 (3)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854)下游河道单股会淮入海时期; (4)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和文化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其构造演化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演化。
下文将从地质时期、构造演化、地貌特征、地质矿产等多个方面介绍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地质时期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始于古生代晚期,大约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地壳板块的构造变动,海陆分界线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黄土岭、封丘和荥阳地区的地质构造体系。
在古生代末期,即侏罗纪晚期,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个深大的内陆海盆地——淮海盆地。
在这个时期,地球的板块运动和物质交换和作用,导致地壳上升,出现了一系列地震和火山活动。
在新生代,约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至14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形成了华北地块的地质构造,并且随着板块的运动,地壳上层的岩层相互挤压,导致了大规模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活动。
构造演化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球的板块运动、地壳的上升下降、火山活动等多个因素。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早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地质构造尚未形成,还处于一个海陆分界线的地貌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从古老的第四纪到现代。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逐渐升高,华北地块地质构造得到了稳定,但是也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此外,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
地貌特征在黄河流域,地貌特征复杂多变,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它流经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面积超过半数。
黄河上游是全球最大的高寒草原,景色美丽,自然风光独特。
黄河中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单一的地貌类型特征,土地要么干燥,要么湿润,形成了人类活动广泛的农业区。
而黄河下游则是平原,这个区域的田地相对肥沃,而且经济发达。
地质矿产黄河流域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其中地质矿产也相当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题板书
1、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2、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总结治理黄河的方案。
目标
学习目标:
解决三个问题,并从中得到启 示,增强环保意识。
昔日的黄河
气候温暖,森 林茂盛,土地 肥沃,是人类 繁衍生息的优 选之地。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 十六亿吨,其中十二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四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河床逐渐升 高,有的地段形成悬河。
看录像 原因
一是气候转寒,结构 松散。 二是开垦放牧,破坏 植被。
黄河变化的原 因
两方面原因 关系
治理方案
板书
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水利。
这样数管齐下,一 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黄河变好的梦想 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启示
哪些环境问题
板书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处理 水土流失 旱灾水灾 生物破坏
我们该如何做?
如何做
公益广告词 保护黄河,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鲜花还需绿叶扶,学校更需同学护!
完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 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凝聚了 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板书一棵树
教学完毕谢谢聆听
现在 板书
今日的黄河
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 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 难。 (说明方法:列数字)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 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 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第五名:黄河— 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4.5万平方千米。
黄河简介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 “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 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 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 ,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大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本区至 今流传不衰。 一次,禹的妻子涂山氏在望夫台上看到禹带着治水的人回来了 ,非常高兴,赶忙回家去,又是做饭,又是炒菜。后来饭菜都凉 了,却没有等到大禹归来。她出家门一打听,原来禹从家门口路 过只向家里望了一眼,就急切地走了。 又一次,禹接受舜王重点治理黄河的旨意后,经过自家门口, 尽管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但都没有顾得回家去看望。 还有一次,正值汛期,禹奉命察看黄河,路过家门,正欲下马 看望家人,忽有一报童拦住头报告:“黄河下游河堤决口!”禹闻 讯一惊,急调马头,径奔下游察看去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授课教师:武灵林
做活动
黄河第一湾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登鹳雀楼》
五 二
第一名:尼罗河— 全长6750千米,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 第二名:亚马孙河— 全长6436千米,其流域面积691.5万平方千米。 第三名:长江— 全长6300多千米,年平均流量每秒31900立方米。 第四名:密西西比河— 全长6262千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322万 多平方千米。